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夜为坐标

以白夜为坐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翟永明 著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异世界
  • 魔法
  • 成长
  • 友情
  • 轻小说
  • 架空世界
  • 战斗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88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910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00
字数:2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当代优秀的女诗人——翟永明近二十年来的*新随笔,记录她对生活、文化、艺术等的观察与思考。


◆自1984年大型组诗《女人》震撼文坛之后,翟永明就深深影响着中国当代诗歌、文化、艺术界。


◆她像一颗闪耀的星星,拥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充沛的写作和思考的活力。


◆一部另类文学史,以中国*大的诗歌重镇——成都为核心,记录了大半个中国的当代诗人、艺术家的生活和写作状态。


◆马松、阿来、朱文、北岛、“莽汉”、“非非”、野夫、于坚、韩东、余幼幼、何多苓、刘家琨、钟鸣、Jack Hirschman等天南海北的作家、诗人、艺术家,云集在“白夜”,不但畅谈对诗歌、小说、戏剧、雕塑、绘画等文学、艺术的所思所想,更展现了外界不曾见过的活脱、生动的一面。



◆一个沙龙成长史,记录一个历时二十年的文学艺术沙龙——“白夜”的生存、成长和现状。


◆诗歌、小说、画展、戏剧现场、雕塑展览、诗歌节……“白夜酒吧文化沙龙”二十年里不断拓展沙龙的内容边界,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文化魅力。


◆百余幅珍贵图片,纪录片式地呈现近二十年里,中国的诗歌、文学、艺术界的人物与事件。


◆有十年时间,我的生活、写作、朋友圈,都是以白夜为坐标,为轴心。从浆洗街到白夜,两点一线。有时候,我觉得我的世界,才六十平方米,太小了。有时候,我觉得以白夜为坐标,我的世界,大得无边无际。

——翟永明


内容简介

《以白夜为坐标》是著名诗人翟永明近二十年*新随笔集,记录她对生活、文化、艺术的观察与思考。

1998年,翟永明在成都开了一家“诗、酒、艺、文”兼备的白夜酒吧。在二十年里,白夜酒吧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及民间影像活动。“白夜”已不只属于翟永明自己,还属于整个当代诗歌、文化、艺术界。

《以白夜为坐标》正如一部另类文艺史,记录了近二十年来影响中国至深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状态;它也是一部沙龙成长史,记录了中国首屈一指的文学沙龙——“白夜”的生存、成长和现状。在本书中,你将遇见快快活活的马松,“吃肥肉、喝白酒”的“莽汉”诗人,化身白夜 “客串歌手”的何多苓…… 其次,你还将从一家名叫《白夜》的酒吧见证诗歌、小说、戏剧、绘画等文艺活动,如何在中国“坐过山车飞向未来”的氛围下生存与嬗变。*后,你将会读到翟永明的近年的生活和写作轨迹。这位名满中国的女诗人自谦说:无论如何,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些许”乐趣。


作者简介

翟永明

祖籍河南,生于四川。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1981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4年完成组诗《女人》,翌年发表,被誉为“女性诗歌”在中国的发轫与代表作品。1990—1991年赴美。1992年返回成都,重新开始写作,诗风即变。从八十年代开始,一直在风格上寻求各种可能性。1998年与友人在成都开酒吧,名“白夜”,同时潜心写作并策划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及民间影像活动,使“白夜”成为颇具盛名的艺术场所。2007年获“中坤国际诗歌奖”。2012年获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2013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


目录

自序 i


第一辑 玉林西路的左岸生活 015


我和白夜 016

玉林西路的左岸生活 024

白夜逃亡 027

白夜联句 030

午夜断语 032

不是失去,也不是拥有 048

女士最爱鸡尾酒 054


第二辑 白夜的诗人和艺术家 099


马松 100

李亚伟:不是豪猪非莽汉 105

旁观者:钟鸣 109

小竹和他的舅舅 116

石光华:在伙食中拈伙食 123

从女书诗社到桃诗社 128

作家马原 136

马达vs 邱黯雄 138

刘家琨:白夜最早的塑形师 145

唐丹鸿:痛苦不是可耻的 150

乌青是怎样拍《找钱》的? 153

依然逍遥依然醉之个人简史 158


第三辑 以白夜为坐标 167

以白夜为坐标 168

白色装置我们 178

白夜月色 184

白夜十问 191

宽窄韵 203


第四辑 白夜现场 217


白夜的第一次朗诵会 218

白夜影音周成立始末 221

在白夜的空间与戏剧相逢 226

与蒂姆一席谈 233

“方言与写作”以及阿历斯 239

从一万平方米到六十平方米 245

  ——关于被取消的诗歌节和白夜诗会


第五辑 白夜时光 263


精彩书摘

玉林西路的左岸生活


好几年前,我在成都玉林小酒馆里,与朋友喝酒。那时,我还没动过念头要开白夜酒吧。我与一个刚从法国来成都的女孩聊天,说:“我觉得巴黎很像成都。”周围,顿时笑翻了一片。我想,他们可能觉得我口气之大,令人绝倒。但那法国女孩,却并不这样认为。她认真地回答:“是的,成都很像巴黎,尤其玉林。”


我和法国女孩,说的是一个城市的气质、生活形态、幸福指标和个人自由度。这一点,与一个城市的大小、穷富、在历史地位上的轻重、咖啡的火候和香水的纯正度,无关。左岸都是相似的,右岸却各有各的不同。成都是一个不思大变、小康即富、全民享乐的城市。生活节奏缓慢,物质和精神供应丰沛,气候与阶级关系含混暧昧的城市。富人能够在“皇城老妈”吃火锅,穷人则在街边苍蝇馆吃小火锅(有时富人也爱去)。有钱可以去“太平洋百货”买名牌,买了,也无人问起;没钱,可以去染房街买假货,配搭好了,照样有人喝彩。


1994 年,玉林还只是几条街,外加望得到绿色的田野。没有人想到它很快会成为一个繁荣、新兴、开放和享乐的街区,并由此辐射到整个城南。1996 年,我搬到玉林西路时,也没想到这里将会是成都最早的酒吧一条街。很快,尾随而至的五六位画家朋友,看中了这儿的几幢水泥现浇大空间房子,可用作画室。再后来的艺术家,看中了便宜的房租,和已成形的某种气氛。这里,形成了一个艺术圈,也形成了心醉神迷、放纵轻盈的“左岸生活”。玉林西路虽然没有世界著名的画廊、手握大权的艺术经纪人,但不妨碍这类人乘坐波音飞机,飞到这儿,然后,对某个不知名的画家,进行“点金术”。后者通常很快又乘坐同样的飞机,飞往世界各地。


九十年代末至新世纪初,这成了玉林西路的常态。


白夜和距此不远的“小酒馆”,最先在玉林西路扎下来。那时,我们谁也没有经营经验。对我来说,一个自由、散漫、无拘无束、能挣点生活费、又不影响写作的职业,是我一直向往的。“白夜”,就这样呼之而出。


十年过去了,我没能像村上春树那样,靠在酒吧写作赚了钱,又卖掉酒吧专业写作。也不能像波伏瓦那样,在酒吧清淡时,埋头在咖啡桌旁,写出一本又一本著作。而是骂骂咧咧、厌倦又和好、和好又厌倦地,与白夜纠缠不休。同时,看着玉林西路,从只有三个酒吧发展成有十几家个性不一的酒吧,成为成都最活跃的酒吧一条街;也看着这条街,从入夜后黑灯瞎火,变为霓虹闪亮、鬓影摇动、活色生香。


随着玉林西路的规划,酒吧街在几年后衰落了(这也导致老白夜缓慢衰落)。不久,这里,变成了服装一条街。个性小店成了玉林美女们的最爱。于是,有了许多美院毕业生,以此为据点。他们设计些千奇百怪的服装、首饰、灯具,或手工艺品。生意或门庭若市,或门可罗雀,视其品味价格,或女店主姿色而定。甚至,有一家以黑白色装点门面的服饰店,名为“左岸”,取其字面的前卫之意。


阳光灿烂的下午,各个酒吧都拉起窗帘。没有人在酒吧里写作,但美女在玻璃窗前埋头读书的造型,却是玉林独有的。


当夜幕低垂,玉林西路燃起了它高烧的颜色。威士忌和哥伦比亚咖啡香味,漂洋过海,进驻玉林。艺术家和美女们,昼伏夜出,留着长发和寸头的艺术家,或一些艺术混混,在各个酒吧进进出出,美女也在酒吧进进出出。


他们(艺术家和美女)互相需要,互相勾引,互相哄抬自己和酒水的市价。每到周末,总有些摇滚新手和追星族,咬着啤酒瓶,蹲在小酒馆门口。一天深夜,我看见两个从重庆移民到成都玉林西路的画家,与几位时髦拔尖的女孩,坐在成都特产的“耙耳朵”车上,从白夜呼啸而过,发出被幸福灼伤的尖叫声........


前言/序言

十年前,白夜满十周岁。那年,是白夜的转折点。

十年后,白夜,甚或成都,甚或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改变了白夜,也改变了我。

白夜十周年时,我着手写一本关于白夜的书。这本书,拖了很久。因为,总有别的事情、别的写作计划,干扰它。就像我很难把白夜,看成我全力投入的事业一样;我很难放下别的写作,一心,去创作它。然而,我的生活中,又无法完全抛掉它。白夜和这本书,始终是我生活和写作的一根辅线,若即若离,伴随着我。

2008 年,我完成《白夜谭》,次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那年,白夜从玉林西路,搬到窄巷子。

2007 年秋天,我走进宽窄巷子,欲为白夜遴选一个院落。我看了许多院子,不是太大、便是太小,不是造作、便是簇新,终不如我意,直至步入窄巷子32 号。进得门来,只见一方庭院,筑基四尺。进门拾级而上,入狭而肠曲。左有一小小亭阁,让我想起电影《春夏秋冬》中一个场景。右有一道据传是清代传下来的老墙。中有庭院,幽深,有古韵。两棵枇杷树,树高及檐。我看了很喜欢,就对朋友说:以后,可以每年在此枇杷树下,开“枇杷诗会”。当场拍板,我租下院落。

2008 年8 月5 号,新白夜正式开张。从4 月份开始施工,中间经历了汶川大地震,最后仓促收工。我清楚记得:有一天,坐在新白夜的书房,身下的椅子,突然横向摇晃。摇晃并不十分剧烈,但你知道:这是自然之力,而非人力。

一切都不如人意。为了实现自己那点可怜的设计,还要和施工队做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张前,我给北京的李陀打电话说:我马上就要崩溃了。李陀说:坚持住,至少等新白夜开张,我们到了成都之后,再崩溃。

8 月5 号,我终于坚持住,没有崩溃,而是假装一脸轻松的样子,出现在朋友面前。

外地的朋友李陀、刘禾、周瓒、欧阳江河都来了。

导演贾樟柯也从北京飞过来,参加我们的开张酒会和朗诵。此前,我只是随口问了他一句。他是大忙人,肯定没时间来。谁知,他真的来了,让他的影迷粉丝们喜出望外。

余震中开业的新白夜,萧索冷清、惨淡经营。今天,走进宽窄巷子,看到拥挤不堪的人流,无法想象当年宽窄巷子悄无一人的状况,新白夜开张时的热闹,只维持了几天,其后孤寂、冷清和困难,却是用了几年,才得以复原。


十年之后,白夜的庭院,发生了许多变化。当年及檐的枇杷树,早已冲出屋顶。遮天蔽日,层层叠叠,夏日暑气不到,雨天滴水不侵。每逢枇杷结果时,工作人员需扶梯而上,才能够及累累果实。那枇杷果,总也香甜沁口,胜过街卖。每年,白夜周年庆,均可拾摘一大筐,每桌匀分。

枇杷诗会,却从未开过。皆因窄巷子日益喧闹,小吃叫卖声、游客嬉笑声、对门川剧顶灯声、隔壁小品曲艺声,声声入耳。致使需洗耳静听,不合时宜的诗歌吟诵声,只能移入内堂,供少数知音鉴赏。

唯2009 年夏天,我的好友克非,在此枇杷树下,排练和演出了“诗歌剧场”《乘坐过山车飞向未来》。克非擅长根据环境排戏,枇杷、庭院、门廊、书房,均成舞台装置。观众可从内堂、书房及艺廊,三面环向,随意观赏。那一天,我觉得:在此环境中,白夜,的确有很大空间,可供挖掘。

当年,吸引我选择这个院子的,还有一景。进门右侧,有一仅存老墙。是一堵清代建渣夯保的老墙。其中,杂有汉代残瓦。那时,我申请“东家”将其用玻璃外墙,保护起来。也保留了院后的巷道,将其视为一道“风景线”。十年之中,这个想象,被粉碎了。每当我带人“观看”这堵老墙,一腔热情,戛然中止。墙的对面,扫帚、撮箕、抹布,堆在一起;将那一抹古意,抹杀得一干二净。听说,最近三联书店将入驻隔壁,希望老墙焕新颜:扫帚、撮箕、抹布,一去不返。

成都发展太快,保留历史,已无可能。连保留改造过的历史,亦属不

易。至于保留历史的残渣剩瓦,更属多余。

新白夜,承载了我许多梦想—那些老白夜60 平米空间中,无法实现的梦想。这十年,为了搞活动,白夜吧台,换了三次,终于挪至左边角落。让空间,得以敞亮和开阔。新白夜,除了依然注重文学活动,不时举办各种中外诗歌朗诵会之外,以过去“白夜影会”为背景,也举办与电影有关的讲座。我们曾与电影资料馆、峨影1958 合作放映。也与歌德学院合作,组织德国电影协会以及德国导演在白夜举行讲座,与白夜的观众、读者分享他的创作经验。同时,也举办了各种不同领域的讲座,如戏曲、实验音乐,这与我的爱好有关。

新白夜,在窄巷子驻留,匆匆,又已十年。老白夜,在玉林西路,也仅存十年。十年,好似一个轮回,中国正在“坐过山车飞向未来”。白夜,未来会搭上这辆过山车,还是被甩出车外?抑或被抛到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欲知答案?十年之后,再听分晓。(我的意思是:希望白夜能再坚持十年。)

这本书,原计划2008 白夜十周年庆推出。时间拖得太久,一度,我失去耐性。2013 年,在朋友何小竹敦促下,我重新打开电脑,调出书稿,把未完成的部分,重新修订,于次年完成。这次白夜二十周年出版,重新增加了新白夜内容,梳理了新白夜的变化过程。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读者读到我近年的生活和写作轨迹,也能从中,读到些许乐趣。没有乐趣的书,和没有乐趣的生活一样:再怎么重要,也让人生厌。


以白夜为坐标 序章 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与神秘、宁静、甚至一丝寂寥相关联。它孕育了无数的传说,承载着无尽的思绪。然而,当“白夜”这个词语出现时,它打破了人们对黑夜的固有认知。白夜,是一种并非黑白分明的过渡,是一种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摇曳的光影。它是一种状态,一种视角,一种审视世界的方式。 《以白夜为坐标》这本书,便是在这个模糊而富有张力的“白夜”概念下展开的。它并非一本讲述星象学或者地理学的著作,更非一本关于特定历史时期或文学流派的学术论文。它是一次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的深度回溯与解构,一次对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情感脉络的细腻探寻。作者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将那些游走于清晰与模糊之间的生命体验,那些难以被简单归类的情感漩涡,那些在理性与感性边缘徘徊的思绪,都凝聚成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幅别样的画卷。 这本书的“白夜”坐标,并非一个物理性的地点,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维度。它象征着那些不被简单定义、不被二元对立所束缚的复杂情境。或许是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界限,或许是个人内心深处隐藏的矛盾冲突,又或许是社会现象中那些令人费解的悖论。作者试图邀请读者一同进入这个“白夜”的坐标系,以一种更加包容、更加 nuanced 的视角去理解世界。 第一章:黎明前的挣扎与希望 晨曦初露,天边泛起鱼肚白,但夜色尚未完全褪去。这样的时刻,既有即将到来的光明,又残留着夜晚的余温。第一章的故事,便从这样一种既充满希望又夹杂着一丝不确定性的氛围中拉开帷幕。 我们将跟随一位名叫“林晚”的年轻女性。她生活在一个看似平静的城市,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轨迹。然而,在她的内心深处,却涌动着一股不安的情绪。这不安并非源于巨大的灾难,而是源于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的裂痕。也许是职场上的不被理解,也许是情感上的若即若离,又或许是对自身未来方向的迷茫。 林晚常常在深夜,或者说,在那个“白夜”的时刻,独自一人坐在窗边,看着街灯的光晕在空气中弥漫。她会想起童年时无忧无虑的时光,也会审视当下成年世界的无奈与责任。她试图从中找到一种平衡,一种能够让她在现实的泥泞中不失姿态、在理想的星空中不至迷失的方向。 本章将通过对林晚生活片段的细腻描绘,展现她在黎明到来前的挣扎。这种挣扎,体现在她与周围人物的互动中,体现在她对过往的回忆里,更体现在她对内心声音的倾听与回应。作者并非要给出一个清晰的答案,而是要呈现出这种挣扎本身的力量,以及其中蕴含的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力量,如同黑暗中悄然孕育的希望,等待着破晓的时刻。 第二章:城市迷宫中的低语 城市,是现代人最熟悉的栖息地,也是最容易让人感到疏离的地方。在《以白夜为坐标》中,这座城市并非一个简单的背景,它是一个由无数个体汇聚而成的巨大迷宫,每个人都在其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却又常常被无形的墙壁所阻碍。 这一章的叙述,将围绕着几个看似无关,却又在某个节点交汇的人物展开。他们可能是身处高楼的白领,却饱受孤独的侵袭;他们可能是街头巷尾的商家,却怀揣着不为人知的梦想;他们可能是匆匆的过客,却在某个瞬间被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所触动。 作者将用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他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那些在霓虹灯下闪烁的欲望,那些在人群中隐藏的孤独,那些在摩天大楼阴影下滋长的焦虑,都成为本章的素材。然而,在这些看似压抑的场景中,作者又巧妙地植入了“白夜”的元素。 或许是在深夜的地铁里,两个陌生人因为一个眼神而产生的短暂共鸣;或许是在一家24小时营业的咖啡馆,几个失眠的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心事;又或许是在一个被遗忘的街角,一幅涂鸦意外地触动了某个行人的心弦。这些,都是在城市迷宫中,那些不被完全黑暗所吞噬,也不被阳光所照亮,而是处于一种特别光影下的低语。它们是微弱的,却足以在寂静的深夜里,传递出一种人性的温度和不屈的韧性。 第三章:记忆的潮汐与回响 记忆,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潮汐,时而汹涌澎湃,时而悄然退去。在《以白夜为坐标》中,记忆并非一段段独立的叙事,而是渗透在当下的情绪和选择之中,影响着人物的命运。 本章的故事,将深入探索人物的过往。这些过往,可能包括童年时的纯真与困惑,青春期的懵懂与冲动,以及成年后经历的失去与成长。作者通过对这些记忆的呈现,来解释人物当下的行为模式和内心挣扎。 例如,一位曾经在家庭中遭受忽视的人物,可能会在成年后过度追求他人的认可;一位曾经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爱恋的人物,可能会在新的感情中犹豫不决,患得患失。这些,都是记忆的潮汐所带来的回响。 然而,记忆并非总是沉重的负担。在“白夜”的坐标下,作者也试图展现记忆中那些闪光的部分。或许是一句温暖的鼓励,或许是一个善意的微笑,又或许是一次勇敢的尝试。这些记忆,在“白夜”的光影中,变得更加珍贵,更加具有指引的力量。它们如同夜空中微弱却坚定的星光,在迷茫的时刻,为人物指引方向。 本章将运用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来描绘记忆的复杂性。作者鼓励读者去感受,去体会,而不是去寻找一个线性的因果关系。因为在“白夜”的世界里,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想象,往往是交织在一起,难以区分的。 第四章:情感的模糊地带 爱与恨,喜与悲,得与失,这些我们习惯用来定义情感的词语,在“白夜”的坐标系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本章将聚焦于那些游走在情感的模糊地带的人物关系。 也许是无法明确定义的友情,它比普通朋友更深厚,却又不及爱情的界限;也许是带着遗憾的爱情,它曾炙热如火,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走到最后,却又藕断丝连;又或者,是亲人之间,那种既有血缘的羁绊,又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隔阂。 作者将通过对话、行为以及人物内心的独白,来展现这些情感的复杂性。这些情感,往往不像黑夜那样绝对的黑暗,也不像白天那样一览无余。它们在“白夜”的光影中,呈现出一种暧昧、摇摆的状态。 例如,一对曾经的恋人,在多年后偶然相遇,他们之间不再有炽热的激情,却有淡淡的怀念和理解。这种感情,既不是纯粹的怀旧,也不是新的爱恋,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又比如,一位艺术家,他的创作灵感往往来源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这种洞察,又常常是在观察那些在道德、情感上处于灰色地带的人物时获得。 本章试图打破人们对情感的简单化理解,鼓励读者去接纳和理解那些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因为,正是这些模糊的地带,构成了我们丰富而真实的人生。 第五章:存在的回响与诗意 当一切喧嚣褪去,当情感的潮汐渐趋平静,我们最终将面对的是自身的存在。第五章,将是对生命本质的一次更为深沉的探索。 本章的故事,不再局限于具体的事件,而是更多地转向人物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存在的思考。他们可能会在某个宁静的时刻,反思自己走过的路,思考生命的价值。 这种思考,并非哲学层面的宏大叙事,而是融入在日常的点滴之中。或许是在欣赏一朵花的盛开,或许是在感受一次微风的拂过,又或许是在凝视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这些瞬间,都可能触发人物对生命更深层次的体悟。 作者将运用更加富有诗意的语言,来描绘这些“白夜”时刻下的存在回响。这些回响,可能是一种对渺小的感知,也可能是一种对永恒的向往。它们是在黑暗与光明交织的时刻,所涌现出的对生命最本真的感受。 例如,一位年迈的老人,在生命的尽头,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可能不再纠结于曾经的得失,而是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平和。他可能理解,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功成名就,而在于那些真诚的付出,那些深切的爱,以及那些在“白夜”中闪烁过的点点滴滴的光芒。 《以白夜为坐标》这本书,便是在这样一种对存在的回响中,逐渐走向尾声。它不是一个带有明确结局的故事,而是一个邀请读者继续思考的开端。它希望通过对“白夜”坐标的描绘,引导读者以一种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人生,去理解他人,去感受这个既复杂又充满诗意的世界。 结语 《以白夜为坐标》并非一本提供标准答案的书。它所呈现的,是那些隐藏在生活角落里的真实情感,是那些在模糊地带里闪烁的光芒,是那些在不确定性中孕育的希望。它邀请读者,以“白夜”为坐标,重新审视自己,重新理解世界。在这片光影交织的领域里,我们或许能找到更广阔的天地,更深沉的宁静,以及更真实的自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向对那些带有哲学思辨色彩的文学作品情有独钟。《以白夜为坐标》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就蕴含着一种对存在、对时间、对人生轨迹的哲学探讨。白夜,作为一种极端的自然现象,它打破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昼夜交替的认知,这种“颠覆”本身就容易引发我们对常规的质疑。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借由“白夜”这个独特的时空设定,去审视人性的复杂,去探讨那些在极端环境下,我们可能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又会展现出怎样的一面。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用深刻的洞察力去描摹他们在“白夜”这个特殊背景下的情感波动和精神成长。这本书或许会触及一些关于时间流逝、记忆永恒、亦或是生命意义的深刻问题。我不期待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希望能够在一字一句中,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深度,并从中获得一些关于自身存在的启示。那种在寂静的、被光线填满的漫长时光里,一个人独自思考,去理解生命更深层含义的体验,是我对这本书最深的期待。

评分

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细腻刻画人物情感的作品。《以白夜为坐标》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一种关于情感的、内敛的、深邃的表达。白夜,那种在无尽光明中暗藏的寂静与孤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在情感世界中的一些微妙状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去描绘那些难以言说的心绪,那些在极端环境下,情感如何被放大或压抑。我希望书中的人物,他们的爱恨情仇,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能够被描绘得如此真实,以至于我能够感同身受,与他们一同经历。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优美的文字,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细节,去展现人类情感的复杂与深刻。这本书或许不是情节跌宕起伏的爽文,但它一定能用真挚的情感打动我,让我在这个“白夜”的世界里,找到共鸣。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带有神秘色彩和悬疑感的叙事方式特别着迷。《以白夜为坐标》这个名字,自带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感。白夜,本身就不同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昼夜循环,它似乎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以一个悬念为引子,带领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去揭开那些被“白夜”所掩盖的真相。我希望故事的发展能够充满意想不到的反转,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紧张感和好奇心。书中人物的动机,他们之间的关系,或许都并非表面看起来那般简单。我期待作者能够巧妙地设置线索,层层递进,直到最后揭晓谜底,那种豁然开朗的畅快感,是阅读悬疑故事最大的乐趣。我希望“白夜”不仅仅是一个背景,它更可能与故事的核心谜团紧密相连,是解开一切的关键。

评分

《以白夜为坐标》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勾起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白夜”这两个字,自带一种疏离的、超然的、甚至是带着一丝忧伤的美感。它让人联想到北欧午夜的太阳,那种仿佛凝固了时间,又在无尽的光明中隐藏着无限秘密的景象。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作者一定是对这种“非日常”的时空有着深刻的洞察。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氛围,一种能够将我带入那个超越白天黑夜界限的世界的独特体验。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书中的场景:或许是冰雪覆盖的大地,或许是寂静深邃的森林,又或许是一个关于永恒的、不灭的爱情的传说。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串神秘的密码,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开它,去探寻隐藏在“白夜”背后的,那些未曾言说的情感和故事。我特别希望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那种在极昼中,人们内心的挣扎与宁静,那种在永恒光亮下,真实情感的流露。不知道书中的人物,是否也像我一样,被这“白夜”所吸引,又在这光芒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与意义。

评分

我一直都很喜欢那些能够构建出独特世界观的作品。《以白夜为坐标》这个书名,一下子就给我一种构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现实世界的可能性。我不禁想象,书中描绘的“白夜”,是否只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还是它是一种更加形而上的象征,代表着一种永恒的、不被时间束缚的状态?我希望作者能够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我呈现出一个令人惊叹的全新世界,这个世界或许有其独特的规则,有其独特的生灵,也有其独特的社会形态。我希望这个世界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那里空气的温度,听到那里微风的细语。书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情感纠葛,他们的目标与追求,都应该在这个“白夜”的背景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我不希望看到一个生硬的设定,而是希望整个世界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故事之中,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力量。

评分

诗人翟永明随笔集,以白夜为指标,讲述与之相关的人与事,值得关注!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喜欢!支持京东!!!!!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阅读和收藏!

评分

很好的书,一次愉快的购书之旅!送货也很及时!

评分

第一眼看到书,以为是一个笔记本,实际上这也是一本有关白夜的笔记。

评分

长期购买,东西好,服务好,一直在京东,碰上大促更划算,屯屯屯

评分

完美

评分

一直都很喜欢翟永明,曾经去成都的时候也造访了宽窄巷子得白夜 ??

评分

很好的书,一次愉快的购书之旅!送货也很及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