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断限上,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下)》从鸦片战争开始,描述了洋务与变法运动、立宪运动、清朝的覆灭、民国的肇建,乃至其后内忧外患之纷扰、国际关系之演变、内政外交之调适、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纷争、国共两党之发展,下至20世纪中叶而止。大致上包括了晚清史与1949年之前的民国史,也同时讨论了清季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至光复初期台湾人的“祖国经验”。结构上本书分为晚清卷与民国卷,每一卷又有上册与下册。上册依时序与事件勾勒历史发展之主轴,下册则包含了政治、社会、财政、经济、外交、宗教、生活世界与文化思想等诸多面向,因而同时包含了历史变迁与社会结构的两个面向。
序一
序二
上
**章 清代通商与外政制度
一 通商与外政制度的概念意义
二 互市:清代的通商制度
三 清代的外政秩序:以通商公文书往来与涉外司法
裁判为中心
第二章 十九世纪前期中西关系的演变
一 中西贸易及其体制
二 经济、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三 从对抗走向战争
第三章 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
一 战争的酝酿:茶叶、白银、鸦片
二 战争的进程:占领土地及其他
三 战争的结果:从外到内的变化
第四章 条约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一 条约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二 条约制度的主要内容:行使“准统治权”的特权制度
三 清政府的认识与应对
四 条约制度与中国传统社会的变形
第五章 中华宗藩体系的挫败与转型
一 西方国际法秩序原理的论述
二 东方国际法秩序原理的论述
三 东西国际秩序原理的纠葛
四 宗藩体制的崩解与转型
五 转型后中华国际体系内部的原理矛盾
第六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与败亡
一 太平天国的兴起
二 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对峙
三 太平天国的败亡
第七章 洋务运动与早期现代化
一 动因与环境
二 推进与成效
三 阻力与困顿
第八章 派系分合与晚清政局
一 咸同交替与派系新局的形成
二 派系之争与政务影响的深化
三 “帝后党争”浮现与派系分合的激化
四 满洲亲贵集团的挣扎与清末派系的残貌
第九章 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
一 甲午战争及其深度影响
二 变法诉求步步升级
三 明定国是急行新政
四 阴影下的困局与悲剧
第十章义和团运动与二十世纪中国
一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国际国内背景
二 从拳到团:清廷对民间结社的利用
三 义和团转战京津
四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五 《辛丑条约》:中国的低谷与起点
第十一章 十年新政与清朝覆灭
一 清末新政改革纲领的制定
二 1901—1905年的新政改革
三 1906—1908年:政治改革的启动
四 1909—1911年:摄政王载沣主持下的改革
五 新政改革与清朝的覆灭
第十二章 立宪运动与民间宪政诉求
一 立宪派与立宪思潮
二 立宪政团纷起
三 立宪派参与议政
四 国会请愿风潮
五 立宪陷入*境
第十三章 帝制面临的挑战:新政的制度困境和伦理转换
一 近代权势结构的转变
二 庚子后清廷的失道形象和士人心态
三 自上而下的立宪
四 制度困境下的新政
五 小政府和大政府的紧张
下
第十四章 现代经济的起步:晚清的经济发展
一 贸易发展及其影响
二 工业发展及其影响
三 农业发展及其影响
四 双元经济问题
第十五章 悸动的农村与农民
一 农民的经济生活
二 异军突起的乡村工业
三 发育中的要素市场
第十六章 二十世纪初的收回利权运动
一 收回利权运动的兴起
二 收回利权运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三 收回利权运动的若干案例
四 收回利权运动的影响、作用及相关问题
第十七章 清季人口与社会
一 清中叶以降的人口统计与估计
二 人口结构及其变迁
第十八章 大变局下的生活世界:洋货流行与生活启蒙
一 洋货初销、流行与普及
二 洋货流行对消费方式的影响
三 洋货符号意义的演变
第十九章 晚清士绅阶层的结构性变动
一 乡土**:士绅的地位与角色
二 从保甲到团练:晚清士绅地位的变动
三 流动与分化:士绅与晚清社会结构的变动
四 权绅化趋向:士绅与晚清的制度变迁
第二十章中西学之争:从科举、学校到学堂
一 教育与“教”“育”
二 学堂与学校
三 新学制系统的建立
四 纳科举于学堂
第二十一章 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一 海防与塞防之争产生的背景
二 海防论者所持观点之分析
三 塞防论者所持观点之分析
四 对塞防与海防论争之评议
第二十二章 “过渡时代”的脉动:晚清思想发展之轨迹
一 传统的内变:从“理与势”到“体与用”
二 进化论与新宇宙观
三 以太、心力与个人崛起
四 经学的解构与建构
五 精神困境与宗教渴望
六 重建政治正当性:**与权力的冲突
七 “过渡时代”的思想启示
第二十三章 天下、**与价值重构:启蒙的历程
一 “天下”的破灭
二 **观念:从身份到契约
第二十四章 族群、文化与**:晚清的国族想象
一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
二 民族主义下的国族想象
三 黄帝子孙——作为族群共同体的中国
四 保教保国——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中国
五 五 族共和——作为政治共同体的中国
第二十五章 中国士人与西方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创造与转化
一 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在晚清中国思想界的起步
二 《大英国志》、蒋敦复与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现实意涵
三 “法国例证”的导入与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跃进
四 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意义
第二十六章 译书与西学东渐
一 西学东渐浪潮日涌日激
二 不同传播机构各擅胜场
三 西学传播之反应与影响
第二十七章 晚清台湾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
一 开港后台湾的经济变迁
二 晚清台湾的社会变迁
三 割让前台湾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读完《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的上册,我感觉自己对晚清时期的“屈辱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并非简单的悲情渲染,而是充满了理性分析。作者在描述海权东渐带来的冲击时,并没有简单地将西方列强描绘成“侵略者”,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的国际格局,以及中国在其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特别是关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作者不仅仅列举了条约的内容,更深入分析了条约背后双方的博弈,清政府为何会选择签订,以及条约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口岸开放”和“协定关税”等条约条款的细致解读,这让我看到了西方经济力量如何一点点渗透中国,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命脉。
评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考古。作者就像一位考古学家,将晚清社会的碎片一点点拼接起来,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图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官商勾结”和“腐败问题”的描写所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清朝官员描述成贪官污吏,而是深入分析了官僚体制的运行机制,以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官僚与商人之间的利益交换是如何发生的。特别是关于“漕运”、“盐业”等重要经济领域的腐败问题,以及这些腐败如何影响了国家财政和民众生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一个政权的衰败,往往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内部的腐化,是其重要的导火索之一。
评分刚翻完《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说实话,整个人都感觉被掏空了,但又有一种被填满的充实感。这本书给我的冲击太大了,它不像我以前看过的那些通俗史书,上来就给你讲故事,而是非常沉稳地、系统地铺陈开来。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有些晦涩,那些政治名词、经济术语,还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让我有点跟不上趟。特别是关于清朝中后期的经济结构分析,那些关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如何被冲击,外国资本如何渗透,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之间的博弈等等,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干货”,反而把它们当作理解整个时代演变的基石。这一点我特别佩服。很多时候,我们读历史,总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解“为什么会发生”才是更重要的。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引导你一层层剥开历史的面纱。
评分在翻阅《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见证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开端。这本书对于晚清社会内部矛盾的剖析,真是鞭辟入里。它不仅仅讲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农民起义,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起义发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比如土地兼并、赋税沉重、民族矛盾激化等等。作者在论述这些事件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暴力冲突,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潜藏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我尤其喜欢关于“官僚体制的僵化”和“意识形态的固化”的分析,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清朝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时,会显得如此被动和迟缓。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历史的“落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长期作用的结果。
评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线性的,充满了曲折与反复。这本书对晚清最后几十年的描绘,尤其是在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展现了各种政治力量的角逐,以及革命的复杂性。我之前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简单逻辑。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革命党内部的分歧,看到了袁世凯的权谋,看到了立宪派的无奈,也看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其中的搅局。特别是关于南方革命党与北方旧势力的博弈,以及南北议和的曲折过程,都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将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英雄或罪人,而是呈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基于自身利益和理念所做出的选择,这些选择共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即使这种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评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个生动而又充满戏剧性的故事。本书对晚清政治变革的探讨,让我看到了各种思潮的碰撞和融合。从最初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后来的维新变法,再到革命思潮的兴起,作者清晰地梳理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道路上的探索与迷茫。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新政”的章节,它展现了清末统治者在巨大压力下,试图进行改革的努力。然而,这些改革往往因为“欲取而又畏其去”的犹豫,因为缺乏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作者对于改革的阻力,比如保守势力的阻挠,以及改革的局限性,比如仅仅停留在器物和制度层面,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评分我不得不说,《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晚清历史的认知。以前我对晚清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腐朽”、“落后”、“挨打”这几个标签上。但这本书通过详实的数据和严谨的论证,展现了一个更为复杂和立体的晚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清朝定性为“反动”,而是深入分析了其制度的局限性,以及在面对内外挑战时,清政府内部不同派别的不同应对策略。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洋务运动的章节,作者没有回避其取得的成就,比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的建立,但更着重分析了其深层原因的不足,比如“重器而轻道”、“官督商办”模式的弊端,以及其未能从根本上触及中国落后的制度。这让我对这场运动有了更深刻、更辩证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肯定。
评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展现了晚清这个古老帝国在最后时刻的挣扎与求变。本书对晚清思想文化领域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作者不仅讲了西学东渐的进程,比如传教士带来的科学知识、哲学思想,还深入分析了这些外来思想如何在中国本土引发了各种争论,催生了新的思想流派。我特别喜欢关于“新式教育”和“报刊杂志”的章节,它们展现了知识传播方式的巨大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比如,林语堂、鲁迅等人的出现,以及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批判,都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图景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启蒙。
评分读《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的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像是完成了一场马拉松。这本书的体量确实不小,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晚清社会变迁的细致描摹。不仅仅是政治舞台上的风云变幻,比如甲午战争的惨败、戊戌变法的仓促,还有庚子事变的荒诞与悲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件,在这本书里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作者深入到社会肌理之中,去剖析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我特别喜欢关于晚清社会生活的部分,它描绘了从士绅阶层到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适应。比如,对江南地区丝绸产业衰落的描写,让我看到了经济转型背后无数家庭的辛酸。还有对近代教育萌芽、新式报刊的兴起,这些都被细致地勾勒出来,展现了一个在变革中痛苦而又顽强生长的社会。
评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下)》的结尾,让我有一种历史并未终结的感慨。本书对晚清社会改革的探讨,虽然点出了许多改革的不足和失败,但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期盼与努力。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铁路修建”、“电报开通”等近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描述。虽然这些建设往往带有强烈的帝国主义色彩,或者被官僚集团所把持,但它们客观上确实改变了中国的交通和信息传播方式,为后来的社会变迁打下了基础。作者在分析这些建设的意义时,并没有回避其背后的剥削和不公,但同时也肯定了它们在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是复杂的,评价历史事件,需要辩证的眼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