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
书中内容为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的经验汇编,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汇编。官方资料,申报创新创业经验高校必备利器!
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经验汇编
2017年9月23日,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在西安召开。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同志在会上指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强调“各省市和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领导人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精神,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引导广大青年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
伟大的中国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强化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努力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向纵深发展,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按照部领导的部署要求,我们编印了2017年度50所典型经验高校特色材料汇编,对今年推选出的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的经验思路、工作特色进行了汇总提炼。希望通过此书的编印和推广,将典型经验高校关于促进就业创业工作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推广出去,为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开创大学生创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新局面提供思路启发和经验借鉴。
石鹏建,现任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
中央部门所属高等学校(13所)
以创新导向开展创业教育培养空天报国的“双创”人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创新牵引创业机制保障实施打造北理工特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北京理工大学………………………………………………………………………………… 9
高原之上竖高峰创新基础育创业构建“三三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
哈尔滨工程大学…………………………………………………………………………… 12
以立德树人创新创业为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同济共生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
同济大学…………………………………………………………………………………… 17
以创新驱动创业打造面向全员贯穿全程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东南大学…………………………………………………………………………………… 23
四位一体多方联动打造江南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江南大学…………………………………………………………………………………… 28
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开放式生态型立体化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
山东大学…………………………………………………………………………………… 33
“多元协同”构建“三层互融三级链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武汉理工大学……………………………………………………………………………… 37
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努力培育求知的思想者和创业的实践者
湖南大学…………………………………………………………………………………… 43
创新科学育人机制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暨南大学…………………………………………………………………………………… 49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四川大学…………………………………………………………………………………… 55
齐心协力抓“双创” 和合偕习育英才
西南民族大学……………………………………………………………………………… 61
“三库一沙龙两赛一平台”实践服务体系和“四化三聚集”指导思想引领创新创业工作
蓬勃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 67
省属本科院校(30所)
育人为本创新为魂打造北服“一体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北京服装学院……………………………………………………………………………… 75
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效应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双轮驱动
河北大学…………………………………………………………………………………… 81
打造“三全”创新创业工作模式发挥地方综合大学示范引领作用
山西大学…………………………………………………………………………………… 85
强化联动机制突出民族财经特色以创新创业带动更高质量的就业
内蒙古财经大学…………………………………………………………………………… 90
创新模式构建体系强化实践努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95
分层管理三位一体积极探索“一三五七”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
吉林建筑大学……………………………………………………………………………… 101
聚焦行业特色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
上海理工大学……………………………………………………………………………… 107
“因势利导纵横有道”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构建
江苏大学…………………………………………………………………………………… 112
以专利牵引创新以平台孵化创业
中国计量大学……………………………………………………………………………… 118
实施“三推进三提升” 凸显“三突出 ” 培养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
安徽工业大学……………………………………………………………………………… 123
一线贯穿三点发力深入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滁州学院…………………………………………………………………………………… 128
构建“3356”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着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133
构建“三融三互三促”新模式共谱创新创业教育新篇章
江西理工大学……………………………………………………………………………… 137
目标引领内外联动三链融合打造高端财经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江西财经大学……………………………………………………………………………… 142
扎根“三农”学用结合“三个一”创新创业工作托起学生成才梦想
山东农业大学……………………………………………………………………………… 147
坚持“三位一体”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地
鲁东大学…………………………………………………………………………………… 151
教育主导协同育人典型引领努力造就“铁塔牌”创新创业生力军
河南大学…………………………………………………………………………………… 157
坚持创新引领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许昌学院…………………………………………………………………………………… 162
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着力提升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质量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167
文化引领知行合一开放协同打造“商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湖南商学院………………………………………………………………………………… 173
思想引领育人兴国构建“三式一化两融合”的双创教育体系
华南农业大学……………………………………………………………………………… 179
为学生植入创业基因
华南师范大学……………………………………………………………………………… 184
坚持“大健康”引领强化医学“双创”教育着力为西部地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医学人才
广西医科大学……………………………………………………………………………… 190
合力聚焦谋发展创新创业创价值
三亚学院…………………………………………………………………………………… 195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四川美术学院……………………………………………………………………………… 201
围绕“五个坚持” 强化“五个着力” 推进创新创业工作上新台阶
四川农业大学……………………………………………………………………………… 207
立足边疆科学耕耘全力构筑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育人生态体系
昆明理工大学……………………………………………………………………………… 214
深化改革强化服务协同育人构建培华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西安培华学院……………………………………………………………………………… 219
彰显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践行“4443”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西安邮电大学……………………………………………………………………………… 224
优化方案打造链条提升质量实施创新创业“双三联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宁夏大学…………………………………………………………………………………… 229
高职高专院校(7所)
提升技能人才培育质量推动“双创”教育融合发展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237
活态传承守正出新打造“创意·创新·创业”融合的人才培养高地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243
实施“新禾行动计划” 培育农林创新创业人才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248
根植温州依托专业产学研创相结合培养新技术应用的创新创业人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254
创新驱动特色引领全面提升创新创业工作水平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259
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径提升创新创业硬实力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264
创新路径借力驱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268
后 记…………………………………………………………………………………………… 273
代 序
同志们:
下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领导人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回信精神,宣传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很有意义。首先,我代表教育部对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表示热烈的祝贺!
总书记在回信中,深切勉励广大青年学生要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回信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高度,进一步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高等教育战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刚才,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商学院和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做了很好的发言,听了很受启发。
下面,我谈两点意见。
一、 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教育部采取一系列举措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通过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构建了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二是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建立了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吸引了一大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走进大学校园,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三是协同育人不断强化。通过校校协同,推动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通过校企协同、校所协同,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通过校地协同,强化与地方政府合作,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通过部部协同,构建了多级的联动工作机制。四是支撑引领作用不断提升。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进一步激发了高校创新活力,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发掘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和平台,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五是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举办创客大赛、校长论坛等一系列活动,搭建了中外创新创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推动中国创新创业教育走向世界,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经验。
我们欣慰地看到,高校已经从“要我做”转换到“我要做”,从“怎么做”转换到“要做好”,把创新创业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一大批富有创新创业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青年人在成长,一批新产业、新模式和新业态得以催生并焕发活力。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国办都组织了专项调研,指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有力推动,改革蓬勃开展,展现勃勃生机”。在这些工作基础上,我们开展了2017年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产生了新一批50所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这些高校在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探索和总结出了新的富有推广价值的特色经验:一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通过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增强学生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努力挖掘专业教育中的创新创业元素,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将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
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创业实践渠道平台,通过实践训练反哺课堂教学,做到理论和实践教育同步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四是将创新和创业紧密结合。在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创业活动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
二、 提高认识,创新思路,努力开创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新局面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迫切需要高校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高校创新创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领导人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推出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引导广大青年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要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通过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推进,努力造就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要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导学生奔赴革命老区、走进贫困地区、深入广大基层,了解体验国情民情,扎根中国大地,将创新创业实践与服务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锤炼意志品质,坚定理想信念。
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要发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综合带动作用,完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加强教师能力建设,深化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改革。要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形成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调整新机制。要完善学分积累与转化制度、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新体系。要深入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提高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三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要完善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学校和社会密切合作。要积极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继续搭建一大批国家级、省市级和校级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客工厂等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实训平台,将更多的优质社会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就业指导中心要充分发挥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国家级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指导服务。一是摸清底数、分类指导。针对不同高校、不同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力求做到精准服务。二是搭建平台、精准扶持。依托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高校三级联动的网络服务平台,积极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信息发布、咨询指导、培训扶持、创投对接等全方位深度服务。三是挖掘典型、总结经验。
要以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为抓手,将好的经验做法挖掘出来、推广出去。
同志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以领导人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针,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做好工作,努力推动创新创业工作向纵深发展,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本文系林蕙青副部长在2017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林蕙青
2017年9月23日
这部汇编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深度田野调查的纪要,而不是一本教科书。我一直在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设置几门课程、举办几场比赛那么简单,它需要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文化重塑和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这本书的叙事结构似乎非常注重案例的横向对比,这正是我所欣赏的一点。例如,某沿海发达地区的工科强校在引进风险投资方面的策略,与内陆师范类院校如何通过跨学科合作激活人文社科领域的创新潜能,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放在一起比较,才能真正看出“典型”背后的环境适应性。我希望能看到对那些“失败”案例的审慎分析,即便是经验汇编,也应该包含对“为什么这条路走不通”的深入剖析,因为认知偏差往往是创新的最大阻碍。这本书如果能做到对成功因素的“去神化”,将其还原为一系列可量化的管理决策和资源调配过程,那么它对政策制定者和大学管理者来说,将是一份极具参考价值的内部报告。
评分阅读这种汇编时,我最警惕的是“模式化陷阱”。大家都知道,教育领域最怕的就是盲目跟风。A校的成功经验,拿到B校可能就是灾难。这本书的编者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没有采取那种简单罗列成功的做法,而是似乎采用了一种解构主义的视角,试图拆解出各个高校经验背后的“基因序列”。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评价体系改革”的篇章,因为这是真正的难点。如何将创新创业成果纳入教师的职称评定、如何引导学生将创业实践与学位要求相结合,这些触及到大学核心治理结构的问题,远比设立一个孵化器要复杂得多。如果书中能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学校在这些体制机制改革中的“痛点”和“突破口”,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宣传层面,而是上升到了管理科学研究的高度。我期待它能提供的是“思考的框架”,而不是“标准答案”。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似乎有着非常严谨的学术态度,这让我对内容的深度有了一定的预期。我不是来寻找励志故事的,我寻求的是一套可供借鉴的“系统工程”方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校企合作、乃至区域经济联动。因此,我非常关注书中对“生态系统构建”的论述。例如,一个学校如何成功地将本地产业集群的需求,反向输入到专业设置和科研方向的调整中去?这个反馈回路的建立,往往决定了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区域贡献度。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量化“区域协同效应”的具体指标和案例,那就太棒了。我更看重那些关于“软性支撑”的描述,比如如何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辅导员团队,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这些细节往往是成就或阻碍创新事业的关键所在。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宏大叙事之下,对微观执行层面的不懈追踪。它似乎在努力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国家大力倡导的背景下,不同类型的大学是如何将这一外部指令,内化为自身的战略核心竞争力的?我注意到,不同学校在“产学研合作”这一模块上的阐述角度差异巨大,有的侧重于技术转让的法律框架,有的则聚焦于共建联合实验室的人员互派机制。这种差异性,恰恰说明了这本书没有采用“一刀切”的思维。真正有价值的经验,必然是与学校的历史定位和现有资源禀赋高度耦合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展示出这些“典型经验”背后的决策逻辑是如何从顶层设计一步步落实到具体的院系和教师身上的,尤其是那些在跨部门协作中出现的沟通障碍和解决之道,这些才是真正反映管理复杂性的宝贵财富。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务实气息,它不像许多理论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实实在在地聚焦于“经验汇编”这几个字。我个人对这类总结性的材料一直抱有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所谓的“典型经验”往往是经过过度美化和筛选的,读起来像官方宣传稿,缺乏真实世界的肌理和挫折感。然而,这本书在选材上似乎做了不少功课,它没有简单罗列那些光鲜亮丽的奖项和数据,而是试图去挖掘那些支撑起“创新创业”这块金字招牌背后的具体操作细节。我尤其关注那些在资源相对不那么充裕的院校中摸索出的“土法炼钢”式的成功路径,这些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和可复制性的价值所在。如果能深入剖析它们是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撬动起学生活动和师资培训的,那就绝对值回票价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籍,而在于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不同地域、不同办学特色的学校是如何将宏大的国家战略,转化为校园内部可操作的执行蓝图的。我希望它能揭示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制度创新点,而非仅仅是漂亮的口号。
评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加油!
评分速度快 质量好 还是京东最方便
评分比较简单的介绍,不知道2017的么时候出来
评分拿过来学习学习,还行吧!
评分速度快 质量好 还是京东最方便
评分正品 速度快 有发票 好评
评分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纸张还可以,字有点小
评分给老师买的,老师说写的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