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Reallocation of Towns and Villages in A Coun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Reallocation of Towns and Villages in A Coun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雅丽,张常新 著
图书标签:
  • 乡村振兴
  • 县域发展
  • 村镇规划
  • 空间优化
  • 国土空间
  • 区域发展
  • 城乡关系
  • 新农村建设
  • 空间重构
  • 战略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ISBN:978750965560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14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济管理学术文库·管理类
外文名称:Research on the Spatial Reallocation of Towns and Villages in A Coun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ur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中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村镇作为乡村发展的载体,其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至关重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在介绍欧洲发达国家乡村复兴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国村镇分布的时空特征及存在问题,论述了村镇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基于乡镇主导功能定位的村镇空间优化模式、路径、动力和保障政策。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对完善乡村建设理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罗雅丽,女.1974年4月生,陕西宝鸡人,注册城市规划师,博士研究生,淮阴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都市农业发展等。主持或参与市厅级以上课题多项,在《地理研究》、《人文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等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EI、ISTP收录。
  
  张常新,男.1974年1月生,陕西宝鸡人,淮阴工学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村镇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主持或参与市厅级以上课题多项,公开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余篇,其中有多篇被El、ISTP收录。

内页插图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切入点、主要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 相关概念

2 文献综述
2.1 村镇空间结构内涵研究
2.2 村镇空间结构形态研究
2.3 村镇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研究
2.4 村镇空间结构优化理论方法研究
2.5 村镇空间结构优化驱动机制研究
2.6 村镇空间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2.7 村镇空间结构优化技术运用
2.8 已有研究评述与展望

3 村镇空间优化基础理论
3.1 村镇空间结构的节点优化基础理论
3.2 村镇空间结构的通道优化基础理论
3.3 村镇空间结构的域面优化基础理论
3.4 本章小结

4 村镇的形成与演进
4.1 原始文明时期村落的形成与演进
4.2 农业文明时期村镇的演进
4.3 工业文明时期村镇的演进
4.4 生态文明时期村镇的演进趋势
4.5 本章小结

5 西方发达国家乡村复兴的实践与启示
5.1 欧洲发达国家乡村建设实践
5.2 其他发达国家乡村建设实践
5.3 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借鉴与启示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村镇分布的现状特征与问题
6.1 村镇密度的分布特征
6.2 村镇规模的分布特征
6.3 村镇区位的分布特征
6.4 村镇形态的分布特征
6.5 本章小结

7 县域村镇功能分析
7.1 村镇功能的内涵与特征
7.2 村镇功能的类别划分
7.3 村镇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7.4 县域村镇功能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县域乡镇主导功能定位
8.1 基本思路
8.2 基本依据
8.3 基本方法
8.4 本章小结

9 基于主导功能定位的县域村镇空间优化模式
9.1 县域村镇空间优化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9.2 主导功能导向下的县域村镇空间优化模式
9.3 迁村并居基本模式
9.4 新型村落内部空间优化模式
9.5 本章小结

10 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的推进动力
10.1 内驱动力分析
10.2 外驱动力分析
10.3 耦合驱动力
10.4 本章小结

11 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的政策保障
11.1 国家层面推进村镇空间优化的政策保障
11.2 地方层面推进村镇空间优化的政策保障
11.3 本章小结

12 实证研究——金湖县域村镇空间优化
12.1 金湖县概况及其空间发展定位
12.2 金湖县村镇空间结构现状诊断分析
12.3 金湖县各乡镇主导功能定位
12.4 金湖县村镇空间优化方案
12.5 本章小结

13 研究总结与展望
13.1 研究总结
1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聚焦新时代县域发展与城乡融合的宏大叙事 本书聚焦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挑战性的领域之一: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城乡空间的重塑。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如何实现县域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是决定“三农”成败和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议题。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乡村聚落优化,而是以更为宏大的县域视角,深入剖析了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现代化双重驱动下,县域内部空间结构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与重构机遇。 第一部分:时代坐标与理论基石 本书首先确立了研究的时代坐标——即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县域发展必须摆脱传统以工业或农业单一要素驱动的模式,转向多功能、复合型的发展路径。 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角色定位: 本书详尽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对县域主体地位的提升。县域不再仅仅是连接城乡的过渡带,而是承载着农业现代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核心单元。我们探讨了国家层面政策意图(如城乡融合发展试点、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如何具体投射到县域层面的空间组织逻辑上。 2. 县域空间理论的演进与整合: 在理论层面,本书构建了一个整合了区域科学、城市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县域空间分析框架。我们批判性地回顾了传统“中心—腹地”理论在解释当代县域复杂空间关系时的局限性。重点引入了“功能耦合度”和“空间韧性”等概念,用以衡量县域内不同功能区(工业园区、中心镇、农业主产区、生态保护区)之间的互动效率与抗风险能力。 3. 县域内部要素流动的新范式: 研究深入分析了在人口回流、资本下乡和技术扩散背景下,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核心要素在县域内部的流动特征。探讨了要素在中心镇与周边乡村之间形成的“圈层效应”,以及如何通过政策设计引导要素从低效能区域向高潜力区域集聚,而非仅仅是向唯一的县城集中。 第二部分:县域空间结构的现状诊断与模式识别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当前县域空间结构的深度诊断,并尝试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县域空间模式。 1. 县域基础设施网络的系统性分析: 本书将交通、能源、信息网络视为县域空间组织的基础骨架。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交通线路的规划,而是系统分析了“多层级交通网络”(高速公路、县道、乡村路网)对县域内不同层级聚落的服务半径和可达性影响。特别关注了数字基础设施(如5G网络)在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重塑乡村经济地理中的作用。 2. 县域功能分区的动态重构: 我们识别出县域内部正在发生的四大功能区重构: 中心城区/主城区: 承载的行政、金融、高端服务功能溢出效应。 中心镇/次级增长极: 承担的产业配套、物流集散、公共服务辐射职能的强化。 乡村聚居区: 从单一生产聚落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复合体的转变。 生态功能区: 如何在保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嵌入适度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功能(如生态旅游、碳汇交易)。 3. 空间失衡的量化评估: 采用多指标系统(包括人口密度梯度、建成区扩张速度、人均基础设施投入等)对典型县域的空间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量化评估。识别出“中心挤压效应”与“周边乡村空心化”的耦合关系,为后续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第三部分:面向城乡融合的县域空间优化路径 基于诊断和理论框架,本书提出了县域空间系统优化的具体策略和操作指南,强调“集成、协同、差异化”。 1. 县域一体化规划的协同机制: 本书强调,县域空间优化必须超越传统“镇村规划”的范畴,上升到“县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层面进行统筹。重点探讨了如何建立县域层面的“规划治理体系”,确保县城、中心镇、乡村在发展目标、土地使用管制和基础设施标准上实现有效衔接,避免相互竞争和资源浪费。 2. 县域核心镇与乡村的梯度发展策略: 提出“强核、活轴、拓面”的优化策略: 强核: 提升县城和中心镇的集聚能力和对周边乡村的服务供给能力,尤其在教育、医疗、专业市场方面。 活轴: 依托交通走廊,培育沿线特色产业带或生态景观带,实现线状发展。 拓面: 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资源禀赋差异化),实施差异化的空间引导策略,如“微改造、精提升”或“撤并集聚”。 3. 空间优化与要素重组的政策集成: 研究提出了多项将空间优化与经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建议: 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 探讨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路径,以及如何通过土地整治(如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为乡村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释放空间。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空间载体: 论述了如何通过布局“县域公共服务圈”,将优质资源以“中心辐射+网络共享”的方式覆盖到所有乡村聚落,保障基本民生底线。 生态空间价值的经济实现: 如何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将生态敏感区域的空间功能转化为县域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结语:面向未来县域治理的范式转换 本书最终落脚于对县域空间治理的深刻反思。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期指引下,县域空间优化不再是简单的地理布局调整,而是一场涉及经济结构、社会公平、生态文明的多维度范式转换。本书旨在为县域规划师、政府管理者及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工具与决策参考,以期构建起更加高效、宜居、具有韧性的现代县域空间格局。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这个书名,我immediately联想到了当下中国乡村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许多乡村面临着空心化、老龄化、传统文化式微等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要扭转这一局面,让乡村重新焕发活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在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方案”的蓝图。我猜测,作者可能不仅仅是描述现状,更是在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它可能会深入剖析县域村镇在空间布局上存在的“症结”,比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产业发展同质化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的思路。这个“优化”可能体现在多个层面:经济上,如何通过空间重塑来推动产业集聚和升级?社会上,如何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来提升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和幸福感?生态上,如何通过生态廊道和绿色空间的设计来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复制的“优化”模式,比如如何通过“点轴式”发展,串联起特色村镇,形成乡村旅游带;或者如何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保留、搬迁撤并”等多元化策略,来科学地进行村庄分类管理和空间重构。

评分

这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的书名,光是读起来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宏大的时代命题和深邃的学术探索。在当今中国,乡村振兴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关乎着亿万农民的福祉,也影响着城乡格局的未来走向。而“县域村镇空间优化”这几个字,则将这份宏大叙事具体化到了最微观、最接地气的层面。县域,是承载乡村振兴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村镇,则是乡村肌理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如何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精细化的空间布局和调整,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目标,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也至关重要的课题。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解析这一复杂问题,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当前县域村镇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例如城乡发展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人口流动趋势、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等等。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和方法,比如如何通过产业布局调整来带动村镇发展,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如何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来改善乡村面貌,以及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空间优化等等。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出版信息,也隐约透露出其研究的严谨性和前瞻性,仿佛一扇窗口,让我渴望一窥其中蕴含的智慧和解决方案。

评分

从书名来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似乎是一部非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我常常在思考,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重新审视和规划我们身边的乡村空间?是应该鼓励特色产业的发展,让每个村庄都焕发出生机?还是应该进行村庄的合并与撤并,以集约化的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抑或是如何在保护乡村风貌和历史文化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这本书的名字直击这些核心问题,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不同类型县域在乡村振兴中的差异化路径,比如是农业大县、工业强县,还是旅游特色县,它们在村镇空间优化方面必然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难点。此外,对于“空间优化”的理解,我也认为并非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调整,更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维度的协同发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在真实的世界里,乡村空间是如何被优化,以及这些优化带来了哪些实际成效。它是否会为我们指明一个方向,让我们在面对乡村发展难题时,不再感到迷茫,而是能够找到清晰的思路和行动指南,让中国的乡村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评分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这个书名,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是回应时代呼唤、解决“三农”问题的国家级顶层设计。而县域,作为承载乡村发展的重要区域单元,其村镇的空间布局和形态,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能否落到实处,见到成效。“空间优化”这三个字,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是一种对乡村空间形态的积极干预和重塑。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各样的乡村图景,有的传统古朴,有的现代宜居,有的产业兴旺,有的生态优美。这本书,是否会带领我们走进一个个具体的县域,去观察、去分析、去理解不同村镇在空间尺度上的特点和发展潜力?它是否会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乡村环境中,找到最适合发展的路径?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涉及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如何在尊重乡村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引入新的功能和要素?它是否会描绘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乡村未来,为我们揭示出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的无限可能,让我们对中国的乡村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评分

仅仅从书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来推测,我感觉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很可能汇集了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深厚积累。在乡村振兴这一宏大战略驱动下,县域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其下辖的村镇空间的优化调整,无疑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我对书中可能深入探讨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感到好奇。作者是否会借鉴国内外的空间规划理论、区域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构建起一套适用于中国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的分析模型?它是否会运用到GIS、遥感、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县域村镇的空间格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等进行量化分析?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提出一套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空间优化路径。例如,如何根据不同村镇的功能定位(如生产型、生活型、生态型、文旅型等)进行分类引导?如何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导致乡村特色丧失?如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促进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这本书的出现,如果能为县域层面的规划者、政策制定者以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者提供一套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用的方法论,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