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中国玉器全集(上中下) |
| 作者: | 杨伯达 |
| ISBN: | 9787531024064 |
| 出版社: | 河北美术出版社 |
| 定价: | 180.00元 |
| 其他信息( 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 |
| 开本: | 装帧:平装 |
| 出版时间:2005-01-01 | 版次:1 |
| 页码:948 | 字数: |
| 内容简介 |
| 我中华民族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搏斗中,求得生存与壮大,并培育了一种天然的、浓郁的崇尚玉器的优秀传统。在这一高尚而典雅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历代治玉业经久不衰,持续高涨,碾琢了难以计数的精美玉器,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 又一部玉器专业巨著问世了,本书由国内玉器尖专家杨伯达先生及国内各大博物馆人士编著。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明清各代玉器汇聚一堂。两本图典,一本专论,写出了当今高水平的玉器专著。 |
| 图书目录 |
| 上卷 中国古代玉器概述 第一卷 原始社会 第二卷 商·西周 第三卷 春秋·战国 中卷 第四卷 秦·汉——南北朝 第五卷 隋·唐——明 第六卷 清 上卷 专论 中国史前艺术的瑰宝 ——新石器时代玉器巡礼 夏商玉器综述 西周玉器简说 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综探 秦·汉——南北朝玉器述要 隋·唐——明代玉器叙略 清代琢玉工艺概论 图版索引 |
| 文摘|序言 |
| 《中国玉器全集》曾获1995年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本书在完全忠实六卷繁体字版文字和图版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辑加工。 |
| 作者介绍 |
| 杨伯达,男,1927年生于旅顺市,1948年华北大学美术系毕业。 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玉器研究会 |
说实话,我之前对玉器的了解,基本停留在“价值连城”和“权势象征”的刻板印象上。但阅读这套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中国古代匠人鬼斧神工的技艺的叹服。比如,书中详细解析了不同时期玉器的钻孔技术和抛光工艺,那些细如发丝的线条,那些浑然天成的镂空雕刻,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在没有现代电动工具的时代,他们是如何将坚硬的玉石打磨得如此光滑细腻的?特别是书中对隋唐时期玉器风格转变的描述,从厚重到轻盈,从程式化到更具生活气息的转变,展现出的那种艺术审美的迭代,非常引人入胜。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严谨中带着文人情怀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图片,而是将玉器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礼制文化甚至宗教信仰之中去解读。我感觉自己仿佛跟随杨先生的脚步,穿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亲眼见证了玉器从“神玉”到“礼玉”,再到“玩玉”的演变过程,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三册书的体量是惊人的,但惊喜的是,它的内容组织逻辑非常清晰。上册侧重于史前和先秦的玉器,那些史前玉琮、玉璧的神秘感,以及夏商周礼器制度下的等级森严,读起来很有代入感。中册则聚焦于秦汉至魏晋南北朝,这是玉器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玉器的使用更加世俗化,工艺也更加精湛复杂。而下册收录的宋元明清的玉器,风格则更加趋向精巧和生活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巧色玉雕,简直就是一场色彩和技艺的视觉盛宴。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每一类器物时,都会插入一些关于玉料产地和矿物特性的讨论,这使得整个鉴赏过程不再是纯粹的艺术审美,还带有一点点地质学的趣味。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知识框架,避免了在面对浩瀚的玉器世界时感到迷失方向。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古代艺术的读者,我深知要编纂这样一套“全集”是何等浩大的工程。这其中不仅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文物无上的尊重。我可以想象,为了核实一件玉器的断代和流传信息,作者团队付出了多少心血。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较大的器物,也保持了审慎的讨论态度,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宝贵的一点,在于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君子比德于玉”的核心精神是如何体现在物质载体上的。一块玉,被赋予了仁、义、智、勇等多种道德品质,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远比其物理价值要厚重得多。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细细揣摩那些玉器上的人文符号,思考古人是如何将抽象的道德观念,通过冰冷的石头具象化的。这种对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脱离了简单的图录范畴。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阅读这套书之前,我对“明清玉器”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常见的摆件和朝珠上。但深入研读下册后,我才发现,明清两代玉器的发展,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完全可以自成一个庞大的体系。书中对不同时期玉器的纹饰演变,特别是对龙凤题材、花卉题材的细致剖析,简直就是一部微观的艺术史。例如,对比永乐时期的玉器那种浑厚庄重的气势和康乾盛世那种追求极致的玲珑剔透,能清晰地看到皇室审美趣味的变迁。而且,这套书的插图印刷质量高得惊人,色彩还原度非常准确,即便是最细微的雕刻痕迹,也清晰可见,这对于远距离阅读和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我来说,这套《中国玉器全集》已经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浸润了数千年历史的“玉之史诗”,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和新的感悟,绝对是案头不可或缺的珍藏。
评分这本厚厚的《中国玉器全集》,光是这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心生敬畏。我特地找了个安静的周末,准备好好拜读一番,结果发现,它给我的震撼远超预期。首先,从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出版社的用心,那封面那种内敛而又大气的古朴感,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玉器流光溢彩的时代。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毕竟“全集”二字听起来就意味着密密麻麻的文字和晦涩的断代史。但翻开扉页,看到那些高清的玉器图片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那些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精美玉器,无论是红山文化的那种浑厚古拙,还是商周时期那种狞厉神秘的兽面纹,再到汉代的温润典雅,每一件都像是被精心呵护至今的珍宝。尤其是那些在博物馆里也难得一见的珍稀藏品,作者杨柏达先生的考据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器物的背景、工艺特点甚至矿物学特征,都描述得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触摸到玉石的冰凉和温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收录了多少器物,更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立体的中国玉器发展脉络,让人对“玉”这个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材料,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