茶界中国(下)——跨越时空的茶文化

茶界中国(下)——跨越时空的茶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嘉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中国茶史
  • 茶道
  • 茶叶
  • 文化史
  • 历史
  • 风俗
  • 传统文化
  • 饮茶
  • 茶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75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37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大型人文记录片《茶界中国》同名出版物。

茶发源于中国,也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界中国》这本书从中国茶人、茶事、茶产地、茶故事、茶商、茶贸易等多角度讲述了中国茶产品的丰富和精彩,充分展现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内容简介

>茶发源于中国,也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界中国》这本书讲述了源于中国名茶原产地的茶界故事,通过对中国名茶原产地的实地探访,从技艺的传承,茶产品的流转,茶文化的传播等多角度呈现出中国茶产品的丰富和精彩,充分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此书为茶文化记录片《茶界中国》的同名图书。书稿的内容来源于纪录片而不止于记录片。书稿在纪录片原内容基础上进行续写和延伸,并在书中加入了20个小视频的二维码,以便于读者更真切地感受中国名茶的魅力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茶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开启,见证了国家与民族的互尊互信、文明互鉴。中国茶走向了世界,影响了全球。《茶界中国》这本书将呈现中国茶的历史厚重感,深远影响力以及鲜明的时代特色,为读者呈现一部具有趣味性和*性的中国茶文化著作。


作者简介

《茶界中国》纪录片总导演

精彩书评

《茶界中国》是堪称为茶文化使者的一次万里茶道之旅,是一次具有当代意义的丝绸之路之旅。

——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刘伟


事茶近50年,一部长达40分钟的茶文化纪录片一口气看两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茶界中国》拍得有诗情画意,有知识内容,更有中国茶人对茶的民族自豪感和挚爱之情。

——茶文化专家 林治


口感,才是评判好茶的重要标准。其内在动机与拍摄逻辑都指向了这里:茶*重要的物质属性——来自原产地的口感追随。而《茶界中国》纪录片更是通过原产地真人真事,探寻茶叶*正宗的口感,从而为茶正本清源,为观众传达对于茶叶正确的认知与饮茶方式。

——茶品鉴专家 刘军贤


目录

1 人间生草木

2 茶马古道:茶的诗意味道

8 古道坎坷通世界 驼铃悠扬茶溢香

——茶马古道上普洱飘香

8 茶韵飘香,汉藏之路

11 马帮商旅,运茶天路

13 川藏茶马,古道传奇

16 草木与茶具的对话

20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竹木茶具和中国茶具文化

20 中国茶具之路

24 清新隽永,竹木茶具

25 竹木茶具的选购与保养

26 草木与茶的味道

28 有客新寻古洞回 国山无处问茶杯

——有趣的云南少数民族茶俗

28 基诺族:凉拌茶

31 哈尼族:土锅茶

32 纳西族:龙虎斗

33 布朗族:酸茶

33 傣族:竹筒茶

34 藏族:酥油茶

35 拉祜族:姑娘茶

36 少数民族茶礼

39 田野的约定

40 自然的力量:生物平衡

45 茶香高山云雾质 水甜幽泉霜

45 寻找最美茶园

47 长兴茶园

48 安吉茶园

49 陕西西乡茶园

50 永福樱花茶园

52 人与田野的默契

56 独有普洱号刚坚 清标未足夸雀舌

——新时代的生态茶园和有机茶

56 原生态茶园

60 回归本源有机茶

63 鉴别有机茶

64 不是白茶的白茶

67 裹得白云欲相赠 一瓯茶复白於云

——安吉白茶与白茶

67 易被混淆的两款“白茶”

69 功效不同,各有所长

71 丰富多彩的白茶产品

75 杯水的相遇

76 英伦优雅:一杯倾心

79 听得松风并涧水 急呼缥色绿瓷杯

——餐具贵族,英国骨瓷

79 英式茶具与茶境

83 英式下午茶的讲究

86 骨瓷:质与美的结晶

90 壶中灵韵:道贯以形

94 一壶冲古意 千秋有同心

——阳羡茗壶紫砂器

94 阳羡茗壶

96 紫砂器在欧洲

100 紫砂器中的中国哲学

102 难觅天目:日月常悬

108 无突抱轻岚 有烟映初旭

——碗中宇宙天目盏

108 黑瓷盛世

112 黑釉建盏

113 曜变天目盏

115 工匠之美,瓷都再现

117 世界中流转

118 世纪流转:万里茶道

121 阶头石鼎煎茶熟 还咏当时月蚀诗

——万里茶路寻源

122 茶路缘起:中俄茶叶贸易

124 晋商智慧,中俄茶战

126 国力不支,茶路衰落

128 茶的迁徙:世界的满足

132 学士茶烹雪 将军弩射涛

——茶叶战争与茶叶外交

132 以茶制戎,当茶叶成为战略物资

136 因茶而战,改变历史的叶子

139 茶叶与美国独立战争

142 流转中的颠覆

147 气凌诗骨笺毫健 味借茶瓯齿颊香

——20世纪初期国际茶业大战和中国茶业的竞争者

147 来自异国的挑战

151 印度茶业发展

154 中国茶业的觉醒

157 时尚在召唤

158 新时代的时尚茶味

162 磨转春雷飞白雪 瓯颂锡水散凝酥

——中国末茶的前世今生

162 茶中奇葩:末茶

166 末茶的东传与衰退

169 茶人雅趣,末茶复兴

172 茶中岁月:中国味道

175 嫩芽香且灵 最是堪珍重

——焕发生机的时尚茶品

175 时尚品位,别样茶膳

177 时尚茶医,汉方茶疗

178 时尚茶饮,花草伴茶

180 日式茶禅:清寂之道

184 和静清寂草庵风 因茶悟禅传东瀛

——源于中国的日式茶道流派

184 抹茶道的文化根源

187 和敬清寂,日式茶道

192 文人情怀中的煎茶道


精彩书摘

序二 文/ 刘伟


一群对茶叶爱到极致的人,拍了一部让人爱到极致的纪录片——《茶界中国》。仅是这个片名就令人向往之,垂涎之,陶醉之。

2017年8月,十集大型纪录片《茶界中国》在江苏卫视晚上黄金时间播出,该片以其浓郁的文化、深邃的历史、广阔的视野以及生动的细节,在国内外观众中获得好评。这部纪录片由江苏卫视和北京天润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总导演刘嘉,曾在央视和新华社工作过,是曾经热播的大型纪录片《同饮一江水》、《华夏文明》的制片人,拍摄纪录片的经验十分丰富。

在拍摄《茶界中国》时,出品方组成多个摄制组,历时3年,追随茶叶由中国传播到世界的足迹,从四川、浙江、福建、西藏、台湾等11个国内省市自治区,到日本、印度、英国、肯尼亚等国家。深入茶叶的原产地,记录茶农、茶商、茶人最真实的生产和生活,探寻茶?最正宗的口感。

《茶界中国》无论画面、音乐,甚至解说词,都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这是一部传播茶文化知识的纪录片。之前我仅知道,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四川蒙顶山有蒙顶茶,浙江狮峰山有龙井茶,云南澜沧江流域山谷出普洱茶,福建武夷山出红茶。却不知道400多年前一个英国人将武夷山红茶种子及制茶工艺窃去南亚,正山小种由此蔓延,成为世界红茶之祖。

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驮铃叮咚,跋涉千里的驼队马队运送西方的中国商品主要有三种: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就是茶叶。

穿越漫长而广阔的时空回到现在,茶仍然是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茶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我认为,茶应该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现和创造之一,茶的价值远远高于任何科技的发明。茶,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各民族最好的礼物。

《茶界中国》,还让我回味起西藏清茶的芳香。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羊卓雍湖畔下乡。房东阿妈央金每天都要熬上一锅清茶,砖状的清茶掰几把,丢入平盖铝锅,用牛粪火将茶水煮开了,撒几粒粗盐,琥珀色茶汤热乎乎地喝下去,浑身毛孔都张开地那个爽啊!5年前我去看望年已90多岁的阿妈央金,招待我的是上好的酥油茶,但我仍然请了一碗清茶。热热的清茶,让我想起当年清贫而愉快的日子,想起藏族同胞待我如亲人的情谊。

?西藏高原,多乳肉,少蔬菜,无论农区牧区,清茶都是家家必备。据《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历朝历代藏汉都有茶马互市,四川雅安生产的砖茶最受西藏欢迎。雅安有专供西藏的茶厂,多用蒙顶山的茶叶、茶梗、茶沫,蒸压成砖块状,再用竹笼捆成条状,一条50块砖茶。我去过雅安的蒙顶山,传说早在西汉时,道士吴理真就在山上种茶,煎熬茶汤喝。故蒙顶山有“中国茶之鼻祖、世界茶之源头”的美称。

还记得2005年10月,云南组织了100多匹马,驮着普洱茶进京。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引起轰动。创意者就是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丹增。丹增同志我在西藏就结识,他既?领导,也是作家,而且文化策划能力很强。他那年送我的数块普洱贡茶,我至今还保留着。

茶的品位是高尚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茶的对联,传说很广:“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虽是传说,但苏轼对茶的了解,千年后恐怕还未有人超越。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且将新火试新茶。”“从来佳茗似佳人。”等等。当名动天下的苏轼坐在面前,唯有以香茶敬奉之。

还有个传说,当代的。某领导到福建安溪视察,对当地铁观音赞赏有加之余建议:安溪铁观音好是好,但还得学淅江、四川对茶的推广和市场经验。安溪茶人不以为然地说:他们的茶好是好,但却是柴米油盐茶之“茶”,我安溪铁观音乃琴棋书画茶之“茶”。对茶的品位认知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茶是有人性的。一片绿叶,一杯热茶,带着母亲的慈爱,带着乡愁的记忆。南宋诗人袁说友诗云:“吾乡此茗孰与伦,谁家却说江茶珍。” “我虽曾沃齿下龈,不敢溢美忘乡津。”游子无论去了何处,当抿上一口茶,那清醇的味道就将他带去远方的故乡。

《茶界中国》是堪称为茶文化使者的一次万里茶道之旅,是一次具有当代意义的丝绸之路之旅。现在,出品方将这部纪录片结集,以图文并茂的图书方式出版,将会把《茶界中国》的文化意义、经济意义传播得更为广远。

第十集结尾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国有界,茶无界。有界与无界间,沁满全世界的口感,是属于中国的味道。

是为序。

                   

  (本文作者系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前言/序言

序二

文/ 刘伟


一群对茶叶爱到极致的人,拍了一部让人爱到极致的纪录片——《茶界中国》。仅是这个片名就令人向往之,垂涎之,陶醉之。

2017年8月,十集大型纪录片《茶界中国》在江苏卫视晚上黄金时间播出,该片以其浓郁的文化、深邃的历史、广阔的视野以及生动的细节,在国内外观众中获得好评。这部纪录片由江苏卫视和北京天润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总导演刘嘉,曾在央视和新华社工作过,是曾经热播的大型纪录片《同饮一江水》、《华夏文明》的制片人,拍摄纪录片的经验十分丰富。

在拍摄《茶界中国》时,出品方组成多个摄制组,历时3年,追随茶叶由中国传播到世界的足迹,从四川、浙江、福建、西藏、台湾等11个国内省市自治区,到日本、印度、英国、肯尼亚等国家。深入茶叶的原产地,记录茶农、茶商、茶人最真实的生产和生活,探寻茶叶最正宗的口感。

《茶界中国》无论画面、音乐,甚至解说词,都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这是一部传播茶文化知识的纪录片。之前我仅知道,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四川蒙顶山有蒙顶茶,浙江狮峰山有龙井茶,云南澜沧江流域山谷出普洱茶,福建武夷山出红茶。却不知道400多年前一个英国人将武夷山红茶种子及制茶工艺窃去南亚,正山小种由此蔓延,成为世界红茶之祖。

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驮铃叮咚,跋涉千里的驼队马队运送西方的中国商品主要有三种: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就是茶叶。

穿越漫长而广阔的时空回到现在,茶仍然是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茶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我认为,茶应该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现和创造之一,茶的价值远远高于任何科技的发明。茶,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各民族最好的礼物。

《茶界中国》,还让我回味起西藏清茶的芳香。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羊卓雍湖畔下乡。房东阿妈央金每天都要熬上一锅清茶,砖状的清茶掰几把,丢入平盖铝锅,用牛粪火将茶水煮开了,撒几粒粗盐,琥珀色茶汤热乎乎地喝下去,浑身毛孔都张开地那个爽啊!5年前我去看望年已90多岁的阿妈央金,招待我的是上好的酥油茶,但我仍然请了一碗清茶。热热的清茶,让我想起当年清贫而愉快的日子,想起藏族同胞待我如亲人的情谊。

?西藏高原,多乳肉,少蔬菜,无论农区牧区,清茶都是家家必备。据《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历朝历代藏汉都有茶马互市,四川雅安生产的砖茶最受西藏欢迎。雅安有专供西藏的茶厂,多用蒙顶山的茶叶、茶梗、茶沫,蒸压成砖块状,再用竹笼捆成条状,一条50块砖茶。我去过雅安的蒙顶山,传说早在西汉时,道士吴理真就在山上种茶,煎熬茶汤喝。故蒙顶山有“中国茶之鼻祖、世界茶之源头”的美称。

还记得2005年10月,云南组织了100多匹马,驮着普洱茶进京。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引起轰动。创意者就是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丹增。丹增同志我在西藏就结识,他既是领导,也是作家,而且文化策划能力很强。他那年送我的数块普洱贡茶,我至今还保留着。

茶的品位是高尚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茶的对联,传说很广:“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虽是传说,但苏轼对茶的了解,千年后恐怕还未有人超越。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且将新火试新茶。”“从来佳茗似佳人。”等等。当名动天下的苏轼坐在面前,唯有以香茶敬奉之。

还有个传说,当代的。某领导到福建安溪视察,对当地铁观音赞赏有加之余建议:安溪铁观音好是好,但还得学淅江、四川对茶的推广和市场经验。安溪茶人不以为然地说:他们的茶好是好,但却是柴米油盐茶之“茶”,我安溪铁观音乃琴棋书画茶之“茶”。对茶的品位认知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茶是有人性的。一片绿叶,一杯热茶,带着母亲的慈爱,带着乡愁的记忆。南宋诗人袁说友诗云:“吾乡此茗孰与伦,谁家却说江茶珍。” “我虽曾沃齿下龈,不敢溢美忘乡津。”游子无论去了何处,当抿上一口茶,那清醇的味道就将他带去远方的故乡。

《茶界中国》是堪称为茶文化使者的一次万里茶道之旅,是一次具有当代意义的丝绸之路之旅。现在,出品方将这部纪录片结集,以图文并茂的图书方式出版,将会把《茶界中国》的文化意义、经济意义传播得更为广远。

第十集结尾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国有界,茶无界。有界与无界间,沁满全世界的口感,是属于中国的味道。

是为序。

                   

  (本文作者系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茶界中国(下)——跨越时空的茶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是“茶界中国”系列的下部,聚焦于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演进历程及其在当代社会的精神价值与实践意义。全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为基石,深入剖析了自唐宋以降,至近现代,中国茶在社会结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以及国际交流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章:宋代的文人雅集与茶的精致化 本章将详细阐述宋代文人阶层对茶文化的贡献。不同于唐代的“煎茶道”,宋代“点茶”技艺的兴起标志着茶饮从单纯的饮品向一种高度仪式化、艺术化的生活方式的转变。我们聚焦于宋徽宗《大观茶论》所揭示的斗茶风尚与审美标准,探讨茶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修身养性、进行精神交流的媒介。从茶具的审美变迁,如建盏、天目釉的烧制工艺及其在茶汤中的视觉效果,到茶学著作的出现,共同构建了一个雅致而内敛的茶文化体系。本章特别考察了宋代禅宗对茶道的渗透,阐释了“一碗茶中见禅机”的内涵,为后世茶道精神奠定了基调。 第二章:明清:制茶工艺的革命与品饮方式的普及 明朝朱元璋“罢团茶,兴散茶”的政令,被视为中国茶制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变革。本章着重分析了这一政策对茶叶生产、流通和饮用习惯的深远影响。散茶的流行直接催生了六大茶类(绿茶、红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的成熟与定型。我们将细致描绘炒青绿茶的工艺流程、乌龙茶(青茶)的半发酵奥秘,以及红茶在口感和地域性上的差异化发展。 同时,本章深入探讨了紫砂壶在明清时期成为主流茶器的原因。宜兴紫砂壶的泥料特性、造型艺术与茶汤的“相得益彰”,不再仅仅是盛水的容器,而是成为体现主人品位与泡茶技艺的载体。通过对明代陆树声、清代陈鸿寿等茶人的研究,展现了文人如何将制壶、选器与饮茶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套注重自然本真与实用美学的品饮哲学。 第三章:茶马古道与边疆的融合:地域文化的交汇 茶,不仅是中原的饮品,更是维系边疆稳定的重要战略物资。本章聚焦于横跨数千公里的“茶马古道”现象。我们将梳理紧压茶(如普洱茶、茯砖茶)在藏区、蒙古高原等地的流通史,分析黑茶在这些地区扮演的“刚需”角色——从调节生理机能到充当硬通货的经济功能。 通过对少数民族饮茶习俗的田野调查式考察,揭示茶如何融入当地的宗教仪式、社交礼仪和日常生活。酥油茶、三道茶等不同形式的茶饮,展现了中国茶文化在面对极端地理和文化环境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适应性和创造力,体现了“和合”的文化精神。 第四章:茶的东传与西渐: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茶 中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自古以来便是世界经济史上的重要篇章。本章详细回顾了明清时期,中国茶如何通过海路和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成为欧洲、北美乃至东南亚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将分析早期贸易中的茶荷、茶船等商业形态,以及欧洲对中国茶的狂热追逐,如何导致了中英之间贸易关系的紧张,乃至引发了历史性的冲突。同时,本章探讨了中国茶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本土化和再创新的过程,例如印度大吉岭红茶的起源,以及日本抹茶道对中国点茶法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国际交流的视角,反观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性与世界性。 第五章:近现代的转型与复兴:从工业化到文化自觉 进入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与变革,传统茶业面临工业化、西化带来的挑战。本章考察了民国时期,中国茶业在技术引进、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开拓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传统茶馆文化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式微。 然而,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崛起和文化自信的回归,“茶道”和“茶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兴。本章将分析当代茶学研究、茶艺表演的兴起,以及茶馆在城市空间中扮演的“慢生活”与“精神休憩所”的角色。我们探讨了传统制茶技艺如何被成功申遗保护,以及新一代茶人如何运用现代传播手段,重新诠释和推广跨越千年的茶文化精髓,使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依然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结语:时间之河中的一片叶子 本书的结语将超越历史叙事,回归到茶作为一种生命载体的哲学意蕴。一片小小的茶叶,承载了数千年农耕文明的智慧、士人的情怀、商贾的冒险以及不同族群的交流史。茶,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媒介,它无言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并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回归本真、品味时间的独特方式。本书旨在带领读者,不仅“品”到茶的滋味,更能“读”懂茶背后那条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

用户评价

评分

读罢《茶界中国(下)——跨越时空的茶文化》,我深切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传递了一种关于生活、关于人生的感悟。我被书中对于不同地域茶文化的细致描绘所打动,从江南水乡的婉约茶韵,到西南边陲的粗犷茶风,每一种都展现了地域特色与茶文化的完美融合。书中对茶道精神的解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茶的关系,不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追求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茶与礼仪”的章节,它阐述了茶在社交场合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一杯茶来表达尊重、建立联系。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品茗的时刻,也让我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它就像一本字典,又像一本故事集,充满了智慧和温度,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茶界中国(下)——跨越时空的茶文化》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向导,带着我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中国茶文化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书中对于茶艺之美的阐释深深吸引,从选器、择水、泡茶到奉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尊重。书中描绘的文人墨客围炉煮茶,挥毫泼墨的场景,充满了诗情画意,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我一直对茶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恰好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无论是唐诗宋词中的咏茶名句,还是绘画中描绘的茶事图景,作者都信手拈来,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茶的文化意境更加鲜活。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触及了茶与养生、茶与医药的联系,以及不同茶叶的保健功效,这些内容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读完这本书,我对“一杯茶,一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所承载的情感,所传递的温度,远远超出了饮品的范畴,是一种无言的传承和连接。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聚焦于茶叶本身,更是将茶置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之中进行审视。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将如此庞杂的茶史信息梳理得如此清晰,并且用引人入胜的笔触展现出来。《茶界中国(下)——跨越时空的茶文化》让我看到了茶在各个历史时期扮演的不同角色,从最初的药用,到后来的饮用,再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书中对茶叶进出口贸易的描写,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揭示了中国茶叶如何“走出去”,成为世界性的饮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又是如何随之传播和影响世界的。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离不开了解它最基本的物质载体和生活方式,而茶,无疑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名片之一。这本书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翻开《茶界中国(下)——跨越时空的茶文化》,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古老东方智慧的大门。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茶这个平凡的饮品,升华为一种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精神象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茶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关联分析,比如茶中的“和、静、怡、真”,这些概念不仅仅是品茶时的心境,更是中国士人追求的生命境界。读到关于禅茶一味的论述时,我仿佛置身于空灵的寺庙,感受着禅师们在袅袅茶香中体悟人生真谛的宁静与超脱。书中对不同朝代茶俗的描写也十分生动,从唐代的煎茶道,宋代的点茶,到明清的冲泡法,每一种技艺的演变都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茶馆的文化描写印象深刻,那些人声鼎沸、茶香四溢的场所,不仅是人们解渴的去处,更是信息交流、社交娱乐的中心,是市井烟火气最真实的写照。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茶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饮料,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文化符号,其内涵之丰富,意蕴之深远,足以让人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厚重的《茶界中国(下)——跨越时空的茶文化》,心中感慨万千,仿佛自己也随书中的文字,穿越了数千年的时光,亲历了中国茶文化的跌宕起伏与璀璨辉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茶叶本身的知识集合,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叙事诗,将茶与中国历史、哲学、艺术、生活方式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南方的碧绿茶山到北方的塞外牧场,从文人雅士的品茗论道到市井百姓的茶余饭后,作者都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茶在中国人心中的独特地位。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茶马古道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论述,那些关于茶叶如何作为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连接起东方与西方,促进了文化交流的篇章,读来荡气回肠。书中还深入探讨了不同时期茶政的变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深刻影响了茶叶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这些历史性的细节让我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于不同地区茶种的介绍也十分详尽,从龙井的清雅到普洱的醇厚,从铁观音的馥郁到安吉白茶的鲜爽,仿佛都能通过文字品味出那份独特的风味,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