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小楷三种 历代碑帖精粹 书法字帖临摹附释文

文征明小楷三种 历代碑帖精粹 书法字帖临摹附释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字帖
  • 文征明
  • 小楷
  • 碑帖
  • 临摹
  • 附释文
  • 历代
  • 书法艺术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乐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艺
ISBN:9787514006094
商品编码:1493625965

具体描述

书名:历代碑帖精粹 明 文征明小楷三种

原价:25.00元

作者:曹彦伟

出版社: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7月

ISBN:9787802520578

开本:16

版次:2014年11月第1版

印次:2015年1月第一次印刷

装帧:平装


《中国书法史纲要》 本书旨在为书法爱好者、学习者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中国书法发展脉络梳理。全书约五十万字,以时间为轴,从书法艺术的起源追溯至近现代的演变,力求以扎实的史料和清晰的论述,勾勒出中国书法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源远流长——书写工具的演变与文字的萌芽 (约10万字) 本部分重点探讨书法艺术在文字产生之初的形态与载体。首先,详细考证了早期文字符号的形态,包括刻在甲骨、陶器上的符号,以及在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着重分析了商周时期金文的结构特点、章法布局及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随后,深入研究了秦汉时期文字的统一与隶变过程。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成为官方标准字体,本书通过大量出土简帛文字的实物分析,阐释了隶书如何从篆书的繁复中脱胎而出,成为汉代最具时代特征的书体。特别辟出一章,细致比较了汉碑的风格多样性,如《乙瑛碑》、《曹全碑》等,揭示了不同地域和书家在隶书规范中的个性化表达。 第二部分:汉魏晋风骨——楷书与行书的成熟 (约15万字) 这一部分聚焦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魏晋南北朝。随着书写载体的转变(从简牍到纸张),书体的成熟加速。 首先,楷书(真书)的形成是本阶段的重点。本书梳理了钟繇、王羲之等早期楷书大家的探索轨迹,并重点分析了北魏至隋唐初期的碑刻楷书,如“魏碑”的雄强古拙之美,探讨了其与南方书风的差异与融合。 其次,行书的独立与完善被置于核心地位。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其在行书上的创新,使得书写速度与艺术表现力达到了完美的平衡。本书通过对《兰亭集序》的深入剖析,结合其同时期其他书家的作品,构建了晋代行书的审美标准。此外,还涉及了帖学和碑学的早期分野,为后文的讨论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盛唐气象与宋代意趣——法度的确立与个性的张扬 (约15万字) 唐代是中国书法规范化和高峰化的时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初唐四家”的楷书,将笔法推向精微,树立了后世学习楷书的圭臬。本书用较大篇幅介绍了“颜筋柳骨”的对比,即颜真卿楷书的浑厚博大与柳公权楷书的劲健瘦硬,分析了盛唐书风的雄浑气概与儒家精神的契合。同时,对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的狂放不羁,进行了艺术心理层面的探讨。 进入宋代,书法审美开始从注重“法度”转向强调“意趣”和“性情”。“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本章的核心。本书详细解读了他们如何将个人学养、哲学思想融入笔端。苏轼的尚意书风、黄庭坚对中宫偏紧、八面出锋的独特笔法、米芾的“刷字”体,都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艺术自由的追求。 第四部分:元明清的复古与创新——帖学之盛与碑学之兴 (约10万字) 元代,赵孟頫提倡“复古”,主张上追晋唐,他的书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延续和光大了帖学传统方面功不可没。本书讨论了元代书家如何在继承晋唐法度的基础上,展现出温润秀雅的新风貌。 明代书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文徵明、祝允明、董其昌等人的活跃,使得书法流派纷呈。董其昌强调“平淡天真”,注重笔墨趣味的内敛。本部分着重分析了明代中晚期,随着文人画的兴盛,书法与绘画之间更为紧密的互动关系。 清代是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碑学的再度兴起,是对帖学长期主导地位的一种反拨。本书详细介绍了金石学的复兴如何引导书家(如邓石如、包世臣、吴昌硕)从秦汉碑刻中汲取力量,重塑了楷书、篆书、隶书的审美面貌。这一时期的书家,既有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也充满了对革新的渴望。 结语:当代书法的探索与展望 最后,本书简要回顾了近现代书法在社会变迁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探讨了书法艺术在当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本书力求做到资料翔实、论述严谨,配有大量高清的历代碑帖局部图例(非临摹字帖),以增强读者的直观感受和理解深度。它不仅是一部书法史的梳理,更是一部中国文人精神的流变史。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书法出版物中的佼佼者。它的选题具有长远的参考意义,不是那种昙花一现的热点追逐,而是立足于经典,面向未来的学术积累。即便将来我自己的书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本书依然会是我案头常备的工具书和精神食粮。它所承载的不仅是文征明的风骨,更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一种传承载体。能拥有一套如此精良的字帖,对我而言,既是一种学习的鞭策,也是对个人文化品味的肯定。我对它所展现出的专业水准和对传统艺术的尊重表示由衷的钦佩。

评分

这套书的实用性设计做得极其人性化,这一点真的要点赞。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人,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对于想深入钻研某一书体的人来说,它提供了清晰的、可供拆解分析的范本;对于只是想日常练习、陶冶性情的人来说,它提供的字例也足够丰富和多样化。特别是装订方式,非常平整,可以完全摊开在书桌上,临摹时无需担心页面合拢,极大地方便了书写时的对照和观察。这种细节上的体贴,体现了编者对使用者真实需求的深刻洞察,让练习过程变得更加流畅和愉悦,完全没有传统字帖那种束缚感。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临摹本,更像是一部浓缩的艺术史。作者在选取碑帖上的眼光独到,每一篇作品都代表了特定时期或书家风格的精髓。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书体演变脉络的梳理,虽然是字帖,但穿插的简短导读和背景介绍,让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笔一画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对于我这样一个追求书法内涵的实践者来说,这种对源头活水的精准捕捉,是任何肤浅的模仿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我注意到书中在解释一些特定笔法或结体结构时,所采用的语言非常精炼且富有启发性,没有过多空泛的形容词,而是直击核心的技法要点。这些释文的撰写者显然对书法理论有着深厚的功底,他们能够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将那些看似玄奥的笔墨精神传递给读者。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对于那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瓶颈的书友来说,无疑是拨云见日般的存在。它不只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写”,更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写会产生这样的效果”,从而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将理论融入实践,这是非常高明的教学策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封面设计得典雅又不失现代感,色彩搭配得很舒服,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特别喜欢那种淡淡的油墨香气,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内页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书法的清晰展示,又不显得拥挤。特别是那些高清的摹本,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都得到了极好的还原,对于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这种细节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整体触感和视觉体验,完全超越了我对一般书法字帖的预期,可以说是一件兼具实用性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评分

不错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评分

不错

评分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