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国古典诗词丰富的艺术形式于一身,为读者呈现从《诗经》、楚辞、乐府诗词到唐诗、宋词以及元曲小令等每一次体制上的重大演变;
★具有古诗检索功能。为清末以前古诗词作品的总选本分类阅读辞典,将所选入作品按照题材和主题分类,并设置篇目分类索引和和音序索引,分别按照朝代和汉语拼音排序,以便于读者翻检查阅;
★汇聚了中国古典诗词界的名家名作鉴赏,如唐圭璋、钱仲联、王运熙、吴调公、何满子、霍松林、田秉锷、王长华、王钟陵、周月亮、刘崇德、李山等;
★集历代古诗佳作代表作品与名家鉴赏文章于一册,可为中小学生及古诗词爱好者在日常阅读与写作中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与借鉴,同时在当下重拾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可以充分带动中国古典诗词的全民阅读。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绚丽夺目。在几十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许多大诗人如璀璨的星辰光耀宇宙,无数辉煌的篇章传诵五洲四海。尽管星转月移,人世沧桑,社会经过多次巨变,而中华诗词已像血液融汇于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而流传。它是我们伟大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是整个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从中国文学发展史来看,古典诗歌的体制经历过多次重大演变。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以《诗经》为代表的周诗,是由口头文学转化为书写文学的第一部诗集,基本上为四言体。战国时期的《楚辞》,上承《诗经》而又突破四言句式,完成了以六言为主体兼以杂言的“骚体”。汉诗上承《诗》、“骚”,融汇乐府民歌,发展为五言诗;魏晋南北朝又发展为七言诗。到唐代,又形成严格的格律诗——律诗和律体绝句,称为“近体”。宋代上承唐、五代,发展了词这种长短句参差的新的诗体。元代、明代又发展了散曲。现代新诗则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诗体的又一次必然的发展变革。认为中华诗词只是格律严谨的律诗和律体绝句,是一大误解,因为中华诗词包括诗、词、曲三大种类。曲有各种曲调,词有不同词牌,诗有四言、骚体、乐府、古风、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和七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又分律绝和古绝……所以,中华诗词的艺术形式是多样的,加之各种风格、流派,百花齐放,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
中华诗词的艺术形式虽经过多次重大变化,但它的基本特点被一直继承和弘扬。这些特点是:语言精练、韵律优美、节奏鲜明、句式整齐。一些名作的精练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往往短短几行、二三十字,就生动地表现出深厚的情感,勾画出鲜明的画面,而且含蕴无穷,意味深长,百读不厌。它的韵律和节奏,能够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加上整齐的句式,更便于记忆和传诵,因而广泛流传。学习它的这些长处,对我们丰富和发展现代新诗的艺术形式大有益处。而且,任何一种新诗体的产生和流行,并不排斥旧诗体的运用。我国古代大诗人无一不是众体兼备的大家,直至现当代,许多伟大人物和新文豪仍喜欢写旧体诗词抒情言志。这说明中华诗词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的题材范围内依然葆有生命力,如毛泽东的诗词、鲁迅的旧体诗,都有很高的思想艺术价值。老枝可以再放新蕾,百花争妍满园春,古调新声仍动人。
夏传才,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主要专著有《诗经研究史概要》《诗经语言艺术新编》《思无邪斋诗经论稿》《二十世纪诗经学》《诗经讲座》以及《十三经概论》《论语讲座》《孟子讲座》等,主编《诗经要籍集成》四十二卷、《建安文学全书》《诗经学大辞典》等大型项目,著有诗集《思无邪斋诗抄全编》。
拿到《中国古典诗词分类鉴赏辞典》的时候,我其实有点犹豫。我是一个对古典诗词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但说实话,我读过的诗词,大多是零散的,不成体系。很多时候,会觉得自己在浩瀚的诗海中,像一个无头苍蝇,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这本书的名字虽然朴实,但内涵却让我眼前一亮。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分类”的独特视角。它没有采用那种比较机械的分类方式,而是从诗歌的情感、意境、主题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划分。比如,当我想要去理解“羁旅之思”的时候,我可以直接翻到这一类,然后就能看到从屈原到李白,再到杜甫,甚至是晚清的词人,他们是如何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笔触,来描绘那种身在异乡的漂泊感和思乡之情。这种跨越时空的比较,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在表达同一主题时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露,是时代的印记。而“鉴赏”部分,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又充满洞察力的语言,为我打开了诗歌的深层含义。作者会不仅仅解读字面意思,更会深入到诗歌背后的文化背景、作者心境,甚至是诗歌的音乐性。比如,在一首描绘月光的诗歌中,鉴赏者会细致地分析月光在不同诗人心中的象征意义,是如何从一个单纯的自然景象,演变成一种承载着思念、孤独、甚至是哲思的意象。这种解读,让我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一种与古人精神的交流。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的诗词阅读,终于有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向导,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去探索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评分《中国古典诗词分类鉴赏辞典》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惊喜感。我是一个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的读者,平日里读书,总喜欢自己去琢磨,去体味那些字里行间的韵味。可有时候,总觉得隔靴搔痒,或者陷入某种固有的理解模式。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在我迷茫的时候递过来一把钥匙。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只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且深入的方式,将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最欣赏的是它的“分类”功能。过去读诗,往往是零散的,可能今天读到一首边塞诗,明天又读到一首宫怨词,虽然也能感受到各自的风格,但总觉得缺乏一个宏观的视角。这本书将诗词按照不同的主题、情感、体裁等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让我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下,去理解同一类诗歌的共性与个性。例如,当我阅读关于“离别”主题的诗歌时,我不仅能看到李白的豪放,也能感受到柳永的缠绵,更能体会到王国维的清冷。这种对比和对照,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而且,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分类,更在每个类别下进行了“鉴赏”。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很多时候,一本诗词集只会给出原文和注释,但“鉴赏”部分,则像是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作者会从诗歌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有时还会引用其他诗人的相似作品进行对比,或者指出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这些鉴赏文字,既有理论的高度,又不失文学的温度,让我能够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创作的动机和情感的流露。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想要系统性提升自己诗词鉴赏能力,又不希望被过于学术化的语言所困扰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中国古典诗词分类鉴赏辞典》这本书,我得说,它真的太对我胃口了。我一直以来都喜欢古典诗词,但总觉得自己的理解不够系统,像是隔靴搔痒,抓不住诗歌真正的精髓。这本书的“分类”功能,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没有把诗词简单地分成几个大类,而是更加细致,更加贴近诗歌本身的情感和主题。比如,当我想要了解关于“人生哲思”的诗歌时,我可以直接找到这个分类,里面就汇集了那些探讨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诗句,我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他们是如何在面对生活时,发出自己的感慨和思考。这种按主题阅读的方式,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同一主题下,中国古典诗词演变的轨迹,以及不同诗人思想的碰撞。这比单纯地按朝代阅读,更能让我感受到诗歌的生命力和思想深度。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鉴赏”部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的灵气。作者的解读,既有对诗歌本身语言、意境的细致入微的分析,又能挖掘出诗歌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比如说,在解读一些咏梅的诗句时,作者不仅会分析梅花的形象,更会阐述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的坚韧不拔、傲雪独立,这种解读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读一首诗,更是在了解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让我明白,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人们会如此钟爱梅花,如此推崇梅花的品质。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那个站在诗歌外面“看热闹”的读者,而是真正地走进了诗歌的世界,与诗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给了我更深入的理解,更广阔的视野,以及更深的共鸣。
评分我拿到《中国古典诗词分类鉴赏辞典》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我平时也算是个诗词爱好者,但总觉得自己的理解有些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很多时候,读完一首诗,感觉很美,但要说出它的妙在哪里,就有些词穷。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空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分类”的逻辑。它不像一些辞典那样,只是简单地把诗歌按朝代或者作者来划分,而是深入到了诗歌本身的情感和主题。比如,“咏物言志”、“怀古伤今”、“边塞风光”、“闺怨相思”等等,这些分类直接击中了诗歌的核心内容,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体会不同情感和主题下的诗歌特色。当我想要了解唐代诗人是如何描绘边塞风光的,我可以直接翻到“边塞风光”这个分类,然后就能看到从李白到高适,再到岑参,他们各自笔下的边塞景象,感受那种雄浑壮阔,又带着一丝悲壮的氛围。这种按主题阅读的方式,比按作者或者朝代阅读,更能让我清晰地看到中国古典诗词在不同时期、不同主题下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而“鉴赏”部分,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注释,而是充满了作者的真知灼见。有时候,作者会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指出一些我之前从未注意到的细节,让我恍然大悟。例如,在一首描绘女性思念的诗歌中,作者会细致地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内心的孤独和凄凉,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觉得既专业又充满艺术感染力。它不仅仅是在告诉我“这是什么意思”,更是在引导我“去感受,去体会”。这本书,让我觉得我不再是单单地在“读”诗,而是真正地在“品”诗,在与古人的情感世界进行深刻的连接。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对“辞典”这两个字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它意味着冰冷、枯燥,是查阅资料的工具,而不是能引发情感共鸣的书籍。然而,《中国古典诗词分类鉴赏辞典》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绝对是一本有温度、有灵魂的书。我刚开始翻阅它,纯粹是出于好奇,想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分类”和“鉴赏”的。结果,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并不是什么文学专家,对于诗词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感性的层面。过去,我读到一首好诗,会惊叹于它的优美,但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不知道为什么它能打动我。这本书的“鉴赏”部分,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一缺憾。它并没有用很多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剖析每一首诗歌的妙处。我尤其喜欢它对诗歌意境的描绘,那种文字的触感,仿佛能将我带入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比如,当我读到关于“山水田园”的诗歌时,鉴赏部分会详细地描述诗中勾勒出的山峦叠嶂、溪流潺潺、稻香阵阵,让我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宁静致远的意境。同时,它也会解释诗人是如何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来营造这种意境的,这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诗歌创作技巧的大门。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分类”设计非常巧妙。它并不是简单地将诗歌按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根据诗歌的主题、情感、题材等进行了划分。这使得我在阅读时,能够围绕着某一个主题,去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诗人是如何表达的。例如,在“羁旅愁思”这个分类下,我看到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诗人,他们对思乡、对离愁的共同情感,也看到了他们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性和传承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读者,而是成为了一个参与者,一个在时间的长河中,与古人进行思想交流的同行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