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摩根全传(下)向生意之王学做生意,胜过读商学院!
原价:36.00元
作者:(美)罗恩·彻诺,金立群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3-01
ISBN:9787229012809
字数:400000
页码:3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922kg
编辑推荐
向生意之王学做生意,胜过读商学院!
“向生意之王学做生意”全球顶级商人传记系列,专为中国生意人量身打造,每本都选自最经典、最权威的生意大师传记版本,让您在充满乐趣的阅读中,收获全球最顶级生意大师的生意之道和成功智慧。
不管您是身家亿万的商业领袖,还是刚刚起步、胸怀抱负的年轻人,都应该读一读“向生意之王学做生意”系列丛书,因为书中每个最伟大的生意人,都经历了从白手起家到富甲天下的全过程,在他们的故事中流露出的只言片语,往往都蕴含深刻的生意智慧:
“我能够在任何一名职员的办公桌旁坐下来,继续他未做完的任何工作……”摩根从来没有完全抛弃那种创业者的渴望,总想了解自己生意中的每个细节。(选自本书第58页)
……
向生意之王学做生意,胜过读商学院!
内容提要
请注意:本书译者为中国前财政部副部长金立群先生。
《福布斯》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的20本商业著作之一
上至商业领袖,下至街边小贩竟相拜读的生意圣经
揭秘150年来,美国最有权势的家族及其世代相传的生意经
本书揭秘了150年来,美国最有权势的家族及其世代相传的生意经!
1837年,美国商人乔治·皮博迪手提皮箱,从纽约来到伦敦,成立了一家商号,全部家当只有一张柜台、几把椅子。16年后,皮博迪年近60岁,身患重病,没有子女。在老朋友的推荐下,他极不情愿地接受了一个小伙子成为他的合伙人——朱尼厄斯·摩根。10年后,摩根家族将商号更名为自己的姓氏:摩根。
自此,摩根的生意经,在家族三代人的传承中,开启了美国最传奇的商业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摩根成为超脱交战双方的通吃赢家;在两次毁灭全球的经济危机中,摩根两度使美国经济起死回生;直至今日,在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中,摩根扩张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近两百年来,摩根让全球众多的总统和亿万富豪成为他们的棋子与工具;摩根开创了由家族成员之外的人担任CEO的先河,成为家族企业基业长青的范本;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用电灯照明的家庭,装灯泡的电工是爱迪生本人;而老字号摩根总部,则一直无比低调地坐落在华尔街拐角处,至今连招牌也没有。
本书因为揭开了摩根背后几乎所有的生意秘密,而荣获美国图书最高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并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商业著作,成为上至商业领袖,下至街边小贩竞相拜读的生意圣经。
目录
第二篇
第二十章 觋师
第二十一章 贪污者
第二十二章 绥靖主义
第二十三章 人质
第二十四章 过渡
第三篇 赌场时代1948--1989
第二十五章 玛士撒拉
第二十六章 离经叛道者
第二十七章 约拿
第二十八章 小报
第二十九章 武士
第三十章 酋长
第三十一章 募资碑铭
第三十二章 桑巴舞
第三十三章 交易者
第三十四章 大冲击
第三十五章 牛市
第三十六章 摩天大楼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照片来源
附录 中译本再版序言
第一版译后记
英文版再版前言
英文第一版前言
作者介绍
罗恩·彻诺 罗恩·彻诺毕业于耶鲁大学和剑桥大学。 美国图书最高奖“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者。 美国最杰出和最知名的财经作家。 他写作的本书被《福布斯》评选为20世纪全球最伟大的20本商业著作之一。
文摘
序言
这部鸿篇巨制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在叙事上极为克制,没有过多地渲染个人情感,而是将笔墨聚焦于那个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命运的起起伏伏。特别是对时代转折点的描摹,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史学功底。比如对某次关键会议的描述,不仅仅是记录了谁说了什么,更深入地剖析了当时不同派系间的微妙力量平衡和潜在的冲突,这种深层次的解读,让原本晦涩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更好地理解其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利益纠葛。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侧写,更在于它提供了一扇通往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肌理和政治生态的窗口。文字的编排颇具匠心,看似平铺直叙,实则暗流涌动,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对下一段历史走向的期待和隐约的忧虑。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沉浸其中才能体会其精妙之处的严肃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考古发掘”。它没有提供清晰的结论或简单的道德判断,而是将大量的原始信息、多方证词和相互矛盾的记载并置呈现。作者的写作技巧高明之处在于,他能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编织成一个既复杂又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结构,让你在迷雾中自行摸索真相。在处理涉及伦理困境和政治权谋的部分时,语言变得尤为凝练,很多重要的转折点,仅仅用一两句看似平淡的话语带过,但细品之下,内含千钧之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间的巨大张力。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资料“人格化”了,你看到的不是一堆事件,而是一群真实、有缺陷、在特定环境下做出艰难抉择的“人”。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历史决策背后复杂动机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目,它迫使你跳出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去拥抱历史的灰度。
评分读完此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哪里是一本“传记”,分明是一部深邃的“社会心理分析报告”。作者极其擅长捕捉人物在压力下的细微反应,以及这些反应如何折射出整个社会心理的集体倾向。叙事风格上,它摆脱了传统传记文学的“英雄颂歌”模式,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冷静的、带着批判性距离的观察视角。比如,在描述某位核心人物的晚年时,作者并没有急于盖棺定论,而是提出了多种可能性,将最终的判断权交还给了读者,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文字的张力主要体现在逻辑的推演上,每一步论证都环环相扣,很少出现情绪化的宣泄,即使在描绘悲剧性事件时,也保持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克制与理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历史记忆的建构”这一主题的间接探讨,读完后会让人反思我们现在所接受的历史版本,有多少是事实,又有多少是后人精心编织的叙事。
评分拿起这书,我首先被它那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详实资料所震撼。翻开任何一章,都能感受到作者为搜集这些材料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叙事节奏上,这本书采取了一种非常稳健的“时间轴推进”策略,很少有跳跃或倒叙,这使得读者能够非常清晰地追踪事件的发展脉络。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在描述一些重要的外交博弈或内部权力斗争时,作者似乎能洞悉当时决策者们的内心挣扎。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战略选择的代价”这一主题的探讨,书中通过一系列对比性的案例,深刻揭示了任何重大的历史决定背后,都不可能是一个完美无瑕的选项,而往往是无数妥协和遗憾的集合体。这种坦诚和不加美化的态度,使人物形象立体而不失真实,不再是教科书上那种扁平化的符号。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平台,它拓展了我对那个年代政治哲学的理解深度,也让我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有了更复杂的体悟。装帧设计也挺古典,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感。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硬核”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消遣的读物。它更像是一场对历史细节的“拉锯战”。作者的笔力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对于一些涉及经济结构变动和社会阶层流动的描写,细密得令人发指。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非主流声音和被边缘化的群体的关注,也远超一般传记作品的范畴。比如,书中花了不少篇幅去描绘改革措施对基层手工业者生活带来的实际冲击,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极大地增强了历史叙事的温度。不过,也正因为其信息密度过大,初读时会有些吃力,很多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知识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预备知识。但一旦跨过初期的门槛,那种知识被不断充盈的感觉,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我感觉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历史图谱,力求将所有可能的变量都纳入考量范围,这种严谨性让人肃然起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