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
作者:傑瑞.波頓(Jerry Brotton)
出版社: 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5年1月6日
ISBN:9789865722364
页数:480
尺寸:16.8cm×23cm
装帧: 平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閱讀不同時期的地圖,了解當時的世界觀
12張地圖,12種面向;12段歷史,12次進程
由古到今,收錄超過100張珍貴地圖
圖文並茂,囊括人類歷史發展的全貌
空間是有歷史的,本書並非製圖史,也非地圖的歷史,而是一本世界史。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地圖來觀看歷史;如何以不同角度的圖像,拼湊出人類歷史的全貌。
想像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多面體。本書試圖從不同文化的歷史中精選出十二幅世界地圖,來代表觀看歷史的十二種面向,從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和全球化,每一幅地圖都包含了某種觀念或議題,除了驅使地圖本身的創造,也捕捉到當時的人對世界的理解,告訴我們如何透過閱讀地圖,更了解產生它的這個世界。
這十二幅地圖都是在特別的關鍵時刻創造而成,它們各自用不同的方位和觀點來操縱它企圖呈現的現實,並留下難忘的註記。本書探討這些地圖是如何締造對世界的全新詮釋,並分析了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地圖是如何影響特定的文化和政治環境,分別呈現出對全世界實體空間的不同想像。
世界不斷改變,地圖亦然。也許總有一天,Google Earth的首頁,看起來會像巴比倫泥板一樣古雅而陌生。這裡描述的每一幅地圖都自成一個場景,不但再現了歷史,也定義了你我。任何人如果想瞭解我們的世界為什麼是現在看到的這種樣貌,不妨從一個更遠的觀點出發,回溯到希臘人起初試圖把未知世界製成地圖的那一刻。
主導文明的12次進程, 12幅地圖如何寫成一部世界史?
1. 古希臘宇宙起源說和幾何學的集大成→150年,從托勒密《地理學》看「科學」
2. 中世紀天主教、穆斯林和猶太人混合世界觀的產物→1154年,從伊德里西地理學概要看「交流」
3. 以神學而非地理學界定的世界圖像→1300年,從赫里福德世界地圖看「信仰」
4. 中國脈絡下為帝國賦予統治正當性的宣示→1402年,從朝鮮疆理圖看「帝國」
5. 美洲大陸的出生證明→1507年,從馬丁.瓦爾德澤米勒世界地圖看「發現」
6. 仲裁帝國政治並塑造歐洲五百年的全球殖民政策→1529年,從迪歐哥.列比路世界地圖看「全球主義」
7. 以科學製圖宗教改革衝突的理想主義渴望→1569年,從麥卡托《地圖集》看「寬容」
8. 昭示地圖成為商品並為商業服務的新世界哲學誕生→1662年,從一六六二年約翰.布勞《大地圖集》看「金錢」
9. 由國家地圖號召現代民族國家意識與認同的興起→1793年,從卡西尼家族法國地圖看「國家」
10. 地圖加入意識型態來控制國際政治的新世界秩序→1904年,從哈爾福德.麥金德〈歷史的地理軸心〉看「地緣政治」
11. 矯正歐洲中心主義偏見的理想→1973年,從彼得斯投影法看「平等」
12. 一個新資訊時代的開端→2012年,從Google Earth看「資訊」
【本書特色】
◎繼暢銷書《看得到的世界史》之後,英國企鵝出版社重點推出的人文歷史巨著
◎以12張地圖,探討文明的12種面向;用12個場景,透析歷史的12次進程
◎全書厚度超過500頁,收錄超過100張歷史上珍貴地圖,其中半數以上為全彩地圖
【深度推薦】
◎周樑楷(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
◎徐進鈺(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任)
◎陳秀鳳(師大歷史系系主任)
◎謝哲青(知名作家、節目主持人)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傅柯反過來說:『權力生產知識』。這兩個概念連結起來,相互辯證,便形成更高一層的理論。這本書以歷史之眼聚焦在十二幅世界地圖,配合豐富的史實和寬闊的視野,精彩地映證了這個理論。作者在結論中說:『每幅地圖不但說明了世界,也屬於這個世界』。」
——周樑楷(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
「世界地圖是人們觀察與想像世界的『再現』,一張世界地圖不僅是描繪地理形狀,更是將人類世界觀具象化,從而成為理解當時時代科技知識、文化樣貌與思維脈動之符碼。Jerry Brotton 著作的《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作者從一幅幅世界地圖,帶領讀者視野穿越文化與地理邊界,進入科學、交流、信仰、帝國、發現、全球主義、寬容、金錢、國家、地緣政治等文明與文化議題,在當今看重全球史與文化交流史的氛圍中,使讀者重新檢視各時代社會人群如何經由自身文化底蘊來認識世界與詮釋世界。本書雅俗共賞,實為不可多得、值得推薦一讀的世界史著作。」
——陳秀鳳(師大歷史系系主任)
【國際評價】
「這本令人沉迷、充滿美麗插圖的書展示出地圖從古老的年代開始,就攜帶著巨量的象徵性,是一本內容豐富又引人入勝的歷史創作。」
——每日電訊報
「對『知識就是力量』和『無知就是無用』這兩種觀念,提出一種優雅、有力、另一形式的辯證。」
——衛報
「豐富又充滿冒險性。」
——星期日泰晤士報
「一種有召喚意義的成就,精彩又引人思索的一本書。」
——文學評論雜誌
「作者對社會、政治、宗教背景擁有尖銳的敏感度,藉此也揭露地圖為何產生?為誰產生?以及為了達到何種個人目的?」
——今日歷史
「令人獲益良多的一本書。」
——《地圖的歷史》作者賽門.加菲爾
「一本精彩又全面的製圖史,作者藉由追查地圖得知人類的文明形式,是極好的想法。」
——衛報
「引人入勝的閱讀經驗。」
——英國金融時報
「作者令人神往的博學傳達了這些地圖知識性的背景,沒有什麼比地圖更具破壞性的了。」
——英國旁觀者雜誌
「這是一本精彩的歷史著作,對歷史和地圖有興趣的讀者將會非常喜愛。」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目录:
第一章 科學
托勒密的地理學,約公元一五○年
埃及,亞歷山卓,約公元一五○年
第二章 交流
伊德里西,公元一一五四年
西西里,巴勒莫,一一五四年二月
第三章 信仰
赫里福德世界地圖,約一三○○年
義大利,奧維特,一二八二年
第四章 帝國
疆理圖,一四○二年
中國東北,遼東半島,一三八九年
第五章 發現
馬丁.瓦爾德澤米勒,世界地圖,一五○七年
德國,漢堡,一九九八年
第六章 全球主義
迪歐哥.列比路,世界地圖,一五二九年
卡斯提爾,托爾德西利亞斯,一四九四年六月
第七章 寬容
世界地圖,傑拉德.麥卡托,一五六九年
比利時,魯汶,一五四四年
第八章 金錢
大地圖集,約翰.布勞,一六六二年
阿姆斯特丹,一六五五年
第九章 國家
卡西尼家族,法國地圖,一七九三年
法國,巴黎,一七九三年
第十章 地緣政治
哈爾福德.麥金德,〈歷史的地理軸心〉,一九○四年
倫敦,一八三一年五月
第十一章 平等
彼得斯投影法,一九七三年
印度,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七日
第十二章 資訊
Google地球,二○一二年
地表上空一萬一千公里,虛擬軌道太空,二○一二年
結語 歷史之眼?
內文試閱
信仰
赫里福德世界地圖,約一三○○年
義大利,奧維特,一二八二年
赫里福德mappamundi獨樹一格;是製圖史上重要的地圖之一,也是近八百年來完整保存的同類地圖中一幅。這幅地圖以百科全書的方式,呈現出十三世紀基督徒眼中看到的世界。不但反映、也再現了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神學、宇宙論、哲學、政治、歷史、動物學和民族志的信仰。不過儘管這是現存一幅中世紀地圖,卻仍是個猜不透的謎。我們不清楚它在何時製作,也不知道它在大教堂究竟有什麼功能;更不確定它為什麼會出現在盎格魯—威爾斯邊界的一個大教堂小鎮。
如今訪客前往赫里福德,走進大教堂的附屬建築仔細端詳mappamundi,一開始會覺得這東西真不對勁,當作地圖就更不對勁。形狀宛如房屋的山牆端,地圖表面起伏有波紋,活像一頭神祕的動物——事實上也是如此。這張地圖有一點五九公尺(五呎二吋)高,一點三四公尺(四呎二吋)寬,用一張巨大的獸皮製成。從地圖的脖子,到貫穿地圖中央的脊椎,動物的體態依稀可見。乍看之下,地圖可能像個骷髏頭,或是屍體的橫斷面,公然展示血管和器官;再看一眼,可能是一隻怪異、蜷曲的動物。托勒密和伊德里西那種測量網格不見了。這幅地圖反而散發出一種近乎有機的氣氛,體現了一個混亂、豐沛的世界,充滿奇景,但也不乏恐怖的畫面。
羊皮紙幾乎被一幅圓形的世界繪圖佔滿,世界位在一個龐大的球體內側,流水在外環繞。仔細凝視地圖的陸塊分布和地理方位,現代觀者不免感到陌生而困惑。地球被分成三大部分,特地在地圖上用金箔貼著「歐羅巴」(Europa)、「亞細亞」(Asia)和「阿非利加」(Affrica)。歐洲和非洲的名稱寫反了,表示公元十三世紀的地理學知識有限,否則就表示地圖最後揭幕時,地圖的抄寫員羞愧難當(除非背後有更不為人知的意圖,呈現經過刻意混淆的世界圖像,和現實形成對比)。地圖的外圈標示著四個基本方向,從地圖正上方依順時鐘方向,分別是Oriens(東方,日出)、Meridies(南方,正午太陽的位置)、Occidens(西方,日落)和Septemtrio(北方,出自拉丁文的七,指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亦即推算北方所在位置的依據)。伊德里西書中的世界地圖以南方為上,赫里福德mappamundi更改了世界的方位,以東方為上。不過就如同伊德里西的地圖,在赫里福德mappamundi裡,亞洲佔據了整個球體將近三分之二的面積。南方是地圖右側角落的非洲,非洲南端的半島和亞洲銜接,這一點與事實不符。歐洲位在西邊,是地圖的左下方,北方是現在的斯堪地那維亞。除此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是亞洲。
如果照現在的地理學來更改mappamundi的方位,觀者必須在心裡把地圖順時鐘旋轉九十度,使頂端朝向右側,但即使如此,圖上的地形仍然顯得陌生。站在mappamundi前面,大多數人會先尋找赫里福德的位置,設法分清楚東南西北,但幾乎一點用也沒有。除了威河(River Wye,標示成「wie」)和十三世紀的重要聚落,例如康威(Conway)和卡納芬(Carnarvon),這個小鎮也在地圖上,但卻位於幾乎認不出來的香腸型島嶼,標示為「Anglia)(英格蘭),被擠進地圖的左下角。雖然在現代人眼中,不列顛群島似乎難以辨認,但島上的地名透露出區域和民族認同所帶來的衝突,這些衝突帶有強烈的現代色彩,至今仍糾纏著我們。Anglia這個字用紅色寫在赫里福德東北邊,不過再往南一點,同樣的島嶼被標記為「Britannia isula」,也就是不列顛島嶼。威爾斯(「Wallia」)好像被英格蘭(或不列顛?)用一條線吊著,愛爾蘭(「Hibernia」)則像一隻邪惡的鱷魚,漂浮在地圖邊緣,彷彿差點就一分為二。北邊的蘇格蘭(「Scotia」)則和英格蘭完全分離。
跨過彎曲的狹長水域到了「歐洲」,情況還是一樣混沌。歐陸同樣難以辨認,像個牛角形的楔子,被一條條蜿蜒而過的水道撕裂,主要是靠地圖所描繪的山脈、貿易路線、宗教聖地和巴黎與羅馬之類的大城市來辨認,巴黎莫名遭到塗抹刪除(恐怕要歸咎於古老的反法情緒),羅馬則被奉為「世界之首」(head of the world)。地圖底下的一座島上矗立著兩支古典圓柱,圖例上寫著「直布羅陀巖山(The Rock of Gibraltar)和雅科山(Monte of Acho),被認為是赫丘力士之柱」,由這位希臘英雄一手建立,是古典時代已知世界的西端。就在赫丘力士之柱左邊,西班牙大陸的科多巴和瓦倫西亞上方有一行圖例寫著「Terminus europe」(歐洲終點)。地中海從赫丘力士之柱回頭沿著地圖的脊椎向上延伸,海中散落著諸多島嶼,以及混雜凌亂的古典時代資訊。米諾卡島(Minorca)被描述成「發現投石器的地方」,地圖上薩丁尼亞「和人腳的形狀近似,以希臘語稱之『Sandaliotes』」。突出的島嶼是伊德里西居住的西西里島,和非洲海岸分離,緊鄰一座刻畫「強大迦太基」的城堡。這座島嶼被畫成巨大的三角形,圖例提供了三個岬角之間精確的距離。克里特島位於西西里正上方,島上大的地標是「迷宮:也就是戴德勒斯(Daedalus)的家」。在古典神話中,雅典發明家戴德勒斯建造這座迷宮是為了囚禁米諾塔(Minotaur),也就是克里特島國王邁諾斯(Minos)的妻子帕西斐(Pasiphae)生下的人身牛頭怪物。克里特島上方的地中海一分為二,右邊是尼羅河出海口,匯入左邊的亞得里亞海與愛琴海。越過羅德島和島上的巨像遺跡(Colossus,古代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就到了赫勒斯滂(Hellespont),現在叫作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海峽正上方是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這個城市在地圖上歪了一邊,巍峨的城牆和堡壘被複製得維妙維肖。
距離中心點越遠,地圖和現代的地理實況差異越大。越往地圖上方看,聚落的分布越稀疏、圖例越詳細,開始出現長相奇特的怪物和模擬圖像。一隻山貓昂首跨過小亞細亞,圖例寫著:「牠可以透視牆壁,撒出的尿液化為黑石。」挪亞方舟位於更上方的亞美尼亞,再上去是兩隻面目猙獰的動物,在印度來回踱步。左邊是老虎,右邊是「蠍尾獅」(manticore),長了「三排牙齒、人臉、黃眼、血紅膚色,獅身、蠍尾、發出嘶嘶聲。」繼續深入亞洲,會看到金羊毛、神話中的獅鷲、人吃人的恐怖場景,還有一段圖例描寫恐怖的塞西亞人(Scythians),說他們住在山洞裡,「把敵人的頭顱製成杯子」。在地圖的左上方,也就是已知世界的盡頭,有一段圖例總結說:
「這裡有各種超乎想像的恐怖:難耐的寒冷,強風不斷從山上吹來,當地人稱為「比索」(「bizo」)。這裡有極度野蠻的民族,吃人肉、吸人血,是該隱被詛咒的子孫。上主用亞歷山大大帝把他們關起來,因為在看得到國王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地震,高山倒塌在周遭的山岳上。在高山消失的地方,亞歷山大築起一道不滅的高牆,把他們封在裡面。」
*
這段圖例融合了聖經和古典時代的「野蠻民族」的起源,也就是歌革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我了——《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光是这个标题,就勾勒出一种宏大的叙事图景,仿佛能穿越时空,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人类文明的演进。我一直对历史着迷,但常常觉得枯燥的文字描述会让我陷入细节的泥沼,而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更直观、更形象的切入点。十二幅地图,这听起来就像是十二扇通往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大门。我很好奇,作者杰瑞·波顿(Jerry Brotton)是如何挑选这十二幅最具代表性的地图的?它们各自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故事?是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古代贸易路线图?还是描绘帝国扩张与衰落的疆域变迁图?亦或是揭示不同文明交流碰撞的文化传播图?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想象着地图上那些古老的线条和符号背后,隐藏着无数的传说、战争、发现和交流。马可·孛羅(Weidenfeld & Nicolson)这个出版社的名字也让我对其品质充满信心,他们的图书向来以精美的装帧和深入的内容见长。我期待着这本书不仅能满足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能提供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让我在阅读中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这本书,第一眼就被那充满复古质感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厚重感,仿佛承载着千年的风霜雨雪。我并不是一个历史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对于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我总是抱有浓厚的兴趣。以往阅读历史书籍,常常是堆砌如山的文字,需要我费尽心思去构建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而《十二幅地图看世界史》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着一种以空间为导向的历史解读。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地图这一载体,来串联起复杂的世界历史脉络的。十二幅地图,这听起来并不算多,但足以让我联想到,每一幅地图都可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一个转折点,或者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我设想着,也许有一幅地图会展示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另一幅则可能描绘地理大发现时代海上探险家的足迹,又或者,它能揭示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塑造了现代世界的早期文明之间的联系。我渴望通过这十二幅地图,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骨架”,而不是仅仅被细节所淹没。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地图控”。无论是精美的古地图,还是充满科技感的卫星图,都让我着迷。所以,《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杰瑞·波顿这位作者,究竟会选择哪些“神奇”的地图来带领我们环游世界历史。我想象中的地图,不仅仅是地理的描绘,更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一种文化的载体,甚至是一种思想的表达。会不会有那样一幅地图,它所描绘的疆域,见证了一个帝国的兴衰?会不会有另一幅,它所标注的航线,开启了全球化的序幕?我脑海里已经开始浮现出各种可能性:也许是描绘古代埃及文明兴盛的尼罗河三角洲图,也许是勾勒出罗马帝国辉煌时期的地中海区域图,又或许是一幅展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新旧观念碰撞的地图。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这些地图,不仅仅展示“在哪里”发生过什么,更能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些事件如何通过地图这个媒介,将不同的文明和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评分我一直认为,地图是理解世界最直观、最有力的方式之一。它能够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具体的空间联系起来,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地理场景。因此,当我在书店看到《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这本书时,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十二幅地圖》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意味着作者精心挑选了十二个关键的视角,来展现世界历史的宏大进程。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筛选出这十二幅具有代表性的地图的?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我猜测,这些地图很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描绘,更可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贸易路线、权力划分、文化传播、战争冲突等等。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历史的演变。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光听就很有吸引力,《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这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很多关于历史的宏大叙事和视觉化表达。我一直觉得,地图是理解历史最直观、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因为它们能够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具体的空间维度结合起来。所以,我非常好奇,杰瑞·波顿这位作者,究竟会挑选哪十二幅地图,来串联起整个世界史的叙事?是那些描绘古老文明发源地的地图?还是展示帝国扩张与衰落的疆域变迁图?抑或是揭示不同文明交流碰撞的文化传播路线图?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幅可能的画面:也许是古希腊城邦的分布图,也许是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又或者是一幅描绘大航海时代欧洲列强势力范围的地图。我渴望通过这十二幅精心挑选的地图,能够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方式,去感受历史的脉络和地理的变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