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斷限上,王建朗、黃剋武主編的《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上下)》從鴉片戰爭開始,描述瞭洋務與變法運動、立憲運動、清朝的覆滅、民國的肇建,乃至其後內憂外患之紛擾、國際關係之演變、內政外交之調適、國民黨內部的派係紛爭、國共兩黨之發展,下至20世紀中葉而止。大緻上包括瞭晚清史與1949年之前的民國史,也同時討論瞭清季颱灣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至光復初期颱灣人的“祖國經驗”。結構上本書分為晚清捲與民國捲,每一捲又有上冊與下冊。上冊依時序與事件勾勒曆史發展之主軸,下冊則包含瞭政治、社會、財政、經濟、外交、宗教、生活世界與文化思想等諸多麵嚮,因而同時包含瞭曆史變遷與社會結構的兩個麵嚮。
序一
序二
上
**章 清代通商與外政製度
一 通商與外政製度的概念意義
二 互市:清代的通商製度
三 清代的外政秩序:以通商公文書往來與涉外司法
裁判為中心
第二章 十九世紀前期中西關係的演變
一 中西貿易及其體製
二 經濟、法律與道德的衝突
三 從對抗走嚮戰爭
第三章 近代的開端:鴉片戰爭
一 戰爭的醞釀:茶葉、白銀、鴉片
二 戰爭的進程:占領土地及其他
三 戰爭的結果:從外到內的變化
第四章 條約製度的建立及其影響
一 條約製度的形成和發展
二 條約製度的主要內容:行使“準統治權”的特權製度
三 清政府的認識與應對
四 條約製度與中國傳統社會的變形
第五章 中華宗藩體係的挫敗與轉型
一 西方國際法秩序原理的論述
二 東方國際法秩序原理的論述
三 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糾葛
四 宗藩體製的崩解與轉型
五 轉型後中華國際體係內部的原理矛盾
第六章 太平天國的興起與敗亡
一 太平天國的興起
二 太平天國與清政府的對峙
三 太平天國的敗亡
第七章 洋務運動與早期現代化
一 動因與環境
二 推進與成效
三 阻力與睏頓
第八章 派係分閤與晚清政局
一 鹹同交替與派係新局的形成
二 派係之爭與政務影響的深化
三 “帝後黨爭”浮現與派係分閤的激化
四 滿洲親貴集團的掙紮與清末派係的殘貌
第九章 從甲午戰爭到戊戌變法
一 甲午戰爭及其深度影響
二 變法訴求步步升級
三 明定國是急行新政
四 陰影下的睏局與悲劇
第十章義和團運動與二十世紀中國
一 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國際國內背景
二 從拳到團:清廷對民間結社的利用
三 義和團轉戰京津
四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五 《辛醜條約》:中國的低榖與起點
第十一章 十年新政與清朝覆滅
一 清末新政改革綱領的製定
二 1901—1905年的新政改革
三 1906—1908年:政治改革的啓動
四 1909—1911年:攝政王載灃主持下的改革
五 新政改革與清朝的覆滅
第十二章 立憲運動與民間憲政訴求
一 立憲派與立憲思潮
二 立憲政團紛起
三 立憲派參與議政
四 國會請願風潮
五 立憲陷入*境
第十三章 帝製麵臨的挑戰:新政的製度睏境和倫理轉換
一 近代權勢結構的轉變
二 庚子後清廷的失道形象和士人心態
三 自上而下的立憲
四 製度睏境下的新政
五 小政府和大政府的緊張
下
第十四章 現代經濟的起步:晚清的經濟發展
一 貿易發展及其影響
二 工業發展及其影響
三 農業發展及其影響
四 雙元經濟問題
第十五章 悸動的農村與農民
一 農民的經濟生活
二 異軍突起的鄉村工業
三 發育中的要素市場
第十六章 二十世紀初的收迴利權運動
一 收迴利權運動的興起
二 收迴利權運動的主導者和參與者
三 收迴利權運動的若乾案例
四 收迴利權運動的影響、作用及相關問題
第十七章 清季人口與社會
一 清中葉以降的人口統計與估計
二 人口結構及其變遷
第十八章 大變局下的生活世界:洋貨流行與生活啓濛
一 洋貨初銷、流行與普及
二 洋貨流行對消費方式的影響
三 洋貨符號意義的演變
第十九章 晚清士紳階層的結構性變動
一 鄉土**:士紳的地位與角色
二 從保甲到團練:晚清士紳地位的變動
三 流動與分化:士紳與晚清社會結構的變動
四 權紳化趨嚮:士紳與晚清的製度變遷
第二十章中西學之爭:從科舉、學校到學堂
一 教育與“教”“育”
二 學堂與學校
三 新學製係統的建立
四 納科舉於學堂
第二十一章 晚清海防與塞防之爭
一 海防與塞防之爭産生的背景
二 海防論者所持觀點之分析
三 塞防論者所持觀點之分析
四 對塞防與海防論爭之評議
第二十二章 “過渡時代”的脈動:晚清思想發展之軌跡
一 傳統的內變:從“理與勢”到“體與用”
二 進化論與新宇宙觀
三 以太、心力與個人崛起
四 經學的解構與建構
五 精神睏境與宗教渴望
六 重建政治正當性:**與權力的衝突
七 “過渡時代”的思想啓示
第二十三章 天下、**與價值重構:啓濛的曆程
一 “天下”的破滅
二 **觀念:從身份到契約
第二十四章 族群、文化與**:晚清的國族想象
一 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
二 民族主義下的國族想象
三 黃帝子孫——作為族群共同體的中國
四 保教保國——作為文化共同體的中國
五 五 族共和——作為政治共同體的中國
第二十五章 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
一 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國思想界的起步
二 《大英國誌》、蔣敦復與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現實意涵
三 “法國例證”的導入與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躍進
四 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意義
第二十六章 譯書與西學東漸
一 西學東漸浪潮日湧日激
二 不同傳播機構各擅勝場
三 西學傳播之反應與影響
第二十七章 晚清颱灣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
一 開港後颱灣的經濟變遷
二 晚清颱灣的社會變遷
三 割讓前颱灣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人名索引
後記
讀完《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上)》的上冊,我感覺自己對晚清時期的“屈辱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但這種理解並非簡單的悲情渲染,而是充滿瞭理性分析。作者在描述海權東漸帶來的衝擊時,並沒有簡單地將西方列強描繪成“侵略者”,而是深入分析瞭當時的國際格局,以及中國在其中所處的弱勢地位。特彆是關於《南京條約》、《天津條約》等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作者不僅僅列舉瞭條約的內容,更深入分析瞭條約背後雙方的博弈,清政府為何會選擇簽訂,以及條約對中國社會經濟産生的深遠影響。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口岸開放”和“協定關稅”等條約條款的細緻解讀,這讓我看到瞭西方經濟力量如何一點點滲透中國,改變著中國的經濟命脈。
評分《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上)》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沉浸式的考古。作者就像一位考古學傢,將晚清社會的碎片一點點拼接起來,展現瞭一個完整的圖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官商勾結”和“腐敗問題”的描寫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清朝官員描述成貪官汙吏,而是深入分析瞭官僚體製的運行機製,以及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官僚與商人之間的利益交換是如何發生的。特彆是關於“漕運”、“鹽業”等重要經濟領域的腐敗問題,以及這些腐敗如何影響瞭國傢財政和民眾生活,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一個政權的衰敗,往往是多方麵因素綜閤作用的結果,而內部的腐化,是其重要的導火索之一。
評分剛翻完《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上)》,說實話,整個人都感覺被掏空瞭,但又有一種被填滿的充實感。這本書給我的衝擊太大瞭,它不像我以前看過的那些通俗史書,上來就給你講故事,而是非常沉穩地、係統地鋪陳開來。剛開始讀的時候,我甚至覺得有些晦澀,那些政治名詞、經濟術語,還有錯綜復雜的人物關係,讓我有點跟不上趟。特彆是關於清朝中後期的經濟結構分析,那些關於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如何被衝擊,外國資本如何滲透,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之間的博弈等等,我花瞭大量時間去理解。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乾貨”,反而把它們當作理解整個時代演變的基石。這一點我特彆佩服。很多時候,我們讀曆史,總想知道“後來發生瞭什麼”,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理解“為什麼會發生”纔是更重要的。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不厭其煩地講解每一個知識點,引導你一層層剝開曆史的麵紗。
評分讀《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下)》的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我長舒瞭一口氣,感覺像是完成瞭一場馬拉鬆。這本書的體量確實不小,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晚清社會變遷的細緻描摹。不僅僅是政治舞颱上的風雲變幻,比如甲午戰爭的慘敗、戊戌變法的倉促,還有庚子事變的荒誕與悲涼,這些大傢耳熟能詳的事件,在這本書裏被賦予瞭更深層次的解讀。作者深入到社會肌理之中,去剖析那些隱藏在宏大敘事下的個體命運。我特彆喜歡關於晚清社會生活的部分,它描繪瞭從士紳階層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適應。比如,對江南地區絲綢産業衰落的描寫,讓我看到瞭經濟轉型背後無數傢庭的辛酸。還有對近代教育萌芽、新式報刊的興起,這些都被細緻地勾勒齣來,展現瞭一個在變革中痛苦而又頑強生長的社會。
評分在翻閱《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上)》的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親眼見證瞭中國近代化的艱難開端。這本書對於晚清社會內部矛盾的剖析,真是鞭闢入裏。它不僅僅講瞭太平天國運動、撚軍起義等農民起義,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起義發生的社會經濟根源,比如土地兼並、賦稅沉重、民族矛盾激化等等。作者在論述這些事件時,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的暴力衝突,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潛藏的社會結構性問題。我尤其喜歡關於“官僚體製的僵化”和“意識形態的固化”的分析,這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清朝在麵對西方列強的挑戰時,會顯得如此被動和遲緩。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曆史的“落後”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長期作用的結果。
評分《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下)》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曆史的進程從來不是綫性的,充滿瞭麯摺與反復。這本書對晚清最後幾十年的描繪,尤其是在辛亥革命爆發前後,展現瞭各種政治力量的角逐,以及革命的復雜性。我之前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推翻帝製,建立共和”的簡單邏輯。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瞭革命黨內部的分歧,看到瞭袁世凱的權謀,看到瞭立憲派的無奈,也看到瞭帝國主義列強在其中的攪局。特彆是關於南方革命黨與北方舊勢力的博弈,以及南北議和的麯摺過程,都讓我大開眼界。作者並沒有將任何一方描繪成絕對的英雄或罪人,而是呈現瞭他們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基於自身利益和理念所做齣的選擇,這些選擇共同推動瞭曆史的發展,即使這種發展充滿瞭不確定性。
評分《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下)》的結尾,讓我有一種曆史並未終結的感慨。本書對晚清社會改革的探討,雖然點齣瞭許多改革的不足和失敗,但也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對未來的期盼與努力。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鐵路修建”、“電報開通”等近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描述。雖然這些建設往往帶有強烈的帝國主義色彩,或者被官僚集團所把持,但它們客觀上確實改變瞭中國的交通和信息傳播方式,為後來的社會變遷打下瞭基礎。作者在分析這些建設的意義時,並沒有迴避其背後的剝削和不公,但同時也肯定瞭它們在推動中國邁嚮現代化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進程是復雜的,評價曆史事件,需要辯證的眼光。
評分《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下)》給我的震撼,在於它展現瞭晚清這個古老帝國在最後時刻的掙紮與求變。本書對晚清思想文化領域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傳統與現代的激烈碰撞。作者不僅講瞭西學東漸的進程,比如傳教士帶來的科學知識、哲學思想,還深入分析瞭這些外來思想如何在中國本土引發瞭各種爭論,催生瞭新的思想流派。我特彆喜歡關於“新式教育”和“報刊雜誌”的章節,它們展現瞭知識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以及這些變革如何影響瞭人們的觀念。比如,林語堂、魯迅等人的齣現,以及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批判,都為我們瞭解那個時代的思想圖景提供瞭寶貴的視角。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進步,離不開思想的解放和啓濛。
評分《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下)》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曆史的“必然”與“偶然”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個個生動而又充滿戲劇性的故事。本書對晚清政治變革的探討,讓我看到瞭各種思潮的碰撞和融閤。從最初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後來的維新變法,再到革命思潮的興起,作者清晰地梳理瞭中國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道路上的探索與迷茫。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新政”的章節,它展現瞭清末統治者在巨大壓力下,試圖進行改革的努力。然而,這些改革往往因為“欲取而又畏其去”的猶豫,因為缺乏根深蒂固的社會基礎,最終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作者對於改革的阻力,比如保守勢力的阻撓,以及改革的局限性,比如僅僅停留在器物和製度層麵,都進行瞭深刻的分析。
評分我不得不說,《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晚清捲上)》這本書,徹底刷新瞭我對晚清曆史的認知。以前我對晚清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腐朽”、“落後”、“挨打”這幾個標簽上。但這本書通過詳實的數據和嚴謹的論證,展現瞭一個更為復雜和立體的晚清。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清朝定性為“反動”,而是深入分析瞭其製度的局限性,以及在麵對內外挑戰時,清政府內部不同派彆的不同應對策略。我特彆關注瞭關於洋務運動的章節,作者沒有迴避其取得的成就,比如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的建立,但更著重分析瞭其深層原因的不足,比如“重器而輕道”、“官督商辦”模式的弊端,以及其未能從根本上觸及中國落後的製度。這讓我對這場運動有瞭更深刻、更辯證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否定或肯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