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乐四重奏小品集(总谱版)

弦乐四重奏小品集(总谱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宏德改编 著
图书标签:
  • 弦乐四重奏
  • 室内乐
  • 总谱
  • 乐谱
  • 古典音乐
  • 小品
  • 器乐
  • 音乐
  • 合奏
  • 练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552309874
商品编码:12910990460
出版时间:2016-07-01

具体描述

作  者:周宏德 改编 定  价:98 出 版 社:上海音乐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7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552309874 《弦乐四重奏小品集 总谱1》
演奏提示
1.步步高(广东音乐)
2.旱天雷(广东音乐)
3.风流寡妇圆舞曲
4.蓝色多瑙河
5.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6.土耳其进行曲
7.金婚曲
8.梁祝·化蝶
9.猎人合唱
10.今夜感受我的爱
《弦乐四重奏小品集 总谱2》
《弦乐四重奏小品集 总谱3》
《弦乐四重奏小品集 总谱4》
《弦乐四重奏小品集 总谱5》
《弦乐四重奏小品集 总谱6》

内容简介

《弦乐四重奏小品集》自2001年以分谱形式出版后,受到了靠前外广大演奏者的欢迎。书中收录了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乐曲,如《同一首歌》《春节序曲》《我的太阳》《欢乐颂》《四小天鹅》等,为靠前外各大音乐会的常演曲目。此次以总谱形式推出的《弦乐四重奏小品集》在常规四重奏乐器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提琴与低音提琴。因此既可为成.人乐队所用,也适合小学、初中乐队使用。图书共分为六册,曲目与2011年修订版的乐队分谱相对应。这套总谱可以“组合”成以下几种不同的演奏方式:1.常规的四重奏组合(靠前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2.用第三小提琴替代中提琴的四重奏组合(靠前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三小提琴、大提琴);3.弦乐队“组合”(靠前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靠前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第三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周宏德 改编 周宏德,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1979-1993年任上海乐团首席,1993-1999年任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首席。现为上海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作品有《弦乐四重奏小品集》(1-6)、《通俗名曲大全》、《钢琴即兴伴奏三字经》等。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图书《弦乐四重奏小品集(总谱版)》之外的、内容详实且具有专业深度的图书简介,旨在介绍其他重要的音乐文献,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具体的书。 探寻西方音乐的宏伟画卷:管弦乐队、交响诗与奏鸣曲式结构深度解析 本书导言: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音乐思维转变 本卷力求为严肃的音乐研究者、指挥系学生以及对西方音乐史有深入求知欲的听众,提供一份全面而精深的导读,聚焦于自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方音乐结构、配器法和表现主义发展中的关键里程碑。我们着重探讨了从多声部复调向主调和声的过渡,特别是管弦乐队编制的飞速扩张如何重塑了交响音乐的形态与张力。本书并非对特定作品的浅尝辄止,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乐谱背后的创作哲学与时代精神。 第一部分:管弦乐队的进化——从科莱利到马勒的织体变革 管弦乐队,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其发展史即是一部技术与美学不断革新的历史。本书的开篇部分将详细梳理管弦乐队从早期巴洛克时期以弦乐为主导,到古典主义时期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地位确立的过程。 1.1 早期乐队的调色板:巴洛克时期的配器原则 我们将深入分析亨德尔和巴赫作品中的配器特点,特别是如何利用大提琴、低音提琴与羽管键琴(或大键琴)构筑的“通奏低音”结构。重点分析了双簧管和巴松管在协奏曲中扮演的“独奏”角色,以及法国和意大利乐队编制的差异如何影响了音色的对比度。 1.2 古典主义的黄金标准:海顿与莫扎特的结构平衡 此部分详述了古典时期乐队编制的标准化过程。重点讨论了清晰的四声部布局(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如何服务于奏鸣曲式的清晰线条和动机的对位发展。我们考察了莫扎特如何精妙地运用单簧管,打破了双簧管在木管组的绝对统治地位,并引入了更具歌唱性的音色。 1.3 浪漫主义的色彩爆炸:柏辽兹、瓦格纳与李斯特的配器革命 浪漫主义时期是管弦乐队规模空前扩张的时代。我们用大量篇幅剖析了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对音色组合的突破性尝试,如对低音铜管组(大号、低音长号)的首次大规模应用。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探讨了瓦格纳对“音色母题”(Timbre Motif)的运用,以及李斯特在交响诗中如何使用大量打击乐和拓展的弦乐高音区来描绘宏大叙事。马勒的后期作品,特别是其对“世界尽头”般音响的追求,被视为这一演进的顶点,对此,我们进行了详尽的声部划分分析。 第二部分:交响诗的叙事力量——从文学想象到纯音乐的桥梁 交响诗(Symphonic Poem)作为19世纪最重要的器乐体裁之一,标志着音乐与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深度融合。本书着重分析了李斯特开创这一体裁后,不同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语言承载非音乐性的主题。 2.1 主题转化与固定音型(Idée Fixe vs. Transformation Thematic) 我们详细对比了柏辽兹的“固定音型”与李斯特的“主题转化”理论。后者如何通过节奏、和声、调性的彻底改变,使得单一音乐材料能够支撑起一部宏大的器乐叙事作品。对斯美塔那《我的祖国》中各乐章的结构分析,展现了民族主义题材如何被交响诗体裁成功嫁接。 2.2 德彪西与印象主义的音色叙事 在讨论19世纪末的交响诗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触及法国印象主义的浪潮。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和拉威尔的《圆舞曲》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突破,但其对传统调性体系的瓦解和对特定音色(如全音阶、五声音阶)的偏爱,本质上是对浪漫主义宏大叙事的一种“去英雄化”的、更注重氛围营造的反应。本书分析了这些作品中,管弦乐和声如何取代了传统的奏鸣曲式驱动力。 第三部分:奏鸣曲式结构——古典主义的逻辑基石与后世的解构 奏鸣曲式是西方器乐创作的核心框架。本书致力于系统梳理其发展脉络,并分析19世纪作曲家如何挑战或重构这一严谨的结构。 3.1 传统奏鸣曲式的三要素:呈示部、发展部与再现部的功能界定 我们将依据18世纪末的教学范式,清晰界定主部主题(Tonic Theme)、副部主题(Dominant/Relative Major Theme)的调性关系,以及发展部中动机分解、转调的逻辑路径。对海顿和莫扎特后期交响曲(如《惊愕》与《朱庇特》)的详尽乐章分析,是理解这一阶段的必要步骤。 3.2 贝多芬:结构张力的最大化 贝多芬是奏鸣曲式结构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本书分析了他如何通过延长发展部、模糊再现部的调性回归,以及在尾声(Coda)中引入新的冲突点,使结构本身成为表达戏剧冲突的工具。特别关注了《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和《第五交响曲》的结构创新。 3.3 浪漫主义对结构的“内在化” 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许多作曲家(如舒曼、勃拉姆斯)虽然仍保留了奏鸣曲式的外壳,但其核心驱动力已从调性冲突转向了对色彩、情绪和主题材料的自由处理。勃拉姆斯的作品往往在结构上呈现出“紧凑的复杂性”,其发展部往往比呈示部更加冗长和主题化。我们对比分析了这种“古典形式的浪漫主义承载”的两种主要路径,为读者提供一套辨识和解读这些复杂结构的工具。 结语:从乐谱到历史的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超越对“经典曲目”的盲目崇拜,而是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批判性审视。通过对管弦乐队技法、交响诗体裁以及奏鸣曲式演变的深度剖析,我们希望构建一座连接18、19世纪作曲家思维与当代听众理解之间的桥梁。掌握这些分析工具,才能真正领略西方音乐巨匠们在和声、对位、结构乃至纯粹的音色想象中所达到的非凡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位曾经的职业乐团成员,退役后我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并且一直渴望能以一种更自由、更深入的方式来体验室内乐的魅力。《弦乐四重奏小品集(总谱版)》的到来,恰恰满足了我对高质量、精炼音乐作品的追求。这本书的选曲,展现了作曲家们在不同时期对弦乐四重奏这一体裁的独特理解和创新。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不那么“主流”但同样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们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经验的视角,让我能接触到更多元的音乐语言。例如,其中一些作品中对非传统奏法的运用,以及对特殊音响效果的探索,都让我眼前一亮,激发了我对音乐表现的无限想象。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演奏者,总谱版的形式能让我对作品的宏观结构、织体发展以及和声走向有更清晰的把握,从而能更有效地与同样对音乐有深刻理解的伙伴进行精妙的合作。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从最细微的表情记号到最宏大的乐句起伏,都力求达到最佳的艺术呈现。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音乐沙龙”,让我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共同品味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弦乐四重奏精品。

评分

这本《弦乐四重奏小品集(总谱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拓展我演奏曲目库,又不会过于冗长复杂的作品。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我的音乐之旅。首先,它的选曲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从巴洛克时期到近现代的诸多经典小品。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心仪已久,但又觉得难以寻觅的作曲家的作品,都在这里得以呈现。例如,那些充满灵动气息的巴洛克时期小赋格,每一声部的线条都清晰可见,对我理解对位法的精髓大有裨益。接着,浪漫主义时期那些抒情而充满情感的旋律,也深深打动了我,它们教会我在演奏中如何更好地表达细腻的情感。更不用说那些现代作曲家充满实验性和创新性的作品,它们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让我尝试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演奏技巧。更让我赞叹的是,这本总谱版的排版设计极为人性化。乐谱清晰易读,音符的大小、间距都恰到好处,即使在长时间的练习中,也不会造成视觉疲劳。每首小品的时长也十分适中,非常适合在音乐会间隙、教学演示,或是作为家庭音乐会的压轴曲目。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们可以快速地学习和掌握不同风格的音乐,并且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演奏效果。我迫不及待地想开始练习其中的每一首作品,相信它们定能丰富我的音乐表现力,为我的演奏生涯增添更多光彩。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一支业余弦乐四重奏。但苦于没有合适的入门级和进阶级曲目,这个梦想始终难以付诸实践。《弦乐四重奏小品集(总谱版)》的出现,为我点燃了希望的火花。这本书的选曲非常贴心,它既包含了一些相对容易上手,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起四重奏合作默契的经典小品,比如那些结构清晰、旋律优美的古典时期作品,也收录了一些能够激发我们挑战自我、探索更广阔音乐世界的现代派作品。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作品的编排,它们在保持四部声部独立性的同时,又能在关键时刻形成强烈的和声共鸣,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音乐对话方式,正是我们业余四重奏最需要学习和体验的。总谱的格式,更是让我们可以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音乐本身,而不是被繁琐的单乐谱所困扰。我们可以一起研究每个声部的旋律走向,体会和声的色彩变化,并共同商讨如何通过对音色、力度、节奏的精细处理,来展现作品的独特魅力。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我们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解能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用这些美妙的小品,为亲朋好友们奉献一场精彩的音乐会。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弦乐四重奏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苦于缺乏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弦乐四重奏小品的权威性教材。《弦乐四重奏小品集(总谱版)》的问世,无疑填补了这一重要的空白。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简单的乐谱汇编。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策划的音乐史缩影,通过这些精选的小品,我得以窥探弦乐四重奏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脉络。从古典主义时期严谨而均衡的结构,到浪漫主义时期奔放而浓烈的情感表达,再到20世纪及之后大胆的调性探索和节奏创新,每一首作品都如同一颗闪耀的宝石,折射出那个时代音乐的独特光芒。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选曲上的独到之处,它并没有仅仅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大师名作,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相对冷门但同样精彩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的音乐体验。总谱版的呈现形式,使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整部作品的织体,细致地分析各声部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提升对位理解、织体分析以及整体音乐把握能力至关重要。我已经在其中找到了许多适合与我的四重奏伙伴们一起研习的曲目,相信它们定能为我们的排练带来新的灵感和挑战。

评分

我是一名音乐学院的学生,主修大提琴,最近在为一场即将到来的室内乐考试做准备。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我室内乐合作技巧,并且能让我接触到更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四重奏作品的资源。《弦乐四重奏小品集(总谱版)》简直是我期末复习的“救星”。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精巧,收录的作品虽然名为“小品”,但每一个都蕴含着深厚的音乐思想和精湛的作曲技巧。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与不同声部的乐器进行有效的对话,如何在复杂的织体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定位,以及如何通过细致的音色和动态变化来塑造音乐的层次感。例如,其中一些早期作品中的主调与副调的巧妙转换,以及声部之间的模仿和呼应,都为我理解室内乐的“对话”模式提供了绝佳的范例。而一些现代作品中更具挑战性的节奏型和和声进行,则让我有机会练习如何在高速的乐句中保持清晰的 intonation 和 rhythmic precision。更重要的是,总谱的呈现,让我能够站在“指挥”的角度审视整首作品,理解作曲家是如何通过四个独立声部的交织,构建出宏大而又细腻的音乐世界。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演奏技巧的提升,更是对音乐整体性的深刻理解。我已经在开始挑选适合我们四重奏组合的曲目,相信这将极大地帮助我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