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列國志(套装上下册)

新列國志(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夢龍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历史演义
  • 列国志
  • 战国史
  • 古典文学
  • 长篇小说
  • 架空历史
  • 人物传记
  • 古代战争
  • 历史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36363
版次:1
商品编码:160081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典文學新刊
开本:25開
出版时间:2010-07-15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0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15*21cm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明朝嘉靖、隆慶年間,余邵魚編撰了一部《列國志傳》,8卷226則,約28萬字。全書始於武王伐紂,終於秦併六國。這部《列國志傳》自稱「編年取法麟經,記事一據實錄」,但其中仍有許多民間傳說故事。  明朝末年,馮夢龍在《列國志傳》的基礎上進行改編,形成了《新列國志》一書,共108回,增至70餘萬字。馮夢龍依據《左傳》、《史記》等書,刪除了舊本《列國志傳》中明顯不符合史實的故事傳說,同時增添了不少重要內容。在改編中,他還刪去了武王伐紂到西周衰亡這部分內容,集中寫春秋、戰國,即東周的歷史。  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對《新列國志》略加修訂潤色,並加上序、讀法,大量的評語及一些夾注,易名為《東周列國志》,共23卷108回。其原為《新列國志》的評點,但近200年來成為普遍流通的讀本,較《列國志傳》和《新列國志》為人所知。

作者简介

馮夢龍
字猶龍,又字子猶、公魚,別號龍子猶等,直隸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生於明萬曆二年(1574),卒於清順治三年(1646)。馮夢龍有一兄一弟。哥哥夢桂,字丹芬,是當時有名的畫家;弟弟夢熊,字非熊,號杜陵居士,晚更名歸之,字少璜,太學生,是有名的詩人。兄弟三人並稱「吳下三馮」,而三人中又以馮夢龍最有才華,梅之渙〈麟經指月?序〉就中說道:「吳下三馮,仲其最著。」 馮夢龍的詩集今已不存,但有其編纂的三十種著作傳世。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還有《新列國志》、《增補三遂平妖傳》、《智囊》、《古今談概》、《太平廣記鈔》、《情史》、《墨憨齋定本傳奇》,以及許多解經、紀史、采風、修志的著作。

目录

第1回 周宣王聞謠輕殺 杜大夫化厲鳴冤
第2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 幽王烽火戲諸侯
第3回 犬戎主大鬧鎬京 周平王東遷雒邑
第4回 秦文公郊天應夢 鄭莊公掘地見母
第5回 寵虢公周鄭交質 助衛逆魯宋興兵
第6回 衛石碏大義滅親 鄭莊公假命伐宋
第7回 公孫閼忌射考叔 公子翬計諂魯侯
第8回 立新君華督行賂 敗戎兵鄭忽辭婚
第9回 齊侯送文姜婚魯 祝聃射周王中肩
第10回 楚熊通僭號稱王 鄭祭足被脅立庶
第11回 宋庄公貪賂搆兵 鄭祭足殺婿逐主
第12回 衛宣公築台納媳 高渠彌乘間易君
第13回 魯桓公夫婦如齊 鄭子亹君臣為戮
第14回 衛侯朔抗王入國 齊襄公出獵遇鬼
第15回 雍大夫計殺無知 魯庄公乾時大戰
第16回 釋檻囚鮑叔薦仲 戰長勺曹劌敗齊
第17回 宋國納賂誅長萬 楚王杯酒虜息媯
第18回 曹沫手劍劫齊侯 桓公舉火爵寧戚
第19回 擒傅瑕厲公復國 殺子頹惠王反正
第20回 獻公違卜立驪姬 成王平亂相子文
第21回 管夷吾智辨俞兒 齊桓公兵定孤竹
第22回 公子友兩定魯君 齊皇子獨對委蛇
第23回 衛懿公好鶴亡國 齊桓公興兵伐楚
第24回 盟召陵禮款屈完 會葵邱義戴世子
第25回 智荀息假途滅虢 窮百里飼牛拜相
第26回 歌扊扅百里認妻 獲陳寶穆公證夢
第27回 驪姬巧計殺申生 獻公臨終囑荀息
第28回 里克兩弒晉孤主 穆公一平晉內亂
第29回 晉惠公大誅群臣 管夷吾病榻論相
第30回 秦晉大戰龍門山 穆姬登台要大赦
第31回 晉惠公怒殺慶鄭 介子推割股啖君
第32回 晏蛾兒逾牆殉節 群公子大鬧朝堂
第33回 宋公伐齊納子昭 楚人伏兵劫盟主
第34回 宋襄公假仁失眾 齊姜氏乘醉遣夫
第35回 晉重耳周遊列國 秦懷贏重婚公子
第36回 晉呂郤夜焚公宮 秦穆公再平晉亂
第37回 子推守志焚綿上 叔帶怙寵入宮中
第38回 周襄王避亂居鄭 晉文公守信降原
第39回 柳下惠授詞卻敵 晉文公伐衛破曹
第40回 先軫詭謀激子玉 晉楚城濮大交兵
第41回 連谷城子玉自殺 踐土壇晉侯主盟
第42回 周襄王河陽受覲 衛元咺公館對獄
第43回 智寧俞假鴆救主 老燭武縋城說秦
第44回 叔詹據鼎抗晉侯 弦高假命犒秦軍
第45回 晉襄公墨縗敗秦 先元帥免胄殉翟
第46回 楚商臣宮中弒父 秦穆公殽谷封屍
第47回 弄玉吹簫雙跨鳳 趙盾背秦立靈公
第48回 刺先克五將亂晉 召士會壽余紿秦
第49回 公子鮑厚施買國 齊懿公竹池遇變
第50回 東門遂援立子倭 趙宣子桃園強諫
第51回 責趙盾董狐直筆 誅斗椒絕纓大會
第52回 公子宋嘗黿搆逆 陳靈公衵服戲朝
第53回 楚莊王納諫復陳 晉景公出師救鄭
第54回 荀林父縱屬亡師 孟侏儒托優悟主
第55回 華元登床劫子反 老人結草亢杜回
第56回 蕭夫人登台笑客 逢丑父易服免君
第57回 娶夏姬巫臣逃晉 圍下宮程嬰匿孤
第58回 說秦伯魏相迎醫 報魏錡養叔獻藝
第59回 寵胥童晉國大亂 誅岸賈趙氏復興
第60回 智武子分軍肆敵 偪陽城三將鬥力
第61回 悼公駕楚會蕭魚 林父因歌逐獻公
第62回 諸侯同心圍齊國 晉臣合計逐欒盈
第63回 老祁奚力救羊舌 小范鞅智劫魏舒
第64回 曲沃城欒盈滅族 且於門杞梁死戰
第65回 弒齊光崔慶專權 納衛衎寧喜擅政
第66回 殺寧喜子鯆出奔 戮崔杼慶封獨相
第67回 盧蒲癸計逐慶封 楚靈王大合諸侯
第68回 賀虒祁師曠辯琴 散家財陳氏買齊
第69回 靈王挾詐滅陳蔡 晏嬰巧辯服荊蠻
第70回 殺三兄平王即位 劫齊魯昭公尋盟
第71回 晏嬰二桃殺三士 平王娶媳逐世子
第72回 伍尚捐軀奔父難 子胥微服過昭關
第73回 伍員吹簫乞吳市 專諸進炙刺王僚
第74回 囊瓦懼謗誅無極 要離貪名刺慶忌
第75回 孫子演陣斬美姬 蔡侯納質乞吳師
第76回 楚昭王棄郢西奔 伍子胥掘墓鞭屍
第77回 泣秦庭包胥借兵 退吳師楚王返國
第78回 會夾谷孔子卻齊 墮三都聞人伏法
第79回 女樂良馬迷魯侯 文種重金賂宰喜否
第80回 夫差違諫釋越王 勾踐竭力事奉吳
第81回 勾踐巧施美人計 子貢自薦說列國
第82回 殺子胥夫差爭歃 納蒯瞶子路結纓
第83回 誅羋勝葉公定楚 滅夫差越王稱霸
第84回 智伯決水灌晉陽 豫讓擊衣報襄子
第85回 樂羊怒醊中山羹 西門喬送河伯婦
第86回 吳起殺妻求功名 騶忌鼓琴取相位
第87回 說秦君衛鞅變法 辭鬼谷孫臏下山
第88回 智孫臏佯狂脫禍 陰龐涓兵敗桂陵
第89回 馬陵萬弩射龐涓 咸陽五牛分商鞅
第90回 蘇秦合從相六國 張儀被激往秦邦
第91回 學讓國燕噲召兵 偽獻地張儀欺楚
第92回 賽舉鼎秦王絕脛 莽赴會楚王陷秦
第93回 主父餓死沙邱宮 孟嘗偷過函谷關
第94回 馮諼彈鋏客孟嘗 齊王糾兵伐桀宋
第95回 說四國樂毅滅齊 驅火牛田單破燕
第96回 藺相如兩屈秦王 馬服君單解韓圍
第97回 死范睢計逃秦國 假張祿廷辱魏使
第98回 質平原秦索魏齊 敗長平起坑趙卒
第99回 白起含冤死杜郵 不韋巧計歸異人
第100回 魯仲連不肯帝秦 信陵君竊符救趙
第101回 秦王滅周遷九鼎 廉頗敗燕斬二將
第102回 華陰信陵敗蒙驁 胡盧龐煖斬劇辛
第103回 李園爭權除黃歇 於期傳檄討秦王
第104回 甘羅童年取高位 嫪毒偽腐亂秦宮
第105回 茅焦解衣諫秦王 李牧堅壁卻桓齮
第106回 王敖反間殺李牧 田光刎頸薦荊軻
第107回 獻圖荊軻鬧秦庭 論兵王翦代李信
第108回 兼六國統一輿圖 號始皇建立郡縣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帝国晚歌:晚清风云录》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内容详尽,不涉及《新列国志》的相关信息。 --- 帝国晚歌:晚清风云录 一部波澜壮阔、细节入微的晚清全景史诗 书籍简介 《帝国晚歌:晚清风云录》是一部深入挖掘晚清社会、政治、军事与文化变迁的鸿篇巨制。本书以时间为轴,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全景式地再现了中国在传统王朝体系与现代世界体系碰撞下的挣扎、转型与阵痛。我们试图穿透厚重的史料迷雾,还原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悲剧的时代,探寻“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背后的深层逻辑与复杂人性。 本书并非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力求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因果链条。它聚焦于权力核心的运作、地方势力的崛起、知识精英的觉醒以及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立体、多维、充满张力的晚清画卷。 第一部分:旧梦的坍塌与冲击的序曲(1840-1860)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传统世界观的颠覆性冲击。我们不仅仅关注炮火与条约,更深入剖析了清廷内部对于“天朝上国”迷思的松动与抗拒。 虎门硝烟与“夷务”的开端: 详细梳理了第一次中英战争中,双方在军事技术、战略意图乃至信息获取上的巨大代差。重点分析了林则徐等开明官员在接触西方文明初期所展现出的“开眼看世界”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是如何被更保守的政治势力所压制。 《南京条约》的深远影响: 条约的签订不仅是领土与财富的丧失,更是中国主权观念的首次重创。我们探讨了协定关税、治外法权等概念如何一步步架空清朝的统治基础,并为后续的列强侵略敞开了大门。 洪水的内生:太平天国的崛起: 本书认为,太平天国的爆发是内忧外患交织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是底层民众对苛政的绝望反抗,更是一种带有极端宗教色彩的“另类”王朝尝试。详细描绘了金田起义的原始动力,定都天京后的组织架构,以及与传统儒家士绅阶层的激烈冲突。重点分析了曾国藩湘军的兴起,这是晚清地方化、汉族化军事力量崛起的标志性事件,标志着中央权力结构的初步松动。 第二部分:中兴的幻象与洋务的挣扎(1861-1885)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主导的“同光中兴”成为本书这一阶段的核心议题。这一时期,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开始了艰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探索。 洋务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本书区分了洋务运动中的“富国”、“自强”两个层面。我们细致考察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大型军事工业的建立过程,分析了李鸿章、左宗棠等实干家在筹办实业中遇到的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官僚掣肘等结构性困境。我们探讨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局限性——即在不触动儒家伦理和政治体制的前提下,试图吸收西方技术成果,这种内在的矛盾最终限制了改革的深度。 边疆的危机与重塑: 详细描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军事壮举,探讨了如何处理与俄国、英国在中亚地区的微妙关系。同时,对“借师助剿”和“淮军”的扩张,如何进一步强化了地方督抚的权力,为后来的督抚割据埋下了伏笔。 甲申易折:中法战争的教训: 对中法战争,特别是马尾海战的失败进行了深入剖析。这场战争暴露了洋务成果的虚弱性——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而“制度”的腐朽未能改变。法国的胜利,使得中国失去了对越南的传统宗主权,极大地刺激了有识之士,促使他们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制度变革。 第三部分:危机的深化与维新的呼声(1886-1898) 在甲午战争前夜,民族危机感空前高涨,保守与改革的力量展开了激烈的角力。 甲午洪流:旧体系的最后审判: 本书对甲午海战的描写,不仅仅是记录北洋水师的覆灭,更是对清朝体制僵化、吏治腐败、军费挪用等深层病灶的揭露。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更是对“中兴”神话的彻底粉碎。我们探讨了甲午战后,各国对中国的瓜分狂潮,以及《马关条约》中巨额赔款对中国财政的致命打击。 从“师夷”到“变法”:康梁的登场: 甲午战后,知识界的主流思潮开始从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本书详细考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思想发展脉络,他们如何利用西学资源,重新诠释儒家经典,构建变法的理论基础。戊戌变法的筹备过程、光绪皇帝的决心与慈禧太后集团的疑虑,构成了这场短暂而惨烈的政治斗争的核心张力。 戊戌政变:改革的夭折与代价: 对“百日维新”的始末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分析了维新派在政治策略上的失误,如急于求成、缺乏与地方实权派的有效沟通,以及对后党势力的低估。政变的残酷性,使得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自上而下的温和改革在既得利益集团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 第四部分:革命的酝酿与末世的狂欢(1899-1911)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以及清廷的“新政”与“预备立宪”的矛盾,直至辛亥革命的爆发。 义和团风暴:迷信与爱国的混合体: 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我们采取了复杂的视角。它既是底层民众对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原始爆发,也是封建迷信与排外情绪的极端体现。详细分析了清廷从剿灭到利用,最终引狼入室的战略失误,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带来的空前屈辱。 “新政”的迟滞与“立宪”的谎言: 在庚子国耻的刺激下,清廷被迫推行“新政”,试图通过改良来挽救危局。本书考察了清末的废科举、编练新军、推行新式教育等改革措施,但同时也指出,这些改革在结构上存在根本缺陷——权力并未真正下放,而是被牢牢控制在满洲贵族手中。预备立宪的流产,尤其是“皇族内阁”的设立,彻底暴露了清廷“假立宪、真集权”的意图,最终将温和的立宪派推向了革命阵营。 武昌的枪声与帝国的谢幕: 本书以辛亥革命在武昌的突发性爆发为高潮,分析了革命党人长期以来的组织积累,以及清廷新军内部的离心离德。最后的篇章,描绘了帝制瓦解的速度之快,一个统治了二百六十多年的王朝,在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冲击下,如何迅速地土崩瓦解。 结语:未竟的革命 《帝国晚歌》的最后,是对晚清时代遗产的审视。这个时代充满了未竟的努力、破碎的理想和沉重的教训。它留给后世的,不仅是被西方的坚船利炮叩开的国门,更是关于如何实现国家现代化、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如何构建一个公平有效率的政治体制的永恒叩问。本书旨在让读者理解,近代中国的每一个选择,都深深地烙印着这个动荡不安的“帝国晚歌”的时代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说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恐怕在于它对“人”的刻画。历史的洪流固然重要,但推动历史前行的终究是形形色色的人。作者显然深谙此道,他笔下的君王将相、谋士文臣,乃至市井小民,都有其复杂的人性侧面。有雄才大略的豪迈,也有私心杂念的挣扎;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也有致命的软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记述那些英雄人物的晚年或落魄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悲悯,没有一味地歌颂或贬低,而是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历史群像。它让我明白,历史绝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日期和事件,而是无数鲜活生命的交织与碰撞,读完之后,心中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敬畏与感慨。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大部头”的历史著作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会枯燥乏味,但这部作品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只不过它的情节是真实发生过的。作者的逻辑非常清晰,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即使是对相关历史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很快跟上思路,进入那个时代。他对于不同势力之间的制衡与博弈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历史时期的理解上了一个大台阶,很多过去困惑我的历史疑点都得到了合理的解释。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框架,让人能够系统地、深入地去思考历史的走向和必然性。是那种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读出新东西的传世之作。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阅览过不少关于这段历史的著作,但很少有能像这套书一样,给我带来如此强烈的“代入感”。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灵活,他能够自如地在俯瞰全局的“上帝视角”和深入个体的“微观视角”之间切换,使得历史的描绘既有高度,又有温度。例如,在讲述某位重要人物的决策时,作者不仅分析了其政治考量,还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当时环境对决策者心理的影响,这种立体化的塑造,让那些历史人物瞬间变得鲜活可感。我常常会想,如果是我处在那个位置,又该如何抉择?这种思考的过程,正是阅读优秀历史作品的魅力所在。这套书的上下册衔接得也十分自然流畅,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且引人入胜的历史长卷。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实在太绝了,简直是文字的盛宴。不同于那些枯燥的史书,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充满了文学的张力和感染力。他用词考究,遣句精妙,读起来有一种古典韵味和现代笔法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在描写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时,那种气势恢宏的描写,让人读后热血沸腾,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碰撞声。而当描写到宫廷内的阴谋诡谲时,笔触又变得幽微而犀利,让人不寒而栗。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逸闻,既丰富了阅读体验,又巧妙地补充了正史中缺失的细节。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享受一场高雅的文学沙龙,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这种将史实与文学完美融合的功力,着实令人佩服。

评分

终于把这套书读完了,真是酣畅淋漓,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史诗之旅。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握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朝代的更迭、每一次重大的战役,都被他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呼吸着那个时代的空气。特别是那些关键人物的内心挣扎和决策过程,写得极其细腻深刻,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我常常在阅读时陷入沉思,想象着当时的情境,那种身处乱世却又胸怀天下的复杂情感,真是难以言表。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时而磅礴大气,描绘宏大的历史画卷;时而又聚焦于某个小人物的命运转折,让人在感叹历史无情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历史争议时的那种审慎和多角度的呈现,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对于我们理解历史的深度和广度非常有帮助。

评分

书于今日中午送达。本书总体不错,书厚而轻便,编印俱佳,只是字体太小,每页达18行,阅读较为费眼,小有遗憾,不过较之人民文学版似应稍胜,收下慢慢品读吧。图片转帖自京东网友晒单帖,特此说明并致谢忱。

评分

不错!很厚的两大本!印刷精良!

评分

不错,就是字小了点,如果大一号就完美了。

评分

台版图书,质量没得说,好好好

评分

总体不错,满意。

评分

上本发白,下本发黄。我朋友说凑的。。。内容还好,感觉价格很不理想。

评分

快递小哥送来后迫不及待打开,品相完美,印刷堪称经典,内容更是没的说啊

评分

锁线装订,不错。字有点小,印刷不是很清晰。有校注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