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傢社科基金項目“魏晉經學與詩學關係研究”(08BZW032)的最終成果的修訂稿。 本書以曆史—文化為視角,采用以經學為主體、以深受經學影響的玄釋為輔翼的“一體兩翼”式學術格局,以“問題”為點、以“概論”為綫的研究方法,試圖全麵揭示經學與魏晉詩學的關係。內容分為三大部分:首先,魏晉經學研究。以魏晉經學的曆史發展及其內在邏輯為著眼點,詳盡地鈎沉、辨析淹沒於史籍中的經學學者、著作以及散佚的經學文獻,分析其學術淵源、理論形態、注經體例、經學意義,揭示魏晉經學由崛起到繁榮的曆史進程及其發展動因,試圖還原魏晉經學發展的曆史真相,推倒泛濫於學界的皮锡瑞“中衰”論,在經學史上給魏晉經學一個準確而科學的定位。第二,魏晉詩學研究。以魏晉詩學的理論形態及其文化生成為著眼點,從經學詩學、玄學詩學和佛教詩學的三個層麵上,試圖對魏晉詩學的重要理論及其範疇作齣閤乎曆史語境的闡釋,揭示魏晉詩學曆時與共時之間、生成與文化之間、範疇與範疇之間的邏輯關聯。第三,經學與詩學關係研究。以魏晉經學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形態的雙重屬性為邏輯基點,研究經學與詩學之間的學理聯係。試圖揭示作為國傢意識形態的經學化儒學對士人價值取嚮、人生踐履的影響,作為文化形態的經學化儒學對玄學、佛學的影響、滲透與吸納的理論聯係,深入考察魏晉時期儒玄釋的理論形態、發展演變、滲透互動及其與詩學之間生生成藝的邏輯關係,最後總論經學與詩性思維、審美範式及話語方式的影響,試圖構建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詩學話語體係。
本書創新點有四:首先,“上編”通過翔實材料、細密考證、統計分析、縱橫比較的方法,徹底推翻泛濫於學界百餘年的皮锡瑞“中衰”論。第二,“中編”不僅傳統詩學如陸機、陸雲、郭象、葛洪等研究注重推陳齣新,而且鈎沉魏晉詩學文獻,匡正瞭現有美學史或批評史關於佛教美學範疇如言外之意、象外之談、韻外之緻以及意境說等以流為源的謬誤。第三,“下編”提齣瞭一個核心命題:“一個民族的文化有獨特的思維方式、理論範式和話語體係。華夏民族的思維方式、理論範式和話語體係,奠基於傳統經學。因此,中國詩學研究,既必須立足於詩學自身的體係研究,又必須迴歸於‘經學詩學’的生成研究。”建構瞭一個“一體兩翼”式完整的理論體係。第四,大量專題研究乃填補瞭學術空白,如“上編”的三國兩晉經學著作鈎沉考索、兩晉北方經學研究,以及王基、孫毓《詩經》學研究;“中編”的王弼《周易注》、杜預《左傳集解》、張湛《列子注》、支遁“理中之談”、慧遠“神趣”,以及僧肇“象外之談”、姚嵩“言外之意”說的美學意義研究;“下編”魏晉經學的國傢意識形態化、魏晉學術之變遷,以及經學與詩性思維、審美範式、話語方式的研究,都是學界迄今為止尚未涉及的理論命題。 尤其是本書“下編”所建構的理論體係,不僅具有學術創新意義,而且如果揆以更為宏觀的曆史脈絡,對於建構具有民族特色的詩學話語體係必將有更為深遠意義。
劉運好,男,1955年12月生,安徽六安人。文學博士,師從著名文史專傢鬱賢皓先生。現任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二級),中國詩學中心研究員,中國古代文學、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 一直從事先秦至南北朝文學研究,承擔國傢社科資金項目及省部級項目7項;發錶論文100餘篇,齣版專著7部,300餘萬字。近十餘年來,尤其注重魏晉哲學與詩學關係研究,齣版有《魏晉哲學與詩學》《先唐文史考論》等專著,並發錶經學和詩學類專題論文60餘篇,在海內外産生瞭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這是一套讓我愛不釋手的經典之作!我一直對魏晉時期那個充滿創造力和思想解放的時代情有獨鍾,而《魏晉經學與詩學》這本書,簡直就是打開瞭那扇通往那個時代的智慧之門。從第一冊開始,我就被作者嚴謹而又流暢的敘述深深吸引。他不僅僅是羅列史料,而是將那些晦澀的經學概念,通過生動的解讀,變得觸手可及。特彆是關於玄學的興起,作者的論述角度非常新穎,不再僅僅停留在“虛無”的錶層,而是深入挖掘瞭它與當時社會政治、文化思潮的復雜互動。讀到後來,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些名士們在談笑風生間,如何將老莊的思想融入到對儒傢經典的重新詮釋中,這種融匯貫通的智慧,至今仍讓人拍案叫絕。而當視角轉嚮詩學,作者更是展現瞭高超的文學分析功力。他分析瞭建安風骨的餘韻,以及正始文學的崛起,那些關於“詠史”、“山水”的討論,讓我對竹林七賢、陶淵明等人的詩作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詩歌意境的描繪,對語言節奏的把握,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清談雅集之中,與古人一同感受風花雪月,一同咀嚼人生況味。
評分這套《魏晉經學與詩學》如同陳年的佳釀,越品越有味道。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揭示瞭魏晉時期那個在亂世中尋求精神傢園的獨特時代。在經學研究方麵,他沒有拘泥於對某個學派或某個經典的簡單介紹,而是深入探討瞭當時士人對儒傢經典的“重構”過程,以及這些重構如何深刻影響瞭中國思想史的走嚮。我特彆贊賞作者對“名教”與“玄學”之間關係的分析,他指齣這並非簡單的對立,而是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復雜關係。這種 nuanced 的解讀,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思想潮流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在詩學領域,作者更是展現瞭其卓越的文學鑒賞能力。他對“七月詩派”的獨到評價,對“陶淵明詩學”的深入剖析,都讓我耳目一新。他不僅分析瞭詩歌的藝術技巧,更挖掘瞭詩歌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考和人生態度,讓我對那些看似平淡的詩句,有瞭更深刻的感悟。總而言之,這是一套極具啓發性的學術著作,它不僅拓展瞭我的知識邊界,更豐富瞭我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理解。
評分讀完《魏晉經學與詩學》,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似乎擁有瞭一雙能看透曆史迷霧的眼睛。他沒有迴避魏晉時期學問的復雜性和多麵性,反而將那些看似割裂的經學與詩學,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展現齣它們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尤其是在闡述經學時,作者對不同學派的觀點,以及他們之間激烈的辯駁,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我尤其欣賞他對“清談”文化的剖析,它不僅僅是一種消遣,更是一種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傳承。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引用,讓我們看到瞭那些名士們是如何在政治動蕩的背景下,通過對經典的闡發,構建齣自己的精神世界,並以此來應對現實的睏境。而當話題轉嚮詩學,我被那些關於“感遇”、“羈旅”主題的分析深深打動。作者對詩歌語言的解讀,對詩人情感世界的挖掘,都極具匠心。他不僅僅是告訴我們詩歌寫瞭什麼,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們理解瞭這些詩歌是如何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它們又承載瞭怎樣的時代情緒和個人際遇。這本書讓我對魏晉的文學史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那些古代詩人心靈深處的閃光點。
評分這套《魏晉經學與詩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思維的啓迪。作者的筆觸時而細膩如絲,時而奔放如潮,仿佛帶領我穿梭於魏晉的學術殿堂和文人雅集之間。在經學部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格義”的討論。作者沒有簡單地將“格義”視為一種牽強的附會,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它如何影響瞭當時士人對儒傢經典的理解。這種跨文化的解讀,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開闊的視野。同時,他對《周易》、《尚書》等經典在魏晉時期的不同解讀,也讓我看到瞭經學研究的活力和多樣性。而在詩學方麵,作者對曹操、曹植父子的評價,我更是反復品讀。他不僅僅是肯定瞭他們的文學成就,更是深入分析瞭他們詩歌中所蘊含的政治抱負和人生失意,以及這種復雜情感如何轉化為震撼人心的藝術錶現。書中的許多篇章,都充滿瞭作者獨特的見解,讓我常常在掩捲之後,陷入沉思,迴味無窮。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翻開《魏晉經學與詩學》之前,我對魏晉時期的經學並非十分瞭解,總覺得那是一片枯燥的學術領域。然而,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原本遙遠的經學概念,變得鮮活而富有生命力。他對於不同學派之間的爭鳴,對於士人如何將儒傢思想與玄學相結閤的論述,都寫得十分清晰透徹。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禮”與“樂”在魏晉時期新解讀的分析,這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在麵對時代變遷時,是如何尋求新的錶達方式和精神內核的。而當書頁轉嚮詩學,那更是讓我如魚得水。作者對建安文學的評價,對“建安風骨”的解讀,以及對魏晉時期詩歌藝術風格演變的梳理,都堪稱經典。他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對詩人情感的揣摩,都讓我覺得身臨其境,仿佛能聽到那些韆古絕唱的迴響。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經學與詩學並非孤立的學科,它們相互輝映,共同構成瞭魏晉時期輝煌的文化圖景。
評分好書
評分好書
評分好書
評分好書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好書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好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