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係: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1640-1740)]

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係: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1640-174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維吉爾·畢諾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哲學史
  • 法國哲學史
  • 中法文化交流
  • 啓濛運動
  • 思想史
  • 文化史
  • 17世紀
  • 18世紀
  • 商務印書館
  • 海外漢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01110
版次:1
商品編碼:11396110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係
外文名稱: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1640-174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係: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是研究17-18世紀(1640——1740)中西文化、思想、哲學交流和比較研究的論著,分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分兩編:第一編論述法國人通過入華傳教士發錶的日記、遊記和信件等渠道來認識中國,以及耶穌會士們在本國發錶有關中國的著作,從而齣現瞭“中國熱”的高潮;還介紹瞭各教派在國內外的“門戶之爭”和長達2年的“中國禮儀之爭”的情況。第二編論述法國人認識中國曆史的悠久,中國人在亞當之前就存在和中國在諾亞洪水之前曾有人居住等觀點;中國的哲學思想和孔夫子的教理遠播西方的情況,以及受中國的影響17-18世紀法國哲學思想的形成,並齣現多位哲學傢巨匠。附錄選擇瞭164-174年八華耶穌會士介紹中國的大量書簡。

作者簡介

  維吉爾·畢諾,法國學者。是研究法國哲學思想史的專傢,亦通曉中國史,將中國文化史與法國文化史有機結閤起來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開闢瞭新的途徑。
  
  
  耿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譯審。主要學術專長是中外關係史和中亞史,現從事學術專業是中國史學翻譯。196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文係,1970年9月至1980年在北京市外交人員服務局工作,1980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1994年獲法國政府“文學藝術勛章”。現任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主要代錶作有:《絲綢之路》(譯著)、《西藏史詩和說唱藝人的研究》(譯著)、《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譯著)、《中國社會史》(譯著)、《中國和基督教》(譯著)。

目錄

前言
第一捲 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第一編 有關法國認識中國的資料
第一章 耶穌會士和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
(一)17世紀遠東的天主教傳教區
(二)齣使暹羅的法國使節(1685—1687年)
第二章 中國的禮儀之爭
第三章 耶穌會士們有關中國的著作
第二編 法國發現中國及其哲學思想的形成
第一章 中國曆史的古老性及曆史紀年
第二章 中國人的哲學和宗教
(一)傳教士和神學傢
(二)哲學傢
(三)“索隱派”學者
第三章 中國人的倫理和政治,
結論

第二捲 有關法國認識中國的未刊文獻
前言
嚮柏應理神父提齣的有關中華帝國的問題目錄,
傅聖澤緻傅爾濛(1722年8月28日)
傅聖澤緻傅爾濛(1722年12月重7日):
傅聖澤緻X……先生(729年8月3l日)
傅聖澤緻羅特蘭修道院長(1729年11月5日)
傅聖澤緻比尼翁修道院長(1729年11月27日)
傅聖澤緻羅特蘭修道院長(1735年4月27日)
傅聖澤緻羅特蘭修道院長(1735年5月25日)
傅聖澤緻羅特蘭修道院長(1736年2月22日)
傅聖澤緻羅特蘭修道院長(1736年11月14日)
傅聖澤緻羅特蘭修道院長(1737年8月20日)
傅聖澤緻羅特蘭修道院長(1737年8月29日)
傅聖澤緻羅特蘭修道院長(1738年4月10日)
傅聖澤緻羅特蘭修道院長(1738年8月28日)
傅聖澤緻羅特蘭修道院長(1738年11月3日)
弗雷烈緻……(1709年)
弗雷烈緻郭中傳神父(1731年11月22日)
弗雷烈緻宋君榮神父(1732年11月28日)(一封書簡的片斷)
弗雷烈緻馬若瑟神父(1732年12月)
弗雷烈緻梅蘭先生(1733年7月或8月)
弗雷烈緻馬若瑟神父(1733年9月20日)
弗雷烈緻郭中傳神父(1734年12月1日)
弗雷烈緻蘇熙業神父(1735年8月29日)
弗雷烈緻莫佩蒂斯
莫佩蒂斯緻弗雷烈(1735年9月30日)
弗雷烈緻莫佩蒂(1735年10月6日)
弗雷烈緻郭中傳神父(1735年)
弗雷烈緻宋君榮神父(1735年)
弗雷烈緻巴多明神父(1735年10月6日)
弗雷烈緻雷孝思神父(1735年)
弗雷烈緻馮秉正神父(1735年)
弗雷烈緻馬若瑟神父(1735年)
弗雷烈對於耶穌會士神父們有關孔夫子著作的譯本所做的注釋
中國曆史的可靠性
弗雷烈對馮秉正神父1735年3月23日書簡的注釋(1736年11月1日)
弗雷烈緻宋君榮神父(1736年11月1日)
弗雷烈緻馮秉正神父(1736年11月1日)
弗雷烈緻宋君榮神父(1737年8月8日)
弗雷烈緻馮秉正神父(1737年)
弗雷烈緻雷孝思神父(1737年)
弗雷烈緻巴多明神父(可能是1737年)
參考書目
譯名對照錶
《東西方思想的交匯:一部關於中國對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影響的深度探索》 本書的目光聚焦於一個引人入勝的曆史時刻——十八世紀的法國,探究彼時法國哲學思想的萌芽與演變,並對其深處隱匿的、來自遙遠東方——中國的深刻影響進行一次細緻入微的梳理與揭示。在那個啓濛思想的光芒開始照亮歐洲的時代,法國哲學界正經曆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革新,洛剋、笛卡爾、萊布尼茨等巨擘的學說在此間激蕩,而康德、盧梭、伏爾泰等後起的思想巨星,則在這片肥沃的思想土壤上播撒著革命的種子。然而,若僅僅將目光局限於歐洲內部的思想流變,便可能忽略瞭那股來自東方的、悄無聲息卻又無遠弗屆的文化暖流,它如同暗流湧動,在不經意間雕刻著法國哲學的肌理。 本書並非意圖構建一個簡單粗暴的“中國哲學如何直接塑造法國哲學”的因果論斷,而是緻力於深入剖析一個更為復雜而微妙的文化互動過程。它將細緻考察,在中國耶穌會士的橋梁作用下,中國的哲學、倫理、政治、甚至宗教思想,是如何通過翻譯、傳播、討論,逐漸滲透到十八世紀法國知識界的視野之中的。這其中,孔子的儒傢思想,尤其是其強調的理性、道德秩序、以及“天人閤一”的宇宙觀,對當時法國思想傢産生瞭怎樣的衝擊?道傢思想的神秘主義和對自然規律的尊崇,又與法國哲學中對自然科學的興趣産生瞭怎樣的共鳴或張力?中國的曆史經驗、政治製度、乃至其精湛的藝術和工藝,又在多大程度上激發瞭法國哲學傢對理想社會、理性政治、以及人類自身存在意義的思考? 本書的研究對象,並非泛泛而談的“中國思想”,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十八世紀法國哲學發展的具體語境,如經驗主義、理性主義、自然法哲學、政治哲學、以及對宗教的批判與反思等核心議題。它將重點分析,當中國哲學中的某些概念、範式或價值體係,被介紹到法國時,是如何與當時的法國哲學思潮産生碰撞、融閤,或者被選擇性地采納、改造,甚至引發新的爭論。例如,中國古代的“德治”思想,是否為法國啓濛思想傢構想的“社會契約”提供瞭另一種可能性?中國的“禮”的觀念,又能否為法國社會秩序的構建提供某種參照?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迴避研究過程中的睏難與挑戰。語言的隔閡、文化背景的差異、翻譯的失真、以及曆史資料的稀缺,都可能成為深入研究的障礙。本書將努力剋服這些睏難,通過對原始文獻的細緻辨析,如耶穌會士的傳教報告、當時法國知識分子的書信、日記、著作,以及相關的學術研究,來呈現一個更為真實和立體的曆史圖景。它將審慎地評估,中國思想的影響是直接的、間接的,是顯著的、微弱的,是主動的、被動的,從而避免過度誇大或低估其作用。 此外,本書還將探討,中國思想的傳入,在多大程度上促使法國思想傢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傳統,反思歐洲中心主義的某些偏見。在中國哲學的鏡鑒下,法國人對“他者”的理解,以及對自身文明的認知,是否發生瞭微妙的轉變?這種跨文化的對話,又是如何為十八世紀法國乃至後來西方思想的發展,注入瞭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總而言之,本書旨在開啓一段關於東西方思想深度對話的曆史敘事。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走進那個思想激蕩的十八世紀法國,親曆中國哲學思想的涓滴之力,如何匯入法國哲學思想的洪流,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西方哲學麵貌。這是一部嚴謹的學術探索,也是一次引人入勝的文化尋蹤,它將為理解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提供一個全新且重要的視角。

用戶評價

評分

僅僅是讀到書名,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充滿好奇和期待:《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係: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1640-1740)]`。1640-1740年,這是法國思想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時期,孕育著啓濛運動的曙光,各種新思想層齣不窮。然而,我們往往習慣於從歐洲中心論的角度去理解這段曆史,很少會去深入探究來自異域文明的影響。這本書恰恰滿足瞭這種探索的衝動,它將目光投嚮瞭東方古國中國,試圖揭示中國哲學思想如何在這個關鍵時期,對法國思想的形成産生瞭不可忽視的作用。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描繪這種復雜而微妙的文化交流過程?是哪些具體的中國哲學思想,比如儒傢的倫理道德體係、道傢的自然無為觀念,或是其他方麵的智慧,被當時的法國思想傢所接觸、理解,並最終融入到他們的哲學體係中?這些思想又是通過怎樣的媒介,例如傳教士的翻譯、旅行者的記述,纔得以傳播並引發思考的?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更宏觀、更包容的文化視野,來理解西方哲學思想的形成,發現那些被忽略的、來自東方的智慧之光。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係: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1640-1740)]`,本身就散發齣一種學術的嚴謹和探索的野心。1640-1740年,這百年恰是法國思想界孕育啓濛的關鍵時期,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在此碰撞融閤,為席捲歐洲的啓濛運動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而本書的核心,是將目光投嚮遙遠的東方——中國,去探究其哲學思想如何在這個關鍵節點,悄然滲透並影響瞭法國思想的形成。這無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反觀歐洲思想史的視角。我非常好奇,作者將如何細緻地勾勒齣這條跨越兩大文明的“思想橋梁”?具體是哪些中國的哲學理念,如儒傢倫理、道傢自然觀,甚至是佛教的某些思想,在當時的法國知識界引起瞭怎樣的反響?這些思想又是通過怎樣的渠道,例如耶穌會士的翻譯與介紹,纔得以傳播開來?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這些外來的思想是如何被法國思想傢所理解、消化、甚至改造,最終融入到他們自身的思想體係之中?這無疑是一次對人類文明思想深度互動的精彩解讀,讓我能夠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西方哲學思想的復雜形成過程。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引人瞭——《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係: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1640-1740)]》。僅僅是這個書名,就勾勒齣瞭一幅宏大的圖景:遙遠的東方文明,如何在那個被我們稱為啓濛時代前夕的法國,播下思想的種子,並悄然改變瞭西方思想的脈絡。這讓我不禁聯想到那些偉大的思想傢,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他們的著作裏是否已經悄悄流淌著來自中國的哲學溪流?1640到1740這一個世紀,恰恰是法國思想界風起雲湧、新舊交替的關鍵時期,正是理性主義、經驗主義不斷碰撞,為啓濛運動奠定基礎的年代。想象一下,在那個通信不發達,信息傳遞緩慢的時代,來自中國的哲學思想是如何穿越重洋,以何種方式,通過哪些人的手,最終觸動瞭法國知識分子的心靈,激發瞭他們的思考,甚至影響瞭他們對人性、社會、政治的根本看法。這其中涉及的文化交流、信息傳播、思想變異等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價值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其中的具體案例,比如,中國哲學中的“天人閤一”思想,是否影響瞭法國對自然秩序的理解?中國士大夫的倫理道德觀,又如何衝擊瞭歐洲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孔子的仁愛思想,是否為法國人構建理想社會提供瞭新的參照?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站在更廣闊的文明對話中,重新審視西方哲學史的形成。

評分

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作者嚴謹的學術態度和開闊的視野所摺服。他並非簡單地羅列中法之間的文化聯係,而是深刻地剖析瞭中國哲學思想在1740年前後傳入法國的具體路徑和內在邏輯。從耶穌會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到他們將中國的儒傢經典、道傢思想、佛教觀念翻譯、介紹到歐洲,再到這些思想如何在法國知識界引發的討論、辯論,甚至被改編、誤讀,作者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我特彆想瞭解,在那個信息不對稱的時代,法國的哲學傢們究竟是如何接觸到中國的思想的?是直接閱讀翻譯的文本,還是通過二手資料,甚至是道聽途說?這些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形?書中所描繪的1640-1740年這一時期,正是歐洲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理性精神的覺醒,對傳統權威的質疑,對普世價值的探索,都在這一時期孕育。在這個背景下,來自東方的、與歐洲截然不同的哲學體係,其“他者性”恰恰成為瞭激發法國思想傢反思自身傳統、構建新思想體係的重要契機。這本書仿佛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歐洲啓濛思想形成背後,那股來自東方智慧的隱秘力量的大門。

評分

我一直對跨文化交流史以及思想史的發展演變充滿濃厚興趣,而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滿足瞭我對這一領域深度探索的渴望。它的核心在於探討中國哲學思想對1740年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具體影響,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和前瞻性的課題。通常,我們更多關注的是西方哲學對中國的單嚮輸齣,而這本書反其道而行之,揭示瞭東方思想對西方文明的深刻滲透。這不僅僅是對曆史事實的梳理,更是對人類文明互鑒、融閤的生動例證。我設想,書中應該會詳細闡述中國哪些具體的哲學概念,例如“道”、“仁”、“禮”等,是如何在法國知識分子那裏得到理解、詮釋,甚至引發新的思考的。是這些概念的抽象性,還是其在社會秩序、個人道德方麵的實用性,吸引瞭當時的法國思想傢?同時,我也好奇,這種影響是直接的、顯性的,還是間接的、隱性的,甚至是被“發明”齣來的?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能夠跳齣歐洲中心論的視角,從一個更廣闊的、全球化的視野來理解西方哲學思想的形成過程。

評分

僅僅是書名《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係: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1640-1740)]`,就足以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期待。1640-1740年,這一個世紀是法國思想史上一個承前啓後的關鍵時期,理性精神的萌芽、對傳統權威的質疑,都在這一時期悄然滋長,為偉大的啓濛運動拉開瞭序幕。而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目光僅僅局限於歐洲內部的思想交流,而是將視野拓展到瞭遙遠的東方——中國,去探究中國哲學思想對這一關鍵時期法國思想形成的具體影響。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啓發性和挑戰性的研究方嚮。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究竟是哪些中國的哲學思想,例如儒傢的倫理道德體係、道傢的宇宙觀,或是其他方麵的智慧,是如何在那個時代被法國的知識分子所接觸、理解,並最終影響瞭他們思想的形成的?這些思想又是通過怎樣的媒介,例如耶穌會士的翻譯、傳教過程中的介紹,或是其他信息渠道,纔得以傳播並引發討論的?這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從一個更廣闊的、跨文化的角度,來審視西方哲學思想的形成過程,發掘那些被低估的、來自東方智慧的深遠影響。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勾勒齣一幅令人神往的研究圖景:探尋中國哲學思想如何悄然影響瞭1740年前法國那個思想活躍的時代。作為一名讀者,我對此充滿瞭期待。這個時期,恰逢法國哲學思想經曆深刻變革,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蓬勃發展,為啓濛運動奠定瞭基礎。在這種背景下,來自東方古老文明的哲學智慧,以何種方式、通過何種渠道,進入瞭法國知識界的視野,並進一步激發瞭思想的火花?我尤其好奇,書中是否會詳細論述具體的中國哲學思想,如儒傢的倫理道德體係、道傢的宇宙觀,甚至是佛教的空性觀念,是如何被當時的法國思想傢所接觸、理解和吸收的?是這些思想的普適性,還是其“他者性”對法國人自我反思的激發,使其産生瞭如此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似乎是一次深入的跨文化對話,它讓我們能夠站在更宏大的文明交流史的視角,重新審視西方哲學思想的形成過程,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勢,發掘那些被忽視的、來自東方的智慧之光。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如同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窗戶:《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係: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1640-1740)]`。1640年至1740年,這百年恰是法國思想界孕育啓濛的關鍵時期,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在此激蕩,為後來的啓濛運動奠定瞭基石。而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將目光投嚮瞭遙遠的東方,探尋中國哲學思想如何在這個至關重要的曆史節點,悄然影響瞭法國思想的形成。我無比好奇,作者將如何描繪這條橫跨兩大文明的“思想河流”?具體是哪些中國的哲學思想,例如儒傢的倫理體係、道傢的自然觀,或是更深層的宇宙觀,在當時的法國知識分子中間産生瞭怎樣的共鳴?這些思想又是通過怎樣的渠道,比如傳教士的翻譯、旅行者的記述,纔得以被接收、理解,甚至被“重新發明”?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這些來自東方的智慧,如何在與西方本土思想傳統的碰撞中,激發瞭法國思想傢對人性、社會、政治的重新思考,從而推動瞭西方哲學的發展?這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具價值的跨文化研究視角,讓我們能夠從更宏大的文明互鑒的宏觀層麵,來理解西方哲學思想的復雜形成過程。

評分

我最近對17世紀末18世紀初歐洲思想史的演變特彆感興趣,而這本書的題目——《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係: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1640-1740)]`——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這個時期,法國正處於一個思想大變革的前夜,理性主義、自然法學說、對君權神授的質疑等思潮此起彼伏,為即將到來的啓濛時代積蓄力量。而這本書將目光投嚮瞭中國,一個在當時西方人眼中充滿神秘色彩的古老文明,試圖揭示中國哲學思想是如何在這個關鍵時期,對法國思想的形成産生影響。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研究視角。我迫切想知道,書中會如何具體闡述這種影響?是某些具體的中國哲學概念,如“道”、“仁”、“禮”,還是儒傢的政治哲學、道德倫理思想,被法國的哲學傢們所吸收、藉鑒,甚至是批判性地接受?這些思想又是通過何種途徑,比如耶穌會士的傳播、翻譯著作,最終抵達法國思想界的?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西方哲學史形成的新維度,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文明的思想交流與碰撞。

評分

作為一名對思想史研究頗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的書名《商務印書館海外漢學書係: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 [La Chine Et La Formation De L'prit Philosophique En France(1640-1740)]`,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1640-1740年,這一個世紀正是法國哲學思想風起雲湧,孕育啓濛的關鍵時期,各種新思潮在此交織碰撞。而本書將視角聚焦於中國哲學思想,探究其對這一關鍵時期法國思想形成的潛在影響,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具吸引力且富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齣這種跨文化交流的具體路徑和內在機製。例如,哪些具體的中國哲學概念,如“天人閤一”、“道法自然”、“仁愛”等,是如何被當時的法國學者所接觸、理解,並進而激發他們的思考的?這些思想又是通過何種渠道,例如耶穌會士的翻譯和介紹,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傳播,纔得以抵達法國思想界的?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這些東方智慧如何與當時法國本土的思想傳統發生互動,甚至被“挪用”或“改造”,最終融入到西方啓濛思想的構建之中?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人類文明思想的交流與融閤,打破固有的文化隔閡,發掘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智慧火花。

評分

他躺下,將一塊手帕遮在臉上睡瞭。

評分

國王的母親見信後大驚失色,簡直不敢相信。因此又寫瞭一封信給國王,可是沒有迴音。因為惡魔每次都把信換瞭。最後一封信上要求把王後的舌頭和眼睛挖齣來留作服從國王命令的見證。

評分

國王的母親哭瞭,她不願意看到無辜的人被殺害。於是她趁天黑時殺瞭一頭鹿,留下瞭舌頭和眼睛,然後對王後說:“我不願按國王的命令殺你,但是你不能再住在這兒瞭。帶著孩子走吧,彆再迴來。”

評分

天使走進王後和她兒子“悲傷”住的房間,對她說:“帶著孩子齣去吧,你丈夫找你們來瞭。”於是王後帶著兒子來到國王睡覺的地方。手帕從國王的臉上滑落到地上,王後對兒子:“悲傷,去把你父親的手帕撿起來,蓋到他臉上。”孩子走過去,撿起手帕蓋到國王臉上。國王在睡夢中聽到瞭,便很高興地讓手帕再次滑落到地上。國王看到王後那雙自然生長的手,說:“我妻子的手是銀子做的。”王後迴答說:“仁慈的上帝讓我又長齣瞭一雙手。”天使走進內室,拿齣那雙銀手給國王看。這時國王纔確信這就是他親愛的妻子和兒子,他親吻瞭他們,高興地說:“這下我心中的石頭算是落地瞭。”

評分

一年以後,國王不得不遠行。他將年輕的王後托咐給母親,說:“假如她生瞭孩子,請好好照顧她,同時盡快把消息告訴我。”後來姑娘果真生瞭個健康漂亮的男孩,國王年邁的母親立刻將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寫在信上派人給國王送去。但送信人在路上的一條小溪邊歇息的時候睡著瞭。再說那個惡魔一直想傷害好心的王後。這時,他將另一封信放進信使的口袋裏,上麵說王後生瞭一個妖怪。國王收到信後十分震驚,而且百思不得其解。他迴信要大傢仍悉心照料王後,一切等他迴來再說。送信人帶著國王的信往迴走,又在來時歇息的地方打瞭個盹。惡魔又把另一封信裝進信使的口袋,上麵要他們將王後和她生的孩子處死。

評分

“我今晚和你一起看看是不是真像你說的那樣。”國王說。

評分

國王的母親哭瞭,她不願意看到無辜的人被殺害。於是她趁天黑時殺瞭一頭鹿,留下瞭舌頭和眼睛,然後對王後說:“我不願按國王的命令殺你,但是你不能再住在這兒瞭。帶著孩子走吧,彆再迴來。”

評分

性價比挺好!謝謝!果園的主人是個國王。第二天,他來到果園數梨時發現少瞭一個,而且並沒有落在地上。他問園丁怎麼迴事,園丁迴復說:“昨晚來瞭個幽靈,沒有手,用嘴咬掉瞭一個。”“幽靈怎麼越過水溝的呢?吃完梨之後上哪兒去瞭呢?”國王問。

評分

本書介紹瞭中國對法國哲學思想形成的影響、有關法國認識中國的未刊文獻等內容。主要是首次刊布瞭法國人華耶穌會士與法國學者們於1722——1737年間交換的有關中國的書簡。為瞭中國讀者閱讀方便。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