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曆史——明史講義(第2版)

中國大曆史——明史講義(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森 著
圖書標籤:
  • 明史
  • 曆史
  • 中國曆史
  • 明朝
  • 曆史講義
  • 學術著作
  • 史學
  • 通史
  • 王朝興衰
  • 李忠武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53864
版次:2
商品編碼:1233822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大曆史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5-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56
字數:270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明史講義》原是孟森在北京大學任教時的講稿,最初為北大內部發給學時使用的教材,整理齣版後,長期以來被作為各大學的教材使用。全書分兩編:DI一編總論,為提綱挈領的說明文字;第二編分為開國、靖難、奪門、議禮、萬曆之荒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南明之顛沛七部分,對明朝各個時期的史實進行瞭評述。

本書以正史《明史》為基礎,以私修史及野史筆記等作為引證,將《明史》中諸多疑問勘正清楚,為現代明史研究的代錶作之一,被稱之明史DI一書。特彆是書中,書在傳統方法上吸收近代史論研究方法的治史方法,開創瞭明清斷代史研究的先河。並且孟森所勘定論斷的明朝疑案,幾乎成為後世史學傢不可逾越的公論。


作者簡介

孟森(1868-1937)

字蒓孫,筆名心史,號陽湖孑遺。江蘇武進人。早年畢業於江陰南菁書院,嗣留學於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歸國後,入鄭孝胥廣西兵備道幕府,參與發起預備立憲公會。1908年,齣任《東方雜誌》主編。1909年,當選江蘇谘議局議員。1912年,被推為共和黨乾事。1913年,當選國會眾議員,又被選為憲法起草委員。1914年,國會解散,逐漸淡齣政壇,專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就聘於南京中央大學曆史係,主講清史課程。1931年,應聘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兼主任,講授滿州開國史。

孟森是我國明清史學的奠基人之一,其治史在傳統方法上吸收瞭近代史論研究方法,開創瞭明清斷代史研究之先河;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心史叢刊》《滿洲開國史講義》《明史講義》《清史講義》《清初三大疑案考實》《明元清係通紀》等。


精彩書評

清朝初年的文字之獄,到清朝末年纔被從新提起。ZUI起勁的是“南社”裏的有幾個人,為被害者輯印遺集;還有些留學生,也爭從日本撤迴文證來。待到孟森的《心史叢刊》齣,我們這纔明白瞭較詳細的狀況。

——魯迅

予之心事有三部書當錶彰:一、吳燕紹《清代濛藏迴部典匯》;二、孟森《明元清係通紀》;三、錢海嶽《南明史稿》。

——顧頡剛

不過三十餘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響之深,自非後輩末學所能望其肩背者也。

——王鍾翰

心史先生治學態度極嚴謹,認為曆史必須真實,因此,所寫文章以考實為主。繁徵博引,一絲不苟,但不是堆砌史料。

——鄭天挺

先生治史,善於發現問題,考證一事,必有所為而為。並且長久積纍史料,深入探索實情,求明真相原委。

——商鴻逵


目錄

第一編?總?論


第一章?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3

第二章?明史體例 附明代係統錶 5


第二編?各?論


第一章?開?國 15

第一節?太祖起事之前提 附群雄係統錶說 15

第二節?太祖起事至洪武建元以前 22

第三節?明開國以後之製度 29

第四節?洪武年中諸大事 60

第二章?靖?難 78

第一節?建文朝事之得失 78

第二節?靖難兵起之事實 83

第三節?靖難後殺戮之慘 94

第四節?靖難以後明運之隆替 98

第五節?靖難兩疑案之論定 106

第六節?仁、宣兩朝大事略述 111

第七節?明代講學之始 120

第三章?奪?門 124

第一節?正統初政 124

第二節?土木之變 128

第三節?景泰即位後之守禦 132

第五節?奪?門 149

第六節?成化朝政局 157

第七節?弘治朝政局 170

第八節?英、憲、孝三朝之學術 174

第四章?議?禮 178

第一節?武宗之失道 178

第二節?議?禮 198

第三節?議禮前後之影響 214

第四節?隆慶朝政治 231

第五節?正、嘉、隆三朝之學術 241

第五章?萬曆之荒怠 243

第一節?衝幼之期 243

第二節?醉夢之期 254

第三節?決裂之期 269

第四節?光宗一月之附贅 273

第六章?天、崇兩朝亂亡之炯鑒 278

第一節?天啓初門戶之害 278

第二節?天啓朝之閹禍 287

第三節?崇禎緻亡之癥結 303

第四節?專辯正袁崇煥之誣枉 307

第五節?崇禎朝之用人 311

第六節?李自成、張獻忠及建州兵事 313

第七章?南明之顛沛 328

第一節?弘光朝事 328

第二節?隆武朝事 附紹武建號 333

第三節?永曆朝事 337

第四節?魯監國事 343


精彩書摘

第一章?明史在史學上之位置




凡中國所謂正史,必作史者得當時君主所特許行世。然古多由史傢有誌乎作,國傢從而是認之;至唐,始有君主倡始,擇人而任以修史之事,謂之敕撰。敕撰之史,不由一人主稿,雜眾手而成之。唐時所成前代之史最多,有是認一傢之言,亦有雜成眾手之作;唐以後則修史之責皆國傢任之,以眾手雜成為通例。其有因前人已成之史,又經一傢重作而精密突過原書者,惟歐陽修之《新五代》足當之,其餘皆敕撰之書為定本,私傢之力固不足網羅散失以成一代之史也。《明史》即敕修所成之史。在清代修成《明史》時,有國已將及百年,開館亦逾六十載,承平日久,經曆三世。著手之始,即網羅全國知名之士,多起之於遺逸之中,而官修之外,又未嘗不兼重私傢之專業,如是久久而後告成,亦可謂刻意求精矣。既成之後,當清世為史學者,又皆以尊重朝廷之故,專就《明史》中優點而錶揚之,觀《四庫提要》所雲,可以概見。然學者讀書,必有實事求是之見,如趙翼之《廿二史劄記》,世亦以為稱頌《明史》之作,其實於《明史》疏漏之點亦已頗有指齣,但可麯原者仍原之,若周延儒之入《奸臣傳》,若《劉基》《廖永忠》等傳兩條中所舉,《史》文自有抵牾之處,一一又求其所以解之,惟《喬允升》《劉之鳳》二傳,前後相隔止二捲,而傳中文字相同百數十字,不能不謂為纂修諸臣未及參訂。其實《明史》疏漏,並不止此;間有重復,反為小疵,根本之病,在隱沒事實,不足傳信。此固當時史臣所壓於上意,無可如何,亦史學傢所不敢指摘者。且史既隱沒其事實矣,就史論史,亦無從發見其難於傳信之處,故即敢於指摘,而無從起指摘之意,此尤見隱沒事實之為修史大惡也。

《明史》所以有須隱沒之事實,即在清代與明本身之關係。清之發祥與明之開國約略同時,清以肇祖為追尊入太廟之始,今核明代《實錄》,在成祖永樂間已見肇祖事跡,再參以《朝鮮實錄》,在太祖時即有之。至清之本土所謂建州女真部族,其歸附於明本在明太祖時。建州女真既附於明,即明一代二百數十年中,無時不與相接觸。《明史》中不但不許見建州女真,並凡女真皆在所諱,於是女真之服而撫字,叛而徵討,纍朝之恩威,諸臣之功過,所係於女真者,一切削除之。從前談明、清間史事者,但知萬曆以後清太祖兵侵遼瀋,始有衝突可言,亦相傳謂清代官書所述徵明等語必不正確,而《明史》既由清修,萬曆以後之遼東兵事敘述乃本之清代記載,求其不相抵觸,必不能用明代真實史料,而不知女真之服屬於明尚遠在二百年之前。凡為史所隱沒者,因今日討論清史而發見《明史》之多所缺遺,非將明一代之本紀、列傳及各誌統加整理補充,不能遂為信史。而於明南都以後,史中又草草數語,不認明之係統,此又夫人而知其當加糾正,不待言矣。從古於易代之際,以後代修前代之史,於關係新朝之處,例不能無麯筆,然相涉之年代無多,所有文飾之語,後之讀史者亦自可意會其故,從未有若明與清始終相涉,一隱沒而遂及一代史之全部。凡明文武諸臣,曾為督撫鎮巡等官者,皆削其在遼之事跡,或其人生平大見長之處在遼,則削其人不為傳。甚有本《史》中一再言其人自有傳,而卒無傳者,在《史》亦為文字之失檢,而其病根則在隱沒而故使失實。此讀《明史》者應負糾正之責尤為重要,甚於以往各史者也。



《史海拾貝:古代王朝的興衰軌跡》 本書導讀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深入淺齣、內容翔實的古代中國曆史通識讀物。我們聚焦於中華文明數韆年演變曆程中的關鍵節點、重要王朝的更迭脈絡,以及深刻影響曆史走嚮的社會、經濟、文化思潮。本書不求麵麵俱到,但求在關鍵處著墨,引導讀者構建起一個宏大而清晰的古代史知識框架。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與奠基(先秦至秦漢) 第一章: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傢形態 本章追溯瞭中華文明的源頭,從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如仰韶、河姆渡)講起,探討早期氏族社會的組織形式與生活圖景。重點分析瞭“二裏頭文化”在早期國傢形成中的關鍵作用,並對“夏商周”三代的建立、社會結構(如分封製、宗法製)的形成及其對後世政治體製的深遠影響進行瞭細緻闡述。特彆是周代的禮樂製度,被視為中國古代社會秩序的基石。 第二章:春鞦戰國的思想激蕩與兼並戰爭 隨著周王室衰微,曆史進入瞭“禮崩樂壞”的春鞦戰國時期。本章著重描繪瞭這一曆史階段的社會劇變:鐵器和牛耕的推廣如何重塑瞭生産關係;井田製的瓦解與土地私有化的興起如何催生瞭新的社會階層。 更重要的是,本章深度剖析瞭“百傢爭鳴”的盛況。我們詳細解讀瞭儒傢(仁、禮的社會理想)、道傢(無為而治的哲學思辨)、法傢(中央集權與效率至上的主張)以及墨傢(兼愛、非攻的實踐精神)的核心思想,並分析瞭這些思想如何為日後統一帝國的建立提供瞭理論支撐和組織藍圖。對各國變法(如商鞅變法)的成敗經驗,也進行瞭個案研究。 第三章:秦漢帝國的確立與早期帝國模式的構建 秦朝的統一,是中華文明史上一次劃時代的事件。本章從秦始皇如何通過軍事徵服和製度創新(如郡縣製、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奠定瞭中國兩韆年大一統的基本格局。我們探討瞭秦朝速亡的原因,分析瞭嚴苛的法律和沉重的徭役如何激化瞭社會矛盾。 隨後,本章轉嚮漢代。漢承秦製,但在“黃老之學”的休養生息政策下,社會經濟得到瞭恢復。繼而,武帝時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決策,標誌著儒傢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地位確立。本章還探討瞭張騫齣使西域對中外交流(絲綢之路的開闢)的意義,以及東漢時期士族地主的興起對中央集權構成的潛在挑戰。 第二部分:分裂、融閤與重塑(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第四章:分裂時代的文化轉型與民族大融閤 漢末的動蕩開啓瞭近四百年的分裂期。本章聚焦於魏晉南北朝的復雜局麵。在政治上,地方豪強崛起,士族門閥製度盛行,中央權力受到製約。在思想文化上,玄學的興起反映瞭知識分子對現實的逃避與對生命哲學的探尋。 更具曆史意義的是,佛教的全麵傳入與本土化過程。本章將重點闡述佛教如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閤,催生瞭禪宗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並對雕塑、建築藝術産生瞭不可磨滅的影響。同時,北方各遊牧民族的大規模內遷,加速瞭“鬍漢融閤”的進程,為隋唐盛世的到來奠定瞭民族基礎。 第五章:隋唐盛世的製度創新與開放氣象 隋朝的統一(開皇之治)短暫卻至關重要,它成功地重建瞭中央集權。本章重點分析瞭隋朝在製度上的兩大遺産: 1. 三省六部製的完善: 這一高效的行政管理體係,成為後世王朝的基本政治架構。 2. 科舉製的初步確立: 科舉製打破瞭門閥對官位的壟斷,擴大瞭統治基礎,是古代政治民主化的一次重要嘗試。 唐朝的建立,將中國古代的輝煌推嚮瞭頂峰。本章將描繪唐代的開放性:長安城的國際化風貌、對外交往的繁榮。在經濟上,重點分析瞭均田製與租庸調製下農民的負擔與政府的財政收入。文化上,本章將賞析唐詩的巔峰成就及其背後的時代精神。 第三部分:轉型與內斂(宋元及後期的社會變遷) 第六章:宋代的商業革命與文官政治 唐末五代的藩鎮割據和武人專權,使得宋代統治者在建國之初就確立瞭“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本章分析瞭這一政策對宋代社會帶來的兩麵性影響。 在政治上,通過提高文官地位、加強中央集權,宋代避免瞭唐末的軍閥割據,實現瞭長期穩定。在經濟上,隨著人口增長和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宋代齣現瞭“中世紀的商業革命”。我們將探討活字印刷術的推廣、紙幣(交子、會子)的齣現、城市經濟的繁榮(夜市的齣現)以及海外貿易(市舶司)的發展,這些都標誌著中國社會形態正在發生深刻的嚮近代轉型的趨勢。 思想文化方麵,理學的集大成及其對社會倫理的深刻影響,是本章的重點。 第七章:遊牧民族的統治與大帝國版圖的定型 元朝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曆史上又一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本章將探討濛古帝國如何建立起橫跨歐亞的龐大帝國,以及元朝對中國傳統政治製度的繼承與變異(如行省製度的推行)。雖然元朝的民族政策較為嚴苛,但其促進瞭東西方文化的直接交流與碰撞,對後世疆域的形成産生瞭決定性的影響。 結語:曆史的啓示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對古代曆史做一個宏觀總結,探討古代中國社會結構如何從血緣宗族走嚮地緣行政,權力中心是如何從貴族走嚮官僚階層。通過對曆代王朝興衰經驗的對比分析,旨在引導讀者思考曆史的周期性規律、製度創新的重要性,以及中華文明在數韆年變遷中所展現齣的強大韌性與適應力。

用戶評價

評分

與其他側重於帝王將相更迭的史書相比,這本書對明代中晚期社會思潮和文化現象的關注度顯得尤為突齣,這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關注政治權力,更深入到士人的精神世界,對心學的發展脈絡、文學思潮的演變,乃至市民階層娛樂方式的興起都有所涉獵。作者對於這些文化元素的梳理,並非是零散的點綴,而是將其視為與政治經濟結構互為影響的有機組成部分。這種全景式的曆史觀,讓我看到瞭一個多元、充滿活力的明代,而不是一個僅僅被戰爭和腐敗定義的封閉帝國,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個時代文明麵貌的理解。

評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闡釋宏大曆史背景下的個體命運時的細膩筆觸。它沒有把明代君臣描繪成符號化的標簽,而是著力去刻畫他們的掙紮、局限和選擇背後的復雜動因。例如,對於某位重要曆史人物的評價,作者並未采用簡單的褒貶,而是將其置於其所處的時代氛圍中去考察其決策的必然性與偶然性。這種“理解而非審判”的姿態,使得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飽滿,避免瞭臉譜化。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考,讓我開始思考,在相似的壓力下,我們自己又會做齣何種選擇。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之一,它讓曆史“活”瞭起來。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其考究,它似乎遵循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敘事邏輯,每一次對某一主題的深入探討,都會迴扣到更宏大的曆史框架中去,使得閱讀的連貫性非常好。我發現作者在處理跨越時間較長的議題時,總能精準地找到銜接點,既能保證對事件的深度剖析,又不至於打斷整體的時間綫索。這種高超的組織能力,使得全書讀起來有一種一氣嗬成的暢快感,即使內容涉及繁復的史實和觀點,也不會讓人感到迷失方嚮。這種清晰的結構和引導,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無疑是構建清晰曆史框架的最佳藍圖。

評分

這部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作者在梳理明代曆史脈絡時,並沒有陷入那種平鋪直敘的流水賬式記錄,而是巧妙地通過關鍵事件和人物的側寫,勾勒齣一個立體而又鮮活的時代圖景。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一種很強的代入感,仿佛親眼目睹瞭那些發生在宮廷深處的權力博弈,以及邊疆地帶的烽火硝煙。尤其欣賞的是,作者對於社會經濟變遷的關注,比如江南地區的商品化趨勢以及手工業的發展,這些內容在很多同類著作中往往被一帶而過,但在這裏卻得到瞭深入的挖掘,使得我們對明代社會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每一次翻頁,都像是揭開瞭一層曆史的麵紗,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更加豐滿和細緻。這本書的行文流暢自然,學術性與可讀性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即便是對曆史稍有涉獵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跟隨作者的思路,不會感到晦澀難懂,這點非常難得。

評分

這本書在史料的運用上展現齣極高的專業水準,它絕非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經過瞭精心的篩選、對比和消化。作者對於檔案、奏摺、地方誌以及私人筆記的引用,都顯得恰如其分,用以佐證其核心論點,極大地增強瞭說服力。我特彆留意到,關於特定製度的演變,比如內閣製度的成長與製約,作者給齣的分析層次分明,邏輯鏈條清晰有力,從製度的初創背景,到中期的權力膨脹,再到後期的僵化,每一步的推導都言之有據。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講故事”的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曆史運行規律的理性探討,讀起來讓人感到踏實和信服,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曆史研究範式的認知。

評分

活動價格很劃算,挺不錯的。內容偏文言文,不是很適閤文言能力差的人。作為輔助材料很不錯。

評分

呂思勉的貫通古今、徵引繁富,鄧之誠的聞博洽見、提綱挈領,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斷獄,蔣廷黻眼光遠大,見解深刻。

評分

還行吧,看過之後不是很喜歡,和期待中的有差距。

評分

瞭解中國史,這部真不錯。

評分

快遞確實快,昨天買的,今天上午就收到瞭,包裝還好,裏麵沒有看,有一本書有一點磨損,名傢名著應該還好,好評

評分

很好!中國人必讀中國史!

評分

內容不講,買這套書完全是想收藏的,結果這個鬼樣,少這兩顆星完全是因為版本,開本選擇32開最小的版本,我能忍,但你們的排版敢不敢再緊湊些,字體再小些,紙質再差些!上圖大傢對比!因為這套書,以後堅決不買此齣版社的書,太不厚道!不建議購買,收藏不夠標,讀書字體小,完全如同雞肋!

評分

書的確是好書,但隨便翻瞭一下好多是文言文,不過慢慢看哈。但是這個包裝也真的是無語瞭,收到後重新擦洗瞭一下。總得來說挺劃算

評分

蠻好的啊,價格實惠的啊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