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重看民國人物——從張愛玲到杜月笙 | 作者 | 蔡登山 |
| 定價 | 38.00元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 | 9787101108057 | 齣版日期 | 2015-05-01 |
| 字數 | 230000 | 頁碼 | 372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重看民國人物——從張愛玲到杜月笙》是颱灣知名民國研究專傢蔡登山先生的新作品,作者在翻閱海內外大量日記、書信、報刊、迴憶錄的基礎上,通過排比史料、稽古鈎沉,對民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各領域的名人翹楚,或發掘文獻,或重新解讀。這些文章一方麵獨立成篇,各有縱深;另一方麵又草蛇灰綫,渾然一體。作者站在百年之後的颱灣,對張愛玲、蘇青、鬍適、林語堂、許壽裳、張大韆、杜月笙等名人的生前身後重新審視,展現瞭他們在赴颱之後或在大陸時期也少為人知的一麵。 |
| 作者簡介 | |
| 蔡登山,1954年生,颱灣颱南人,淡江大學中文係畢業。曾任高職教師、電視颱編劇、年代及春暉電影公司企劃經理等。1993年起任《作傢身影》係列紀錄片製片人及編劇,該係列榮獲1999年“廣播電視教育文化金鍾奬”。2002年起製作《大師身影》係列紀錄片。著有:《電影問題問題電影》《往事已蒼老》《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百年記憶》《魯迅愛過的人》《張愛玲色戒》《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那些纔女們》《名士風流》《洋場纔子與小報文人》《重看民國人物》等。 |
| 目錄 | |
| 張愛玲“上海十年”——1943—1952年張愛玲與其他作傢的交往 張愛玲夢魘——從《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一窺 難忘兩代情——訪宋以朗談張愛玲及《小團圓》 從一篇佚文看蘇青與薑貴的一段情 口述曆史不可盡信——從鬍適給許世英的信說起 鬍適與徐芳 從《無所不談》看晚年的林語堂 許壽裳在颱灣(1946—1948)——讀許壽裳日記、書信 吳稚暉與章太炎何以成死對頭? 日本名醫眼中的民國人物 我編《上海大亨杜月笙》 杜衡: 從“現代”派作傢走嚮政論傢 張道藩: 永遠的“文藝鬥士” 錢歌川: 從作傢到颱大文學院院長 黎烈文: 翻譯傢教授 楊雲史: 江東纔子的坎坷一生 林庚白: 算命傢?狂狷士? 瀋葦窗與《大人》雜誌 陸丹林與《當代人物誌》 高伯雨: 後一位掌故大傢 汪希文及其嶽父江孔殷(霞公)二三事 姚靈犀: 創下許多“”的性學專傢 李組紳: 民國奇人迴憶錄 張大韆在藝壇文友間 陸澹庵力捧名旦綠牡丹 《睢陽五老圖》的被奪及後流嚮 《青卞隱居圖》的來龍去脈 ——兼對陳定山的質疑 |
| 編輯推薦 | |
| 英雄與奸賊常常在一念之間,真情與背叛往往藏故紙之下。 張愛玲、鬍適,吳稚暉、章太炎,杜月笙、李組紳…… 大時代、大變局中的風雲人物,他們的背後有什麼隱情?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
我注意到作者在敘事邏輯上,也下足瞭功夫。他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或者人物的知名度來安排篇章,而是根據人物之間的內在聯係,或者某種主題性的關聯,來組織內容。這種跳躍式的結構,反而讓閱讀過程充滿瞭驚喜,仿佛在玩一場有趣的“尋寶遊戲”,不斷發現新的綫索,連接起新的故事。
評分我對於書中涉及的一些細節描寫,感到非常滿意。作者似乎對民國時期的生活有著非常深入的瞭解,從服飾、飲食,到社交禮儀、生活習慣,都描繪得栩栩如生。這些細節的鋪陳,不僅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也為讀者營造瞭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仿佛我真的能夠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息,聽到那個時代特有的聲音。
評分總而言之,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它讓我看到瞭曆史人物的立體與鮮活,讓我思考瞭時代與個體的關係,也讓我對“重看”曆史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翻開,都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時代”本身的理解。他沒有把民國簡單地看作一個固定的符號,而是將其視為一個不斷變化、充滿張力的過程。人物的命運,在作者看來,不僅僅是個人的悲歡離閤,更是時代浪潮中的一個縮影。他善於捕捉時代變遷的脈搏,並將這種脈搏融入到對人物的解讀之中,使得每一段敘述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穿透力。
評分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人物心理時所展現齣的細膩。他沒有去猜測,而是基於史料,用一種非常貼近人性的方式,去解讀人物的內心世界。那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深刻的含義,仿佛一麵鏡子,照見瞭人物的真實情感,也照見瞭那個時代人們的普遍心境。這種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讓我在閱讀時,常常會産生一種強烈的共鳴,仿佛那些人物的喜怒哀樂,也發生在我的身上。
評分我一直認為,一個好的曆史讀物,不應該隻是信息的堆砌,更應該能夠引發讀者的思考。而這本書,正是做到瞭這一點。作者在分析人物時,常常會拋齣一些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讀者去獨立思考,去形成自己的判斷。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更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在與作者一同探索曆史的真相。
評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本書也讓我對“曆史”本身有瞭更深的認識。它打破瞭我以往對民國人物的一些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那些曾經被標簽化的人物,其真實復雜的一麵。這種“重看”的態度,正是這本書最可貴之處。它告訴我們,曆史並非一成不變的真相,而是一個不斷被重新解讀、被重新發現的過程。
評分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午後,陽光正好,微風拂過窗簾的閑適時刻翻開的。初時的吸引力,源於那一句“重看民國人物”,總覺得民國,那段動蕩又風華絕代的時光,總有說不完的故事,藏著無數值得探究的靈魂。而“張愛玲”和“杜月笙”,這兩個名字,一個代錶著精緻的哀愁與時代的烙印,一個象徵著草莽的崛起與江湖的傳奇,本身就極具張力,仿佛預示著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翻開書頁,我便被拉入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人物生平,而是試圖從一個更深沉、更宏觀的維度,去重新審視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瞭深刻印記的個體。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在處理人物關係時,有著相當獨到的見解。他不僅僅關注個體,更深入地挖掘人物之間的聯係,以及這些聯係是如何在曆史的大背景下,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這種“網狀”的敘事方式,讓民國人物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構成瞭一個個復雜而生動的生態係統。從政治的暗流湧動,到文化的百花齊放,再到市井的煙火人間,每一個人物都像一個節點,串聯起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勾勒齣那個時代特有的圖景。
評分我一直對曆史中的“邊緣人物”或者說是“非主流”的視角抱有濃厚的興趣。教科書式的敘述往往是宏大敘事,而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被忽略的個體,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往往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展現齣時代的復雜性。這本書,似乎正是朝著這個方嚮探索。作者的筆觸,既有對人物細緻入微的刻畫,又不失對曆史背景的宏觀把握。他不是在評判,而是在理解;不是在敘述,而是在還原。這種 pendekatan,讓我感覺自己仿佛也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書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感受著歲月的沉浮。
評分是很好,包裝不行,運到地兒,包裝壞瞭,書也受損。
評分“在展讀她(徐芳)的詩文集時,我們看到她由初試啼聲的嫩筆,到風華正茂的健筆,再到國是蜩螳的另筆;我們看到她上承閨秀餘緒,繼染歌謠風韻,終至筆端時見憂患的風格與樣貌。而這些生命的陳跡,都化作文字的清婉與感喟。珠羅翠網,花雨繽紛。”(第110頁)
評分速度挺快,質量挺好
評分“在展讀她(徐芳)的詩文集時,我們看到她由初試啼聲的嫩筆,到風華正茂的健筆,再到國是蜩螳的另筆;我們看到她上承閨秀餘緒,繼染歌謠風韻,終至筆端時見憂患的風格與樣貌。而這些生命的陳跡,都化作文字的清婉與感喟。珠羅翠網,花雨繽紛。”(第110頁)
評分好
評分期待已久,終於拔草!
評分蔡登山是颱灣著名寫手,尤擅長寫名人傳略。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本書取材翔實,分析精闢,觀點獨到,特彆是寫作技能,都要高於內地的同類寫手。試舉普通的一例:
評分蔡登山是颱灣著名寫手,尤擅長寫名人傳略。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本書取材翔實,分析精闢,觀點獨到,特彆是寫作技能,都要高於內地的同類寫手。試舉普通的一例:
評分期待已久,終於拔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