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信息 | |
| 商品名称: | 习 用典 第一辑 |
| 作者: | |
| 市场价: | 47.00 |
| ISBN号: | 9787511554260 |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古典名句,是中华文化长河中历经砥砺的智慧结晶,是传承中华民族出色传统文化的经典载体。在习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多处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据此,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编写本书,全书由敬民篇、为政篇、立德篇、修身篇、笃行篇、劝学篇、任贤篇、天下篇、廉政篇、信念篇、创新篇、法治篇、辩证篇共13个篇章组成,旨在对习重要讲话(文章)引用典故追根溯源的同时,并究其现实意义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的重要讲话(文章)精神,准确理解习的思想精髓。 |
| 目录 | |
| 序言 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 / 杨振武 敬民篇 3 / 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1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5 /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检查节日市场供应和物价情况时的讲话》等中引用 为政篇 25 /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之江新语·要用人格魅力管好自己》等中引用 27 / 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立德篇 55 / 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作报告时的插话》等中引用 57 /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修身篇 79 /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81 /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等中引用 笃行篇 105 /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1次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107 / 一勤天下无难事。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等中引用 劝学篇 125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办公厅系统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127 / 腹有诗书气自华。 --《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任贤篇 157 /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中引用 159 /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 讲话》等中引用 天下篇 177 / 计利当计天下利。 --《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等中引用 179 /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 演讲》等中引用 廉政篇 205 /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207 /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12· 习用典 信念篇 229 / 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 讲话》等中引用·13· 目 录 231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 讲话》等中引用 创新篇 249 /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 讲话》等中引用 251 / 不日新者必日退。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法治篇 267 /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在新疆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等中引用 269 /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辩证篇 283 /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中引用·16· 习用典 285 /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在浙江省委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专题 学习会上的讲话》等中引用 ...... |
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政治理论书籍,特别是领导人的讲话合集,似乎总是有些遥不可及,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充斥着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习近平用典第一辑》却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并没有立刻被厚重的“理论”二字吓倒,反而被它朴实的平装设计和“新修订”的字样所吸引。我好奇的是,一个国家领导人,在日常的讲话和论述中,会如何巧妙地运用古人的智慧和典故?这些古老的语言,在现代政治语境下,又会焕发出怎样的生命力?我预想,这或许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古人的哲学思想与当代的治国理政理念的碰撞,能够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期待在字里行间,看到智慧的光芒,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更重要的是,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理解当今中国发展的逻辑和深层动因。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政治读物,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领导者思想的深度和文化底蕴,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从书名“习近平用典第一辑”来看,这显然不是一本单纯的政治宣传手册。相反,它指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表达方式。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往往体现在他对语言的运用和对文化的传承上。而“用典”,正是考量一个人学识和智慧的重要标准之一。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当代中国领导人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活化。我猜想,书中的每一处用典,都并非信手拈来,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与当下要阐述的观点紧密结合,起到画龙点睛、以古喻今的作用。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沟通方式,能够让听者或读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力量和历史的积淀。我非常期待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找到历史的智慧,并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关于“智慧的传承与创新”的实践指南。
评分我对于《习近平用典第一辑》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如何用”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清晰、有力、且富有感染力地传达信息,是一门艺术。而“用典”正是这门艺术中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我设想,书中所收录的每一则用典,都如同点亮夜空的星星,能够照亮原本可能晦暗的道理,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抽象的道理触手可及。同时,我也好奇,这些古代的智慧,在当代中国领导人的语境下,会被赋予怎样的新的含义和解读。它们是如何与当下的社会发展、国际局势、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结合的?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一种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实践相结合的独特路径,感受到一种既有深厚历史底蕴又不失时代精神的表达力量。这不仅仅是学习领导人的讲话,更是学习一种沟通的智慧,一种将文化力量转化为现实影响力的艺术。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装帧风格很贴近大众。如今,很多书籍都追求华丽的封面和精美的印刷,这固然赏心悦目,但有时候却显得不够“亲民”。《习近平用典第一辑》的平装设计,反而让我觉得它更像一本可以随时放在包里,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翻阅的书籍。2018年的“新修订”,也暗示着这本书可能在内容上有所更新或完善,这对于关注时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领导人讲话的分析文章,它们往往聚焦于政策的解读和影响,但却很少深入探讨其语言风格和思想根源。《习近平用典第一辑》正是弥补了这一块的空白。我很好奇,当领导人在阐述复杂政策时,是如何将古圣先贤的智慧融入其中,使得原本可能生硬的论述变得更加生动、深刻,也更容易被理解。这种“化繁为简”的艺术,究竟是如何实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线索,让我看到一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相结合的独特范式,也让我对“中国智慧”在当下的体现有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我购买《习近平用典第一辑》的初衷,是想了解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中,传统文化是如何被重新发掘和运用的。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我一直认为,古人的智慧并非陈旧之物,而是历久弥新,能够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当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些经典著作中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句子,以及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我好奇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是如何将这些古老的典故,巧妙地融入到现代的政治论述中,使其既保留了原有的文化韵味,又能够准确地传达当代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怎样的“古为今用”的智慧?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这种智慧的生动体现,也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当前的发展道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对中华文明现代价值的深度探索。
评分好书
评分支持京东,绝对正版!加油!
评分好书
评分挺好的
评分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
评分好书
评分认真学习吸收
评分物流快很满意
评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好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