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样的“手拙”学习者来说,选择临摹对象时,最怕的就是那些技巧性过强、难以掌握神韵的作品。我更倾向于那些结构平正、笔法清晰、能够打好基础的作品。我期望这本选集能兼顾学术的前沿性与学习的实用性。好的法书选本,一定是平衡了“殿堂级珍品”和“可学习范本”这两个维度的。如果其中收录的墨迹能包含一些尺牍、题跋等更具生活气息的作品,而不是清一色的巨制大篇,那将极大地增加临习的兴趣和可操作性。因为那些日常书写往往最能体现书家的性情和用笔习惯,少了刻意的雕琢,多了率真的流露,对初学者而言,更容易上手并体会到传统书法的魅力所在。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雅致的封面吸引住了。那种微微泛着古朴气息的纸张,触感温润,仿佛能透过指尖感受到历史的呼吸。尤其是内页的印刷,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每一个字、每一条飞白都清晰可辨,墨色的浓淡变化都被精准地还原了出来,让人有种身临其境,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位书法大家运笔的瞬间。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里面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翻阅这些精美的摹本,就已经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收藏级的文物复制品,对于喜爱传统书法艺术,尤其对那个时代书法风格感兴趣的人来说,光是这份视觉上的盛宴就值回票价了。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品读过程,希望能从这些精妙的笔触中汲取到更多的灵感和力量。
评分最近迷上研究古代的“韵味”,那种不是通过刻意模仿就能达到的浑然天成之美。很多早期的唐人作品,虽然结构严谨,但总带有一丝初唐特有的端庄和含蓄,与盛唐的开阔奔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设想这本集中收录的墨迹,应该能清晰地展现出这种过渡时期的微妙变化。我尤其好奇,不同书写载体(比如绢本、纸本)对于墨迹呈现出的质感有何影响,好的影印本应该能捕捉到这种细微的差别。翻开书卷,我希望能感受到那种“如印泥,如锥画沙”的物质感,这比单纯看数字扫描图要来得真切得多。如果能配上一些拓本对照图,那就更完美了,可以清晰地看到历代传拓工艺对原貌的影响,这也算是一种“墨迹史”的侧面观察。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我的私人书房,发现很多关于魏晋南北朝到唐初的书法理论著作,但总觉得缺少一个系统性的、能够直观展示“唐人风骨”的实物参照。这本新编系列,光是这个“新编”二字就让人充满期待,它意味着整理者在甄选和编排上一定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力求将那些散落各处的珍品汇集一堂,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我至今还记得上次在某博物馆看到一幅拓本时的震撼,那种力透纸背的雄强与内敛并存的气度,是单纯的文字描述无法传达的。我猜想这套书必然会收录那些至关重要的、足以代表时代精神的面貌。我更在意的是,它在考证和版本流传上是否提供了新的见解,毕竟古代墨迹的真伪和递藏史一直是书法研究中最为复杂也最为迷人的部分。
评分说实话,我关注这套书的契机,其实是因为它背后的学术团队。当代顶尖的书法研究学者们对古代书法的解读,往往能提供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无法企及的深度和广度。我不是专业的书法家,但对书法史上的转折点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唐代无疑是承前启后、气象万千的关键时期。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字帖,而是能伴随着权威的释文、详细的时代背景分析以及对特定书家风格演变路径的精到剖析。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针对性的临帖建议,或者对某些难以辨识的笔画给出几种合理的推测,那就太棒了。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预示着它不是一本走马观花的出版物,而是能沉下去、慢慢啃的学术佳作,这正是我所需要的“硬通货”。
评分字迹模糊,应该是复制再复制的版本,是否大陆盗版?或是台湾印刷质量下降,或者该版本就是虚高价格?建议不买。可以退货吗?
评分好书,二印的。618活动时购买,116,本想买徽宗高宗卷,可惜没货,抢了劵不能浪费啊。
评分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竞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予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评分包装太差
评分褚遂良传世最出名的两件墨迹之一,另一件是《阴符经》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两件墨迹都应该都不是真迹,《倪宽赞》是宋人临本(认为是宋高宗赵构临本);《阴符经》认为是民国时期“叶公绰、吴湖帆、张大千”伪作体系伪造(专门售予外国人)中的一件。
评分这套都很好,学书法墨迹是首选可以细细体会古人的用筆。台湾故宫有一定的优势,这套书印刷确实不俗是近年书法类书籍中上乘之作。
评分,元章亦襄阳人。始效其体至于笔换万钧,沉着痛快处,逊法其能尽耶?”《襄阳县志·古迹》:“襄州新学记碑:贞元五年卢群撰,罗让行书。……罗让字景宜,……让书襄阳学记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后乃超迈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于濮安懿王讳,故或称罗逊”。米芾《群玉堂米帖》自叙云:“余初学颜书,七、八岁作字,至大一幅,书简不成。”由此知,米芾是七、八岁时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是襄阳书家罗让(或称罗逊)。
评分没有封膜,外壳套有破损
评分其中有的只存其目,实只三十四篇。其中赵壹的《非草书》、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王僧虔《论书》、张怀瓘的《书断》等皆为古代书论中的名篇,流传甚广的传为卫铄的《笔阵图》和王羲之的《题笔阵图后》亦收入其中。《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谓之“采摭繁复,后之论书者,大抵以此为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