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3904件。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地理标志成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地理标志商标对当地就业、居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率和影响程度超过30%。
本书对权利人和地方政府正确认识地理标志商标的法律内涵和权利使用有着重要借鉴,对司法和行政机关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维权工作,严厉打击地理标志商标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提供了必要参考,对我国地理标志商标法律研究将是重要推动。本书聚焦13个有关地理标志商标授权确权、侵权保护的热点问题,以33个典型判例为依托,全文引用司法判决书,真实呈现权利人、商标局和商评委的观点,画龙点睛的法官评述,认真梳理法院观点和审判思路。
周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审判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2017年6月,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共同授予“中国商标金奖·保护奖”。承办或者参与审理的十余件商标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或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评选为年度十大案件、十大创新性案件。参与编写的十余部专业著作在法律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知识产权出版社、荷兰威科集团(Wolters Kluwer)出版发行,数十篇专业论文在人民司法、中华商标、科技与法律、中国专利与商标、电子知识产权、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工商报等报刊上发表。
刘永,中国工商报社主任记者,多次获得新闻奖,作品在《人民日报》、《紫光阁杂志》、《红旗文稿》等知名刊物上发表,主要著作《工商视点》、《构筑食品安全的天网》、《田野里盛开商标花》、《消费维权基本知识》等。
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运用,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商标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地理标志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是由于有些地方地理标志使用不规范,产品质量把关不严,使得非原产地产品贴上地理标志标签,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冒充产地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售卖,影响了正宗地理标志产品的声誉,侵害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利益;二是有些地方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协会以及农民朋友不熟悉有关地理标志维权方面的法律法规、操作程序,缺乏应对经验,面对侵权、利益受损或者默然处之,或者应对不当,地理标志权益受到侵害,这都严重挫伤了农民朋友的积极性,阻碍了地理标志事业的健康发展,地理标志产业成为“公地悲剧”。
地理标志产业如何搞好内部管理、外部维权,化解“公地悲剧”?近年来,人民法院、工商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大了对地理标志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在有效保护地理标志合法权益方面积累了一些案例。
本书的出版,既是对周波、刘永等有关同志及有关单位热忱负责精神的褒奖,更对指导权益人维权,打击侵权假冒地理标志行为,促进地理标志产业规范健康发展,将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纪委驻国家工商总局纪检组原组长
石见元 2018年1月28日
这本书,我之前就听说过,一直想找机会拜读。最近终于如愿以偿,读完之后,只能说,真是太值了!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开第一页,一股纸墨的清香扑鼻而来,瞬间就让我进入了学习的状态。作者在开篇就对地理标志商标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不仅仅是法律上的定义,更是上升到了文化、经济、社会价值层面。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把一些原本枯燥的法律概念讲得通俗易懂。比如,讲到地理标志的“地域性”时,作者竟然把某个地方特产的形成原因,比作是大自然这位“大厨师”用当地的“天然食材”精心烹饪出的一道“独家美味”,而地理标志商标就是这份美味的“正宗身份证”。这种比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也让我对地理标志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书中的案例选择也相当有代表性,涵盖了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典型案例,从食品、农产品到手工艺品,应有尽有。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中国某著名茶叶的案例,作者不仅分析了商标的法律问题,还深入挖掘了该茶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传承,让人读来既长知识,又倍感亲切。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地域文化、品牌价值的百科全书,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地理标志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我对地理标志商标的关注,更多是出于一种对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的喜爱。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求知欲。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主要被书中的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所吸引。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部微型的小说,讲述着一个地方特色产品如何从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播,再到面临被侵权的风险,以及最终如何通过法律的手段得到保护。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宏大的法律概念,融入到生动细腻的人物情感和地域风情之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某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案例,作者不仅仅关注了商标注册的法律程序,更是深入挖掘了这个遗产背后几代人的匠心传承,以及当地社区因此获得的经济和文化收益。他用充满温情的笔触,描绘了匠人们一丝不苟的制作过程,以及他们对这份古老技艺的热爱和坚守。读到这些地方,我仿佛能闻到那古老手工艺品散发出的独特韵味,感受到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这本书让我明白,地理标志商标不仅仅是商业上的利益,更是对地域文化、历史传承的一种无形资产的保护。它让那些散落在民间、被时间长河冲刷得若隐若现的宝藏,重新焕发出光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连接了法律的严谨与人文的情怀,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收获了对地域文化保护的深刻理解。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彩的“实地考察”。作者在分析每一个地理标志商标案例时,都会带领读者“穿越”到那个特定的地域,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理解产品的独特价值。他不仅仅是在讲解法律,更是在讲述每一个地域特色产品背后的故事。例如,在分析某个以酿酒闻名的地区的地理标志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当地独特的气候条件、水源、土壤,以及世代传承的酿酒工艺,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仿佛置身于酒坊之中,亲眼见证美酒的诞生。他不仅仅是从法律层面去解读商标的保护,更是从文化、经济、历史等多个角度去审视地理标志的意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一个传统手工艺品保护的案例,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述这个手工艺品的历史渊源,以及它在当地社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让我们明白,地理标志商标的背后,不仅仅是商业利益,更是对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的守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法律书籍的刻板印象,用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展现了地理标志商标的魅力。它让我在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各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保护这些珍贵遗产的重要性。
评分坦白说,我对法律类书籍的期待值一直不高,总觉得它们过于严肃刻板。但《地理标志商标典型案例评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地理标志商标背后错综复杂的法律世界,并且是以一种极其有趣且易于理解的方式。作者在案例的选择上可谓是煞费苦心,每一个案例都极具代表性,而且角度刁钻,触及了地理标志保护的各个层面,从初期的注册申请,到后期的维权打假,再到国际贸易中的冲突解决,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遇到的法律难题。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评述时,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大量的生动细节,将法律术语“翻译”成了我们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比如,在分析一个关于农产品地理标志被恶意抢注的案例时,作者详细描述了当地农民辛勤耕耘多年,才让这个产品获得市场认可,而侵权方却利用某种“技术手段”抢先注册,导致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这种情节的铺陈,让法律上的“侵权”行为,变得具体而感同身受,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地理标志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外,书中对一些判决的分析也相当到位,作者能够清晰地指出判决的理由,以及这些判决对未来类似案件可能产生的指导意义,这种前瞻性的分析,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提升。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毕竟“典型案例评述”这种标题,我总觉得会比较枯燥乏味,充斥着大量的法律术语和晦涩难懂的条文。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我的想法就彻底改变了。作者的叙述方式极其流畅自然,完全不像是在写一本法律专业书籍,更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律师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他对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非常透彻,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判决,而是层层剥开,深入到案例发生的背景、各方的诉求、争议的焦点,以及最终判决背后的逻辑和考量。我尤其佩服的是,作者在评述过程中,能够巧妙地将枯燥的法律条文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得原本抽象的法律原则变得鲜活起来。比如说,在分析一个关于地理标志侵权纠纷的案例时,作者没有直接引用法律条文,而是通过描绘当时的市场环境、消费者认知,以及侵权方是如何利用地理标志的声誉来误导消费者的,来论证侵权行为的危害性,最后再引出相关的法律规定,让人豁然开朗。书中的图文并茂也是一大亮点,一些案例涉及到地图、产品图片,作者都适时地插入,使得阅读体验更加丰富。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亲身参与到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跟着作者一起思考,一起判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法律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地理标志商标的法律实务,也能让普通读者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