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楚辞植物图鉴(2.0版)港台原版 潘富俊 猫头鹰出版 全彩珍藏版

【中商原版】楚辞植物图鉴(2.0版)港台原版 潘富俊 猫头鹰出版 全彩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富俊 著
图书标签:
  • 楚辞
  • 植物
  • 图鉴
  • 潘富俊
  • 港台原版
  • 猫头鹰出版
  • 全彩
  • 珍藏版
  • 文学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貓頭鷹
ISBN:9789862622094
商品编码:1423156981

具体描述

《楚辭植物圖鑑2.0版》

 作者:潘富俊

出版社:貓頭鷹

書系:文學珍藏

出版日期:2014-06-06

ISBN:9789862622094

規格:平裝 / 全彩 / 256頁 / 17cm×23cm

內容簡介

我們常說「yin領風騷」,「風」指《詩經》的國風,騷指《楚辭》的<離騷>。這是中國zui早的兩大文學作品(詩經zui早作品是三千多年前,楚辭約在兩千多年前)其中描述的植物,不只呈現當時先民的生活特色,也承載了中國文化的點點滴滴。

歷代研究者不勝枚舉,但是,兩千年年,潘富俊di一個採用現代植物科學來研究這些中國古典文學。

繼推出跨界經典作《詩經植物圖鑑》2.0版之後,《楚辭植物圖鑑》也在13年後全面更新、改版上市!全新編排更加深入地探討楚辭植物,分九大類,檢索更容易, 500幀全新照片與精細插畫,並佐以歷代古圖譜,結合現代與古典面貌,帶領讀者親臨南方瑰麗浪漫的文學現場。 

一、不理解植物古今名稱變化,無法讀懂《楚辭》

我們知道楚辭善用植物特性來褒貶人物,文學手法非常細膩,影響後世創作甚巨。但是,植物名稱古今有別,如果不知沿革,如何體會詩人匠心?像「蘭」、「蕙」,大約都可以看出是香草,但若不知「薋」」是蒺藜,如何明白這是惡草?不同時代,植物用途也大異其趣。我們常吃的茭白筍,在楚辭時代卻是種來採集種子(穎果)當飯食用。而且屈原也喝甘蔗汁(見<招魂>篇「胹鱉炮羔,有柘漿些」),豈不有趣?

二、全新編排,分楚辭植物100種為九大類

「楚辭」運用植物的特性來寫作,技巧高超,並非只有我們習知的香草惡草香木惡木四類。作者全面整理、重新分類,改以九大類探討楚辭植物,力求更貼近楚辭作者創作的苦心,體會箇中深遠幽微的情思。這九類分別是:香草類、香木類、惡草類、惡木類、寫景寄寓類、以物喻情類、經濟植物、敬鬼神之植物祭禮,以及傳說中的神話植物。 《楚辭》常以香草和惡草擬喻忠良奸佞,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同時從楚辭提及的植物,可以看出地處南方長江流域,環境富饒,歌詠植物多用以比喻性情。不似《詩經》,地處北方黃河流域,環境相較艱困多變,歌詠植物就多崇敬經濟作物。

本書特別收錄散文名家也是植物專家蔡珠兒專文<清碧芬芳之書>,文中提出古今一大謎題,作者也針對這點詳加分析,由此更可稍窺作者建立「中國文學植物學」學科之篳路藍縷,體會「文學珍藏」系列如何整合自然科學與中國經典,yin領讀者從不同角度解讀經典作品。2014年春天已推出《詩經植物圖鑑》2.0版及《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

◎蔡珠兒(名作家)、魏伯特(暨南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專文推薦


作者資料

潘富俊

左手文學,右手科學,在看似無關的兩個領域摸索潛行,編枝結草搭建起一座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鵲橋,為古典文學賞析增開了一扇視窗。

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學博士,歷任林業試驗所生物組組長、恆春研究中心(原恆春分所)主任。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開授景觀植物學、植物與文學、台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

曾任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醫學院(高醫大前身)生物系、福建閩江學院環境規畫系兼任教授,教授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

所學與植物密切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田野工作與古典文學都是他的zui愛。

數年前,將台北植物園從研究用植物園成功轉化為教學園及台北市民優質遊憩點,讓民眾在林木花草之中,悠哉吟哦古典詩文。著有《草木》、《中國文學植物學》、《福爾摩沙植物記》、《詩經植物圖鑑》2.0版、<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等。 


相關著作 

《中國文學植物學》 

《中國文學植物學(全新修訂版)》 

《唐詩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成語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楚辭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 

《詩經植物圖鑑(2.0版)》 

《詩經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清碧芬芳之書

◎文/蔡珠兒

南風回暖,春菜上市,我買了薺菜和馬蘭頭回來,薺菜剁碎了做餛飩,馬蘭頭燙熟後切碎,拌以海鹽、麻油和豆干末,菊香清辛沁鼻。一邊吃,一邊看《楚辭植物圖鑑》,赫然發現兩樣春蔬都在書中,我不僅吃下春日新綠,也把《楚辭》吃下肚裡去了。

翻讀此書,驚喜絡繹而來:「樧」原來是芸香科的食茱萸,「采三秀兮於山間」的三秀就是靈芝,「紉秋蘭以為佩」的蘭不是蘭花,是爬山時在背陽斜坡常見的澤蘭,而「扈江離與辟芷兮」的江離,原來就是古詩「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的蘼蕪,也是四物湯中芳香的川芎。而《楚辭》中常見的杜若,以往常被解為鴨跖草科開白花的矮草,和意境清逸的「采芳洲兮杜若」格格不入,我總覺得不對勁;看到本書析實辨異,把杜若解為全株皆有香氣的高良薑,頓覺豁然開朗,疑雲盡散。

zui有意思的是甘蔗。〈招魂〉的「胹鱉炮羔,有柘漿些」,歷來廣被研究上古食飪文化者闡述,原來這是中國zui早記載甘蔗的文獻,早在戰國末期就已有甘蔗汁了,作者潘富俊並進一步指出,〈招魂〉提到的「柘」應是原產於華南的「中國竹蔗型種」。而這種白皮細稈的甘蔗,至今仍遍見於廣東,粵語呼為竹蔗,可以榨汁鮮飲,亦常與白茅(楚辭也有寫到)共煲,煮成清涼下火的茅根竹蔗水。

除了樧、蘼蕪、澤蘭、杜若和甘蔗之外,我們身邊不少家常的植物,諸如做蛋糕的肉桂、園中的扶桑花、牆邊的薜荔,以及香蕉、橘子和柚子等蔬果,也都是《楚辭》提到的南方特有草木。千載悠悠,楚地楚物橫亙時空,重現目下當前,我們南方人讀來分外熟稔親切,有的花枝草葉,說不定還殘存著屈原的淚痕手澤呢。

《楚辭》常以香草和惡草擬喻忠良奸佞,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除了開狀物比興的文學先河,也使文士因襲詠誦,對植物形成一套刻板的價值觀,蘭蕙芳美而蕭艾雜惡,黑白分明勢不兩立。然而本書作者從植物的生態特性細加釐清,打破美惡分野,指出有些香草(例如女貞和薜荔)其實並無特殊香氣;而惡草未必一無是處,譬如野艾,其實效用與家艾相近,可作解毒止血之藥。

到處纏結蔓生的葛藤,也算惡草,但其纖維可織衣製鞋,是古代重要的經濟作物,我尤其喜歡它美麗清香的紫色蝶花。而暴長雜生、和蓬艾同屬惡草的馬蘭,其實全株都有用處,既可止咳利尿除濕熱,自古亦是救荒野菜,現在更成江浙的高級蔬菜,進口賣到香港,可是以兩論價哩。代有流轉,時移事易,透過植物學家持平肯綮的解析,讀了此書,我們對香草惡草能認識更深,不復歸諸道德,只有僵硬單薄的美惡對立。

春日遲遲,芳菲遍地,好好捧讀這本翔實又美麗的書吧,攜著它登山涉野,或者巡訪菜市,必有源源湧來的歡喜欣悅。


【草木人间:古籍中的植物世界】 书籍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寻中国古典文献中植物意象的学术专著,旨在梳理和解析自先秦至清代,文学、史学、哲学著作中出现的各类植物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及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用途。本书不侧重于植物的生物学分类或现代园艺学描述,而是将焦点置于“文化符号”的构建与演变之上,力求展现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的多重面貌。 第一部分:古籍中的植物谱系与考证 本部分首先构建了一个基于古典文本的植物索引,涵盖《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等核心文献中提及的代表性植物。 一、周秦汉魏的草木记忆:从《诗经》到汉赋 《诗经》中的田园与伦理: 深入分析黍、稷、禾、粱等谷物在周代礼仪与宗法制度中的核心地位,探讨“桃之夭夭”所蕴含的婚姻伦理与生命哲学。特别关注蒹葭、荇菜、蓼等水生植物在情感表达中的象征性运用,它们如何成为早期中国人心灵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与南方林莽的神秘主义: 侧重于对屈原笔下那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和巫术色彩的植物的考证。例如,对“香草美人”主题中“蕙”、“兰”、“荃”、“皋”等香草的识别与象征意义的解析。探讨这些植物在构建楚地独特文化身份和屈原政治理想中的作用。 汉代赋中的百科全书式描绘: 以司马相如、扬雄的赋为蓝本,梳理汉代对南方奇卉异木的集中描绘,研究这些植物如何从地方志性的记载,逐步转化为宫廷文学中炫示物产丰饶的修辞手段。 二、魏晋风度的植物镜像:清逸与隐逸 竹与梅的并蒂: 详细论述竹子如何从一种实用材料,升华为魏晋士人“虚心有节”的品格象征。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意象进行文化溯源,分析其如何成为抵抗世俗、坚守气节的文化密码。 药草与仙道: 考察道家文化对植物的影响。辨析《抱朴子》等著作中记载的“仙草”、“灵芝”等,区分其在丹药学与文学想象中的界限,探讨“服食”文化如何影响了古代对自然物的认知。 三、唐宋意境的植物写生:诗情画意的物质载体 唐代边塞与庭院的对比: 分析唐诗中对胡杨、葡萄等边塞植物的描写,如何与长安城中对芙蓉、杨柳的细腻刻画形成张力。重点研究柳树在唐代送别文化中的地位及其演变。 宋代理学与植物的精微观察: 探讨宋代文人对花卉的分类、命名和栽培热情的兴起。分析对菊花、荷花(与周敦颐哲学的关联)以及各种名贵花卉的描述,如何折射出宋代理学对“格物致知”的初步实践和对秩序的追求。 第二部分:植物的文化功能与社会渗透 本部分将视野从文本内部转向植物在古代社会结构中的实际功能,分析其如何嵌入礼仪、医学、风俗之中。 一、祭祀、丧葬与植物的功用 礼仪用材的规范化: 考证不同等级的祭祀活动中对特定植物(如松柏、特定香料)的使用规定,揭示植物在维护社会等级制度中的作用。 生命周期的标记: 探讨古代婚俗中的“合卺”所用的植物,以及在不同地域丧葬习俗中,某些特定的枝叶所承载的“辟邪”或“引魂”的象征意义。 二、植物的药用、食用与技术传播 本草学与文学的交织: 梳理历代本草著作的出现对文学描写的影响。分析文学作品中对药用植物的描述,如何体现了古代医学知识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情况。例如,对人参、茯苓等名贵药材的文学化处理。 饮食风俗的植物基底: 考察古代茶饮、酒类酿造原料(如茱萸、桂、桑椹)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这些植物如何从单纯的物质需求,上升为文人雅士的品鉴对象。 三、植物符号学的嬗变:从自然物到道德范本 中性的自然物到强烈的道德指涉: 考察植物意象如何完成“意义的漂移”。例如,最初可能仅指代某种树木的松柏,如何逐渐被赋予“坚贞不屈”的唯一道德标签。 季节更迭与人生哲学: 分析落叶、发芽、花开、结果这一自然循环,如何被古人用来比拟人生的兴衰荣辱、朝代的更迭,以及个体在时间洪流中的位置。 结论:被重塑的自然观 本书最后总结,古典文献中的植物世界并非对自然界的客观记录,而是一套高度凝练、充满价值判断的文化系统。这些植物意象如同一个精密的密码本,只有理解了其背后的礼制、哲学和审美取向,才能真正进入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领域。本书试图提供的,正是解读这一密码本的钥匙。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XXX(此处可虚构一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献学与文化人类学交叉研究的学者,如:某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植物意象与民俗学的田野考察与文献梳理工作),拥有深厚的文献功底和跨学科研究视野。本书凝聚了作者近二十年的研究心血,参考了海内外数十种珍贵抄本与刻本,力求还原古籍中植物形象的复杂性和生命力。全书配有大量古代绘画、碑刻拓片中的植物形象参考,辅助读者进行直观理解,但严格区分了图像学考证与纯粹的文本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希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人,这本书在实用性上也给了我不少启发。虽然它主要侧重于文献考据,但对于那些对传统园艺、草药学或生态美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了《楚辞》中植物的本貌和传统认知,能让我对自然界的观察更加敏锐和充满敬意。我甚至开始尝试在自家的花园中,去寻找和种植那些具有历史渊源的植物,这种将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生活的体验,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激活了沉睡在古典文学中的自然意象,让它们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是任何对中国古典文化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珍藏的宝贵资源。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文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经常在阅读《楚辞》时被那些奇特的、充满神秘色彩的植物名称所困扰,比如“蘼芜”、“椒”、“杜若”等等,书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诗人情感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的“扫盲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植物名称,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云中君的衣袖”、“美人兮将涉兮”中所描绘的植物,用现代科学的视角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还原。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非常奇妙,我不再是孤立地想象那些缥缈的意象,而是可以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屈原笔下那个真实而又充满灵性的自然环境。这种知识的补充,极大地深化了我对《楚辞》文本的理解和共鸣,让那些晦涩的词句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

与其他一些植物图鉴相比,这本书在“文化背景”的挖掘上显得尤为深入和独到。它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植物学分类,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这些植物在古代楚地风俗、祭祀礼仪乃至药物应用中的角色。比如,某种香草不仅仅是香料,它可能还承载着古人对洁净与神性的追求。这种多维度的解析,让读者在认识植物本身的同时,也对先秦时期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走进了那个神秘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古代世界。这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图鉴”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楚文化百科全书,只是载体是那些生长在山野间的草木。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植物的形态描述到其在楚辞中的文化内涵,过渡得非常自然流畅。它似乎采用了某种“以图证史”的策略,用高清晰度的实景照片或精细的科学绘图来佐证古籍中的描述,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印象深刻。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周到,比如对同名异物或易混淆品种的区分,这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非常友好,避免了常见的误读和混乱。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考证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心血,那种对历史文献的反复比对和对实地考察的执着,都体现在那些翔实可靠的注释之中。它成功地架起了古典文献与现代植物学之间的桥梁,使得《楚辞》的研究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象牙塔里的学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那雅致的封面深深吸引住了。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内页那种微微带点米黄色的触感,读起来格外舒服,丝毫没有廉价印刷品的生硬感。尤其是那全彩印刷的插图部分,色彩的还原度极高,无论是花朵的娇艳欲滴,还是叶片的脉络纹理,都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细腻和真实。对于我这种对手工制品和精装本有偏爱的人来说,光是欣赏这本实体书本身,就已经是视觉上的巨大享受了。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古人审美品味的对话,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普通平装书完全无法比拟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书脊的设计和字体排版,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珍藏版”这个定位的认真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