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号码:9787535775306
书名:机械制造工程基础 中文版第二版
作者:约瑟夫 迪林格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1-01
页数 :608
版次 :第二版
开本 :16开
语种 :中文
定价 :168.00元
内容简介
《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中文版第2版)》的内容遵循前文所列举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训大纲编纂而成。《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中文版第2版)》分为8个主要章节。由于现在工程技术的全面飞速发展和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计划的相应修改,《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中文版第2版)》对质量管理和维护保养等章节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专业词汇索引表中还标有英语专业技术词汇。
目录
1 检测技术
1.1 量和单位
1.2 检测技术基础
1.3 长度检测仪表
1.4 表面检测
1.5 公差和配合
1.6 形状和位置检测
2 质量管理
2.1 质量管理的工作范围
2.2 DIN EN ISO 9000标准系列
2.3 质量要求
2.4 质量特性和缺陷
2.5 质量管理工具
2.6 质量控制
2.7 质量保证
2.8 机床能力
2.9 过程能力
2.10 使用质量控制卡的统计式过程控制
2.11 审计和证明
2.12 持续改进过程:工作人员优化过程
3 加工制造技术
3.1 工作安全
3.2 加工制造方法的分类
3.3 铸造
3.4 成形
3.5 切割
3.6 切削加工
3.7 接合
3.8 涂层
3.9 加工企业与环境保护
4 材料工程
4.1 材料与辅助材料概览
4.2 材料的特性及选择
4.3 金属材料的内部结构
4.4 钢和铸铁
4.5 有色金属
4.6 烧结材料
4.7 陶瓷材料
4.8 钢的热处理
4.9 材料检验
4.10 腐蚀与防腐蚀
4.11 塑料
4.12 复合材料
4.13 工程材料和辅助材料的环境问题
5 机床和设备
5.1 机床的分类
5.2 加工装置
5.3 试运行
5.4 机床和设备的功能单元
5.5 连接功能单元
5.6 支撑和承重功能单元
5.7 能量传输功能单元
5.8 驱动单元
5.9 装配技术
5.10 维护保养
5.11 损伤分析和避免损伤
5.12 零件的负荷和强度
6 自动化技术
6.1 控制与调节
6.2 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
6.3 气动控制
6.4 液压控制
6.5 电气控制
6.6 可编程序控制器(SPS)
6.7 计算机数字控制(CNC)
7 信息技术
7.1 加工制造业技术信息的交流方式
7.2 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
8 电工学
8.1 电流回路
8.2 电阻电路
8.3 电流的种类
8.4 电功率和功
8.5 过流保护装置
8.6 电气设备的故障及其保护措施
学习单元
学习单元1:使用手工操作的工具加工工件
学习单元2:使用机器加工工件
学习单元3:简单部件的制造
学习单元4:技术系统的维护保养
学习单元5:技术系统的装配
学习单元6:数控加工机床的编程与加工
学习单元7:技术系统的制造和试运行
学习单元8:产品质量和过程质量的监控
学习单元9:使用加工机床加工零件
学习单元10:数控系统的安装和试运行
学习单元11:技术系统的维修
学习单元12:技术系统的维护保养
学习单元13:自动化系统运行能力的保障
精彩书摘
注塑过程参数
只有优化了塑料类型,注塑机以及注塑成型件的形状和规格等各项设定数值后,才能制作出无瑕疵的注塑成型件。因此,需在注塑机的诸多关键点上测出过程参数,然后设定出所需数值。
最重要的过程参数是熔化温度和模具温度以及注塑压力。
熔化温度。用熔化温度可调节模塑原料的流动性。熔化温度因塑料类型的不同位于200℃~250℃之间,例如热塑性聚氨酯,或位于260%~300℃之间,例如聚酰胺和聚碳酸酯。过低的融化温度会导致模具不能完全充满,而过高的融化温度则会损坏模塑原料。
模具温度。它决定着模塑原料的冷却性能以及成型件的凝固。过低的冷却温度将导致成型件内塑料巨分子较强的取向(图1),这将影响到成型件的机械性能。一般情况下,模具温度在80%~120%之间。在这个温度下,顶出的成型件还是柔软的(可弯曲的),但形状已经定型。
注塑压力和挤压压力。注塑压力的测定原则是,该注塑压力与现有的注塑喷嘴直径和通过熔化温度所设定的熔液流动性一起可设定出适宜的注塑速度,即采用该速度可使熔液在模具空腔内均匀流动分布。适宜的注塑速度可使熔液无缝隙地完全填满模具空腔。为此,模具的内部压力首先必须在注塑阶段缓慢增加,然后在压缩阶段快速上升(图2)。挤压压力的作用是补充冷却过程中的收缩,该压力必须一直保持到注塑件凝固为止。
热固性塑料和弹性体的注塑
通过热态反应性硬化(网状连接)可使热固性塑料和弹性体形成一个硬外形。这取决于过程参数的更改、注塑机的尺寸和塑料注塑时的设定。注塑缸内的熔化温度可达80%~120℃,因为在这里还不允许形成网状连接。模具温度则可达160%~200%,以利于塑料原料在模具内形成网状连接并出现凝固。增强型热固性塑料原料也可注塑成型。
弹性体和弹性整体泡沫材料(见第320页)注塑时,一般使用装有蜗杆预增塑装置和分离式活塞注塑装置的注塑机(图3)。
这本书就像我大学时代的一位启蒙老师,虽然书名听起来有些枯燥,但翻开它,我才真正领略到机械制造工程的博大精深。我记得当时为了完成一项课程设计,夜以继日地查阅各种资料,翻遍了图书馆里与机械相关的书籍,最终才偶然发现了这本《机械制造工程基础》。起初,我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很快就被书中严谨的逻辑、清晰的条理以及丰富的图例所吸引。它不像其他教科书那样堆砌大量的理论公式,而是将复杂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配以大量实际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每一个生产工艺的原理和应用。 尤其是书中的“铸造”章节,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之前对铸造的印象就是熔化金属倒入模具,简单粗暴。但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铸造工艺的精细和多样。从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到精密铸造,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铸造方法的工艺流程、设备要求、优缺点以及常见的缺陷和预防措施。我记得为了理解“消失模铸造”的原理,反复看了好几遍书上的插图和文字描述,终于明白了那种特殊的泡沫塑料模具是如何在高温下气化的,以及它如何能够塑造出复杂形状的铸件。这让我对工程师们如何利用巧妙的设计和工艺来创造出精密的零部件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培养读者一种“工程思维”。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被书中对于各种工艺的原理分析所打动。例如,在讲解“金属切削”时,书中会深入分析切削过程中材料的塑性变形、断裂以及切屑的形成机理,让我理解为什么不同的切削速度和进给量会对加工结果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我记得当时我对于“高速切削”这个概念感到很好奇,但一直找不到一个清晰的解释。直到我读到《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书中关于“切削力学”和“刀具磨损机理”的章节,我才真正理解了高速切削背后的科学原理——在极高的切削速度下,切屑的变形程度会降低,切削力也会随之减小,从而提高加工效率并延长刀具寿命。书中对于这些复杂概念的深入浅出地阐释,让我对机械制造工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为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中文版第2版)》时,内心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机械制造”听起来就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纸。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这些看似高深的知识,以一种极其友好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德)约瑟夫·迪林格和杨祖群教授的文笔流畅,逻辑清晰,仿佛在和我这位初学者进行一场耐心而详尽的对话。 书中对于“塑性成形”的讲解,我至今记忆犹新。它不仅介绍了压延、挤压、拉伸等基本的塑性加工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这些工艺背后的物理原理——金属在应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书中大量的示意图,将金属在模具中的流动、变形过程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材料是如何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改变形状的。我记得当时为了理解“热轧”和“冷轧”的区别,反复阅读了相关的段落,结合书中的图示,终于明白了温度对金属塑性的影响,以及不同轧制工艺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决定性作用。这种对基础原理的深刻理解,是后续学习和工程实践的基石。
评分在我开始接触机械制造工程之前,我对很多看似“普通”的制造业流程都感到好奇,比如螺丝是如何拧紧的,金属是如何被切割成精美零件的,以及汽车的发动机是如何被精密加工出来的。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一一揭开了这些谜底。《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工艺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整个机械制造的完整图景。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金属连接”的部分。我之前只知道焊接和铆接,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金属连接的种类远不止于此,还有螺纹连接、过盈配合等多种方式,每种连接方式都有其特定的设计原则和应用场景。书中对于不同连接方式的力学性能、可靠性以及经济性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让我能够根据具体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连接方法。例如,在设计一个需要承受较大载荷的结构件时,我就会考虑到采用高强度的螺栓连接,并参考书中关于螺栓预紧力的计算方法,确保连接的可靠性。这种深入的理论指导,对于实际工程设计至关重要。
评分在我初次接触机械制造工程的浩瀚知识海洋时,《机械制造工程基础》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找到方向。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语言,将复杂的技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测量与检验”这一环节时的细致。在我看来,机械制造的最终目的是保证产品的质量,而质量的保证离不开准确的测量和严格的检验。 书中关于“测量仪器”的介绍,远不止于简单的列举。它详细讲解了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常用测量工具的结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甚至还深入到它们各自的测量精度和适用范围。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轮廓测量仪、三坐标测量机等先进的检测设备,以及它们在复杂零件检测中的应用。我记得当时在做一个关于零件尺寸一致性的研究项目时,书中关于“测量误差分析”的章节,帮助我理解了不同测量方法可能带来的误差,并教会我如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以获得更准确的测量结果。这本书让我明白,精确的测量是实现精密制造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机械制造知识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本激发读者探索欲望的宝藏。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被书中的内容所启发,进而产生更多的疑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或者进一步进行拓展阅读。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让我对机械制造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更加渴望深入了解这个领域。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热处理”的章节。它打破了我对金属“硬”就是“好”的刻板印象。书中详细介绍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各种热处理工艺,以及它们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材料经过淬火后会变得很硬,但同时也很脆,而通过回火则可以在保持一定硬度的同时,提高其韧性。书中还介绍了各种热处理设备和工艺控制要点,这让我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加热和冷却过程,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和精细的操作要求。这本书记载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无数工程师在实践中总结出的智慧结晶。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工程师智慧的对话。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书中对于每一个技术细节的深入剖析,都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切削加工”的讲解,它并非简单罗列各种切削刀具和机床,而是从切削的本质——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断裂——出发,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切削力的产生、刀具磨损的规律、切削液的作用以及各种加工方法(如车削、铣削、磨削)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书中关于“表面加工”的部分,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对“表面粗糙度”的理解仅限于“越光滑越好”,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不同的零件和应用场景对表面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有时粗糙的表面反而更有利于润滑或涂层的附着。它详细介绍了各种表面处理工艺,如抛光、珩磨、滚压等,并解释了它们各自的原理、效果和应用。我记得当时在做一个关于轴承零件的课程设计时,书中关于“磨削”和“珩磨”的论述,帮助我选择了最合适的表面加工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零件的使用寿命和精度。这种基于实际需求进行技术选择的能力,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
评分在我大学的图书馆里,《机械制造工程基础》这本书常常被放在一个显眼的位置,这足以证明它在学术界的地位。这本书的优点之一就是它非常全面,几乎涵盖了机械制造工程的各个方面,从最基础的材料加工到更复杂的装配和检测。我曾经尝试阅读一些其他学校的教材,但总觉得不够系统,或者内容不够深入。而这本书,无论是从理论深度还是从实践应用的角度,都做得非常出色。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磨削加工”的论述。在我看来,磨削是机械加工中最为精细的工艺之一,它能够达到很高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磨削方法,如外圆磨削、内圆磨削、平面磨削等,并重点讲解了磨削砂轮的选择、磨削液的作用、磨削参数的设定以及磨削过程中的热效应和力学效应。我记得当时为了完成一个关于精密轴承的毕业设计,我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书中关于磨削的部分,并根据书中的指导,设计了一套合理的磨削工艺路线,最终成功地加工出了满足设计要求的轴承零件。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体验,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它的“实用性”。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只讲概念和公式,而是紧密结合实际生产中的各种工艺和技术。比如,书中在介绍“钻削加工”时,不仅仅讲解了钻头的结构、钻削原理,还详细介绍了各种钻削方法,如钻孔、扩孔、铰孔等,以及它们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场景。更重要的是,书中还讨论了钻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如钻头磨损、孔壁振动、切屑堵塞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尝试用一台老式钻床加工一个精度要求较高的零件,遇到了孔径不准确的问题。当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都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我翻到了《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书中关于“钻削加工”的部分,书中关于“钻削稳定性”和“刀具几何参数对孔径精度的影响”的论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根据书中的建议,调整了钻头的几何角度,并优化了切削速度和进给量,最终成功地解决了孔径不准确的问题。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随时随地为我提供指导和帮助。
评分读完《机械制造工程基础》,我感觉自己对整个工业生产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制造”的理论,更是关于“工程”的实践。它让我明白,每一个产品的诞生,都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都经过了无数道精密工序和严格的质量控制。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装配工艺”的论述。在我看来,装配是将各个零件组合成一个完整功能的关键环节。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装配,如手动装配、自动化装配,以及各种装配技术,如螺纹连接、过盈配合、焊接、粘接等。书中还讨论了装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如零件的互换性、装配精度、装配效率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我记得当时在做一个关于机械设备整体组装的课程设计时,书中关于“装配顺序的优化”和“关键配合尺寸的公差设计”的指导,对我的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成功的机械产品,不仅需要精密的零部件,更需要科学合理的装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