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5年刑事审判案例卷)

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5年刑事审判案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编
图书标签:
  • 刑事案例
  • 审判案例
  • 法学
  • 法律
  • 中国法律
  • 案例分析
  • 2015年
  • 司法
  • 判例
  • 刑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33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5458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全国各地法院选送2014年审结的刑事类案例,并由国家法官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专家遴选出有代表性的案例,全面反映了2014年中国刑事审判的全貌。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一所著名的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法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主要学院之一。法学院设有43个研究中心(所),拥有“985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和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有国家“211工程”重点项目“中国法制信息港”和综合性的法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国家法官学院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直属事业性单位,成立于1997年,其主要任务和职责是对中国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各级法院的高级法官及其后备人才进行任职、续职、晋级资格培训和审判业务专项培训,对预备法官进行岗前培训。

目录

刑法总则案例
1.徐明故意伤害案(主观故意)
2.谢程故意伤害、张耀窝藏案(防卫过当)
3.卞井奎、卞龙等寻衅滋事案(共同犯罪)
4.吴颍、方士成故意伤害案(共同犯罪)
5.易代春、周玉兵抢劫案(共同犯罪)
6.郑伟健、黄微等诈骗案(共同犯罪)
7.王良、杨步高诈骗案(共同犯罪)
8.吴雪峰寻衅滋事案(罪数形态)
9.岳敏敏、李挪等故意毁坏财物、交通肇事案(数罪并罚缓刑)
10.邹鲁故意伤害案(自首)
11.李纪忠危险驾驶案(自首)
12.龙海清故意伤害案(自首)
13.薛玉玲故意杀人案(自首)
14.北京信通天下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赵鹏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自首)
15.艾春梅诈骗案(没收)
16.王景海、刘林盗窃案(刑事没收)
17.吕××敲诈勒索案(赃款赃物处理)
18.曹永生被诉抢劫撤回起诉案(追诉时效)

刑法分则案例
一、危害公共安全罪
19.刘克健、杨成阳等破坏公用电信设施案
20.杨秀林交通肇事案
21.孙海江、陈玉民等消防责任事故案
22.孟广雨重大责任事故案

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23.上海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张如国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24.贡胜洪合同诈骗案
25.冯立斌、郑军等合同诈骗案
26.郑纪化、肖春平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案
27.张德平、刘和安等非法经营案
28.万运平等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案
29.孙福利、崔振涛保险诈骗案
30.北京尔玛天仙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杨秀宇等非法经营案
31.丁家文、陈永国信用卡诈骗案
32.吴广侵犯商业秘密案
33.张俊雄侵犯著作权案

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34.葛玉喜故意伤害案
35.马洪魁、黄兆刚等故意伤害案
36.张某某强奸案
37.魏永泉、黄起祥强奸案
38.周某某猥亵儿童案
39.朱希顺重婚案
40.秦志晖诽谤、寻衅滋事案
41.朱浩然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

四、侵犯财产罪
42.齐建波敲诈勒索案
43.李毅挪用资金案
44.董合朋抢劫案
45.杨军永、李金盗窃案
46.黄超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
47.吴治纯诈骗案
48.谢波盗窃案
49.梁立峰盗窃案
50.杨秀林盗窃案
51.丁杨健盗窃案
52.雒彬彬职务侵占案

五、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53.贾勇、万加仁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
54.李燕妨害公务案
55.周作龙非法持有毒品案
56.中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林志诚等污染环境案
57.钟定长、钟其富组织他人偷越国境案
58.应金才、张建阳等组织卖淫、协助组织卖淫案
59.岳曾伟、张高榕等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
60.杨得志非法持有毒品案
61.汪金珠贩卖毒品案
62.默罕默德、徐晓哲组织他人偷越国境案
63.唐朝尽伪造居民身份证案
64.雷良喜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案
65.张杰侵犯著作权案
66.华如燕非法持有毒品案

六、贪污贿赂罪
67.陈其贪污案
68.王汝刚贪污案
69.冯焰、康新凤受贿案
70.王雪忠、韩惠君受贿、挪用公款案
71.张曙光受贿案

七、渎职罪
72.吴光文、陈永等贪污、滥用职权案
73.黄建受贿、滥用职权案
74.童名谦玩忽职守案
刑事诉讼程序案例
75.佐焕仙被诉诈骗终止审理案(终止审理)
76.王培军盗窃军用物资案(军地互涉管辖共同犯罪)
77.陈菊玲非法进行节育手术案(人为分案处理数罪并罚限制)
78.张承燕诉杨有根重婚被驳回起诉案(经庭前审查直接驳回起诉)
79.周玉清被控故意杀人宣告无罪案(非法证据排除)
80.南通科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侵犯著作权案(软件著作权犯罪中“非法经营额”的认定“陷阱取证”问题)”
81.李永祥故意杀人案(多份尸检鉴定存异)
82.李世江、邢留振等盗窃、妨害公务案(侦查人员出庭作证)
83.任贺军寻衅滋事案(排除合理怀疑)
84.何震东信用卡诈骗案(完整证据链的形成)
85.王光富抢劫、强奸案(证据裁判证明标准)
86.李建国受贿案(间接证据证据链受贿)
87.龙勇故意伤害案(监视居住固定住处指定监所)
88.李金科抢劫抗诉案
89.沙学民容留他人吸毒案(暂予监外执行社区矫正期满证明书)
90.包武伟危险驾驶案(缓刑判决确定前审判监督程序撤销缓刑数罪并罚)
91.郑某盗窃案(未成年人骨龄鉴定)
92.许某被诉盗窃撤回起诉案(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的法律效果)
93.谭宏军强制医疗案(强制医疗的实质性条件及决定程序的完善)
94.黄振兴、徐海等绑架案(域外犯罪管辖与审判)
革命性的法律实践:现代公司治理与风险管控前沿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合规体系建设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实务操作经验与典型案例分析。它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法律实务手册,而是立足于复杂多变的全球商业环境,深入剖析现代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制度性挑战、道德困境以及法律风险的深度研究报告。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结构严谨,内容涵盖面广,旨在为企业高层管理者、董事会成员、内部审计及法务部门提供一套全面、前瞻性的治理与风控工具箱。 ---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范式转型与董事会效能重塑 本部分着眼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对公司治理的理念进行的深刻反思与结构性重塑。我们探讨了从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Shareholder Primacy)向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Stakeholder Capitalism)过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核心议题包括: 1. ESG整合与价值创造: 详细分析了环境(E)、社会(S)和治理(G)因素如何不再是单纯的合规成本,而是成为驱动长期价值增长的核心要素。我们提供了量化评估ESG绩效的框架模型,并结合跨国公司的实践案例,展示了如何将ESG战略深度融入企业核心业务决策流程。 2. 董事会多元化与独立性再定义: 摒弃了仅关注性别或种族多元化的表面要求,本书深入探讨了认知多元化(Cognitive Diversity)对董事会决策质量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引入了“技能矩阵分析法”,指导企业如何系统性地评估现有董事会成员的技能组合,并识别关键领域的知识缺口。同时,对“独立董事”在信息不对称加剧的背景下面临的信任与问责挑战进行了尖锐的剖析。 3. 战略性风险监督: 强调董事会应从被动接受管理层报告,转变为主动引导和挑战战略假设。本书引入了“情景规划与压力测试”在董事会层面的应用,确保企业战略的韧性(Resilience)远超短期盈利目标。 --- 第二部分:数字时代的数据治理、隐私保护与技术伦理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全面普及,数据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监管挑战和道德风险。 本部分重点剖析了: 1. 全球数据合规矩阵的复杂性: 对比分析了《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CCPA)以及亚洲主要经济体的最新数据本地化与跨境传输要求。我们提供了“全球数据流地图”的绘制方法,帮助跨国企业建立一套统一、可扩展的合规操作系统。 2. 算法偏见与可解释性(XAI): 这是一个新兴且关键的领域。本书超越了技术细节,侧重于法律和伦理层面——如何设计治理机制以确保自动化决策过程的公平性、透明度和可问责性。通过分析金融信贷审批和招聘决策中的算法失误案例,提出了“人类在环控制度”(Human-in-the-Loop Governance)的部署蓝图。 3. 网络安全治理从IT到董事会层级的提升: 论述了网络安全风险已从技术事件升级为可动摇企业信誉的重大治理风险。内容涉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网络风险信息披露标准”以及在安全事件发生后,董事会应采取的危机公关与监管沟通策略。 --- 第三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与合规体系的敏捷化转型 传统僵化的内部控制体系难以适应业务快速迭代的需求。本部分致力于推动合规职能向“敏捷、嵌入式、赋能型”转变。 关键研究点包括: 1. 嵌入式合规(Compliance by Design): 提出将合规要求前置到产品开发和业务流程设计之初的原则。通过详细的流程图演示,展示了如何利用技术工具(如RegTech)实现交易的实时监控与预警,而非事后审计。 2. 反腐败与制裁合规(ABC/Sanctions): 结合近年来美国司法部(DOJ)和英国严重欺诈办公室(SFO)的执法趋势,本书强调了“充分性评估”的动态性。重点分析了第三方尽职调查(Third-Party Due Diligence)中对“受益所有人”(Beneficial Ownership)的穿透式审查技术,以及如何有效管理高风险代理人网络。 3. 文化与行为风险管理: 强调合规的最终防线在于企业文化。我们提出了“行为风险指标”(Behavioral Risk Indicators, BRIs)的构建方法,用以识别组织内部可能滋生不当行为的“前兆信号”,并通过领导力的具体行动来塑造“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的文化氛围。 --- 第四部分:应对供应链风险与地缘政治冲击 在“去全球化”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思潮抬头的背景下,供应链的韧性已成为企业生存的战略命题。 本部分聚焦于: 1. 强制劳工与人权尽职调查: 针对新兴的《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等法规,企业如何建立端到端的供应链可追溯系统,证明其产品不含强迫劳动成分。这涉及到对二级、三级供应商的透明化管理挑战。 2. 出口管制与技术转移风险: 深入解析了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出口管制规则的最新变化,特别是针对敏感技术(如半导体、AI芯片)的限制。企业如何设计有效的内部许可流程,以避免无意中违反出口管制法律。 3. 合同条款的战略性重构: 探讨了在不确定性加剧时,如何在采购与销售合同中更有效地运用“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条款、价格调整机制以及管辖权选择,以减轻突发地缘政治事件带来的冲击。 --- 第五部分:危机管理、声誉修复与治理问责 本部分处理的是当风险转化为实际危机时,企业如何反应以及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监管调查和公众问责。 核心内容包括: 1. 危机沟通的法律框架: 分析了在重大安全事故或欺诈丑闻曝光后,监管机构通常会关注的关键证据链。提出了“内部调查与外部披露”之间的平衡策略,强调保持对监管机构的及时、诚实沟通,以及如何构建能够抵御后续诉讼的内部调查报告。 2. 高管问责与个人责任: 剖析了在治理失败中,董事会和高管如何被追究“知情不报”或“疏于监督”的责任。特别关注了对“职业疏忽”(Negligence)标准的现代司法解释,以及D&O保险在应对复杂集体诉讼中的局限性。 3. 治理复盘与系统性改进: 危机平息后的关键一步是对治理缺陷进行彻底的复盘。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治理后评估模型”,帮助企业识别是流程设计缺陷、执行不力,还是文化腐败导致的根本性问题,确保“一次性错误”不会成为“系统性常态”。 目标读者: 致力于提升企业治理水平的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首席合规官(CCO)、首席风险官(CRO)、内部审计负责人,以及处理复杂商业风险的资深法律顾问。本书以其深入的洞察力和实用的操作指导,为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稳健增长的企业提供了必备的战略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之前我对刑事审判的理解是“纸上谈兵”,那么《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5年刑事审判案例卷)》则让我彻底“实战化”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那些原本枯燥的法律条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活”了起来。我不再是孤立地记忆那些法条,而是能够看到它们在真实世界中是如何被运用,又是如何影响着每一个当事人的命运。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普法课。我不仅了解了“什么行为是犯罪”,更重要的是理解了“为什么构成犯罪”,以及“犯罪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它让我对法律的敬畏感油然而生,也让我更加警惕自己在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时刻提醒自己要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我尤其喜欢那些案例中的“庭审笔录”或者“辩护意见”的片段,虽然不长,但却能让我感受到当事双方在法庭上的博弈,以及法律程序的神圣与严肃。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值得每个人都认真阅读的“生活指南”。

评分

我曾几何时对法律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课本上那些抽象的条文和冷冰冰的规则。直到我偶然翻开《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5年刑事审判案例卷)》,我才真正意识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那些鲜活的、关乎人生悲欢离合的真实案例。《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5年刑事审判案例卷)》就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社会剧本,每一个案例都牵动着我的心弦。我看到了被告人的人生轨迹是如何因为一念之差而跌入深渊,也看到了受害者在遭受侵害时的无助与痛苦。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公正的司法力量是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内,努力地平衡各方利益,最终给出判决。书中那些令人唏嘘的案例,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那些篇幅较长、细节描述更丰富的案例,它们让我仿佛置身于庭审现场,亲身感受到了气氛的紧张与庄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法律与生活的关系,也让我对“正义”有了更具象化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说,《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5年刑事审判案例卷)》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平时接触的案例数量不少,但往往是碎片化、不成体系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在一个年度的时间维度内,审视当年中国刑事审判的整体态势和重点关注领域。它不仅仅是案例的罗列,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年社会存在的主要刑事风险点,以及司法机关在应对这些风险时的思考和实践。我特别关注其中对一些疑难复杂案件的处理,它们往往能够暴露出法律条文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模糊地带,以及法官在自由裁量权运用上的挑战。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不仅能够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学习到不同法官的办案思路和法律智慧。书中对于案件背后社会背景的提及,也让我意识到,法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土壤之中。这本案例要览,无疑是帮助我深化对中国刑事司法现状理解的一份宝贵财富。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匹黑马!作为一个对中国刑事司法体系充满好奇的普通公民,我一直想找到一个既权威又易于理解的切入点。一开始,我担心会读到枯燥的法律条文和晦涩的术语,但《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5年刑事审判案例卷)》彻底打消了我的顾虑。它不是那种冰冷的案例汇编,而是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将复杂的法律条文“翻译”成了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我尤其欣赏它对每一个案例的梳理,不仅有案件的基本事实,更重要的是对案件的审判理由、适用的法律以及最终判决的详细解读。这让我能更深入地理解法官是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也让我对“罪与罚”之间的逻辑关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涉及的案例类型也非常广泛,从常见的盗窃、诈骗,到一些更复杂的职务犯罪、暴力犯罪,都囊括其中,这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社会中的各类刑事案件。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思考,如果是自己处于相似的境地,会如何判断,或者会如何避免触犯法律。这种代入感极强的阅读体验,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对社会发展动态高度关注的研究者,我一直认为,年度的司法案例是观察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中国审判案例要览(2015年刑事审判案例卷)》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去分析2015年中国刑事司法领域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案例汇编,更是一份具有高度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书中对典型案例的选取,以及对判决理由的阐释,都体现了当年司法机关在处理特定类型案件时的考量和倾向。我尤其关注那些涉及新出现的犯罪形态或者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它们能够为我们研究当年的社会问题和立法改进方向提供宝贵的实证依据。阅读过程中,我会常常将书中的案例与我平时阅读的社会新闻、政策报告进行对照,试图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印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法律规则与具体的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社会肌理的独特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