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极敏感、细腻的笔触描写*词人李清照的一生。
2.使用超详尽的资料,挑选超精美的诗词。
3.李清照的人生波折,以及她与其他词人之间的关系,尽在此书中。
4.爱宋词,尤其爱李清照的人不容错过。
这是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传记。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随园散人,
毕业于*航空航天大学,诗人,散文作家,曾出版《当仓央嘉措遇见纳兰容若》等书。
序言:与时光对饮
*卷:婉约才女初长成
零落人间
云去云来
京城繁华如梦
刹那尘缘起
寂静里绽放
生命皆如尘
第二卷:锦瑟年华谁与度
相逢如谜
两处相思无言
才女心事
春风十里不如你
简单幸福
浅相遇深相知
第三卷:红尘世事皆如梦
突然西风萧瑟
人生如修行
离情别恨难穷
为君倾尽温柔
孤独不可言说
远离尘嚣
第四卷:清欢岁月两相知
赌书消得泼茶香
疏影尚*
人比黄花瘦
独抱浓愁无好梦
庭院深深
风过无痕
第五卷:刹那沧海已桑田
江山摇落
岁月风雨飘摇
踏雪没心情
可怜春似人将老
生当作人杰
故乡何处是
第六卷:风雨乱世自飘零
来日并不方长
千山暮雪
天涯漂泊
风定落花深
梦远不成归
与岁月同行
第七卷:安得情怀似旧时
彩凤随鸦
琴心剑胆
欲将血泪寄山河
往事已成空
莫负东篱菊
避难金华
第八卷:烟月无边人已去
物是人非事事休
青山有幸埋忠骨
草木春秋
回忆若可久居
半亩心田
归去无痕迹
偶尔,想着前尘往事,说起花自飘零水自流。
*卷:婉约才女初长成
陌上青草,帘外芭蕉,沉默的烟雨红尘。
繁华与萧瑟对望,沧海与桑田为邻。整个*,都在真与幻之间摇摇晃晃。
不变的,是匆匆赶路却又从未走远的时光。
零落人间
宋朝,说来已是千年前的记忆。那里,雪月风花在柴米油盐里长成悠长的叹息;那里,才子佳人在悲欢离合里说着缘起缘灭。那里,人生与*,仿佛都在酒杯里,婉约着,悲凉着。来往不休的过客行人,在遇见与离别中,让心事流放于文字。于是,有了宋词。
有人徘徊堤岸,看晓风残月;有人独上高楼,看碧树天涯。
有人悠闲自得,看山前星雨;有人凄凄切切,看满地落花。
喜欢宋词,喜欢那种悲凉中的美丽。杨柳岸的晓风残月,短松冈的形单影只,高楼上的浊酒入肠,都让人在叹息中默然追味。可惜,毕竟去远了,风月缠绵的故事,诗酒流连的情怀,已是渐行渐远。
尽管如此,有些人还是时常被人们说起。只因,他们在匆忙的人生旅途中,以素净之心真诚落笔,将欢喜与悲伤留在了诗文之中。这样的诗文,足以灿烂到时光尽头。
李清照便是如此。她留存于世的诗词并不多,但人们从未忘记她笔下的风华。
她被后来的人们称为婉约词宗,并非因为她是女子而承蒙错爱,而是因为,她的确惊才绝艳,落笔之处,悠然也好,萧瑟也好,尽是大家风范。于是,走入诗词的*,总会与这婉约的女子不期而遇。她就在那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静默着,悲伤着。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时值春日,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在济南老城西南角,有*的趵突泉。趵突泉有三个泉眼,终年喷涌,四周砌石,环以扶拦。泉畔有观澜,可凭栏俯视三泉喷涌的画面。李清照纪念堂就在趵突泉东漱玉泉畔。
草长莺飞的日子,世间万物皆如寻常,清醒中有醉意朦胧,迷茫中有悲喜浮沉。市井中的人们,来的来,去的去,过着平常的日子,说着沉默的对白。
无人知道,李府中的那声啼哭连着怎样的聚散离合。也无人知道,多年以后,李清照会将自己的名字刻在岁月之上,被人们时常说起。
诗词的*里,多的是*恣肆的才子,少的是简淡清婉的才女。那些陈旧的年月里,大多数女子噤若寒蝉,似乎来到人间,从不需要思索,从不需要表达。很庆幸,我们还是看到几个柔弱的身影,倔强而平静地端立在历史的天空下。身为女子,她们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我们有理由为之感动。
蔡文姬、薛涛、李清照、柳如是……这些女子顶着礼教与道德的巨石,在夹缝中生长,长出了属于才女的绝代风华,实在算是奇迹。很庆幸,千年以前,在填词写诗的人里面,有过李清照。宋词里,不能少了她的名字。那抹嫣然巧笑,那份清逸凄美,窈窕了千年。
现在,她来了,零落人间,寂静如尘。
北宋的繁华,日渐枯萎和荒芜。远处近处,清晰可见的是纷乱与挣扎、虚伪与软弱,野心家与阴谋家,让整个大宋王朝狼藉满地。悠扬的笛声不见了,清浅的时光不见了,只剩下苍茫的大地,长满狰狞与凌乱。
生于这样的年代,人生注定充满荆棘。但也没办法,尘缘如谜,何时到来,何时离开,谁都无法掌控。李清照,这多愁善感的才女,必然要在乱世的风雨里寻寻觅觅,苦辣酸甜,唯有自知。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宋神宗熙宁年间进士,是当时*的文人。他是苏轼的学生,颇受东坡先生赏识,人们把他与另三位诗人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生平写过许多诗文,可惜大部分未能流传下来。
他不仅对诗词歌赋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于儒家经典亦有专门研究,曾著有数十万字的《礼记说》。同时,他还潜心研究历史,写过《史传辨志》。因为他文笔优美,宋朝人甚至把他与司马迁相比。
李格非为人清正刚直,嫉恶如仇。或许正因为如此,他很难跻身于尔虞我*的北宋政坛。他曾在山东郓州任教授,以教书为业。后来到太学任博士,受到苏轼重用。哲宗年间,本有机会受到提拔,却又受到当权者章惇和蔡京的排挤,被贬为通判。
北宋后期,朝廷里政治斗争已近疯狂,浮沉起伏常在旦夕之间,许多人都在惶恐中茫然度日。就连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也无法避开宦海浮沉,时常在被贬谪的路上,走得形容憔悴。
幸好,他足够豪迈,在经历起伏的时候,只是举着酒杯淡然而笑。
心中永远是那样,无论晴天雨天,自有风清月白。
大概,看透了,淡然了,红尘万物便只如烟云。
由于与苏轼的关系,李格非后来陷入了朝廷党争的漩涡,李清照的生活也因此很不平静。甚至,她与赵明诚的爱情,也曾风雨飘摇。不过,命运待她还不算太凉薄,给了她若干年的岁月静好。
李清照出生后不久,其生母就去世了,李格非续弦状元王拱辰之孙女。王氏是位知书达理的女性,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视李清照如己出,对其照料得细致入微。
李清照周岁那天,按照习俗进行抓周,面前摆了水果、算盘、针线、毛笔、经卷、脂粉、玉佩、手鼓、绢花等物,李清照若有所思后,抓起了毛笔。人们将她面前的物件调换了位置,她仍旧抓起了毛笔。没想到,这看似随意的选择,却成了人生的伏笔。
文字,是她注定要走入的风景。或者说,她注定要用文字筑造让无数人神往的风景。于是,五岁时的七夕,李清照向王氏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并非女红等事,而是读书写字。因为身在书香世家,这样的心愿倒也不算出格。倘若是寒门,便另当别论。
不管怎样,李清照的读书时光开始了。她聪慧无比,读书几乎过目不忘。在京任职的李格非对此颇为惊喜,特地为女儿开列了许多书目。书房成了李清照*常出入的地方,她只是偶尔走入姐姐们的绣房,不经心地学点刺绣女红。对李清照来说,与书香墨香相比,女红之事很是无味。
当然,她觉得更加无味的,是三从四德。那些陈腐的规矩,她从来都是视如敝履。我们必须庆幸,李清照生于一个开明的家庭,对她的教育也是开放式的。若非如此,她恐怕也会如大多数女子那样,在横七竖八的礼教规则里,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纵有满腹才情,怕也是少人知晓。
李清照对书有着天生的痴情,只要有书在手,她就可以乐不思蜀。渐渐长大之后,她终于明白,世间之事,真真假假,皆在书中。而此时,她还年幼,岁月还未在她生命里留下什么痕迹,只是给她晴朗与自在,让她盛放少年时光。
她还在寂静里。没有忧愁,没有感伤。
情怀与风姿,都在渐渐长成。
……
我一直觉得,李清照的词,是她生命中最直接、最真实的写照。她的词,有时是少女怀春的娇羞,有时是新婚燕尔的甜蜜,有时是思念丈夫的缠绵,更有在国破家亡后的悲愤与无奈。但透过那些看似柔弱的字句,我总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不屈的灵魂。这本书的题目,《半生烟雨,半世落花》,用“烟雨”和“落花”这两个意象,精准地捕捉到了李清照词作中那股挥之不去的忧伤与凄美,以及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飘零与无常。这让我忍不住去想象,作者是如何将她的人生经历,那些喜乐、那些哀愁、那些背井离乡的苦楚,巧妙地编织进“烟雨”与“落花”的意境中,从而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为何这位女性,能在那样一个男权至上的时代,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并且她的词作,至今仍能打动无数人的心弦。
评分初次翻开《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传》,就被这标题深深吸引,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看到一位绝代佳人,在烟雨蒙蒙中,将自己的一生化作落花,飘散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一直对这位宋代女词人充满好奇,她的词作,如泣如诉,又如黄莺出谷,婉转动听,却又饱含着深沉的情感和坚韧的生命力。我总觉得,要真正理解她的词,就必须走进她的生命,感受她所经历的喜怒哀乐,体悟她那份“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凄凉,以及“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孤寂。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李清照,不仅仅是那位才情横溢的词人,更是那个在乱世中挣扎求生的女子,是那个在爱情中甜蜜又伤感的妻子,是那个在国破家亡后,依然怀揣着故国之思的游子。我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能寻找到她灵魂深处的答案,理解那份穿越时空的绝世风华,是如何在那一腔孤勇中孕育而生。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人物传记情有独钟的读者,每次拿起一本传记,我最关心的便是作者如何将枯燥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的人物形象。李清照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也夹杂着历史的模糊和记载的零散。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考据辨析,如何抽丝剥茧,去还原一个真实而立体的李清照的。这本书的标题“半生烟雨,半世落花”,已经预示了一种诗意的叙述方式,这让我既期待又不免有些担忧,是否会为了文采而牺牲史实的严谨性?然而,我更倾向于相信,真正的文学性和历史性并非不可兼得。一位好的传记作者,应该能够做到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能用充满感染力的笔触,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经历巧妙地融合,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传主一同呼吸,一同感受。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喜有悲的李清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一个符号,一个才女的标签。
评分每次在阅读关于古代文人的传记时,我都会思考,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且留下自己的印记的。李清照,无疑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位。她的词,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但她的生命历程,却鲜为人知,充满了谜团。《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李清照传》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诗意的哲学,将她的人生比作“烟雨”的朦胧与“落花”的易逝,似乎预示着一种对命运的无奈,也包含着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眷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不仅仅是认识那个才华横溢的词人,更能走进那个活生生的人,了解她的家庭背景,她的婚姻生活,她的朋友交往,以及她在国家动荡时期的命运。我期待着,通过作者的笔触,能够看到一个更完整、更真实、更具有多面性的李清照,她如何在人生的起伏中,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风骨和才情,将自己的生命,化作永恒的文学篇章。
评分提起李清照,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个“独立小楼风满杯,寒夜孤灯,思念长随”的女子形象。她的词,带着一种独特的婉约与凄美,仿佛将她一生的情感浓缩其中。然而,作为读者,我更想了解的,是她那份才情背后的生活,是那些让她写出如此动人诗句的经历。这本书的书名,《半生烟雨,半世落花》,意境深远,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期待。它暗示着李清照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过风雨的洗礼,也如同落花般,有过绚烂的绽放,也有过无奈的凋零。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更能深入挖掘她内心的世界,她对爱情的追求,对故国的思念,以及她在面对人生变故时的坚韧与智慧。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鲜活的李清照,一个有情感、有思想、有温度的灵魂,她如何在那个时代,用她的文字,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