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国读者
我很高兴这本谈论学校、崇高的教师、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以及学习时光的书被翻译成中文——一种音韵十分流畅、我们在意大利的城市中越来越频繁地听到的语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失去女儿并被妻子抛弃的小学老师的故事。与此同时,在他教书的学校失踪了一个小女孩,与他因白血病夭折的女儿同岁。尽管警方在一年徒劳的搜寻之后决定将案件搁置,这位老师却仍然觉得必须继续寻找。实际上,失踪的小女孩出现在他的梦里,并与他的女儿如此相像,以至于他寻找的愿望日益迫切。
对这位老师而言,这如同女儿又一次离他而去。因此,他开始调查,我们便也同他一起了解到失踪的小露西亚的家庭:母亲的工作是缝制嫁衣,她越是绝望,便越将手中的嫁衣缝制得柔软、奢华,不仅薄如蝉翼,而且花饰精美;父亲是一位卡车司机,经常不在家;这个家庭的朋友;学校同学的情况。萨比恩查老师勇敢而积极地寻找,并通过讲童话、做游戏、画画儿、叙述古老的神话等方式带动全班同学关注此事。
在这里,我并不打算告诉大家纳尼·萨比恩查老师是否找到了露西亚,所有人都认为她已经不在人世,只有他还坚信她还活着。故事的结局有待读者去揭开,而寻找本身令萨比恩查和读者发现了其他许多事情,以及存在一个与剥削儿童相关的地狱般的场所。
和他在一起,学生们的*大收获并不是学会上级强迫学习的课程,而是聆听到众多触动心弦的故事,并开始了解世界。萨比恩查小心翼翼,尊重学生们的幼小心灵,以含蓄、诙谐的方式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恶的存在。
从描述中我们得知学校丧失了不少威信,但只要有像萨比恩查这样热爱学生、努力带领他们步入困难而有趣的认知过程的老师,学校便不乏生机。萨比恩查对待他的职业并不是例行公事地尽义务,他也不觉得自己比学生们知道得更多,相反,他认为应当聆听*纯真无邪的声音,我们永远应该向他人学习,即便我们学习的对象还不能熟练驾驭语言。因此,他使用童话和古代神话中温和而具有象征性的词语。
*后,我们可以说,小说在一座外省小镇中展开了一场一波三折的历程,这个小世界充满流言蜚语和怀疑,但也不乏团结和友爱。这个意大利小社区与遥远陌生国度的其他社区并无区别,人类共有的恐惧、好奇、纯真、狡猾、嫉妒,当然还有欢乐、仗义、美好、友爱交织在一起。
达契亚·玛拉依妮
《小女孩与幻梦者》于2016年获得薄伽丘文学奖。故事发生在小城S市郊一个叫做“半截井”的社区。主人公萨比恩查是一位悲伤的父亲:八岁大的女儿因白血病夭折,妻子也离他而去。一天凌晨,萨比恩查梦见一个与女儿十分相似的小姑娘,醒来后听到广播中的寻人启事,新闻报导中失踪的小女孩露西亚与梦境中的小姑娘一模一样。离奇的梦境纠缠着萨比恩查,丧女之痛使他对他人的痛楚感同身受,因此当案件几乎已不了了之、无人关注之时,萨比恩查决定亲自调查。随着调查的展开,主人公刻骨铭心的过去被娓娓道来,众多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与“飞禽”的对话以及次第出现的梦境将萨比恩查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借萨比恩查之口呼唤社会的觉悟、重视、担当。随着结果水落石出,我们对萨比恩查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他不仅战胜了世俗,也战胜了自己,并以他的积极感染了身边的人。虽然探讨的话题沉重,字里行间却传递出温情、坚定、希望。
达契亚·玛拉依妮,1936年11月出生于菲耶索莱(佛罗伦萨)。玛拉依妮从小便对文学和写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十九岁与其他一些青年创办文学杂志《文学时光》,二十一岁开始与《比较》《新观点》《世界》等多家杂志合作,为其撰写文章。时至今日,玛拉依尼仍为当今意大利文坛*著名、*活跃的女作家之一。1962年至今,她已著有近百部作品,体裁包括小说、评论、诗歌、访谈录等等。她的小说屡获意大利和国际文学奖项。其中,《惶惑的年代》(1963)获弗尔门托国际文学奖;《小岛》(1985)获弗雷杰内国际文学奖;《玛丽安娜·乌克里亚漫长的一生》(1990)获坎皮耶罗文学奖及该年度意大利畅销书奖,再版十九次,被译成十七种语言;《黑暗》(1999)获意大利*具权wei的文学奖项——斯特雷加文学奖。2012年后,玛拉依妮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一本清澈的书,一部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作品。
——《意大利晚邮报》
达契亚·玛拉依妮首次在其作品中化身为男性,以男性身份剖析一起离奇的失踪案。作品结构独特,文笔冷峻,既揭露残酷的现实,又传递出坚强与希望。作者将心理学与文学,故事与现实融为一体,与读者展开对话,启发人们对时代和人生展开思索。
出版说明
评选委会名单
颁奖词
致中国读者
译者前言
正文
译者前言
梦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虽然时至今日,人类依然无法解释梦形成的机制原理,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集体无意识可以通过梦境表现出来,梦是通向无意识深层的一扇窗户,通过梦可以了解到人们真实的心理活动。《小女孩与幻梦者》的主人公萨比恩查是一位沉浸在丧女之痛中的父亲,一场与现实惊人吻合的梦促使他对一个失踪的小女孩展开调查。通过这场调查,作者达契亚·玛拉依妮将当今的意大利现状、一系列社会问题、复杂的人性以及人生中苦难、残忍的一面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对人类心灵未知的部分展开探索,引发读者对时代、社会、人生进行思索。
达契亚·玛拉依妮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出生于意大利菲耶索莱(佛罗伦萨),她的母亲托帕奇亚·阿里阿塔身为西西里贵族后裔,是一位画家、作家;她的父亲弗斯科·玛拉依妮是一位著名的人种学者,撰写过多部关于西藏和东方文化的书籍。一九三八年,其父为了开展一项关于阿伊奴族的研究,举家迁往日本。一九四三年,日本政府根据与德国和意大利缔结的协议,强迫玛拉依妮夫妇拥护萨罗共和国。两人誓死不从,同三个女儿一起被关进东京的一处集中营里,遭受各种非人的待遇,甚至食不果腹。直至一九四五年战争结束全家才重获自由。幼年的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令玛拉依妮刻骨难忘。
青年时代的玛拉依妮曾与米兰画家卢西奥·波齐有过一段维持了四年的短暂婚姻,他们孕有一子,却不幸流产,这给她带来巨大的悲伤。在与其他几位作家共同创办“刺猬”剧场的过程中,玛拉依妮与意大利文坛巨匠莫拉维亚相识。一九六二年,莫拉维亚与妻子艾尔莎分手,与玛拉依妮开始共同生活,这段关系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玛拉依妮从小便对文学和写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十九岁与其他一些青年创办文学杂志《文学时光》,二十一岁开始与《比较》《新观点》《世界》等多家杂志合作,为其撰写文章。不到二十四岁时便把全部精力投身文学世界。时至今日,玛拉依妮仍为当今意大利文坛最著名、最活跃的女作家之一,著作颇丰:一九六二年至今,她已著作品近百部,体裁包括小说、评论、诗歌、访谈录等等。她的小说屡获意大利和国际文学奖项。其中,《惶惑的年代》(1963)获弗尔门托国际文学奖;《小岛》(1985)获弗雷杰内国际文学奖;《玛丽安娜·乌克里亚漫长的一生》(1990)获坎皮耶罗文学奖及该年度意大利畅销书奖,再版十九次,被译成十七种语言;《黑暗》(1999)获意大利最具权威的文学奖项——斯特雷加文学奖。她较有影响的小说还有《一个女贼的回忆》(1973)、《战争中的女人》(1975)、《致马丽娜的信》(1981)、《开往赫尔辛基的火车》(1984)、《巴盖利亚》(1993)、《开往布达佩斯的火车》(2008)、《欢聚》(2011)、《阿西西的齐亚拉》(2013)等。二〇一二年后,玛拉依妮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然而,目前我国对这位杰出女作家的译介和研究依旧稀少。
《小女孩与幻梦者》于二〇一六年获得意大利薄伽丘文学奖。故事发生在小城S市郊一个叫做“半截井”的社区。主人公萨比恩查是一位悲伤的父亲:八岁大的女儿因白血病夭折,妻子也离他而去。一天凌晨,萨比恩查梦见一个与女儿十分相似的小姑娘,醒来后听到广播中的寻人启事,新闻报道中失踪的小女孩露西亚与梦境中的小姑娘一模一样。离奇的梦境纠缠着萨比恩查,丧女之痛促使他对他人的痛楚感同身受,因此当案件几乎已不了了之、无人关注之时,萨比恩查决定亲自调查。随着调查的展开,主人公刻骨铭心的过去被娓娓道来,众多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与“飞禽”的对话以及次第出现的梦境将萨比恩查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与此同时,对案件的调查还引出了众多事件和一层又一层的问题……
这部小说最为新颖之处在于,玛拉依妮身为一位女性作家,第一次将男性作为笔下叙事的“我”:她不仅化身为萨比恩查,还以日记的方式展示了恋童癖玛穆奇的内心独白。作者以置换性别代入角色的方式,尝试以男性口吻发声。这是极具独创性的文学形式。难怪作者本人曾对来自他人对其定语式的文学评论“女性文学”不屑一顾。在一次采访中,作者曾这样表述:“我不认为存在女性文学,作家风格各异,与性别无关,而存在的是角度,角度具有历史性,因而存在女性的角度,正如存在非洲的角度或西方的角度……角度的影响的确存在:男人在战场上打仗,女人在家里照顾孩子——至少历史上曾是这样——那么他们看待事物的立场自然不同。”通过性别置换,作者从女性角度剖析男性心理,揭示男性尚未意识到,或者不愿承认的强烈愿望:想要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孩子——正如《木偶奇遇记》中的杰佩托,甚至不要女人的参与,自己创造出一个孩子。如果说萨比恩查的所思所想和玛穆奇的日记是作者的创作,那么文中提到的众多文学名篇则说明由男性作家缔造的文学传统中也不乏证据:匹诺曹的故事,猎户星座的传说,帕韦泽的诗句……作者借萨比恩查之口告诉我们:人性中的这种愿望本无过错,而恋童癖的罪过在于以强凌弱,把这种欲望强加给一个弱小无助的身体,通过暴力、霸占来满足自己。作者在文中质疑,一个越来越藏不住秘密的网络时代,为何仍有为数不少的失踪儿童无迹可寻。她将遭受恋童癖、性暴力侵害、被绑架的儿童所遭受的莫大身体和心灵伤害客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呼唤社会的觉悟、重视与担当。萨比恩查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真实、立体:众人都做冷漠的大多数,甚至连栖息在他心里的“飞禽”——人格的另面——也在冷漠的大多数之列。丧女之痛是诱发他探寻失踪案的心理原因,他近乎偏执地追寻真相,以致在最初的几个章节,甚至令读者也对他的偏执表示不解,就如同“半截井”社区的民众一样。随着结果水落石出,我们对萨比恩查的敬慕之情油然而生:他不仅战胜了世俗,也战胜了自己,并以他的积极感染了身边的人。作品的意义还不仅局限于此,玛拉依妮凭借着她对现实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作品中忠实地描述了其他一系列现象:丈夫蛮横、暴力地对待妻子;汽车不顾行人,横冲直撞;恐怖分子伤害手无寸铁的无辜民众;人类枪杀野兽,在现代化养殖场里毫不顾及动物的生理和情感需求,密集化养殖。究其根本,都是人性中自私自利、以强凌弱的一面在作祟,可以说,人与自然同受其害。然而作品却并不让读者感觉悲观和消沉,虽然探讨的话题沉重,字里行间却传递出温情、坚定与希望:我们身边还有萨比恩查,还有滋养心灵、给人力量的众多书籍。
作品内涵丰富,结构独特、巧妙,文笔细腻。此书还让我们重温众多经典:从古希腊神话到《格林童话》,从《地下室手记》到《爱丽丝漫游奇境》,从《木偶奇遇记》到《在少女花影下》……它如同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文学宝库的大门,并从崭新的角度解读这些经久不衰的作品,赋予它们全新的时代意义与生命力。若仅从女性文学角度解读作家和作品,的确有失偏颇。
希望通过上述简介,能激发读者阅读这部小说的兴趣,并关注这位睿智、渊博、多产、深刻、传奇的女作家,进而给予意大利当代文学更多的关注。相信作家富有魅力的文字一定能够吸引读者对小女孩的命运以及幻梦者的心灵世界一探究竟,相信这部小说一定能令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期待读者从更多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更为深刻的解读。
借此机会,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陈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吴正仪教授,有机会翻译这位耄耋之年的意大利杰出女作家的作品,我不胜荣幸。此外,感谢我的同事Federico Castigliano博士,他对我在原文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尽、耐心的解答。特别感谢我的良师益友李萌女士,她对初稿逐字逐句进行校对、润色,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她对待文字的严谨精神令我受益匪浅。因为她的鼓励和帮助,本书的翻译工作才得以在有限时间内顺利完成。
翻译不足之处一定存在,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孙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天呐,这本书真的太“上头”了!我平时看书速度不算慢,但这本书我硬生生放慢了节奏,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暗示或者一个伏笔。作者构建的那个独特空间,充满了奇异的逻辑和无法用常理解释的现象,但最妙的是,这种不合逻辑却又自洽的设定,反而让整个故事显得无比真实可信。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毫不留情的剖析,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恐惧、渴望和不安全感,都被剥得干干净净,让人读起来既感到震撼,又忍不住与角色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极其巧妙,充满了回环往复的叙事技巧,时而闪回到过去,时而跳跃到未来,但所有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最终都能完美地汇合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展现了作者炉火纯青的掌控力。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像是一张通往未知领域的邀请函,让人心甘情愿地迷失其中。
评分这个故事简直把我拉进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境地,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天马行空。我很少读到这样能够将现实的琐碎与超乎寻常的奇幻元素无缝衔接的作品。角色的塑造极其鲜活,哪怕是配角也拥有自己独特的纹理和色彩,让人过目不忘。尤其是对于情感的细腻描摹,那种介于懵懂与觉醒之间的那种微妙状态,拿捏得恰到好处,每一次心绪的波动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仿佛自己也随着主人公一起经历着那些微妙的成长和探索。叙事节奏的把控也十分老练,张弛有度,在高潮部分会让人屏住呼吸,而在铺陈细节时又让人能沉下心来品味文字的美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深邃的哲学思考,它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情节的推进之中,让人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人生的某些本质问题。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丰满和立体的,远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小说的预期。读完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散去,真心希望作者能继续保持这种创作的热情和水准。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私密的,它仿佛是作者专门为某一部分人而写的一本“密语之书”。它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带着一种疏离又迷离的美感,仿佛隔着一层薄雾去看待一切。书中人物的对话常常是跳跃性的,充满了潜台词和留白,需要读者主动去填补那些未言明的情感和动机,这种互动性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欣赏作者敢于挑战传统叙事结构的勇气,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故事该如何讲述”的固有认知。在视觉呈现上,即便是通过文字,作者也构建出了一种强烈的、近乎电影画面的场景感,那些色彩的碰撞和光影的变化,都充满了艺术气息。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只是讲述了一个发生过的事情,更是在创造一种全新的感知世界的方式。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感官被重新校准了,这种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短暂的洗礼。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深厚,简直可以用“雕琢”二字来形容。每一个句子的断句、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透露出作者在文字上花费的巨大心血。它不像有些作品那样追求速度和冲击力,而是更注重氛围的营造和意境的渲染。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简直是活生生的画面感,我几乎能闻到空气中潮湿泥土的气息,也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的触感。情节的推进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走得极其扎实,为最终的高潮做了完美的铺垫。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探讨的主题非常具有深度,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引导读者自己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解读。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对于那些追求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值得我们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处精妙设计。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书,而非仅仅用眼睛扫过。我得说,这本书的哲学思辨性非常强,它探讨了记忆、身份认同以及时间流逝的本质,这些宏大的命题被作者巧妙地融入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冒险故事中。书中的符号学运用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反复出现的意象背后似乎都藏着某种深层的密码,让人忍不住停下来查阅资料,试图破解作者布下的谜题。我很少看到一部作品能将如此晦涩的概念表达得如此富有诗意和美感。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既视感”,仿佛自己曾经在某个梦境的边缘触碰过这些事物,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能够重新进入那片领域。对于那些喜欢深度解读、热衷于挖掘文本隐藏意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座宝藏,挖掘得越深,收获越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