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册)(译文40) [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册)(译文40) [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著,高惠群 等 译
图书标签:
  • 俄国文学
  • 经典文学
  • 爱情
  • 悲剧
  • 社会
  • 家庭
  • 道德
  • 列夫·托尔斯泰
  • 19世纪文学
  • 现实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8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68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译文40
外文名称:Анна Каренина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套装数量:2
字数:6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代表之一。本书通过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以及庄园主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新旧交替时期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的多彩图景。

故事发生于十九世纪的圣彼得堡,女主角安娜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偶然邂逅,坠入情网,此事被丈夫卡列宁发现后,安娜要求离婚遭拒,被威胁将因此再也见不到她心爱的儿子。安娜遂与渥伦斯基私奔,过了一段短暂的幸福生活,但激情过后的冷淡厌倦使她不幸的命运遭受到了最后一击。安娜日益思念爱子,她既无力抵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最后在矛盾与绝望中卧轨自杀。列文和吉提以爱情为基础结为恩爱夫妻,但婚后生活并非完事遂心。列文对地主经济的没落感到痛心,力图地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希望借地主和农民的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空想破灭后悲观失望,最后皈依宗教才找到精神归宿。


内容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渥伦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菜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明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精彩书摘


铃声响了。这时从一旁走过几个年轻汉子,他们个个面目丑陋,蛮横无理,匆匆忙忙,同时又装出一副斯文的模样。身穿镶金银饰边的仆役制服,脚蹬半中筒皮靴,神情呆滞得像牲口的彼得,也穿过候车室,来送她上火车。她沿着站台走去,从几个吵吵闹闹的汉子身边走过,他们立刻安静下来,其中一个低声议论她,肯定说的是脏话。她跨上车厢高高的踏板,走进车厢,在原是白色、现在已弄得很肮脏的软座上坐下。手提袋在软座上跳动了一下,随后就倒下了。彼得面带傻笑,在车窗外掀了掀带金银饰带的制帽,以示告别。接着动作粗野的列车员砰的一声关上车门,上了门闩。一个穿着箍裙、身子畸形的女人(安娜想象这个女人脱了箍裙后丑陋的样儿,就不由得害怕)和一个小姑娘,一边虚情假意地笑着,一边奔下车去。


“卡捷琳娜·安德烈耶夫娜什么都有,她什么都有啊,姨妈!”


“这么个小姑娘都会虚情假意,装模作样了,”安娜暗自思忖。为了不再看见人,她迅即站起来,坐到空车厢内对面靠窗口的座位上。一个蓬头垢面、面目丑陋的戴制帽的乡巴佬俯下身检查火车车轮,从车窗外走过。“这个丑陋的乡巴佬看上去很眼熟。”安娜心里想。这时她又想起那个梦,吓得身子直哆嗦,赶忙朝对面的门走去。列车员打开车门,让一对夫妇进来。


“夫人,您要出去吗?”


安娜没有回答。列车员和进来的一对夫妇没发觉她面纱后面惊恐的脸色。她回到自己原来的车厢角落里坐下。那对夫妇在对面坐下,暗暗地细心打量她的服饰。安娜觉得这对夫妻很讨厌。那位做丈夫的问妻子能不能抽烟,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抽烟,而是借机与她攀谈。得到妻子的允许后,他便用法语同她聊了起来,其实他要聊的事没有比抽烟来得迫切。他们装模作样交谈着,说些无聊的话,目的是让安娜听到。安娜看得清清楚楚,他们彼此有多么嫌恶,有多么憎恨。看到这么一对可鄙的怪人,不能不让人觉得厌恶。


响起第二遍铃声,紧接着传来搬行李的响声、嘈杂声、叫喊声和笑声。安娜清楚,任何人都没有可高兴的事儿,所以这种笑声使她难受,她真想捂住耳朵,免得听见。终于响起第三遍铃声,传来了汽笛声,蒸汽机车刺耳的放气声,接着挂钩猛地一拽,那位做丈夫的急忙画了个十字。“问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倒挺有意思的。”安娜凶狠地瞥了他一眼,思忖道。她从那位太太身边的车窗望出去,仿佛站台上送客的人们纷纷都在往后退。安娜乘坐的那节车厢每到接轨处有节奏地震颤一下,从站台、石墙、信号灯旁,从其他车厢旁驰过。车轮在铁轨上转动得越来越平稳,越来越顺溜,不时发出欢快的咯噔咯噔的响声。车窗上映照着明亮的夕阳余晖,微风吹拂着窗帘。安娜在列车轻微的晃动中呼吸着新鲜空气,忘了邻座,又胡思乱想起来。


“哦,刚才我想到哪儿搁下啦?噢,对了,我在想,生活中没有痛苦的那种境况是没有的,我们大家来到世上,就是来受折磨的,这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还是想方设法欺骗自己。然而,即使看清了真相,那又能怎么样?”


“造物主赋予人理智,就是要让人摆脱困扰。”那位太太拿腔拿调、煞有介事地用法语说,显然对自己的这句话很满意。


这句话好像就是在回答安娜的所思所想。


“让人摆脱困扰。”安娜重复了一遍那句话。说着,她瞥了一眼那个面庞通红的丈夫和身子瘦削的妻子,她顿时明白,这个病病歪歪的妻子认为自己是个不被人理解的女人,丈夫欺骗她,于是她就产生了这个想法。安娜凝视着他们,好像看清了他们的经历和各自内心的种种隐秘。但是这毫无意思,于是她又继续想她的心事。


“是的,我现在十分苦恼,造物主赋予我理智,就是要让我摆脱苦恼;因此一定要摆脱。眼下再没什么可看的,而且看到这一切也令人厌恶,那为什么不熄灭蜡烛呢?可是怎么熄灭呢?干吗这个列车员沿着栏杆跑去?干吗那节车厢里的年轻人在大叫大嚷?干吗他们又说又笑、谈笑风生的?一切都是假话,一切都是虚伪,一切都是骗局,一切都是罪恶!……”


火车靠站了,安娜挤在旅客中下了车,她像躲避麻风病人一样规避着他们。她在站台上停下来,竭力回想她干吗上这儿来,打算来干什么。她觉得以前能够办到的事,如今却变得如此难以揣摩,特别在这群吵闹得不让她安宁的、胡天胡地的人中间。时而一些搬运工跑到她跟前,想为她效劳,时而一些年轻人靴子的后跟踩在站台的石板上发出橐橐响声,边大声交谈边回头瞧她;时而迎面走来的人又给她让错了路。这时她想起,如果还没有回音,她就打算继续坐车走。她拦住一个搬运工,向他打听这儿是否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捎信来的马车夫。


“渥伦斯基伯爵吗?从他那里来的人刚刚还在这儿。他们是来迎接索罗金娜伯爵夫人和女儿的。马车夫是个什么模样?”


在安娜同那个搬运工说话的时候,脸色红扑扑、神情愉快、穿着一件蓝色紧腰细裥的漂亮长外套和挂着表链的车把式米哈伊尔走到她跟前,交给她一封信,显然为如此圆满地完成任务而得意。她拆开信,还没看完,她的心就揪紧了。


“非常遗憾,信我没收到。我十点钟就回来。”渥伦斯基草草写道。


“是这样!我早就料到了!”她面露恶狠狠的冷笑自言自语。


“好,那你回家去吧,”她对米哈伊尔低声说。她说话声很低,因为怦怦直跳的心使她说话上气不接下气。“不,我不会再让你折磨我了。”她暗自寻思,既不是吓唬车夫,也不是吓唬她自己,而是吓唬那个使她受尽折磨的人。于是她沿着站台,经过车站栈房向前走去。


两个在站台上走着的侍女回首瞅着她,出声地议论着她的服饰:“地道的货色。”——她们指的是她服饰上的花边。一些年轻人不让她安宁。他们望着她的脸,用怪模怪样的嗓音纵声大笑、大叫大嚷,从一边走过。站长走过她身边,问她是否要乘车。一个卖克瓦斯的男孩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她。“哦,天哪,我要到哪里去呀?”她这么想,一边沿站台越走越远。她在站台尽头停下脚步。有几位太太和几个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老爷,他们高声说笑,安娜走到他们身旁时,他们立即不作声,都打量起她来。她加快脚步,离开他们,朝站台边走去。驶来一列货车。站台受到震动,她觉得她又坐在火车上。


蓦地,她想起她与渥伦斯基第一次相会那天被火车碾死的那个人,顿时明白,她该怎么做了。她迈着轻捷的脚步从水塔那里走下台阶,来到铁轨边,在行驶的列车的跟前站住了。她瞧着车厢底盘,瞧着螺栓和链条,瞧着第一节车厢缓缓滚过来的大铁轮子,竭力用目测判定前后轮之间的居中点,估摸居中点对准她的那一瞬间。


“就在那里!”她望着车厢投下的阴影,望着撒落在枕木上的沙子和煤炭,自言自语。


“就在那儿!就在那儿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我要摆脱所有的人,要摆脱自己。”


她想卧倒在第一节车厢底下的前后轮之间的中心点。但是等她从手臂上拿下红色手提袋,为时已晚:前后轮之间的中心点已经过去。只得等下一节车厢。这时候,类似游泳入水前的那种感觉攫住了她的心,于是她画了个十字。画十字的习以为常的动作,在她心里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这时笼罩着她周围一切的那片黑暗突然划破了,她眼前刹那间又呈现出昔日生活全部美好、欢乐的光辉景象。她目不转睛地盯着驶近前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轮子。正好在前后轮的中间对准她的那一瞬间,她扔掉了红色手提袋,缩起脖子,两手撑地卧倒在车厢底下。她稍稍动弹了一下,似乎打算立即站起来,但又跪倒了。就在这一瞬间,她对自己所做的事十分害怕。“我在哪儿?我在干什么?这是为什么?”她想站起身来,往后闪。但是一个庞然大物无情地撞到她的脑袋上,从背上碾了过去。“上帝啊,宽恕我的一切吧!”她说,觉得自己已无法抗争。一个矮小的乡巴佬嘴里喃喃说着什么,正在铁轨上干活。于是她一直点着用来读那本充满焦虑、欺骗、痛苦和邪恶的书的蜡烛,闪现出以前从未有过的耀眼光辉,给她把原先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照亮,紧接着蜡烛发出哔哔剥剥的响声,暗淡下去,永远熄灭了。


前言/序言

译本序


《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8)是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第二部长篇巨著。起初,托翁只打算把它写成一部“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全部悲剧”(贝奇科夫语),仅用了五十天他便粗略地完成了全书。五年多以后,在前后用过《年轻太太》、《两段婚姻》、《两对夫妻》等书名后,它以《安娜·卡列尼娜》的名字问世了。


这部小说的主要意义应该包括三方面,即安娜的个人悲剧;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沙龙、军官俱乐部、舞会、戏院、赛马……以及自传的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开篇第一句话,对于中国读者,甚至没有读过此书的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幸福的家庭无不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幸。”安娜是一位穿着黑衣的最迷人的少妇,她善良、聪慧、生命力旺盛,男人和女人都为她着迷。她身上迸发出的爱情“含有一种暴烈的、肉感的、专横的性格”(罗曼·罗兰语)。其实,作家对婚姻、家庭问题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动笔撰写这部小说前的五年,即1868年,这一年,他在题为《论婚姻和妇女的天职》一文中说:“男人的天职是做人类社会蜂房的工蜂,那是无限多样化的;而母亲的天职呢,没有她们便不可能繁衍后代,这是唯一确定无疑的。”托尔斯泰借列文和吉提的恋爱婚姻表达出这一妇女观、家庭观。紧随这段话托翁又说:“虽然如此,妇女还是常常看不到这一使命,而选择虚假的,即其他的使命……这一使命的重要性和无限性,以及它只能在一夫一妻的形式(即过去和现在生活着的人称之为家庭的形式)下才能实现……因而一个妇女为了献身于母亲的天职而抛弃个人的追求越多,她就越完美。”由此不难理解,托尔斯泰为何将安娜命运的结局安排为卧轨自杀——在小说接近尾声的第七部第三十章,安娜还在想着“只要办完离婚手续,阿列克谢·亚力山德罗维奇把谢廖扎还给我,我就与渥伦斯基结婚”。既然还不牺牲个人的追求,在托翁看来,这样的女子就完美不起来,那就让她毁灭吧!可小说并没有因为安娜的死亡而结束。整个第八部的十九个章节的内容,就如同《战争与和平》长长的“尾声”,如果以西欧小说式的结局为标准,这已不像是“尾声”。


可见,《安娜·卡列尼娜》不只是关注安娜的死,安娜的悲剧一直扩展到所有家庭的幸与不幸。在对安娜形象的塑造上,托尔斯泰倾注了他对人的肉体本能因素、人的伦理因素、人的“灵魂”因素、人的社会因素等的思考与体悟。在此部小说之后的《忏悔录》(1879—1882)中,托翁还在进行着与上述内容相关的精神探索。



《安娜·卡列尼娜》:俄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一部关于爱情、婚姻、社会与人性的宏大史诗。 列夫·托尔斯泰的这部不朽巨著,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细腻的人物刻画和史诗般的叙事,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故事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的俄国,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贵族社会,以及乡村的田园风光交织,构成了一幅广阔而生动的时代画卷。 故事的开端: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风暴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两位主人公展开:一位是出身显赫、光彩照人、嫁给国家要员卡列宁的安娜·卡列尼娜;另一位则是真诚善良、在乡间经营农庄的康斯坦丁·列文。 安娜,这位本应在优雅的社交场合中扮演完美贵妇角色的女性,却在一次偶然的社交活动中,被年轻英俊的军官弗龙斯基深深吸引。弗龙斯基同样被安娜的魅力所倾倒,两人之间燃起了炽热而禁忌的爱情。这场爱情,如同草原上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安娜原本平静而体面的生活,也预示着她即将踏上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 贵族社会的浮华与虚伪 作品深刻地描绘了19世纪俄国贵族社会的表象繁华与内在虚伪。在彼得堡和莫斯科的沙龙里,人们谈论着时尚、政治和社交礼仪,但言语之下,却隐藏着冷漠、算计和对个人情感的漠视。安娜在这样的环境中,虽然享受着物质上的富足和社交上的优越,但内心的空虚和对真挚情感的渴望却愈发强烈。 卡列宁,安娜的丈夫,是一个刻板、注重社会地位和名誉的官员。他无法理解安娜内心深处的冲动和对爱情的追求。在他的眼中,婚姻是一种社会契约,是维系家族和个人地位的工具,而非情感的交流。他对安娜的出轨感到震惊和愤怒,但更多的是担心这会损害他的声誉。他的理性与安娜的感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加剧了安娜的绝望。 康斯坦丁·列文的乡村生活与精神探索 与此同时,故事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则聚焦于康斯坦丁·列文。列文代表着另一种生活方式,他远离城市的喧嚣,投身于乡村的土地。他对农业有着深厚的热情,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去耕耘,去创造。他相信土地的力量,相信真诚劳动的价值。 列文与乡村姑娘吉娣的爱情故事,则是一段纯洁而质朴的恋情。吉娣起初被弗龙斯基的魅力所吸引,但最终看清了弗龙斯基的轻浮,转而接受了列文真诚的求婚。他们的婚姻,虽然不像安娜与卡列宁那样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却充满了理解、尊重和共同的追求。 然而,列文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对生命的意义,对死亡的恐惧,对宗教的困惑,让他陷入了深刻的精神探索。他观察农民的淳朴生活,思考人生的价值,试图在自然与劳动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答案。他的精神求索,与安娜在爱情漩涡中的挣扎,构成了作品中两个截然不同的精神维度。 爱情的代价:一场悲剧的宿命 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在最初的热情燃烧之后,逐渐遭遇到了现实的残酷。在那个时代,婚外情是绝对的禁忌,尤其对于一位有夫有子的贵族女性而言。安娜为了爱情,选择放弃一切,与弗龙斯基共同生活。然而,他们的结合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承认,安娜被贴上了“荡妇”的标签,被贵族社交圈所排斥。 她失去了丈夫的尊重,失去了儿子的陪伴,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地位。她以为自己能够得到弗龙斯基永恒的爱,却逐渐发现,弗龙斯基虽然深爱着她,但他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无法完全理解安娜内心深处的绝望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弗龙斯基的社交生活并没有因为与安娜的结合而停止,这让安娜的孤独感和嫉妒心愈发强烈。 她开始变得敏感、多疑,对弗龙斯基的一举一动都充满猜忌。曾经让她飞蛾扑火的爱情,逐渐变成了折磨她的枷锁。在一次次的失望和绝望中,安娜的精神世界逐渐崩溃。她无法忍受自己被社会所遗弃,无法承受爱情的背叛,更无法面对自己即将走向的悲剧。 社会制度的束缚与个人的自由 《安娜·卡列尼娜》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更是对19世纪俄国社会制度、道德观念和家庭关系的深刻反思。托尔斯泰通过安娜的悲剧,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严苛要求,以及在僵化的道德规范下,个人自由被压抑的现实。 安娜的反叛,是对僵化社会规则的挑战,但最终她也被这个社会所吞噬。她的选择,看似是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但却忽视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情感关系的脆弱性。 作品的深刻哲学与人性洞察 托尔斯泰以其非凡的笔触,深入剖析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无论是高贵的安娜,刻板的卡列宁,还是真诚的列文,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多面性。他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挣扎、矛盾和成长。 作品中关于生命、死亡、信仰、家庭、爱情的思考,贯穿始终。列文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是对人类永恒问题的探讨。他最终在平凡的生活中,在对家人的爱中,在对土地的耕耘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答案。 文学史上的永恒经典 《安娜·卡列尼娜》以其宏大的格局、深刻的思想、丰富的人物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经典。它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影,社会的变迁与不变。它引发读者对爱情、婚姻、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也让人们在阅读中,体会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册),译文出版社的这套精心制作的版本,无疑是读者走进托尔斯泰宏大世界的一扇绝佳窗口。它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味的文学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小说简直是一场情感的漩涡,把我完全卷了进去。初读时,那种古典文学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每一个字、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精雕细琢,仿佛能闻到十九世纪俄国贵族家庭里壁炉燃烧的木香和香水味。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的挖掘细致入微,那些细小的犹豫、一闪而过的念头,都被笔触精准地捕捉。我特别欣赏他对社会习俗和家庭礼教的深刻洞察,那种在僵化规则下挣扎求存的灵魂,读起来让人既心痛又着迷。它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责任、信仰、以及个体如何在宏大时代背景下寻找自我价值的史诗。读完第一遍,合上书页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洗礼,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那种沉浸感,是现代快餐式阅读体验里很难寻觅到的珍宝。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控要求极高的人,而这部作品在细节处理上的登峰造极,完全征服了我。无论是对俄国乡间生活的细致描摹,对上流社会沙龙里那些微妙的社交潜规则的刻画,还是对人物服饰、饮食、建筑风格的描绘,都栩栩如生。这些细节不是为了堆砌篇幅,而是作为构建人物灵魂和时代背景的基石。例如,某次宴会上的一个眼神交锋,一次不经意的衣着搭配,都暗藏了巨大的信息量和人物动机。这些“小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会人情网,让人清晰地看到个体命运是如何被环境和自身的选择所塑造。每次重读,总能发现之前忽略的、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寓意,这简直是一本需要反复品鉴的陈年佳酿。

评分

坦率地说,我一开始是被它的“名气”吸引来阅读的,但读完后,我才明白,那些堆积如山的赞誉并非空穴来风。这本书最震撼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真诚”二字的探讨,以及对虚伪人性的无情揭露。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角色背后,隐藏着多少无法言说的痛苦、欺骗与自我欺骗。作者毫不留情地撕开了社会光鲜外衣下的腐朽,直指人性的幽暗角落。它迫使读者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的矛盾和挣扎。这种深刻的、近乎残酷的真实感,让我在阅读时常常感到一阵阵的寒意,但这种“被审视”的感觉,却是极其宝贵的阅读体验。它远超乎一个简单的故事,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灵魂的镜子。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为高明,它像一条缓缓流淌的大河,时而平静广阔,时而波涛汹涌。作者总能在我以为故事将要走向某个既定方向时,突然插入一段意想不到的侧写或者哲思,将我的预期完全打乱。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挑战。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些段落的措辞,那种语言的张力和美感,让人不得不惊叹于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它不是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作品,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思考,但正是这种“努力”的回报,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满足感。每当我沉浸其中,仿佛能看到那些冰雪覆盖的原野,听到马蹄踏碎冰碴的声音,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绝对是文学经典才具备的魔力。

评分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布局和视角转换堪称教科书级别。作者对于叙事焦点的把控如同大师指挥交响乐团,时而将焦点集中于某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将情感推至极致;时而又拉远镜头,展现宏大的社会图景,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个体的命运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刷。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使得整部作品既有磅礴的气势,又不失细腻的温度。特别是不同场景和人物群像之间的切换,过渡得极其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生硬的痕迹。它展示了一种跨越时代的叙事能力,即便在今天,依然能给予所有致力于写作的人以巨大的启发和震撼。阅读它,本身就是一次对古典叙事艺术的朝圣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