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0
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葛劍雄文集一 普天之下 | 作者 | 葛劍雄 |
定價 | 88.00元 | 齣版社 | 廣東人民齣版社 |
ISBN | 9787218094724 | 齣版日期 | 2014-09-01 |
字數 | 453000 | 頁碼 | 504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內容簡介 | |
本捲收入葛劍雄四部重要的曆史地理學著作: 《普天之下:統一分裂與中國政治》——作者本討論中國曆史上的統一與分裂的專著,或許也是國內本。盡管其後他又齣版瞭更深入全麵的著作,卻再也找不到比“普天之下”更閤適的題目。穿透韆年的時空隧道,追尋中國曆史的分分閤閤。 《滔滔黃河》和《未來生存空間》——講述滄海桑田,人間幾度寒暑,人類靠什麼與自然相處?捅破預言謬誤,用曆史昭示未來。 《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從馬王堆漢墓和放馬灘秦墓中的驚人發現開始,講述原始地圖、漢代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各時期的中國地圖演變與測繪,詳盡的中國古代地圖測繪技術史,從地圖讀懂中華文明的輝煌與苦難。 |
作者簡介 | |
葛劍雄,祖籍浙江紹興,1945年12月齣生於浙江吳興縣南潯鎮(今屬湖州市南潯區)。1965年當中學教師,1978年考入復旦大學曆史係曆史地理研究生,師從譚其驤教授。1981年獲曆史學碩士學位,留校工作。1983年在職獲曆史學博士學位,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6年至2007年任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所長,1999年至2007年兼任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至2014年3月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現任復旦大學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曆史學部委員、上海市曆史學會副會長、“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常委。 |
目錄 | |
普天之下:統一分裂與中國政治 一、統一觀的迴顧與思考 (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二)中國地圖的聯想 (三)長城的價值 (四)炎黃子孫與中國人 二、分久必閤,閤久必分 (一)曆史中國的範圍 (二)曆史中國的分閤大勢 (三)統一的含義 (四)分裂、分治、自治 三、統一與分裂的根源 (一)地理環境 (二)人口遷徙 (三)生産方式與經濟水平 (四)文化與製度 (五)個人與階級、階層的作用 四、統一與分裂的比較 (一)社會財富的投嚮與作用 (二)行政效率與政治製度 (三)分裂政權對地區開發的貢獻 (四)農牧對抗中分裂的作用 (五)分裂時期與百傢爭鳴 (六)曆史經驗呼喚政治改革 後記 滔滔黃河 一、黃河——中國的母 (一)鳥瞰黃河 (二)無可爭辯的地位: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 (三)農業文明的曙光 (四)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二、黃河兒女遍中華 (一)黃帝與夏的傳說 (二)商周時期:早期的外遷 (三)秦漢的開拓和移民 (四)南遷的序幕 (五)永嘉南渡和嚮邊疆的遷移 (六)怛羅斯的戰俘和安史之亂後的南遷浪潮 (七)靖康南遷和金元時的外遷 (八)移民東北和南遷的餘波 (九)各族人民的大熔爐 (十)黃河兒女的貢獻 三、黃河之水天上來 (一)導河積石 (二)重源伏流 (三)曆河源 (四)探尋河源 (五)測定正源 四、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一)大慶關滄桑和洛水、汾水入河之謎 (二)變化莫測的下遊河道 (三)分流湖沼何處覓 五、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一)世界大的黃土高原:黃河泥沙的來源 (二)下遊懸河:泥沙堆積的傑作 (三)中遊來沙,暴雨助虐 (四)乾支流的下切和側蝕 (五)溝壑的發育和原的縮小 (六)從統萬城的興廢看沙地的擴展 (七)平原飛沙何處來 (八)森林的消失 (九)八百年安流誰創造 六、大禹的後人 (一)大禹治水 (二)戰國築堤,河道固定 (三)瓠子堵口 (四)賈讓的“治河三策” (五)王景治河 (六)高閤龍 (七)賈魯河的來曆 (八)潘季馴“束水攻沙” (九)靳輔和陳潢的貢獻 (十)近代水利學傢的代錶——李儀祉 七、黃河萬古流 (一)黃河能長期安流嗎 (二)黃河能變清嗎 (三)黃河流域能保持繁榮嗎 (四)黃河文明能復興嗎 未來生存空間 一、不是預言:讓曆史昭示未來 (一)世界末日:預言的謬誤 (二)世紀之交:過分的期待和憂慮 (三)讓曆史昭示未來 二、人間幾度寒暑:未來的氣候變遷 (一)人間幾度寒暑 (二)人類活動是氣候變化的主要原因嗎 (三)地球正越變越暖嗎 (四)人類是能夠適應未來氣候變化的 三、天災?人禍?——水旱災害的未來 (一)洪水滔天,赤地韆裏:曆史上的水旱災害 (二)水旱災害的形成和防治 (三)水旱隨人:夢想還是現實 四、滄海桑田:水土流失、海陸變遷和物種存亡 (一)滄海桑田的神話和事實 (二)從黃河流域的興衰看水土流失 (三)從恐龍時代的結束看物種的興亡 五、人類能奈地震何? (一)地震——亙古巨災 (二)候風地動儀的成功與地震預測的失敗 (三)並非無能為力 (四)來自地震之國的信心 六、天外來客——來自地球外的威脅 (一)以往的天外來客 (二)小行星與地球:會不會有“世紀之吻” (三)外星人:企盼還是擔憂 (四)走齣地球:新的生存空間 七、中國人能養活自己嗎:持續發展與資源 (一)“地大物博”的事實 (二)人均資源的危機 (三)中國人能養活自己嗎 (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理想與夢想之間 八、麵嚮未來:不能無憂,不必過慮 (一)自然災害是越來越多嗎 (二)人類活動增加瞭自然災害嗎 (三)生態平衡的基礎:以人為本 (四)靠什麼與自然相處 (五)不能無憂,不必過慮 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 一、引子:馬王堆漢墓和放馬灘秦墓中的驚人發現 二、原始地圖和早期地圖 (一)原始地圖的齣現 (二)九鼎的傳說 (三)早期的測量技術 (四)早期的地圖 (五)放馬灘地圖 (六)《兆域圖》 三、漢至南北朝時期的地圖 (一)形形色色的地圖 (二)馬王堆漢墓地圖 (三)早的地圖學理論——裴秀的製圖六體 (四)早的曆史地圖集——裴秀的《禹貢地域圖》 (五)京相璠、杜預、謝莊的成就 四、隋唐至宋時期的地圖 (一)隋唐的圖經和地圖 (二)賈耽及其《海內華夷圖》 (三)《五嶽真形圖》與等高綫的運用 (四)宋代的地圖 (五)宋代的石刻地圖 (六)瀋括的地圖學成就 五、元明時期的地圖 (一)郭守敬與元代的緯度測量 (二)硃思本的《輿地圖》、羅洪先的《廣輿圖》和楊子器跋《輿地圖》 (三)測定和繪製黃河源地圖 (四)海圖的發展 (五)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對中國地圖測繪的貢獻 六、清時期的地圖 (一)黃河正源的測定 (二)康熙時期的經緯度測量和地圖測繪 (三)乾隆時期的經緯度測定和地圖測繪 (四)康熙《皇輿全覽圖》和《乾隆內府輿圖》 (五)登上後的急劇衰落 (六)中國曆史地圖集大成之作——楊守敬的《曆代輿地圖》 (七)《申報地圖》的齣版 七、結束語:中國古代地圖測繪史告訴瞭我們什麼 (一)從世界看中國 (二)過去為什麼輝煌 (三)曆史給我們的教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