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的 主要分析对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 ——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 大肃反。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这个词*早出 现于1925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 强调**权利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本书被 公认为是极权主义系统研究的开山之作。它与1941年 弗罗姆的《逃避自由》、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 之路》、1945年卡尔·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1949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和1956年弗里德利 克、布热津斯基的《极权主义独裁和独裁》等著作一 样,是那一代饱受战乱之苦的知识分子对极权政权和 乌托邦思想的主要反思成果。
汉娜· 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年出身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同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 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去美国之后,她为流亡者杂志《建设》撰写评论等;做过肯舍出版社的编辑;1952年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随着《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瞩目人物,近年来声誉日隆。1975年12月阿伦特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极权主义的起源》译者序
初版序
**部《反犹主义》序言
第二部《帝国主义》序言
第三部《极权主义》序言
**部 反犹主义
**章 蹂躏常识的反犹主义
第二章 犹太人、民族**与反犹主义的产生
一 暧昧的解放和犹太**银行家
二 早期反犹主义
三 *初的反犹主义政党
四 左派反犹主义
五 安全的黄金时代
第三章 犹太人与社会
一 在贱民与新贵之间
二 权势奇才
三 在恶与罪之间
第四章 德雷富斯事件
一 案件事实
二 第三共和国与法国犹太人
三 军队与教士反对共和
四 人民与暴民
五 犹太人与德雷富斯派
六 赦免及其意义
第二部 帝国主义
第五章 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
一 扩张与民族**
二 权力与资产阶级
三 暴民与资本的联盟
第六章 种族主义之前的种族思想
一 贵族的“种族”对抗平民的“**”
二 种族统一作为民族解放的替代
三 开启历史的新钥
四 “英国人的权利”与人权
第七章 种族与官僚政治
一 黑色大陆的幻影世界
二 黄金与种族
三 帝国主义的特性
第八章 大陆帝国主义:各种泛运动
一 部族的民族主义
二 无法律性的继承
三 党派与运动
第九章 民族**的衰落与人权的终结
一 “少数民族的**”与无国籍的人民
二 人权的窘困
第三部 极权主义
第十章 无阶级社会
一 群众
二 暴民与精英的短暂同盟
第十一章 极权主义运动
一 极权主义的宣传
二 极权主义的组织
第十二章 执政的极权主义
一 所谓的极权**
二 秘密警察
三 全面统治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与恐怖:一种新的政府形式
参考书目
这本《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绝对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书籍之一。从封面设计到装帧,再到纸张触感,都能感受到一种精心打磨的质感,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内容产生了莫名的期待。我通常对历史类书籍的阅读速度不算慢,但在这本书面前,我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作者的叙事风格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报告,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深刻的洞察力。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进程,如同电影镜头般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亲历那些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关键事件。尤其是在探讨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传播时,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有微观的生动案例,让人在理解历史的同时,也对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产生了新的思考。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合上书页,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还有更多值得挖掘的宝藏藏匿其中,等待我去发现。
评分当我翻开《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时,我并没有预设太多,只是出于对这个话题的一点好奇。然而,这本书所展现出的思想深度和广度,很快就彻底吸引了我。作者的逻辑清晰,论证严谨,即使是对于那些我不太熟悉的理论概念,也能被他解释得通俗易懂。他对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往往能够跳出传统的窠臼,提出一些非常新颖和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我特别欣赏他那种不回避争议、敢于挑战既定认知的勇气。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提出的论点,并将其与我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照。这种强烈的互动感,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想启蒙课。
评分不得不说,《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在信息量的呈现上堪称惊人。我之前对那个时期的了解,多半来自于碎片化的历史片段,而这本书就像一个全景式的画卷,将所有零散的线索有机地串联起来,勾勒出了极权主义诞生的复杂图景。作者在文献考证方面下的功夫让我叹为观止,参考文献部分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足以证明其研究的严谨性。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让这些繁复的研究压垮了叙事的流畅性。相反,他将那些冷冰冰的史料,通过引人入胜的笔触,转化为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叙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人物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之处,那些曾经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他的笔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动机的个体。这种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生动,也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评分《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韧性”。它并非那种读完就抛诸脑后的一时之快,而是一种能够长久滋养思想的“慢食”。作者对于细节的打磨,以及对复杂问题的梳理能力,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高度。在叙述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他总能精准地抓住核心要素,然后层层剥茧,直至揭示出事件的本质。我喜欢作者在书中展现的那种对历史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真相的不懈追求。这种态度贯穿于全书,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对学术的尊重。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咀嚼的书,每一次重读,或许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并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这本《极权主义的起源(第2版)》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来自于它对“为什么”的深入追问。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历史发生了什么,但却很难理解它为何会如此发生。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事件的陈述,而是不断地探究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从社会结构、经济困境,到心理动因、文化土壤,他几乎从每一个角度剖析了极权主义滋生的温床。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线性逻辑,而是充满了因果关系的复杂网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而是开始主动思考和质疑。这种智识上的愉悦感,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