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深受读者喜爱的志怪故事,本书故事来自知乎文学故事答主檀信介的故事专栏,在知乎上引起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讨论,今集结成册,给热爱志怪小说的读者带来一场文化盛宴。
◆脑洞大开的异闻怪谈,天马行空的奇异想象,在书中用“斩龙角”隐喻袁世凯称帝的失败,“破地狱”与民国历史背景、道术文化等相联,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志怪故事阅读体验。
◆魔幻中透漏出对现实的讽刺,卖鬼记、买竹筹、既济壶等魔幻诡谲的故事来反映现实中人们对财、色、长生不老的痴求,极具讽刺意味。
◆深得中国传统志怪小说的精髓,现代版的《聊斋志异》,书中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诡异奇幻的世界,反映人间百态,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内容简介
本书故事来自知乎文学故事知名答主檀信介的故事专栏,其特点都有真实的人物和时代背景,兼备了志怪、悬疑、推理等多种流行阅读元素于一身,还联系了一些民间传说和风俗文化。例如,“斩龙角”隐喻袁世凯,“破地狱”与民国历史背景、道术文化等相联,通过荒诞与魔幻来反应、讽刺现实,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歧视女性、江湖骗子等现象,让人感受到善恶有报的因果循环,给人以正面的感悟。
作者简介
檀信介,旅日青年作家,书评人,知乎文学故事领域知名答主,喜马拉雅《大咖读书会》签约主讲,网易文学签约作者。
目录
破地狱
斩龙角
买竹筹
卖鬼记
斩鬼婴
金簪记
既济壶
阴阳鱼
精彩书摘
破地狱
楔子
民国三十年,从江西来了一班野道士。
师徒三人在各处荒祠野庙里落脚,不打醮、不画符、不算卦、不扶乩,专给人做白事超度。就是这么一班来路不明、没有根基的野道士,不到半年就在江淮一带的沦陷区闯出了名声,只因他们有一手独门灵术——破地狱。
所谓破地狱,顾名思义就是帮新死的亡魂打破地狱的边界。东南西北四方形式各异,但核心步骤大抵相同,在灵堂中结坛焚表,在法坛边缘置几枚瓦片,施术者一边舞剑一边唱经,待唱经完毕后,回身拿手中铁剑用力把瓦片击碎,象征着地狱的铁壁被击破,亡灵飞升天堂。这本是日常入门的道术,别说正一、全真有传承的道士,就是乡间的神汉、乩童、喃呒佬都能照猫画虎地熟练操作。
而这三个道士能凭借这样平常的道术成名立蔓儿,是因为他们的“破地狱”有三处与别的道士不同,令人咋舌称奇。
头一奇,这班江西道士做法事时不烧冥钱锡箔、不烧经衣纸扎,焚化黄表之后只烧战前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真钱。别说草纸切的冥钱,就是市面上通用的汪伪中储券、日本军票都不烧。
这二一奇,烧完纸钱,跳完禹步法事时,手上的桃木剑不碰瓦片,两三步之外隔空一击便能将瓦片破得粉碎。
三一奇,头七回魂夜里,亡人一定会入主家老爷、太太的梦,或是交代遗言后事,或是讨要过冬衣物,无一不爽。因这三件奇处,皖东、苏西各县的大户家里有人去世都会出高价请他们来作法,一来是求一个厚葬久丧的孝名,二来久居乡间的大户老爷们也想自己开开眼界。
慎县曹大户家年过耄耋的老太太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曹大户自幼读孔孟书,原本不信佛道,在乡贤故旧的反复劝说下,才不情愿地花重金请这班江西道士来作法超度。谁想到,这场原本敲锣打鼓的喜丧,却因这班道士引出了一场骇人的惊天命案。
一、八斗
慎县首富曹大户家一向以曹子建的苗裔自居,家里的楹联匾额从来不写什么“慈孝友悌”“耕读传家”之类的烂俗字句,一进二门就能看到匾额上砖雕着的四个魏碑大字——才高八斗。
曹大户虽然在前清没得过什么功名,但一直捧着自己“才高八斗”的祖宗牌位自视清高。别家私塾开蒙都是从“天地玄黄”“赵钱孙李”开始,他偏要在启蒙时教子侄佶屈聱牙的《洛神赋》:“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像他这样的人连寻常的书生、秀才都不大放在眼里,更不用说乡间装神弄鬼的游僧野道。从不供养佛道的他,可以说是愚昧迷信乡间的一股唯物主义无神论清流。
曹大户平时就爱摇头晃脑地背两句“子不语乱力怪神”“未知生焉知死”,拿至圣先师弹压乡间的迷信淫祀。就算在老太太发丧这件事上,面对劝他请道士的亲族乡贤,他也搬出自己那套孔孟大道,坚决不从。
可在乡民们看来,他们不懂孔老二说了什么道理,更不懂曹大户摇头晃脑背的那些四书五经,只知道不请僧道给老母亲超度念经,就是十恶不赦的大不孝。
乡民的铄金众口,没说动曹大户,却惊动了曹大户在南京做大官的小娘舅。他小舅是南京汪精卫手下情报机关76号的大特务,接到电话听说从小照顾他的大姐去世就十分悲痛,想要连夜回乡奔丧,可偏偏当天南京出了大案,有军统的人策划要抢汪伪的中央银行,负责金融安全的他,就被汪先生强行留在南京办案。本来脱不开身给姐姐送葬就十分恼火,又被人告知外甥不给姐姐请僧道超度,更是怒不可遏,立即给曹大户家拨通电话。
曹大户接了电话,还没来得及问候请安,就听电话里厉声骂道:“我弄你家祖宗十八代。”“舅舅。”还没等曹大户说话,对方又是一阵怒骂:“吾家姐当年是何等样的好姑娘!要身材有身材,要人才有人才,就是南京、上海也有那有钱、有势的人家来聘。你那个考了半辈子连秀才都没中一个的死鬼爸爸来提亲,你外公本就是不答应的,是你爸爸日日到我家磕头,死缠烂打,求得你外婆软了心才答应把吾家姐下嫁给你家。可怜我家姐姐含辛茹苦、忍饥受冻,在你家熬了半辈子,我时常想想就心疼得不行。现在倒好,老了、老了,你连给她超度的和尚、道士都舍不得请,是要让你娘老子做孤魂野鬼吗?你哪里就那么缺钱?我存放在你那里那些积蓄,你都败光了吗?”
曹大户答:“舅舅的积蓄一直在生息,未曾动过,未曾动过。”不容曹大户分辩,他娘舅接着骂:“枉你妈从小那么疼你,我算是知道什么叫惯子不孝了!等我这边公事办完了,就回去枪毙你个孽障。”曹大户听完,只是诺诺,连粗气都不敢出。
被舅舅一顿劈头盖脸严词训斥之后,天不怕、地不怕的曹大户也怂了起来,心中想:“我那小舅舅在老家时就是出了名的爱打人、暴脾气,现在走仕途又当上了杀人不犯法的大特务,他那句枪毙可说是气话,但依他的脾气,若等回到家里仍气不过,一枪崩了我也不是不可能的。”想到这里,曹大户不仅打了个冷战,立马吩咐底下人去请近来声名鹊起的江西道士。
这一请不要紧,差点摧毁了曹大户坚定的唯物主义信仰。
曹大户家的长工怕耽误了老太太的出殡大事,一大清早就上路去临县,连跑带颠走了三个时辰才见到江西道士。不到半个时辰,长工在临县那边气还没喘匀,老道士就从临县到了曹大户家里,一身天青的鹤氅道袍没沾半点泥水浮尘,霜髯下的口鼻连一声粗气都不曾喘。太阳快要落山时,背着镲钹法器的两个徒弟和长工才赶回家。
无知乡民对此众口纷纭,有人说道士和孙猴子一样会腾云驾雾,还有人说道士跟土行孙一样会遁地而行,在扬州城里听过《水浒》评话的老人则定论说:“你们懂什么,道长跟神行太保戴宗一样,是贴了神符甲马所以能日行千里。”
曹大户对老道的神速还是有些惊诧的,他平日里套车都要走一个时辰的路程,老道步行半个时辰就走到了。心里虽然惊诧不已,但他嘴上却还不肯对乱力怪神松口赞叹,只拿出东家老爷的派头来对庄户们说教:“哪有什么甲马?老道多半是搭了别人的马车才到这里来的。”
与本地走街串巷唱八仙、卖财神的土道士全然不同。江西老道华阳巾下一头如古人般的油亮髻发一丝不乱,举止坐卧的行动羽衣翩跹,络腮的胡须银亮柔顺,一副得道真人的道骨仙风。
到了曹家后,老道没有拖长声唱颂“无量天尊”,也没有乱甩拂尘装神弄鬼,而是耐心地欠身稽首与曹家亲属一一道了“节哀”,这些平易近人的举动赢得了原本对佛道极为反感的曹大户的一丝好感。一番寒暄过后,老道单刀直入地开始吩咐主家去购置好结坛用的一应用具,指挥下人按规矩搭建灵堂、法坛,准备到一半,老道的两个徒弟也背着行李赶到了曹大户家。
老道的两个徒弟都穿着棉布道袍,一个徒弟清瘦白净、眉清目秀,背后背着书笈,身上还挂着红布包着的镲钹乐器,一双含笑的桃花眼滴溜溜地乱转四处看,老道呼他作“云鹤”。另一个高大黝黑的徒弟无精打采地提着药笥,身后还背着一把桃木的宝剑,老道唤他作“梦蝶”。
曹大户招呼师徒三人。
老道像个运筹帷幄的将军,坐在堂屋里如泰山般岿然不动,指挥徒弟、下人,把一切安排得从容裕如。
两个徒弟卸下身上的书笈药笥,清瘦白净的那个很会来事,机灵地拿出法事所用一应法器摆在法坛前的供桌上,解下黑大个背后的桃木剑递到师父手里,一整套准备干练利落。黑大个“梦蝶”则径自坐在一旁,褪去镲钹上包着的红布,轻轻擦弄试音。
《人间漫语》 卷一:市井浮沉 第一章:老街的钟声 故事从一条蜿蜒的老街开始。这条街,名字早已被时光打磨得模糊,但它的轮廓,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在此出生、成长、又或只是匆匆一瞥的灵魂深处。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薄雾,街角的茶馆里便已热气腾腾。贩夫走卒,晨练的老人,或是尚未睡醒的学徒,围坐一堂,手中端着冒着热气的粗瓷碗,口中吐出的,是关于昨夜梦境、今日生计,以及街头巷尾种种零碎传闻的低语。 茶馆的老板是个沉默寡言的中年汉子,姓李。他的一双眼睛,如同沉淀了多年的老茶,浑浊却洞悉一切。他从不多言,只是熟练地冲泡着,动作间带着一种不动声色的从容,仿佛他手中的茶水,便是这条老街的血液,滋养着这里的生机。他见证了街头孩童的嬉笑打闹,也目睹了老者步履蹒跚的离去;他听说了街头艺人的技艺传承,也窥见了商贩们讨价还价的精明。 在老街的另一头,坐落着一家古老的当铺。当铺的老板,姓王,人称“王掌柜”。他精通鉴赏,眼光毒辣,经他手过眼的物件,无不价值连城,或是饱含一段尘封的故事。来当铺的人,形形色色,有的是急需用钱的窘迫之人,有的是怀揣宝物前来寄售的收藏家,也有的是带着某种秘密前来,想要换取金钱或庇护的神秘客。王掌柜对待这些人,态度一视同仁,不卑不亢,只以物件的价值和背后的故事来衡量一切。 他曾收过一面古老的铜镜,镜面斑驳,却映照出另一个模糊的世界;他也曾接过一本残破的古籍,字迹已难以辨认,却能从中感受到一股古老而神秘的力量。这些被时间遗忘的物件,在他这里,找到了新的归宿,或是被重新发掘出它们的价值,或是成为街头巷尾一段新传闻的引子。 街头的另一侧,是一家缝衣铺。铺子不大,却总是飘出淡淡的布料和线香的味道。铺子里忙碌的是一位姓张的老太太,人称“张裁缝”。她曾是大家闺秀,因战乱流离,如今在这老街安家。她的手艺精湛,无论多么华丽的绸缎,或是多么粗糙的麻布,到了她手中,都能变成合体的衣裳。更重要的是,她懂得倾听。那些前来量体裁衣的客人,在她的面前,似乎总能卸下心防,诉说着各自的喜怒哀乐。她用针线缝补的,不仅仅是衣裳,更是那些破碎的心灵。 她曾为一个落魄书生缝制了一件青衫,书生后来高中,衣衫被他视为信物,一生珍藏;她也曾为一个被家暴的女子缝补了一件嫁衣,女子后来逃离,穿着这件衣裳,开始了新的人生。张裁缝的故事,如同她缝补的衣裳一样,细腻而温暖,为这条老街注入了一股柔和的力量。 这条老街,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上演着无数个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在这里,生活并非惊心动魄的传奇,而是由无数细微的瞬间,由无数平凡的面孔,由无数不起眼的物件所构成。每一声咳嗽,每一声叹息,每一滴汗水,每一滴泪珠,都汇聚成这条老街的独特旋律,回荡在时光的长河中。 第二章:迷离的夜色 当夜幕降临,老街的气息便开始变得不同。白日里喧嚣的市井气息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迷离的氛围。月光透过狭窄的巷道,投下斑驳的光影,将熟悉的一切染上了陌生的色彩。 街角的茶馆,在夜里便成了另一种景象。李老板依然在忙碌,但此时,来客不再是白天的那些熟面孔。他们多是面色疲惫,眼神中带着一丝警惕的人。他们低声交谈,谈论的不再是生计,而是关于一些更加隐秘、更加难以启齿的事情。或许是生意场上的勾心斗角,或许是江湖上的恩怨纠葛,又或许是一些关于城市边缘传闻的只言片语。 李老板的耳朵,依旧如同白昼一样敏锐。他端着茶壶,穿梭在桌子之间,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将这些信息一一收入囊中。他知道谁在背后操纵着哪些交易,谁又在暗地里布局着什么。他并不参与其中,只是静静地观察,静静地倾听,仿佛一个隐藏在黑暗中的记录者。 当铺里的王掌柜,在夜里则显得更加神秘。昏黄的油灯,照亮了他布满皱纹的脸庞,以及他手中那些更加奇特的物件。深夜来当铺的人,往往带着更加急切和绝望的心情。他们可能是在赌场输红了眼的赌徒,也可能是身怀秘密需要销赃的窃贼,甚至可能是被逼无奈,不得不典当自己珍贵回忆的普通人。 王掌柜的鉴赏眼光,在夜里似乎更加犀利。他能从一件物品的磨损痕迹中读出主人的心酸,也能从一件古籍的纸张中感受到作者的执念。他并不评判,只是冷静地估价,然后将这些承载着人物命运的物件,暂时收纳入他的收藏之中。偶尔,他会遇到一些非常特殊的物件,这些物件带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气息,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或是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他对这些物件,总是格外上心,将其仔细保管,如同守护着一个未解之谜。 缝衣铺张老太太的灯,则在夜里显得格外温暖。虽然大部分时间她都已休息,但有时,当她听到街角传来哭泣声,或是看到有人徘徊在门口,她便会点亮灯,为那些在黑夜中无助的人提供一丝慰藉。她可能为一位深夜归来的妻子缝补破损的衣角,也可能为一位受了委屈的孩子缝制一件温暖的睡袍。她的善意,如同黑暗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能照亮人心的方向。 在老街的深处,有些巷道在夜里会变得更加幽深。偶尔,会有人在这些巷道里目击到一些奇怪的景象,或是听到一些无法解释的声音。有人说,那可能是游荡的魂魄,有人说,那可能是某个古老家族的秘密传承,也有人说,那只是夜晚的幻觉。这些零星的碎片,在居民们的口中流传,逐渐交织成一个模糊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网络。 迷离的夜色,为老街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它让那些潜藏在白日里的隐秘浮现,让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在这里,每一个夜晚,都可能隐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声音,都可能是一个谜团。这些夜晚的低语,汇聚成老街另一种独特的韵律,在寂静的夜空中,诉说着属于这座城市最深沉的秘密。 第三章:街角的低语 “巷说异闻录”虽然名为“异闻”,但其核心,并非全然描绘离奇鬼怪,更多的是对人情世故、市井百态的细腻描摹。这些“异闻”,往往源于街头巷尾最不起眼的低语,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添枝加叶,最终化为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 在老街,信息流动的方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茶馆李老板的耳朵,当铺王掌柜的眼光,张裁缝的倾听,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更隐秘的渠道,比如老街深处某个总是半掩着门的茶楼,那里汇聚着一些消息灵通的“消息贩子”;又比如街边一个总是在低声与人交谈的算命先生,他嘴里的吉凶祸福,有时也暗含着某些未被披露的事件。 这些消息,如同细小的水滴,汇聚在一起,滋养着街头的“传说”。一段关于某家生意突然兴隆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位神秘贵人的点拨;一个关于某人突然落魄的原因,可能与一场未知的赌局或是背叛有关;一个关于某件古物的来历,可能牵扯出一段被遗忘的历史,甚至是一个家族的兴衰。 这些“异闻”,并非总是负面的。有时,它们也充满了温情和希望。比如,一个关于一位好心人匿名帮助穷苦家庭的故事;一个关于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即使历经磨难,依然坚守的故事;一个关于一个普通人,凭借着智慧和勇气,克服了巨大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的励志片段。 这些低语,也常常与老街上的一些特殊人物联系在一起。比如,那个总是穿着一身青衣,眼神空灵的书生,有人说他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那个每天准时出现在街角,却从不与人交谈的老者,有人说他是某个隐世高人的化身;那个在月圆之夜,会独自在屋顶吹奏笛子,笛声凄美动人,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的女子,她的身世,更是成了街头巷尾的谜团。 这些人物,如同这老街上的一道道风景,他们的存在,为这条平凡的街道增添了许多神秘和色彩。而关于他们的种种传闻,也构成了“巷说异闻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传闻,并非总是经过考证的真相,但它们承载着人们的想象,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反映着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巷说异闻录”中的“异闻”,更像是人们在平凡生活中,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为了寻求精神的慰藉,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食粮”。它们可能来源于现实,也可能来源于想象,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丰富着这条老街居民的精神世界。这些低语,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时间的洪流,成为了这条老街最生动、最鲜活的记忆。 卷二:浮世绘卷 第一章:无声的守望 在光怪陆离的城市一角,有一处不起眼的角落,那里藏匿着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不是英雄,也非罪犯,他们是这座城市里最普通的居民,却又因为某种共同的经历,而成为彼此生命中沉默的守望者。 老街的邮递员,名叫阿明。他年过半百,头发花白,骑着一辆吱呀作响的自行车,穿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工作,是将那些承载着思念、期待、甚至是秘密的信件,送到人们手中。他见过太多分离的泪水,也见证了太多重逢的喜悦。一封封信件,在他手中传递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人间最真挚的情感。 阿明的工作,让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他知道哪个老太太会因为收到远方子女的来信而喜极而泣,他也知道哪个年轻人会因为一封退信而黯然神伤。他不会去窥探信件的内容,但他能从寄信人的地址、收信人的表情,以及信封上的磨损程度,去猜测背后所隐藏的故事。 有一次,他收到一封寄给一位早已搬走的先生的信。信封上写满了孩子的稚嫩笔迹,寄信地址则是一个偏远的小镇。阿明知道,这封信可能承载着孩子对父亲无尽的思念。他尝试寻找那位先生的下落,但城市太大,人海茫茫,几次尝试都无功而返。最终,他将这封信妥善地保存在自己的杂物间,每当看到这封信,他都会想起那个素未谋面的孩子,以及那个不知去向的父亲。他相信,总有一天,这封信会找到它的主人,或者,它本身就成为了一个故事的结尾。 在城市公园的角落,有一位卖花的老奶奶,人称“玫瑰婆婆”。她的花摊不大,但总是被五颜六色的鲜花点缀得生机勃勃。她很少说话,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用她那饱经风霜的手,为每一个前来买花的顾客精心挑选最美的花朵。她的目光,总是带着一种温和的慈祥,仿佛能看透人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玫瑰婆婆的花,不仅仅是用来装点生活,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有人来买花,是为了庆祝节日,有人是为了安慰伤心,也有人是为了送给心仪之人,表达自己的爱意。玫瑰婆婆懂得这些,她会根据顾客的需求,给出最恰当的建议。她曾为一位失恋的姑娘挑选了一束代表着希望的白色雏菊,也曾为一对新婚夫妇挑选了一束寓意着浓烈爱情的红玫瑰。 她最喜欢的是那些带着故事的顾客。有一次,一位年轻的画家来到她的花摊,买了一束鸢尾花。画家告诉她,他正在创作一幅关于“思念”的画,鸢尾花是他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玫瑰婆婆看着画家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创作激情。她将自己珍藏的一株稀有的蓝色鸢尾,送给了这位画家,并祝愿他的画作能够成功。多年后,这位画家凭借着那幅鸢尾花为主题的画作,一举成名。而玫瑰婆婆,依然静静地守候在她的花摊旁,继续用她的花,传递着人间的情感。 城市图书馆的管理员,名叫静雅。她是一位年轻的女子,脸上总是带着恬淡的笑容,眼神清澈而明亮。她热爱书籍,将图书馆视作自己最神圣的殿堂。她默默地为每一个借阅书籍的读者服务,为他们寻找他们所需要的知识,也为他们打开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静雅并不只是机械地办理借阅手续。她会仔细观察每一个读者的选择,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她会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为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她知道,有些读者来图书馆,是为了寻找答案,有些是为了逃避现实,还有些,只是为了寻找一份内心的平静。 图书馆里,藏着无数个故事。静雅就像一个无声的守护者,守护着这些故事,也守护着那些渴望故事的人们。她曾为一个迷茫的学生,推荐了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籍,学生后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她也曾为一个孤独的老人,找到了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老人通过阅读,重拾了对生活的兴趣。静雅的存在,让这座城市多了一份宁静和书香,她用她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一片可以栖息的心灵港湾。 这些无声的守望者,如同城市的脉搏,虽然不为人所察觉,却默默地维持着这座城市的运转,维系着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联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温暖,守护着希望,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线。 第二章:漂泊的音符 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总有一些声音,能够穿透喧嚣,触动人心。这些声音,或悠扬,或低沉,或欢快,或忧伤,它们如同漂泊的音符,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回荡,诉说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 街头艺人老刘,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他总是背着一个陈旧的二胡,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上,拉奏着古老的旋律。他的音乐,并不华丽,也没有炫技,但却充满了岁月的沉淀和生活的沧桑。他的二胡,仿佛是一位老友,在他指尖的拨弄下,诉说着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过去与现在。 老刘的音乐,吸引了形形色色的听众。有匆忙赶路的上班族,会停下脚步,静静地听上一曲;有悠闲散步的老人,会驻足聆听,脸上露出怀念的神情;也有天真烂漫的孩子,会被那古老的旋律所吸引,好奇地望着他。 他曾拉奏过一曲关于离乡的哀歌,一位背井离乡多年的老人听后,老泪纵横,仿佛回到了故乡。他也曾拉奏过一曲关于希望的乐章,一位身患重病的年轻人听后,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勇气。老刘的二胡,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更是情感的共鸣,是心灵的慰藉。他用他的音乐,为这座冷漠的城市,注入了一丝温暖和人情味。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位年轻的歌手,名叫小雅,在一家小小的咖啡馆里,弹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她的声音清澈而富有感染力,歌词细腻而充满诗意,讲述着都市年轻人的迷茫、憧憬与爱恋。咖啡馆不大,但座无虚席,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小雅动人的歌声。 小雅的歌,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有人在她的歌声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共鸣;有人在她的歌声中,回想起曾经的青涩时光;也有人,因为她的歌声,而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她曾唱过一首关于“远方”的歌,一个一直渴望走出这座城市,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年轻人,听完这首歌,毅然决定踏上了追寻梦想的旅途。 小雅的音乐,是这座城市年轻一代的心声。她的歌声,如同一缕清泉,洗涤着人们疲惫的心灵,也激励着人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她用她的音乐,为这座充满竞争的城市,带来了一份柔软和诗意。 在城市的最边缘,有一个小型乐队,名叫“流浪者”。他们是一群来自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而走到一起。他们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专业的设备,但他们的音乐充满了激情和力量。他们常常在城市的地下通道、废弃的工厂旁,进行他们的排练和演出。 “流浪者”的音乐,带着一种原始的野性和不屈的精神。他们用音乐,呐喊着对不公的抗议,诉说着对自由的渴望。他们的音乐,可能不被主流所接受,但却赢得了许多在底层挣扎的人们的共鸣。 有一次,当地的一个社区因为拆迁问题而引发了矛盾。“流浪者”乐队在一次演出中,演唱了一首关于“家园”的歌曲,歌词中充满了对失去家园的痛苦和对公平正义的呼唤。他们的音乐,成为了抗议人群的精神力量,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流浪者”的音乐,是一种呐喊,是一种觉醒。他们用他们的音乐,为那些被忽视的声音,发出了最强烈的呼唤。他们用他们的执着,证明了音乐的力量,足以改变世界,或者,至少,能够温暖人心。 这些漂泊的音符,它们来自不同的角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却共同汇聚成这座城市的交响乐。它们可能不被所有人听到,但它们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灵魂,让它在冰冷的现实中,依然保有温度和生命力。 第三章:时间的长河 时间,是这座城市最沉默的见证者。它不疾不徐,从容不迫,在每一个角落,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痕迹。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过去的沧桑,都如同被冲刷在时间长河中的鹅卵石,静静地诉说着它们的故事。 老街尽头的那棵古树,据说已经在这里站立了数百年。它的树干粗壮,枝繁叶茂,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默默地注视着街头的变迁。孩子们在它的树荫下玩耍,老人们在它的树旁休憩,它见证了无数次的日升日落,无数次的四季轮回。 有人说,这棵古树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它的每一片叶子,都可能是一个被遗忘的故事;它的每一道年轮,都可能是一段被埋藏的往事。每当风吹过,古树的枝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那些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在城市博物馆的深处,珍藏着许多承载着历史的文物。一枚泛黄的信件,一块古老的陶片,一件褪色的衣裳,它们都曾是某个时代,某个人的生活片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如同时间的守护者,小心翼翼地整理着这些文物,试图从中解读出历史的密码,还原出那些早已消失的岁月。 一位年轻的历史学者,名叫文博,他花了数年的时间,研究这座城市的历史。他走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翻阅了无数的古籍和文献,试图拼凑出这座城市完整的图卷。他发现,这座城市的故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由无数次的兴衰更替,无数次的融合与碰撞,共同书写而成。 他曾在一本古老的日记中,发现了一段关于一次瘟疫的记载。那段文字,虽然简短,却充满了生离死别的悲怆,以及人们在绝望中,依然互相扶持的勇气。他将这段记载公布出来,让人们了解了历史的残酷,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城市的中央广场,有一座古老的钟楼。每天定时,钟楼的钟声都会准时响起,悠扬的钟声,回荡在城市的上空,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这钟声,仿佛是这座城市的心跳,每次响起,都唤醒着人们的记忆,也激励着人们珍惜当下。 有人说,这钟声中,还隐藏着一个秘密。据说,在特定的时刻,如果仔细聆听,便能听到钟声中传来的,来自过去的某种低语。有人说,那是古人的呼唤,有人说,那是历史的回响。但无论如何,这钟声,都让这座城市,充满了神秘和历史的厚重感。 在城市郊外的一片荒地上,有一座被遗忘的墓园。墓碑斑驳,杂草丛生,大多数的墓碑上,名字和生卒年月都已经模糊不清。但这里,却埋葬着这座城市无数的先民,他们曾经在这里生活过,奋斗过,也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位年迈的园丁,默默地打理着这片墓园。他为每一座墓碑清除杂草,为每一处石碑擦拭灰尘。他知道,这些墓碑上的名字,可能早已被人们遗忘,但他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曾经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过属于自己的痕迹。 时间的长河,冲刷着一切,却也沉淀下最珍贵的记忆。这座城市,如同这条长河中的一叶扁舟,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向前航行。而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一切,无论繁华还是落寞,都化作了这座城市最深沉的底蕴,构成了它独特的历史印记。 《人间漫语》,记录的便是这样一些瞬间,这样一些人物,这样一些故事。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是用一种平实的笔触,去描绘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与悲伤,去捕捉那些隐藏在平凡中的不平凡。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百态,也映照出这座城市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