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國古典詩詞豐富的藝術形式於一身,為讀者呈現從《詩經》、楚辭、樂府詩詞到唐詩、宋詞以及元麯小令等每一次體製上的重大演變;
★具有古詩檢索功能。為清末以前古詩詞作品的總選本分類閱讀辭典,將所選入作品按照題材和主題分類,並設置篇目分類索引和和音序索引,分彆按照朝代和漢語拼音排序,以便於讀者翻檢查閱;
★匯聚瞭中國古典詩詞界的名傢名作鑒賞,如唐圭璋、錢仲聯、王運熙、吳調公、何滿子、霍鬆林、田秉鍔、王長華、王鍾陵、周月亮、劉崇德、李山等;
★集曆代古詩佳作代錶作品與名傢鑒賞文章於一冊,可為中小學生及古詩詞愛好者在日常閱讀與寫作中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與藉鑒,同時在當下重拾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全民閱讀活動中,可以充分帶動中國古典詩詞的全民閱讀。
中華詩詞源遠流長,豐富多彩,韆姿百態,絢麗奪目。在幾十個世紀的發展曆程中,許多大詩人如璀璨的星辰光耀宇宙,無數輝煌的篇章傳誦五洲四海。盡管星轉月移,人世滄桑,社會經過多次巨變,而中華詩詞已像血液融匯於我們民族的精神文化而流傳。它是我們偉大民族不朽的文化遺産,是整個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
從中國文學發展史來看,古典詩歌的體製經曆過多次重大演變。産生於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以《詩經》為代錶的周詩,是由口頭文學轉化為書寫文學的第一部詩集,基本上為四言體。戰國時期的《楚辭》,上承《詩經》而又突破四言句式,完成瞭以六言為主體兼以雜言的“騷體”。漢詩上承《詩》、“騷”,融匯樂府民歌,發展為五言詩;魏晉南北朝又發展為七言詩。到唐代,又形成嚴格的格律詩——律詩和律體絕句,稱為“近體”。宋代上承唐、五代,發展瞭詞這種長短句參差的新的詩體。元代、明代又發展瞭散麯。現代新詩則是中國詩歌發展史上詩體的又一次必然的發展變革。認為中華詩詞隻是格律嚴謹的律詩和律體絕句,是一大誤解,因為中華詩詞包括詩、詞、麯三大種類。麯有各種麯調,詞有不同詞牌,詩有四言、騷體、樂府、古風、律詩和絕句;律詩有五律和七律,絕句有五絕和七絕,又分律絕和古絕……所以,中華詩詞的藝術形式是多樣的,加之各種風格、流派,百花齊放,産生瞭許多優秀作品。
中華詩詞的藝術形式雖經過多次重大變化,但它的基本特點被一直繼承和弘揚。這些特點是:語言精練、韻律優美、節奏鮮明、句式整齊。一些名作的精練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往往短短幾行、二三十字,就生動地錶現齣深厚的情感,勾畫齣鮮明的畫麵,而且含蘊無窮,意味深長,百讀不厭。它的韻律和節奏,能夠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加上整齊的句式,更便於記憶和傳誦,因而廣泛流傳。學習它的這些長處,對我們豐富和發展現代新詩的藝術形式大有益處。而且,任何一種新詩體的産生和流行,並不排斥舊詩體的運用。我國古代大詩人無一不是眾體兼備的大傢,直至現當代,許多偉大人物和新文豪仍喜歡寫舊體詩詞抒情言誌。這說明中華詩詞的藝術形式,在一定的題材範圍內依然葆有生命力,如毛澤東的詩詞、魯迅的舊體詩,都有很高的思想藝術價值。老枝可以再放新蕾,百花爭妍滿園春,古調新聲仍動人。
夏傳纔,河北師範大學教授、博導,主要從事古典文學研究,主要專著有《詩經研究史概要》《詩經語言藝術新編》《思無邪齋詩經論稿》《二十世紀詩經學》《詩經講座》以及《十三經概論》《論語講座》《孟子講座》等,主編《詩經要籍集成》四十二捲、《建安文學全書》《詩經學大辭典》等大型項目,著有詩集《思無邪齋詩抄全編》。
說實話,我一直對“辭典”這兩個字有點敬而遠之,總覺得它意味著冰冷、枯燥,是查閱資料的工具,而不是能引發情感共鳴的書籍。然而,《中國古典詩詞分類鑒賞辭典》這本書,卻徹底顛覆瞭我的刻闆印象。它絕對是一本有溫度、有靈魂的書。我剛開始翻閱它,純粹是齣於好奇,想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分類”和“鑒賞”的。結果,我被深深地吸引住瞭。我並不是什麼文學專傢,對於詩詞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感性的層麵。過去,我讀到一首好詩,會驚嘆於它的優美,但往往說不齣個所以然,不知道為什麼它能打動我。這本書的“鑒賞”部分,恰恰彌補瞭我的這一缺憾。它並沒有用很多晦澀難懂的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語言,深入淺齣地剖析每一首詩歌的妙處。我尤其喜歡它對詩歌意境的描繪,那種文字的觸感,仿佛能將我帶入詩歌所描繪的場景之中。比如,當我讀到關於“山水田園”的詩歌時,鑒賞部分會詳細地描述詩中勾勒齣的山巒疊嶂、溪流潺潺、稻香陣陣,讓我仿佛能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種寜靜緻遠的意境。同時,它也會解釋詩人是如何運用比喻、象徵、擬人等手法來營造這種意境的,這對我來說,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詩歌創作技巧的大門。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分類”設計非常巧妙。它並不是簡單地將詩歌按時間順序排列,而是根據詩歌的主題、情感、題材等進行瞭劃分。這使得我在閱讀時,能夠圍繞著某一個主題,去欣賞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詩人是如何錶達的。例如,在“羈旅愁思”這個分類下,我看到瞭從古代到近代的詩人,他們對思鄉、對離愁的共同情感,也看到瞭他們各自獨特的錶達方式。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豐富性和傳承性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孤立的讀者,而是成為瞭一個參與者,一個在時間的長河中,與古人進行思想交流的同行者。
評分《中國古典詩詞分類鑒賞辭典》這本書,我得說,它真的太對我胃口瞭。我一直以來都喜歡古典詩詞,但總覺得自己的理解不夠係統,像是隔靴搔癢,抓不住詩歌真正的精髓。這本書的“分類”功能,簡直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沒有把詩詞簡單地分成幾個大類,而是更加細緻,更加貼近詩歌本身的情感和主題。比如,當我想要瞭解關於“人生哲思”的詩歌時,我可以直接找到這個分類,裏麵就匯集瞭那些探討人生無常、世事變遷的詩句,我可以看到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他們是如何在麵對生活時,發齣自己的感慨和思考。這種按主題閱讀的方式,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同一主題下,中國古典詩詞演變的軌跡,以及不同詩人思想的碰撞。這比單純地按朝代閱讀,更能讓我感受到詩歌的生命力和思想深度。更讓我驚喜的是它的“鑒賞”部分。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藝術的靈氣。作者的解讀,既有對詩歌本身語言、意境的細緻入微的分析,又能挖掘齣詩歌背後更深層次的情感和文化內涵。比如說,在解讀一些詠梅的詩句時,作者不僅會分析梅花的形象,更會闡述梅花在中國文化中象徵的堅韌不拔、傲雪獨立,這種解讀讓我覺得,我不僅僅是在讀一首詩,更是在瞭解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它讓我明白,為什麼在那個時代,人們會如此鍾愛梅花,如此推崇梅花的品質。這本書,讓我覺得我不再是那個站在詩歌外麵“看熱鬧”的讀者,而是真正地走進瞭詩歌的世界,與詩人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它給瞭我更深入的理解,更廣闊的視野,以及更深的共鳴。
評分拿到《中國古典詩詞分類鑒賞辭典》的時候,我其實有點猶豫。我是一個對古典詩詞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但說實話,我讀過的詩詞,大多是零散的,不成體係。很多時候,會覺得自己在浩瀚的詩海中,像一個無頭蒼蠅,不知道該往哪裏去。這本書的名字雖然樸實,但內涵卻讓我眼前一亮。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分類”的獨特視角。它沒有采用那種比較機械的分類方式,而是從詩歌的情感、意境、主題等多個維度進行瞭劃分。比如,當我想要去理解“羈旅之思”的時候,我可以直接翻到這一類,然後就能看到從屈原到李白,再到杜甫,甚至是晚清的詞人,他們是如何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筆觸,來描繪那種身在異鄉的漂泊感和思鄉之情。這種跨越時空的比較,讓我看到瞭中國古典詩詞在錶達同一主題時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它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露,是時代的印記。而“鑒賞”部分,更是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非凡。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接地氣、又充滿洞察力的語言,為我打開瞭詩歌的深層含義。作者會不僅僅解讀字麵意思,更會深入到詩歌背後的文化背景、作者心境,甚至是詩歌的音樂性。比如,在一首描繪月光的詩歌中,鑒賞者會細緻地分析月光在不同詩人心中的象徵意義,是如何從一個單純的自然景象,演變成一種承載著思念、孤獨、甚至是哲思的意象。這種解讀,讓我覺得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一種與古人精神的交流。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的詩詞閱讀,終於有瞭一個可以依靠的嚮導,讓我能夠更自信、更深入地去探索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
評分我拿到《中國古典詩詞分類鑒賞辭典》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抱著一種“試試看”的心態。我平時也算是個詩詞愛好者,但總覺得自己的理解有些浮於錶麵,不夠深入。很多時候,讀完一首詩,感覺很美,但要說齣它的妙在哪裏,就有些詞窮。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的這個空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分類”的邏輯。它不像一些辭典那樣,隻是簡單地把詩歌按朝代或者作者來劃分,而是深入到瞭詩歌本身的情感和主題。比如,“詠物言誌”、“懷古傷今”、“邊塞風光”、“閨怨相思”等等,這些分類直接擊中瞭詩歌的核心內容,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去體會不同情感和主題下的詩歌特色。當我想要瞭解唐代詩人是如何描繪邊塞風光的,我可以直接翻到“邊塞風光”這個分類,然後就能看到從李白到高適,再到岑參,他們各自筆下的邊塞景象,感受那種雄渾壯闊,又帶著一絲悲壯的氛圍。這種按主題閱讀的方式,比按作者或者朝代閱讀,更能讓我清晰地看到中國古典詩詞在不同時期、不同主題下是如何發展和演變的。而“鑒賞”部分,更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注釋,而是充滿瞭作者的真知灼見。有時候,作者會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角度去解讀一首詩,指齣一些我之前從未注意到的細節,讓我恍然大悟。例如,在一首描繪女性思念的詩歌中,作者會細緻地分析詩人是如何通過對景物的描寫,來烘托人物內心的孤獨和淒涼,這種解讀方式,讓我覺得既專業又充滿藝術感染力。它不僅僅是在告訴我“這是什麼意思”,更是在引導我“去感受,去體會”。這本書,讓我覺得我不再是單單地在“讀”詩,而是真正地在“品”詩,在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進行深刻的連接。
評分《中國古典詩詞分類鑒賞辭典》這本書,我拿到手裏的時候,就有一種沉甸甸的驚喜感。我是一個對古典詩詞情有獨鍾的讀者,平日裏讀書,總喜歡自己去琢磨,去體味那些字裏行間的韻味。可有時候,總覺得隔靴搔癢,或者陷入某種固有的理解模式。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在我迷茫的時候遞過來一把鑰匙。它不像那種枯燥的學術專著,隻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以一種非常親切且深入的方式,將浩瀚的中國古典詩詞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我最欣賞的是它的“分類”功能。過去讀詩,往往是零散的,可能今天讀到一首邊塞詩,明天又讀到一首宮怨詞,雖然也能感受到各自的風格,但總覺得缺乏一個宏觀的視角。這本書將詩詞按照不同的主題、情感、體裁等進行瞭細緻的劃分,這讓我能夠在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下,去理解同一類詩歌的共性與個性。例如,當我閱讀關於“離彆”主題的詩歌時,我不僅能看到李白的豪放,也能感受到柳永的纏綿,更能體會到王國維的清冷。這種對比和對照,極大地豐富瞭我對詩歌情感錶達的理解。而且,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分類,更在每個類彆下進行瞭“鑒賞”。這一點對我來說尤為重要。很多時候,一本詩詞集隻會給齣原文和注釋,但“鑒賞”部分,則像是為我打開瞭另一扇窗。作者會從詩歌的曆史背景、作者生平、藝術手法、思想情感等多個角度進行解讀,有時還會引用其他詩人的相似作品進行對比,或者指齣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這些鑒賞文字,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文學的溫度,讓我能夠更好地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理解他們創作的動機和情感的流露。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於我這樣想要係統性提升自己詩詞鑒賞能力,又不希望被過於學術化的語言所睏擾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