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61】故宫文物月刊13:1984年4月第2卷第1期

【B1161】故宫文物月刊13:1984年4月第2卷第1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湾故宫博物院 著
图书标签:
  • 故宫博物院
  • 文物
  • 期刊
  • 历史
  • 艺术
  • 中国文化
  • 1984年
  • 故宫文物月刊
  • 第2卷第1期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台湾故宫博物院 H224
ISBN:9925000019665
商品编码:114010362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3-04-01
页数:155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品名:故宫文物月刊13:1984年4月第2卷第1期
作者:台湾故宫博物院
出版社:台湾故宫博物院
ISBN13:9925000019665
ISBN10:
页数:15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日期:1984-04-01
语种:中文(繁体)

 

目录

 




编辑推荐

 

故宮文物月刊,创办于民国72年(1983年)至今已有三十三年的历史.月刊以浅近的文字,精美的图片,深入的介绍中华五千年来艺术精华。

本刊有别于故宫博物院的其他专业书刊,以平易近人为要旨,文章内容,力求简单易懂,并以图为证,使之更为生活化。

主要栏目有:故宫掌故、每月专题、典籍漫谈、古玉鉴赏、名画欣赏等其中{特展报道}就是当时故宫博物院的特展,作有系统且详实的解说与介绍。


内容简介


故宫文物月刊的诞生,是故宫博物院全体同仁和关爱故宫文物的艺文界朋友,今年对社会所作 的一份诚挚献礼。


故宫文物自民国三十七年年底迁运来台,至今已有三四十年了。在过去三十多年岁月中,故宫的精美文物,虽经迭次更换展出,蜚声国际,并获得海内外各界人士普遍的赞誉,然而,我们并不敢以此自满,我们深感过去对社会所作的仍然太少,而社会对我们的认识,亦未必有深刻的瞭解,因此,决定创办这份刊物,用极浅显而又简明的文字,配合精美的照片和插图,深入浅出的将中华五千年精致的文物,作有系统的介绍出来。深信由于这一份通俗性的刊物诞生,不仅仅是作为故宫向社会传递传统文化艺术讯息之媒介,同时也未始不可作为沟通社会与传统艺术心神交往的桥梁。


我们诚挚的期望这份包容艺术的、趣味的、知识的、并兼具学术价值的月刊,在未来能走进广大社会的每一个层面,使人人都能从这本刊物上创造出属于现代民族风格的艺术,使中华文化在内涵上,更充实,更光大。当然这一期望,并不是一蹴可成,我们也很清楚现实存在的种种困难,但深信只要继续不断的,将优良的传统文化,技术智能,广泛而深入的加以介绍,必能引起社会大众对固有文化的孺慕之爱。


本刊在编辑选刊文物介绍方面,是以故宫现藏之六十二万余文物为基础,并将视野扩张及到世界每一个收藏中华文物的角落,因此,我们在编辑内容上,将做到绝对的充实。我们更有意将过去宫廷独有的艺术、外间难得一见的珍品,作全面性的公开,使全民都能分享祖先创造的成果,并借此以提升人们精神上的感受。从编排内容上,我们采用专栏介绍的方式,运用大小不同的三十余个专栏,将各类文化精华,一一导引于读者的面前,例如:故宫掌故、古玉鉴赏、典籍漫谈、艺术随笔、名画欣赏、珍玩丛谈、民俗锁闻、铭文导读、册府杂说、法书选粹、院画管窥、名瓷欣赏、海外遗珍、古物鉴定、科技新知、艺文趣谈、华夏之光、艺文活动......等等都是。


从以上三十余个专栏,当可见出本刊对各类文物透视、介绍之安排。当然往后我们还会作适度的调整。本刊文字上要求其有可读性,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理想目标,也希望社会人士能参与我们的工作,共同灌溉这片园地。这份兼具艺术、趣味、知识、学术的刊物,在撰稿人方面,我们除了动员故宫全体具有专业知识的研究人员,作为特约文字的基本撰述人之外;同时对艺术界以及各大学或研究机构之学者专家,亦欢迎其作为本刊之特约撰述人。因此本刊在撰稿作者方面,当属一时之选。在编排印刷上,采缪式装订。如此豪华大型刊物,不仅便于保存,且可作为馈赠的佳礼。


本刊在编印设计中,会一再强调这是一本通俗刊物,发行的皆趣也有别于本院其他书刊,我们希望由于这本刊物的发行,能全面带动社会认识我们自己优良的传统文化,维护美好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社会呈现一片祥和与复的气象,进一步负起推动世界新文化的责任。


作者简介


台湾故宫博物院

台湾故宫博物院(又称台北故宫,中山博物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台湾规模*的博物馆,也是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研究古代中国艺术史和汉学重镇。台湾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台湾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出版作品

该院出版定期刊物《故宫文物月刊》和《故宫学术季刊》、《中华五千年文明集刊》、《国之重宝》、《惠风和畅》、《文物光华》、《故宫宝藏》、《元四大家》、《唐寅的研究》、《山水画皴法点苔之研究》、《清代通鉴长编》等著作,并影印出版了文渊阁《四库全书》。

院内藏品大类

铜器-6,044件     法帖-474件       雕刻-651件         成扇-1,651件       满蒙藏文文献-11,501件    

绘画-5,287件     漆器-707件       拓片-895件         钱币-6,953件       善本书籍-198,459册 

丝绣-306件       文具-2,379件     书法-3,046件       玉器-12,104件      清宫档案文献-386,729册件     

织品-138件       杂项-12,347件    珐琅器-2,510件     瓷器-25,423件       





书摘与插画



【B1162】宋代汝窑瓷器研究:兼论五大名窑的烧制工艺与审美取向 著者: 王世强 著 出版社: 故宫博物院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7-5036-8891-5 --- 图书简介 《【B1162】宋代汝窑瓷器研究:兼论五大名窑的烧制工艺与审美取向》是一部集学术性、考证性和图录鉴赏于一体的重量级专著,深度聚焦于中国陶瓷史上最为神秘且珍贵的宋代汝窑,并将其置于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的宏大背景下进行系统性比较研究。本书力图拨开历史迷雾,以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尖端科技分析为支撑,全面梳理汝窑的起源、发展、高峰、衰落及其艺术特征,并深入探讨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对瓷器审美趣味的决定性影响。 本书的结构设计严谨,内容涵盖了对汝窑从胎土选择到釉色烧成的每一个技术环节的剖析,同时也兼顾了对同期其他名窑的横向比较,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宋代官窑体系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汝窑的“天青”之谜——历史脉络与考古新证 本部分详尽考察了汝窑的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成果。作者首先梳理了历代文献中对汝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赞美诗句和寥寥数语的记载,指出其历史地位的崇高。随后,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在河南宝丰清凉寺等地进行的持续性考古工作所带来的突破性进展。 1. 汝窑的区域定位与政治背景: 研究精确勾勒出汝窑的烧制区域,并分析了宋徽宗时期对瓷器烧造的直接干预,解释了汝窑为何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艺术的顶峰,又迅速消失的原因,强调了“官家窑”属性的特殊性。 2. 胎体与支钉的研究: 胎体部分,作者通过对出土器物残片的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了汝窑精细淘洗的泥料是如何保证其温润如玉的质感。尤其深入探讨了汝窑独有的“香灰色”胎土,并与定窑的白胎、钧窑的紫红胎进行对比。关于支钉,本书首次引入了高精度三维扫描数据,详细比对了不同时期汝窑支钉的形态、大小和烧成后的痕迹,旨在为断代提供新的物理学依据。 3. 天青釉的化学解密: 这是本书的核心技术分析部分。作者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汝窑釉面中的呈色元素(尤其是铁和钛的含量及氧化态)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首次提出了一个关于“天青色”形成的复杂模型,指出其颜色并非单一因素决定,而是釉料配方、素烧温度、还原气氛控制以及施釉厚度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平衡结果。书中配有大量高清釉面照片,清晰展示了汝窑特有的“蟹爪纹”和“冰裂纹”的生成机理。 第二部分:五窑并峙——汝窑与其他宋代名窑的对话 本部分将汝窑置于宋代瓷器制造的“五大体系”中进行横向对比,探讨了在相似的时代审美下,不同窑口是如何通过技术差异实现艺术风格的区隔。 1. 定窑与汝窑的“素雅”之辩: 重点对比了定窑的覆烧法和汝窑的支钉垫烧法在器型设计和釉面完整性上的优劣。分析了定窑白瓷的“泪痕”与汝窑天青釉的“光泽”如何共同契合了宋人内敛、含蓄的审美哲学。 2. 官、哥、汝三足鼎立: 详细辨析了官窑、哥窑(包括传世哥窑和考古发现的哥窑)与汝窑之间的继承与区别。书中通过对“紫口铁足”现象在三者身上的体现进行量化分析,阐明了官窑(特别是北宋晚期)可能是在汝窑技术基础上发展出的、以追求“厚釉”为特色的分支。哥窑的“金丝铁线”纹路,也首次被置于与汝窑开片技术进行对照研究,揭示了哥窑可能存在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开片形成途径。 3. 钧窑的“窑变”与汝窑的“纯净”: 钧窑以其绚烂的窑变色彩著称,与汝窑的素雅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对比了两者在气氛控制上的差异,认为钧窑采用了更强烈的还原与氧化交替,而汝窑则追求一种极致稳定的还原环境,体现了宋代士人对“自然本真”与“人工造化”的不同取向。 第三部分:器型、铭文与文化意蕴 该部分侧重于汝窑器物的功能性、审美象征以及流传情况。 1. 器型谱系的重构: 基于清凉寺遗址的出土实物,本书重建了汝窑器型的完整谱系,包括碗、盘、洗、盏托,以及极为罕见的“鼓钉洗”等器物。对这些器型与宋代文房用具、茶具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细致考证,指出汝窑瓷器主要服务于宫廷和极少数上层文人士大夫阶层。 2. 铭款的考证与辨伪: 集中研究了传世品上出现的少数刻款,如“甲”字款、数字款等,并探讨了这些标记可能代表的烧造批次或使用场合。书中提供了详细的辨伪指南,通过对现代仿品釉面结构和胎骨特征的对比分析,为收藏界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标准。 3. 审美哲学的高度概括: 结语部分升华了主题,指出汝窑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宋代“理学”思想浸润下,对器物“天人合一”境界追求的极致体现。汝窑所追求的“温润不迫”的美学,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精神的完美物化,也是其地位无可替代的关键所在。 本书特色: 图版精良: 汇集了国内外主要博物馆(包括台北故宫、大英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的顶级汝窑传世品高清数码影像,以及最新考古发掘现场的实物照片,部分图版为首次公开发表。 数据支撑: 全书引用了近十年来全球陶瓷科技分析的最新数据报告,学术论证扎实可靠。 视野开阔: 不局限于个案研究,而是将其置于宋代官窑体系和全球艺术史的框架下进行探讨,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本书是陶瓷史研究者、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学专业人士以及资深艺术品收藏家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本1984年的《故宫文物月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学术探索和人文关怀的时代。作为一本月刊,它所呈现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连续性,能够让我感受到当时学者们的研究动态和学术热点。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宫廷服饰、首饰或者妆容的研究。这些细节虽然看似琐碎,但却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和社会等级。想象一下,当年的后宫佳丽是如何选择丝绸的颜色,如何搭配玉佩,又如何用精致的发簪来装点自己的。书中对这些内容的细致描述,能够帮助我勾勒出更鲜活的宫廷女性形象。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对于一些书画作品的鉴赏和考证。书法和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幅作品都可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本月刊,为我提供了一个窥探那个时代学术视野的窗口,让我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理解故宫文物的丰富内涵。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它所提供的一份相对“原始”的文物信息。与现在网络上碎片化、经过二次加工的信息不同,这本1984年的《故宫文物月刊》更像是一手资料,它呈现的是那个时代研究者们最直接的观察和最严谨的论述。我个人对故宫建筑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宫殿内部的装饰、彩画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些建筑的构造、修复历史,甚至是宫殿中曾经发生的重大事件与这些建筑之间的关联。比如,某一个殿宇的独特设计,背后可能蕴含着帝王的某种政治考量,或者某个房间的陈设,反映了主人怎样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读这样的内容,我仿佛能够走进那些曾经的宫廷生活,去感受那些历史瞬间的真实性。它不只是罗列文物,而是试图勾勒出文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份月刊,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了解文物背后故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对我而言,这本《故宫文物月刊》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物的读物,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件。1984年,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学术氛围,以及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都与现在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这本书的内容,自然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我尤其关注书中可能包含的一些关于文物保护的论述。在那个年代,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技术可能还不如现在成熟,当时的学者们是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又遇到了哪些挑战?这些都是我非常想了解的。此外,如果书中能够披露一些关于文物征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故事,那就更加有趣了。比如,某件珍贵文物是如何从民间流传到故宫的,或者在整理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发现。这类内容,能够让我更全面地理解故宫文物的来之不易,以及守护它们所付出的努力。这份月刊,如同一位历史的见证者,用文字记录下那个时代对于中华文明的敬畏与传承。

评分

这本《故宫文物月刊》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即便我身处现代,翻开它,仿佛就能听到故宫宫墙的回响,感受到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的气息。1984年4月出版,这本身就承载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记录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那个时代对这些国之瑰宝的认知、保护和研究的视角。我最感兴趣的是里面对某些特定文物的详细解读,比如那些精美的玉器、丝织品,甚至是宫廷用膳的器具。文字描述细致入微,从材质、工艺,到用途、象征意义,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想象一下,工匠们是如何用巧手将一块璞玉雕琢成温润如玉的摆件,或是宫廷里的盛大宴会上,每一道菜肴所使用的食器,都蕴含着怎样的礼仪和规制。读这些内容,我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历史影像中的宫廷生活,那些金碧辉煌的殿宇,那些身着华服的嫔妃,那些在御花园中吟诗作对的文人。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具体、更生动的切入点,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次深入故宫灵魂的旅行。

评分

拿到这本1984年的《故宫文物月刊》,我首先被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所吸引。作为一本1984年出版的月刊,它的内容无疑会反映出那个年代对于故宫文物研究的侧重点和学术潮流。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对一些当时刚刚被发现或重新被重视的文物进行专题报道。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代艺术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能够了解到不同时期学者们对同一件文物的解读差异,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书中对一些器物的年代考证、流传脉络的梳理,往往能解答我心中长久的疑问。我还注意到,当时的排版和插图风格,一定也和今天有所不同,这本身也是一种时代印记。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文字,能让我了解到当时的学者们是如何克服物质和技术上的限制,去研究和呈现这些珍贵文物的。这份月刊,就好比是历史学家留下的日记,记录着他们对过去的回溯和对文明的探寻。它让我有机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欣赏和理解那些凝结了无数智慧和匠心的古代艺术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