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工作室的门后都会挂上谁的作品?这些烦恼、慰藉、鞭策、启发了工作室主人的作品,构成了一个隐秘的世界。《艺术的选择》邀请超过75位当今世界的知名艺术家以个人化的方式讲述对他们影响很深的一位艺术家或一件作品。这些艺术家的选择从十五世纪跨越到当代,其中不乏陌生和已不存在的作品,甚至有不止一位的选择来源于作品的复制品。唤起回忆,或者永远存为记忆,在这个隐秘世界中可以看到,一个人与艺术作品的亲密关系,是可以如何的不同和深刻,与伟大艺术的相遇是纯粹的愉悦和兴奋。
西蒙·格兰特,作家、艺术史学家,从2004年开始担任《Tate Etc.》杂志的编辑,并为《卫报》、《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星期日独立报》、《帕克特》、《伯灵顿杂志》供稿。
杨福东
中国 1971—
选择
郎静山
中国 1892—1995
在20世纪90年代,我进入了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由于我成长在北方城市北京,在杭州这个南方城市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完全不同的体验。经常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之美让人着迷。
我主攻油画专业,但因为美术学院的开放态度,我们也被当时的当代艺术运动所影响。开始时,我更多地关注写实的、俄罗斯风格的绘画或者经典的欧洲绘画,期望通过掌握技法来训练自身的写实技巧。但当我开始接触到现代概念性的艺术作品,比如录像、装置和观念摄影,我觉得自己被强烈地启发和改变。我开始发现我可以通过艺术中单纯的写实绘画以外的那么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
最终我爱上了摄影和电影,并怀揣着有一天能够拍自己的电影的希望。那时,我总喜欢混在大学图书馆和档案库,在那儿有非常棒的当代艺术藏书,可以丰富我的知识。在某处,我发现了郎静山的作品。他的捕捉人物和动物的黑白摄影作品打动了我,给我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这些作品安静而平和,却非常富有现代感。郎静山的作品传达出一种难以名状的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相似之情,而有一种其自身独特的气质,是极其诗意和深邃的。
郎静山说,他利用摄影这一真实的善于表达的媒介,结合中国的哲学思考来创作真正美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并帮助我明白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艺术性的文化,且需要被尊重。
张洹
中国 1965—
选择
莱昂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佛罗伦萨 1452—1519
第一次接触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是我在学院里学习西方艺术史的时候。书本上的印刷图片非常小,而且当时中国的印刷技术一点也不好。因此,我对它充满了好奇,这也为这幅作品倍添神秘感。在2005年,我第一次见到了原作。当时,教堂的参观人数是有限制的,可能一次只能允许30人在室内。我们都成组地排队等候进入这个长方形空间。我在平和的气氛中看到了作品,而我确实感受到我正处于一个朝圣之地。
我曾在某处读到,达·芬奇像深邃的大海,米开朗琪罗像高耸的山脉,而拉斐尔像没有边际的旷野。在前一次去米兰的路途中,我开始又一次寻找文艺复兴三杰,我又感受到了那股力量——“来自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作是艺术史中屹立不动的力量。
我曾经用焚香香灰来重制达·芬奇的画作。在佛教寺庙中,我们带着虔诚的心烧香祈祷,与菩萨用心交谈。对我来说,香灰是集体记忆、灵魂和众人的愿望,是有着精神的材质。它倾听万物微弱的声音,并维持着希望冒出最后的一缕缕青烟。它看见渴望的归宿并记录人类的忏悔。它见证生活中所有的快乐和痛苦,它是人类灵魂的顶点。正因如此,它以不同的声音诉说,呈现生活中所有不同的面貌。恰恰是由于香灰携带着最美好的愿望和人类其他的渴望,我把它们集结起来重新创作达·芬奇的作品。
《最后的晚餐》一瞬间捕捉了人性的多种方面。我不确定使用香灰是否唤醒了人类的灵魂,或者是否呈现了无数灵魂的毁灭。如今人们希望过上好的生活,但他们的欲望不断地伤害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艺术史背景知识,或者至少是对当代艺术抱有强烈的求知欲。它毫不避讳地使用了许多行业术语和理论框架,但奇妙的是,正是这种“不为大众简化”的态度,反而让真正进入其中的读者感到了被尊重。书中那些关于创作伦理和知识产权的探讨尤为尖锐。有一位多媒体艺术家坦言,在数字时代,作品的“原创性”定义正在被快速消解,而他如何通过对创作流程的公开透明化来重新确立自己的主体性,这个案例分析得极其透彻。这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技巧,更是关于艺术家在日益商品化和技术化的文化生产链中的自我定位。它逼迫读者思考:当我们称赞一件作品“精彩”时,我们赞美的究竟是成品,还是艺术家在实现这个成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苦行僧般的意志力?这是一本关于意志力和自我构建的艺术读本,远超出了单纯的风格介绍范畴。
评分从阅读的愉悦感来看,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智性上的满足感”,而非纯粹的审美享受。它没有漂亮的画册插图来分散注意力,完全依赖文字的力量来构建意象和论证逻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失败的价值”的探讨。好几位受访者都花了大量篇幅讲述那些耗费巨大心力却最终被废弃的项目,以及他们如何从这些“失败”中提取出支撑后续成功的核心概念。这种对过程不完美性的坦诚披露,极大地消解了当代艺术给外界带来的那种高不可攀的“完美主义”滤镜。它展现了伟大作品诞生的随机性、挫折感和迭代性。这本书成功地将“艺术家”这个符号还原为人,一个在无数次自我怀疑和外部质疑中,依然选择坚持特定表达路径的实践者。对于那些希望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突破性选择的人来说,从中汲取的勇气和方法论,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以为这又是一本“名人访谈集锦”,无非是重复一些已经被媒体嚼烂的创作理念,但读完后,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对艺术家个体性的尊重与放大。它没有试图将这些风格迥异的创作者归纳到任何一个宏大的流派标签之下,而是着重展现了他们决策过程中的那些细微的、近乎偏执的坚持。比如,有一位专注于行为艺术的艺术家,他详细描述了如何花费数月时间去适应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光照和湿度,只为了确保在表演的某一瞬间,身体与空间的张力能达到他预设的临界点。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在其他介绍性文本中是绝对看不到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凝练,没有冗余的形容词堆砌,文字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地切入主题,直达核心的矛盾点。它强迫读者停止被动接受,转而主动去审视自己观看艺术的方式。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是认识到“艺术的个人见解”远比“艺术的普遍真理”更具生命力,它关乎艺术家如何抵抗主流的审美压力,构建属于自己的语言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节奏感和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线性叙事,而是像一个精心编排的交响乐。不同艺术家的见解在书中相互交织、形成对话,甚至出现观点上的激烈碰撞,这正是当代艺术生态最真实的写照。读到某位以极简主义著称的画家对“叙事性”的重新定义时,紧接着另一位沉浸式装置艺术家如何用近乎戏剧化的手法来“植入”故事,这种并置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思考:界限在哪里?成熟的艺术表达是如何在看似对立的概念中找到平衡点的?这本书的编排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没有做价值判断,而是提供了一面清晰的镜子,让读者自己去照见这些思想的复杂性。它让我明白,艺术家的“选择”往往是在两条不可兼得的路径中做出的妥协或决裂,而正是这种张力,孕育了作品的能量。那种阅读体验,更像是参与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圆桌会议,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武器”和“盔甲”,坦诚地亮出自己的立场。
评分这本《艺术的选择:当代重要艺术家的个人艺术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铺陈着华丽辞藻的艺术史读物,而是更像是一次深入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私人访谈录。作者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平台,让那些在当代艺术界举足轻重的名字,得以用最真实、最不加修饰的语言,阐述他们创作背后的哲学思辨和实践困境。我尤其欣赏它对“选择”这一核心概念的挖掘——艺术家在面对媒介、材料、主题和展览空间时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凝结了他们对时代精神、个人经验以及艺术本体论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于“媒介的解放与桎梏”的讨论,让我对某些过去我习以为常的艺术形式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例如,一位雕塑家如何阐述他放弃传统铸造转向数字成型的心路历程,那种从对重量的迷恋到对信息流动的追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物质性”本身的边界想象。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并展示了顶尖创作者们如何与这些问题共存、对抗并最终超越。它不是一本用来炫耀知识的书,而是一本用来磨砺思考的工具书,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当代艺术“为何如此”的读者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