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焦氏易林注
定价:56.00元
作者:焦延寿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10806841
字数:58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焦氏易林》为汉朝焦延寿所著。从文学艺术方面而言,是我国秦汉时期一部绝妙的诗歌总集;从运筹帷幄方面来看,是一部神奇的智谋之书,其中的每一个断辞对于善于运用的人来说都是一条计谋。只要读者细细品味,就能理解其“趋利避害”的智慧所在。
本书是尚秉和对该古籍易学书籍按照自己的理解发表注解。
内容提要
《焦氏易林》又称《易林》,西汉易学大师焦延寿所作,此书上承孟喜及先秦易学,下启京房象数易学,集秦汉易学之大成,开易学象数理论之先河,在易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收录于《道藏》和《四库全书》。全书一十六卷,每卷四林,共六十四林。每一林六十四卦,共四千零九十六卦。每一卦后面配上一首诗歌,共有四千零九十六首。其中每个断辞都是根据本卦、互卦、之卦等卦象推断出的预测结果,包含了事物发生、发展及结果的全部预测信息。《汉书·京房传》概括焦延寿的学术道:“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值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所以问卦的人只要察看“之卦”的断辞,便可轻易得知其结果。如查字典一样,具有预测手册的特点和作用。《焦氏易林》不仅是易学史上继往开来、别开生面的一部解经之作,也是我国现存古老、简便、实用的一部预测手册。
《焦氏易林注》是晚清进士尚秉和注释版。尚秉和以《易》象探讨《易经》的筮法,着重于卦象的整理归纳和推衍,并提出了相对完整而详细的卦象解说,对易学的发展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独具匠心,封面那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着烫金的标题,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厚重而古朴的感觉,仿佛真的捧着一本穿越时空的古籍。内页纸张的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触感细腻,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长期翻阅,想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排版布局,注释和正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不失传统古籍的严谨感。那种在指尖触摸纸张时感受到的历史的温度,是电子阅读完全无法比拟的体验。而且,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侧边可以看到扎实的线装痕迹,让人确信这是一件可以代代相传的珍品。光是捧着它放在书架上,那种散发出的书卷气,就能让整个书房的氛围都为之一振,简直是文人案头的绝佳摆设。初次拿到手时,小心翼翼地摩挲着封面,那种对知识的敬畏感也油然而生,让人对内部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郑重对待的态度。
评分从装帧和内容上可以看出,这部书的定价虽然不菲,但绝对物有所值,它体现了文化传承的价值。我特别关注了它在注释上的处理,那些穿插在正文两侧或底部的辅助性解释,不仅精准地指出了原文本的典故出处,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古代哲思,它能提供不同学派的观点对比,而非简单地给出单一的解释。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一部古籍时,最苦恼的就是无法确定某一句话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确切含义,而这本书的注释体系,似乎就是为了解决这种困境而精心构建的,它像一位耐心且博学的导游,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精准地定位到作者思想的脉络。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体量相当可观,初次翻阅时,那种厚度就让人感到一种敬畏。但奇怪的是,一旦真正沉浸进去,时间仿佛过得飞快。它所呈现的知识体系是如此庞大而又彼此关联,让人有一种想要一口气读完,掌握全貌的冲动。我发现,即使是那些看似旁枝末节的引述和对比,最终都会汇聚到核心的理论框架之中,结构组织得极为严密。这不仅仅是一本解说书,它更像是一套完整的、逻辑自洽的知识系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构建和完善自己对该领域旧有认知的地图。读完一章,总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部分是如何承接和深化前文观点的,这种强烈的求知欲驱动力,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著作的关键指标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现代学术著作那样过度依赖直白的陈述和现代语法的梳理,而是保留了古代学者特有的那种含蓄而深邃的叙事方式。阅读起来,需要静下心来,细细揣摩每一个字眼背后的多重含义和语境的暗示。有时候,一段话读完,感觉信息量巨大,但表述却极为精炼,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髓。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获取信息”,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思维的探险”。它挑战了我们习惯于快速、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迫使我们进入一种更专注、更深层次的逻辑构建之中。对于那些热衷于古典文献的爱好者来说,这种挑战恰恰是最大的乐趣所在,每一次豁然开朗的感觉,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品味这本书的序言和凡例部分,不得不说,作者(或编者)在学术态度上的严谨性令人叹服。那些关于版本校勘的细致说明,涉及到的底本来源追溯,以及对历代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讹误所做的审慎判断,都体现出极高的学术素养。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界定和引用文献的出处标注,都做到了前无古人般的细致入微。我过去阅读一些古籍整理本时,常有版本混杂、注释疏漏之感,但这本书似乎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仿佛在进行一场与古人的对话,生怕有任何一处理解偏差会辜负先贤的智慧。这种对“真”的执着追求,是真正推动学术进步的基石,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不是一本敷衍了事的出版物,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