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一本既艰深又通俗,既严肃又好玩的奇书。如果你想明白在勋伯格之后西方音乐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是*好的向导。凯奇的实验性音乐基于他对生活、声音以世界的感受与思考,正如他附在每篇文章末尾的小故事所提醒的那样,他将生活与音乐、人生与哲学融为一体,他的书像他的音乐一样,向专家和门外汉平等地敞开。
《沉默》由杰出的美国音乐评论家凯尔·甘恩作序。作为制作精美的五十周年纪念版,作为一本了解现当代音乐的必读书,收藏价值毋庸置疑。
《沉默》是20世纪美国音乐代表人物约翰·凯奇的代表作,本书是《沉默》问世五十周年纪念版的中译本,也是《沉默》的*个中译本。凯奇在本书中以相应于他的音乐创作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他对实验音乐和现代音乐的思考,以及结合了禅宗与周易等东方思想的音乐哲学。在《关于无的演讲》《关于有的演讲》和《一个演讲者的45分钟》等著名篇章中,凯奇通过奇特的版面设计,力图在文字、阅读与现场表演之间形成呼应与张力,体现他在与声音相关的一切中寻求音乐的感悟力,以及总是在实验的创造性方式。
《沉默》在美国乃至西方的影响涉及多个领域,时间也证明了本书持久的思想魅力和生命力。作为美国艺术和文化的里程碑,该书已被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发行量超过了五十万册。
约翰·凯奇(John Cage, 1912-1992),美国作曲家,哲学家,诗人,音乐理论家,版画复制匠,业余真菌学家。作为打击乐、机遇音乐、电子音乐的开拓者,凯奇是20世纪*有影响的美国作曲家之一。与此同时,在与舞蹈家梅尔塞·坎宁安等人的交往中,凯奇也推动了美国现代舞的发展。1961年出版的著作《沉默》奠定了他作为音乐思想家的地位。凯奇的思想深受东方的禅宗、周易思想的影响,他*出名的作品当属《4分33秒》(1952)。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五十年后,它的影响力仍不减当年。凯奇让我们明白,音乐中的声音可以像自然存在的声音一样自由。只要我们侧耳倾听,整个世界都充满了音乐。……凯奇所表现出的内容,同战后欧洲先锋派的消极音调和序列主义的伪科学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读到《沉默》和《星期一后的一年》之后,我总是反复地重读这两本书,把它们视为神圣的文本。凯奇散文的独特风格引人入胜,包罗万象,令人耳目一新。
——约翰·路德·亚当斯(John Luther Adams),作曲家,The Place Where You Go to Listen的作者
凯奇是无可争议的美国实验音乐之父,他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声音本身……我们其实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凯奇的音乐、著作和他身为前辈的先导作用,整个美国先锋派会是什么样子。
——约翰·罗克韦尔(John Rockwell),《纽约时报》
在凯奇所有的作品中,*具深远影响的或许就是他的*一本书:《沉默》。即使现在,各类艺术家仍在继续回应这本书中体现的禅宗原则,随机操作,有关声音、沉默、形式和时间的种种具有革命性的观念。
——Dance Chronicle(《舞蹈纪事》)
《沉默》以现代*好的献词开始--"致可能的相关者"--在这之后,你就踏上了当代文学所能呈现的*令人着迷*有价值的精神之旅。
——阿尔弗雷德·弗兰肯斯坦(Alfred Frankenstein),San Francisco Chronicle(《旧金山记事报》)
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家们写下的批判性话语,如今看来大多已经过时。凯奇的《沉默》却是例外。这本书的组织架构、箴言妙语、形式特点和禅宗故事今天读来更加令人深思。这本书着实改变了我的生活。
——玛乔丽·帕洛夫(Marjorie Perloff)
我一生中重读次数*多的书,就是约翰·凯奇的《沉默》。有的书会让人反复重读,这本书正是如此。我经常重读这本书的部分原因是,它向我表达的含义似乎总是在变化。
这本书让人们彻底改变了对艺术创作和艺术体验的理解。
喜爱凯奇所写的书却无法理解其音乐的人称凯奇为哲学家,但他们忽略了更为明显的一点:凯奇与普通的哲学家不同,他是一位睿智的作家,写作风格极其优雅,善用诙谐幽默的悖论。事实上,凯奇在走上音乐这条路之前想从事的正是写作。
——凯尔·甘恩(Kyle Gann) 美国音乐评论家,《沉默·五十周年版序》的作者
五十周年纪念版序 凯尔·甘恩
序 约翰·凯奇
宣言
音乐的未来:信经
实验性音乐
实验性音乐:法要
作为过程的作曲
I.变化
II. 不确定性
III. 交流
作曲
《变化之乐》和《想象的风景第四号》的作曲过程
《钢琴音乐21-52》的作曲过程
现代音乐的先驱
美国实验性音乐的历史
埃里克·萨蒂
埃德加·瓦雷兹
关于舞蹈的四篇评论
目标:新音乐,新舞蹈
优雅和清晰
在这一天……
2 页纸,关于音乐和舞蹈的122 个单词
关于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和他的作品
关于无的演讲
关于有的演讲
一个演讲者的45 分钟
我们去向何方?我们在做什么?
不确定性
音乐爱好者的田园伴侣
凯奇语录(《沉默》摘选)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我们所听到的大部分都是噪音。我们试图忽视噪音时,它会令人烦躁。不过当我们侧耳倾听时,却会发现它如此迷人。
过去,只要有人说我所呈现的音乐是实验性的,我就会表示反对。我认为,作曲家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实验早在*终作品问世之前就已发生了,就如同草图在绘画之前已经完成,排练在演奏之前已经完成一样。但是,在我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在创作和倾听一首曲子之间通常存在着显著差异。作曲家了解他的作品,就像伐木者了解他来回走过的那条林间小路,然而,听众要面对的是从未听过的曲子,就如同走入森林的人面对着以前从未见过的树木。
谁都不要以为,拥有了录音就等于拥有了音乐。音乐实践本身就是在颂扬,我们什么都不拥有。
那么创作音乐的目的何在呢?目的之一当然不是确定目的,而是确定声音。那么这个答案一定会以悖论的形式出现:有目的的无目的性,或者漫无目的的演出。可是,这种演出是对生命的肯定,既不会试图将无序整顿成有序,也不会暗示创作过程中的改进,而仅仅是一种让我们感受现有生活的方式,一旦人们摆脱了心灵和欲望的干扰,遵循内心的感受,现有的生活就会是如此美好。
创作一首乐曲,什么也不能成就。
实验行为的本质是什么?它只是结果无法预知的行为而已。因此,如果一个人决定让声音显示自身的特点,而不是运用声音来表达感情或者对秩序的看法,那么实验行为将非常有用。在结局未知的行为中,那些来自随机操作的行为是很有用处的。但是,现在对我来说,比起采取随机操作手段的作曲法,更重要的是所做的事情并不会决定演奏的那类作曲方式。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直接谱曲,因为任何行为都不能产生预期的结果。
我们为什么要说,让声音仅仅作为声音非常重要呢?有很多理由可以对此进行解释,一种理由就是:这是为了让每个声音都成佛。如果有人认为这种说法太东方化了,也可以借用基督教诺斯替教派的论述:"劈开枝条现耶稣。"
战争到来时,我决定只运用沉默之声。对我来说,社会上庞大浮夸的一切都不再真实,不再正确。而沉默之声就像孤独、爱情或友谊。我认为它的价值是永恒的,至少独立于生活、时间和可口可乐之外。
……
五十周年纪念版序(摘选)
凯尔·甘恩(KyleGann)
我一生中重读次数*多的书,就是约翰·凯奇的《沉默》。有的书会让人反复重读,这本书正是如此。我经常重读这本书的部分原因是,它向我表达的含义似乎总是在变化。我*一次读这本书是在1971年,而这次再版既意味着它问世50周年,同时也是我接触到它的40周年纪念。15岁初读这本书时,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豁然开朗。17岁时再次通读,我发现自己以前并未真正理解它的内容。到19岁时,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又一次得到改进。很可能是在21岁或22岁,还有25岁,以及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我经常感到这本书的含义犹如万花筒般不断变化。如今,在我55岁时,再次从头到尾专心阅读这本书,让我获得了一种*所未有的图景。但我不想因此下结论说,我如今的阅读感受比以前的更加真实更加可信。文本并没有变,变的是我。
比如说,凯奇在《关于无的演讲》中准备了六种回答,无论人们提出的是什么问题,答案都会是其中之一。15岁时我认为这是以十分聪明的方式来表述他的观点。到了55岁时,我觉得听到这种回答肯定是令人不快的经历。如今的我是正确的,还是以前的我是正确的?
凯奇并不是个晦涩难懂的作家:恰恰相反。他文风活泼,颇具魅力,一丝不苟,有时有点儿程式化,甚至有些絮叨。他一次次地重复着"可怜的鬃毛蓬乱的马",还反复提到消声室,并不断谈论如何看待巴赫这一重要问题。你抓住了这些关键内容。可什么是关键呢?这里是不是有太多的关键点?按照凯奇广为人知的声誉来判断,会不会一个关键点都没有呢?有时,凯奇也会变得喜欢说教,武断,他不失时机地试图使你相信实验音乐优于古典音乐,或者劝说你像欣赏交响乐一样享受观众的咳嗽声和婴儿的啼哭声,他还试着说服你相信,莫顿·费尔德曼(MortonFeldman)、克里斯蒂安·沃尔夫(ChristianWolff)、厄尔·布朗(EarleBrown)和他自己是20世纪50年代仅有的符合时代潮流的作曲家。他在《一个演讲者的45分钟》里欣悦地大声宣告:"当代音乐正朝着我使之变化的方向发生改变。"他的大胆既让年轻人振奋,也让老一辈忧惧。一路走来,他挑战传统智慧,贬斥狂妄自负,清除错误假设,抹去石板上的一切记录,让我们所有的人从头开始。你能不能看出,提出问题要比发表声明更容易促使人们独立思考?嗯?
还有《不确定性》这篇演讲中记录的所有逸事,或许这也是众多读者从这本书中汲取的主要内容,其中一些在音乐界已经广为人知:爱洗衣机甚于沃尔特大叔的阿姨;从未实现的新西兰之旅;专断的勋伯格的荒诞推理;禅宗大师的传奇以及关于蘑菇的琐碎信息。凯奇讲述这些故事的方式剥离了情感的细微差别,使这个世界显得有点荒诞,置身其中的人们全都显得有些疯狂--除了凯奇。这些故事引人入胜。你也会发现,如果讲故事的人不是凯奇,那么很多故事都会变得平庸无趣。喜爱凯奇所写的书却无法理解其音乐的人称凯奇为哲学家,但他们忽略了更为明显的一点:凯奇与普通的哲学家不同,他是一位睿智的作家,写作风格极其优雅,善用诙谐幽默的悖论。事实上,凯奇在走上音乐这条路之前想从事的正是写作。
相比音乐,人们从文字中能够更明智地得出结论;这本书使公众关注到了凯奇的思想。它恰于20世纪60年代初问世,伴随着新一代人对新生活步调的渴望。凯奇的文字给人们带来了原子弹般巨大的冲击力。《沉默》被公认为美国作曲家所写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我们需要添加"美国"这个词进行界定吗?不管怎么说,要反驳这个观点并不容易。我们也可以提到其他类似的书,例如亨利·考威尔(HenryCowell)的《新音乐资源》(NewMusicalResources),查尔斯·艾夫斯(CharlesIves)的《写在奏鸣曲前》(EssaysbeforeaSonata),还有哈里·帕奇(HarryPartch)的《一种音乐的起源》(GenesisofaMusic),这些作品曾鼓励了几代作曲家和音乐家去独立思考。但是《沉默》不同。它鼓励每一个人都去独立思考。
所以,在我对重读凯奇所得到的*新结论进行整理之前,我们先问一下这个问题:约翰·凯奇在出版《沉默》之前是什么样的人?出版这本书之后他又是什么样的人?
《沉默》(五十周年纪念版),光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我深信,约翰·凯奇这位艺术巨匠,定会在书中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全新感知世界的大门。他并非是那种会用华丽辞藻堆砌空洞理论的作家,他的思想,往往是深藏在最朴素甚至是最“反常识”的表达之中。我无法预测这本书的具体内容,或许它会充斥着各种留白,邀请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或许它会通过对日常声音的细致捕捉,引导我们重新认识“听见”的本质;又或许,它会以一种近乎禅意的语言,带领我们进入一场关于“无”与“有”的哲学辩论。五十周年纪念版,这个标记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也预示着这本书的深刻性和持久的生命力。我期待它能像一次静谧的冥想,虽然表面上波澜不惊,但内在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足以引发思维的深刻变革。
评分读《沉默》(五十周年纪念版)的过程,与其说是在阅读,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身体力行的体验。约翰·凯奇这位传奇人物,总是有办法将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或者说,用最意想不到的方式去触碰我们对“声音”与“寂静”的感知边界。我想象中,这本书不会是那种线性叙事的文本,更可能是一种碎片化的,甚至是互动的存在。也许它里面会充斥着大量留白,要求读者自己去填补那些空白;也许它会引用大量的音乐理论,将声音的构成与消解在文字中进行解剖;又或者,它会挑战我们对“作品”本身的定义,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边界。五十周年纪念版,这不仅仅是时间的标记,更象征着这本书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以及它所激发出的持久的对话。每一次翻页,都可能是一次对固有观念的冲击,一次对“有”与“无”的重新思考。我对此感到既期待又有些许的忐忑,因为我知道,凯奇的作品从来都不是为了取悦,而是为了唤醒。
评分对于《沉默》(五十周年纪念版),我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可能带来的那种“非线性”的阅读体验。约翰·凯奇的名字,已经让我预感到这不是一本轻松愉快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次深入大脑深处的探险。我甚至想象,这本书的排版和结构,可能会打破常规,将文字、留白、甚至是视觉元素融为一体,共同构建一种独特的“沉默”语境。它不会直接告诉你“沉默”是什么,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你自己去感受、去领悟。五十周年纪念版,意味着这本书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所探讨的关于声音、意义、感知甚至存在的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那种能够挑战我固有思维模式的火花,那种能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关系的洞见。我相信,阅读它,本身就是一种对“沉默”的实践,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打破常规,颠覆认知的作品深感着迷。当我知道有《沉默》(五十周年纪念版)这本书的存在时,我的好奇心就被彻底点燃了。约翰·凯奇,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他似乎总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挖掘出最深刻的哲学寓意。而“沉默”这个主题,更是让我感到无限的遐想。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声音洪流的时代,我们真的还能听见“沉默”吗?或者说,我们所谓的“沉默”,是否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喧嚣?这本书,我相信不会是提供答案的,它更像是一个提出问题的引子,引导我去探索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去审视我们是如何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的。五十周年纪念版,意味着这本书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却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讨论,这本身就证明了其价值。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习以为常的认知盲区,让我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存在”本身。
评分一本跨越时代的作品,在初次接触时,我被它的标题所吸引——《沉默》。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名字,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些未被言说的、被忽略的、或者说,那些被我们自己“沉默”了的思想和情感。五十周年纪念版,这个数字本身就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预示着其内容可能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并且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约翰·凯奇的名字,这位在艺术界享有盛誉的先锋人物,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争议与惊喜。我无法想象,一个以“沉默”为主题的书籍,会以何种形式呈现,是文字的静默?还是思想的低语?我期待它能够挑战我固有的认知,迫使我去思考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常常被忽略的方面。这本书似乎不属于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轻松读物,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对话,一次对自我的审视,甚至可能是一次关于存在本身的哲学探索。漓江出版社的引进,本身就说明了这本书在中国读者中的期待值,我相信这一定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它或许会带来不适,却也必定会带来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