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基本信息
书 名
书画家必备 五体书法字典
作 者
王冬梅出版社
黑龙家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9版 次
1
印刷时间
2006-9印 次
1
页 数
1032字 数
I S B N
7531816614012开 本
32开
包 装
平装重 量
1290克
原 价
59.80元折后价
32元
这本所谓的“五体书法字典”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一场视觉盛宴,但内容上的深度却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原本期待着能在这本厚重的字典中找到系统性的、深入浅出的讲解,比如每种书体从何演变而来,其核心笔法特征究竟在哪里,以及如何从初学者逐步过渡到能够辨识和模仿名家风格的进阶之路。然而,翻阅之后,更多的是大量的范例堆砌,虽然字帖的精美程度毋庸置疑,那些墨迹的干湿浓淡、飞白断笔,确实能让人感受到传统书法的气韵。但对于我这种渴望“知其所以然”的读者来说,它更像是一个精美的样本集,而非一本实用的学习手册。比如,当我想深入研究篆书的“圆转”与隶书的“蚕头燕尾”之间微妙的过渡时,书中并未提供足够多的对比分析和技巧剖析。它展示了“是什么”,却很少阐释“怎么做”和“为什么是这样”。对于希望通过系统学习来提升技艺的严肃学习者而言,这本书的理论支撑略显单薄,更多依赖于读者自身已有的基础和领悟力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墨迹背后的规律,这无疑增加了自学的难度。希望未来的版本能在理论深度上有所突破,真正成为一本集大成且易于理解的工具书。
评分我尝试将这本《五体书法字典》作为我日常练习的案头工具书,希望能从中获取灵感和规范。它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确实提供了海量的选择,这对于需要持续寻找新意和突破瓶颈的书法人来说,是一种资源储备。但是,作为“字典”,它在索引和检索方面的设计略显粗糙。如果我想快速找到某一特定风格的行书范例,比如宋代米芾那种“刷字”风格的“寿”字,我需要非常耐心地一页页翻阅,因为缺乏清晰的分类导航,或者说,不同书体内部的流派划分不够细致。好的字典应该具备即时检索的能力,能够快速定位到所需要的知识点或范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被精心装订的“百科全书”,内容渊博,但结构体系尚待优化。我更希望它能有一个清晰的、按朝代、按流派、按笔法特点进行详尽分类的目录系统,这样读者在查阅时能够事半功倍,真正体现出“字典”的工具属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名家作品集”的层面,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希望精研此道的学习者。
评分我购买这本汇集了“五体毛笔书法字典”与“名家真迹”的合集,主要是冲着其广度和权威性去的。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近十年的练习者,我深知接触不同风格和不同时代大师作品的重要性。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确实达到了收藏级别,那油光水滑的纸张将历代大家如王羲之的飘逸、颜真卿的雄浑、怀素的狂放,甚至一些相对小众书家的风格都得以忠实再现,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发现其“字典”的定位似乎有些模糊。它既不像专门的字帖那样,将常用字或经典碑帖进行清晰的、可临摹的拆解和结构分析;也不像研究性的论著那样,对每种书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进行考据。它更像是一个高规格的“书法艺术画廊目录”,虽然展品琳琅满目,但缺乏导览员的讲解。我特别想看到的是,在某一特定的字,比如“中”或“之”,在楷、行、草、篆、隶五体中,其结构是如何被不同大师处理的细节对比,以及这种处理背后的审美取向差异。这本书虽然提供了大量的“真迹”样本,但这种并列式的呈现,使得读者的学习路径显得有些松散,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自行归纳整理,这对于追求效率的现代读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评分对于一个视“书画同源,以书入画”为人生信条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名称中的“书画家”与“名家真迹”部分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期望能从中找到书法艺术如何反哺绘画创作的实例和理论探讨。例如,某些画家在题跋或落款时,其用笔的力度和意境是如何直接来源于他们主修的书体。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更集中于纯粹的、脱离了绘画语境的书法展示。在那些精选的“真迹”中,虽然笔法无懈可击,但缺乏对作品创作背景——是应酬之作、心境抒发还是特定主题的创作——的介绍。如果能有一部分篇幅,专门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书法家是如何将自身的哲学思想和对自然的感悟融入到笔墨之中,并通过这五种书体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加以呈现,那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超一本单纯的字帖范本。它将成为一本连接传统艺术门类的桥梁。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部优秀的、聚焦于书法本体的艺术鉴赏录,对于渴望跨界学习和理解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度挖掘是不够的。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动机是想一步到位,找到一本能够涵盖从入门到精通所需所有范本的“终极宝典”。“五体”的概念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承诺了学习的全面性。当我翻开那些隶书和篆书的部分时,那种古朴苍劲的气息确实令人心神为之一振,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但问题在于,这种“包罗万象”往往意味着“精深不足”。对于初学者来说,面对如此多的名家风格的混杂呈现,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和选择困难症——究竟该先学谁?该模仿谁的结构?书中对于不同书体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比如从篆书如何自然地向隶书转化,这个关键的“桥梁”时期,缺乏必要的图示说明和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如果这本书能用一个章节,详细梳理这五种书体在历史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并配以图文并茂的解析,那么它的“字典”价值将大大提升。现在的版本更像是一部精美的书法史上的“快照集”,每一张照片都清晰锐利,但缺乏将这些快照串联起来的叙事线索,让人在赞叹之余,总觉得缺失了那么一层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