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策略評估與最佳化(第2版) [Th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rading Strategies (2 Ed.)]

交易策略評估與最佳化(第2版) [Th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rading Strategies (2 E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伯.帕多(Robert Pardo) 著,李佳儒 译
图书标签:
  • 量化交易
  • 策略评估
  • 策略优化
  • 金融工程
  • 投资组合
  • 风险管理
  • 回测
  • Python
  • 量化金融
  • 交易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6320200
版次:2
商品编码:16009445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rading Strategies (2 Ed.)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7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商品尺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交易策略評估與最佳化》重點:
● 提出適當使用開發自動化交易策略的好處。
● 如何公式化、測試跟評估交易策略。
● 如何適當執行最佳化。
● 提出過度配適的徵兆及避免原則。
● 如何合併樣本外資料至交易策略測試中。
● 如何使用推進分析及其好處。
● 如何製作交易策略分析報表。
● 如何透過交易策略歷史測試數據判斷真實交易績效。

内容简介

◆ 最佳化交易策略的最終目標,就是把策略效果提高到最好,讓程式賺得最大可獲利報酬,且控制風險在一定水平。對想用演算法或是機械式交易策略來交易的投資人而言,本書以直接可用的方式點出交易獲利的優勢。
◆ 作者羅伯.帕多身為一位專業具名望的交易系統設計與測試專家,他堅持交易策略只有在風險跟獲利被精確量度的情況下,才能被適當的評估跟使用——而且只有經由電腦化測試才能做到。 帕多指出正確測試跟最佳化的好處,並提出正確公式化、測試跟評估交易策略的方法跟細節。他也解釋如何適當的最佳化交易策略,整合樣本外資料到交易策略的測試裡面,以及執行推進分析,產出交易策略回測結果,跟用歷史回測結果來判斷真實交易績效。此外,他還指出過度配適的症狀—就是最佳化「搞砸」跟產生錯誤的結論,並且提供一些守則去避免它。

作者简介

羅伯.帕多(ROBERT PARDO),帕多集團創辦人暨總裁。資深專業資金管理人,電腦化交易程式設計及測試專家。帕多集團為專業資金管理顧問公司,並提供市場分析自營交易服務。自1983年起,帕多持續設計、改良跟精進各種版本的商用交易軟體。他也擔任高盛(Goldman Sachs)、 創世界石油(TransWorld Oil) 、大和證券(Daiwa Securities)等大型交易公司的顧問,並與當恩資金管理(Dunn Capital Management)合夥創立XT99交易平台。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自序
謝詞
導論
第一章關於交易策略
第二章系統化交易優勢
第三章交易策略研發程序
第四章策略研發平台
第五章策略設計元件
第六章歷史資料模擬
第七章公式化與規格化
第八章初步測試
第九章搜尋與評估
第十章最佳化
第十一章推進分析
第十二章績效評估
第十三章過度配適多面性
第十四章交易你的策略
註釋

精彩书摘

第一章 關於交易策略
當人們在有組織性的市場交易時,交易策略就已經存在了。當然有些人會跟我爭論策略交易的定義。概略的說自動化交易策略或自動化策略指的是:交易系統、機械式交易系統、交易模型、演算法交易。經分析後,我相信任何成功的交易員,不管是使用自由心證交易或是自動化交易,最終都是使用系統化的交易策略來做交易。最後,我也認為當你讀完這本書後,你會發現在未使用系統化交易的情況下,想要獲得長期且超過市場平均的交易或投資報酬,是很困難的。
技術方法與交易策略所隱含的利益,隨著市場所提供的利益而有所起落。而市場所提供的利益,又與市場本身所具有的動能與獲利機會,或說是交易利潤有關。
從1991年John Wiley & Sons 出版《交易系統設計、測試與最佳化》(Design,Testing,and Optimization of Trading Systems , DTOTS)後的十多年來,對於交易系統的關注有著大幅的成長,這歸因於兩項重要進展。
第一個重要的進展就是市場本身。不只是股市的大多頭走勢,1980年代起衍生了多到數不清的期貨商品。大多數成長來自金融商品期貨市場,這些高速發展使得70及80年代盛行的商品期貨市場黯然失色。熱錢大幅湧入眾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這些精明的資金多數來自於專業機構及投資人。第二個重要的進展是電腦運算能力的爆炸性成長,而價格更趨低廉,這也進而促使複雜的交易策略跟測試軟體的成長。
這兩項主要的重大進展與一些其它演進,開啟了技術化交易方法跟交易策略的文藝復興時期。我們可以說在1990年代,純機械化演算法交易就此誕生,完全毋需人工判斷。
如同我在序文中詳述的,從那時起,這些趨勢發展讓90年代早期的步調有如沉睡一般。以90年代的觀點來看,現在電腦的運算能力幾乎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快。市場的膨脹跟成交量幾乎是以爆炸性的成長。全球的交易量成長了1,470%。1990年時全球期貨合約的交易量是802,158,725口。到2006年底已成長至11,859,266,610口。非美國市場的成交量成長超過2,890%(2006 年7,286,007,782口,1990年251,771,924口)。美國市場的成交量僅僅增加831%(2006年 4,573,259,430口,1990年550,386,858口)。這清楚地顯示期貨交易越來越全球化。
1990年時,獨立投資人與專業交易員兩者勢均力敵,但這狀況只短暫存在。在交易文藝復興時期,獨立投資人要追上專業交易員的步調顯得非常困難的。低廉的電腦運算能力組合精密複雜的軟體與不斷成長的交易方法,持續讓聰明的投資人可以設計跟測試,專家口中所說的正期望值或是有潛在獲利能力的交易策略。
這些策略可能跟專業投資公司的交易策略互有高下。獨立交易者也可單憑一己之力創造出非常複雜且成功的交易策略。這些科技、歷史價格資料跟軟體都垂手可得。事實上,現代(約2007年)備有測試軟體與強大電腦的投資人,其策略開發能力遠遠超過1990年專業交易策略設計師所能及。除了這些能力的增加,現在技術分析方法的可用性、範圍、複雜度都大了好幾倍。
然而在今天極度競爭的市場裡,正確且透徹的瞭解如何適當地設計跟測試策略才是最重要的。但我只能很遺憾的說,目前獨立交易者能用的策略研發軟體並沒有跟上電腦運算能力與技術方法的成長。成功交易策略的生命週期始於策略設計者眼中的一線靈光,最終達到真金白銀的交易獲利。這本書會呈現成功測試、最佳化跟交易機械式策略所需的技巧。
成功測試機械化策略最顯而易見表徵就是─財務的成長。而不當的策略測試則會造成許多弊端。當然,最主要者便是財務上的損失,有時若發生較極端的狀況則會導致財務破產。這樣的財務損傷會可能會伴隨更多難堪的打擊,這些交易虧損的代價可能是數百小時的勞心勞力工作,並參雜著挫折感跟失落感。
勤奮的使用書上所提供的程序來開發跟評估交易策略的交易員,則可避掉這些所費不眥的虧損陷阱。
1.1 為什麼寫這本書?
這本書的撰寫是為了讓那些願意將交易點子轉化成測試且驗證過,又能適當配置資金且獲利的自動化交易策略交易員,能有一個清楚而具體概念。
在期貨交易領域,大多數的專業交易者都廣泛採用了技術分析並使用交易策略,方法的複雜度跟使用的範圍也持續成長。各種型態的交易策略充斥於期貨交易業界,不過在股票與避險基金方面的運用上,則受到了較多的限制。
一些科學家變成的頂尖的計量交易員,如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文藝復興科技)、大衛蕭(David Shaw) (D.E.蕭公司)、多伊法墨(Doyne Farmer)(預測公司),他們在這領域所獲得的驚人投資報酬展現了他們以原創性、精密且有效方法來開發交易策略所受之肯定。而在期貨交易市場倍受關注的方法漸漸的也在股票市場受到注意。
由於這些交易方法非常地自然、數值化、系統化且自動化,所以能藉由電腦計算機測試。如果程序都能正確完成,這些測試能為交易策略提供極大的價值。事實上,帕多資本有限公司(Pardo Capital Limited)的交易部門和我從來不會使用未經過精密且系統化測試的交易策略。
錯誤的策略研發跟測試會導致真實交易中的虧損。別把這結論搞錯了。如同一個有名的電腦諺語,'輸入錯誤,導致輸出無效'。測試過程中可能會有些錯誤、劣質程序或是技術缺陷,因而造成無法避免的不良結果,電腦化測試最好能調整到恰到好處,不然還不如不要做。
有些交易員可能會因為不甚瞭解如何適當運作測試,結果反而對一些好主意變得灰心失望。拙劣的交易策略開發技巧甚至會讓一些交易員認為交易策略沒有用處。
因為缺乏對最佳化和回測的正確瞭解,以及運作上的種種困難,有些人仍然相信測試與最佳化不過是一種曲線擬合(curve-fitting)。對於不了解這些名詞的你們請別擔心,這些在適當的章節中都會有正式定義。
書中提及的程序跟方法,會證明正確測試跟最佳化的好處,遠重於學習跟熟悉適當應用軟體的努力。書中會提出正確公式化、測試跟最佳化交易策略等程序的細節。
為了讓讀者有正確的觀念,本書清清楚楚的區別最佳化(optimization)跟過度配適(overfitting) 兩個詞的意義。最佳化指的是藉測試與最佳化交易策略的過程,來計算出最有可能的交易獲利。最佳化是正確的測試。不會有一個頭腦清楚的策略設計者會故意做成過度配適,而是做了錯誤的最佳化。過度配適是錯誤的測試。

前言/序言

我認識鮑伯.帕多是在1996年,那時他為了替他的XT99系統找資金而接觸我所成立的當恩資金管理公司。經過了大量的系統評估,鮑伯、當恩公司和我們客戶間達成了研發協助與交易的協議。我很榮幸的說,這個協議對所有人都獲益良多,即使到現在也一樣相當成功。當鮑伯最近問我是否願意為本書的第二版撰寫前言時,我也表達了樂意之至。
基於我的科學背景與所受之專業訓練,我認為系統研發必需對交易模型測試結果做詳盡的統計分析。因此,我們非常高興能找到許多有效方法可應用在研發XT99模型,使其能經得起考驗且可持續測試跟調整。
當我與同事因緣際會讀到本書第一版時,我們對於使用推進模擬(Walk-Forward Analysis)方法進行系統研發此一優點特別感到興趣。我也知道許多人認為本書的第一版是經典之作。一般來說,經典之作很難再加以改善,但在某些狀況下這是必須的。如鮑伯在序中所提,自從1991年本書第一版問市後,電腦、交易跟資金管理的世界已經有所改變了,而且大大超越了本書所估計。由於初版之後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鮑伯便必需出版新書來闡述這些差異。好消息是鮑伯不僅藉此更新,亦也重新組織了原始資料,並對其做出更清楚的解釋,同時也加入了更深入的看法與他近年所學到的新事物。至於他對經典之作做了哪些改進?這就得留給讀者去判斷了。
我總是訝於鮑伯所達到的技術跟充滿創意的點子。鮑伯的專注、原創性,與其致力於成為一個研究者跟交易員的信念,在本書第二版中相當顯而易見。我相信一個認真的系統研發者會在本書第二版中發現許多非常有趣且收穫豐富之處。
William A.Dunn,PhD
DUNN 資金管理公司董事長
自序
回顧
《交易系統設計、測試與最佳化》(Design,Testing,and Optimization of Trading Systems , DTOTS)第一版已於1991年出版。從1991年至今的17年來,整個世界已有劇烈變化,因此第一版中所述已有不足。有人會說市場早也跟著變了,但我無法同意這點。市場總是知道該通往何處——結合所有資訊、科技、財富、交易模式的變化,它會持續計算出市場參與者所公認的價值。我也常常會想,該如何透過市場參與者型態的改變,來定義市場的適應能力與走向。
在這份導讀裡我們會回顧在這段時間所發生的結構性變化,以及其對市場所產生之衝擊。許多狀況卻似乎顯而易見。但仍請容許我不厭其煩的再次敘述這些陳年往事,因為這些事件的累積,已經改變了交易本質與我們所從事的這行,並直接反應在當前交易策略設計與評估的研究中。
你可能會問是“什麼樣的影響呢?”,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讓我在此先提出一些我對於這些議題的看法,畢竟這和本書中我們所要討論的重點具有高度相關性。
交易系統:從谷底深淵成為閃耀之星
首先,或許也是最重要的不同點是,在1990年代早期,人們對於系統交易是否有效仍存有爭議。對於在這個領域相對資淺的人來說,這或許有些令人詫異!現在為人所熟知,甚至無庸置疑的演算法交易功效,在當初幾乎被視為是某種宗教信仰。
自從人們開始接受演算法交易工具所帶來的好處之時,我也發現了對此過於執著所衍生的困擾。我所受之訓練教導我們必須嚴格遵從科學方法與經驗法則。我一直都深信於此。在交易這行裡,如果交易員無法持續、仔細且對其所使用之方法抱持信心,一但有所懷疑或動搖,則註定會失敗。我也相信自今而後,透過詳盡研究的正確演算法交易運作,將會是大規模交易最有效率的方法。讀者繼續閱讀後會更了解這些相關細節。
簡言之,演算法交易的好處相當多。但重點是它能消除容易導致失敗的人為判斷、並可精準量化計算風險與報酬、風險與資產配置,及其可一次運用在大量不同市場商品之能力。結合了現代化科技,使得演算法能應用於電子交易並排除所有人為干預,如此能提供的好處有:光速般的運算速度、穩定且客觀的交易訊號、而且沒有人為想法的干擾。當然,好處不只有這些。
如果有人查一下專業商品顧問跟資金管理這行,會發現採用演算法(或系統化)商品顧問(Commodity trader advisers,CTAs)與自由心證式交易者的比例是3.5比1。這表示大部分商品顧問已經採用演算法的交易哲學。既然我們可以假設這些專業的資金管理者相當知識淵博且多為精明老練,普遍採用演算法交易也可以說是專家的選擇。
比較麻煩之處是許多散戶,或是那些有志於專職交易且擁有各方面專長與智慧的人,幾乎都會對交易系統不加思索、天真地或是盲從般的相信。讓我驚訝的是,從1990年代以來,市售給消費者的商業交易策略,其複雜度跟今天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因此,自從本書第一版出版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相當大的差異;很多人從對交易系統的無知,又或常帶有敵意的懷疑其功效,轉變為教條式的盲目的相信交易系統。更糟的是,還可能會認為任何交易系統都能發揮其功效。
為什麼這些事很重要呢?它凸顯了兩個要因;第一是整體交易大眾的教育程度在這15年內並沒有顯著的提升,以目前來說想當然比起1990年有著更多參考書、軟體跟課程。然而,以多樣化角度、深入性與知識精闢程度來說,我會說這些大部份都只是片面的資訊。第二點與則與第一點息息相關,該問題在於交易策略設計跟評估原則的相關知識,並不為一般人所知。從我寫了本書第一版之後,為了補救先前交易著作之所不足,當著手第二版時,這點特別引起我的注意。另外,因為我在出版第一版前,我跟員工花了很多時間跟金錢在教育我們的客戶使用這些規則。或許我能藉由第二版的出版,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投资组合构建与风险管理:量化实践指南 书名:投资组合构建与风险管理:量化实践指南 ISBN(示例):978-1234567890 出版社(示例):金融前沿出版社 作者(示例):张伟 博士,李明 教授 --- 内容概述:量化投资的基石与前沿 本书《投资组合构建与风险管理:量化实践指南》旨在为金融专业人士、量化分析师、资产管理者以及有志于深入理解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深入且高度实用的操作框架。本书的核心目标是超越传统的资产配置理念,侧重于如何利用现代统计学、机器学习和计算金融学的工具,在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构建稳健、高效且具备风险可控性的投资组合。 全书结构严谨,从基础的金融数据处理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模型构建、绩效归因和实时风险监控。内容覆盖了从经典马科维茨模型(Markowitz Model)的局限性分析,到现代因子模型(Factor Models)、贝叶斯方法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直至前沿的深度学习在波动率预测和择时策略中的探索。 第一部分:数据基础与模型预备 本部分为后续高级分析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和理论铺垫。 第一章:金融数据清洗与预处理 本章详述了获取高质量金融数据的关键步骤,强调数据偏差(如幸存者偏差、数据截尾)对模型有效性的影响。重点讨论了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缺失值插补技术(如K-NN插补、多重插补)在投资数据中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处理高频数据中的跳空和异常值。同时,介绍了清洗后的数据在不同频率(日、周、月)下的特征工程,如计算移动平均、波动率窗口、技术指标的衍生。 第二章: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回顾与批判性审视 深入分析了马科维茨均值-方差模型(MVO)的数学结构及其在实践中的核心缺陷,包括对输入参数(期望收益和协方差矩阵)的高度敏感性、解集的非稳定性和“输入偏误”的放大效应。本章不满足于理论介绍,而是侧重于展示如何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来评估MVO在不同历史市场条件下的鲁棒性,并引入了残差分析来量化模型假设的偏离程度。 第三章:协方差矩阵估计的高级技术 鉴于协方差矩阵是衡量资产间相互依赖性的核心,本章专门探讨了超越标准样本协方差(Sample Covariance)的估计方法。详细介绍了: 1. 收缩估计(Shrinkage Estimation):包括Ledoit-Wolf方法及其在低信噪比环境下的性能对比。 2. 因子模型下的协方差估计:如何通过多因子模型(如CAPM、Fama-French三因子/五因子)分离出系统性风险和特质风险,从而得到更平滑的残差协方差矩阵。 3. 动态协方差建模:应用GARCH族模型(如EGARCH、DCC-GARCH)捕捉市场波动率的时变性和条件相关性,并展示其在近实时风险度量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投资组合构建的量化范式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专注于构建稳健且目标明确的投资组合。 第四章:基于风险平价的构建方法论 系统介绍了风险平价(Risk Parity)的概念,它将资产权重与风险贡献度挂钩,而非依赖于难以估计的预期收益。本章深入探讨了: 等波动率(Equal Volatility):作为风险平价的基础。 风险贡献度平价(Risk Contribution Parity, RCP):如何精确计算每个资产对总组合风险的贡献,并反向推导权重。 层次风险平价(Hierarchical Risk Parity, HRP):基于矩阵聚类和树形结构优化,提供了一种对传统优化方法鲁棒性更强的替代方案,特别适合于存在大量资产且相关性结构复杂的情况。 第五章:因子投资组合的构建与多因子模型的应用 本章聚焦于因子投资,这是当前量化投资的主流范式。 因子选择与检验:介绍了如何从学术文献和市场数据中筛选出有效的因子(价值、动量、规模、质量、波动率等),并使用回归分析和信息系数(IC)检验其预测能力和稳定性。 正交化与去冗余:讨论了如何通过多元回归或Gram-Schmidt正交化消除因子间的共线性,构建更纯粹的因子暴露。 因子模型驱动的优化:展示如何将因子暴露作为约束条件,结合风险预算模型,构建既能捕捉因子溢价,又能有效控制因子集中风险的投资组合。 第六章:约束优化与稳健性技术 投资组合优化是一个约束条件极多的优化问题。本章专注于解决优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实用性挑战。 凸优化在投资组合中的应用:使用二次规划(QP)求解MVO的变体,包括不对称风险约束(如限制下行风险)。 Black-Litterman模型:详细解析该模型如何结合市场均衡观点和投资者的主观信念,生成更具经济直觉的预期收益向量,并展示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权重调整机制。 样本平均近似(Sample Average Approximation, SAA)与鲁棒优化:探讨如何在优化目标函数中纳入对输入参数不确定性的考量,以生成在未来各种可能情景下表现一致的资产权重。 第三部分:风险管理、绩效评估与实时监控 本部分强调投资组合的生命周期管理,确保策略在实盘中能够有效运作并及时响应市场变化。 第七章:前沿风险度量与压力测试 超越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和VaR(Value-at-Risk)的局限性。 条件风险价值(CVaR/Expected Shortfall):深入分析CVaR作为下行尾部风险更优度量的优势,并展示如何将其纳入优化目标。 极值理论(Extreme Value Theory, EVT):应用Pickands-Balkema-de Haan定理对尾部事件的概率分布进行建模,以获取更准确的极端损失估计。 压力测试与情景分析:设计系统性冲击情景(如利率突变、信用危机),评估投资组合在非线性或结构性变化下的脆弱性。 第八章:绩效归因与基准选择 如何准确地衡量投资组合的超额收益来自何处? 多层次绩效归因:分解超额收益到资产选择、大类配置和特定因子暴露的贡献。 基准的构建与匹配:讨论如何根据投资策略(如多因子策略、绝对回报策略)设计恰当的基准组合,避免“基准陷阱”。 信息比率与稳定性分析:评估基金经理或量化模型稳定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并分析信息比率的长期动态。 第九章:投资组合的动态再平衡与交易成本 动态调整是量化投资的必然要求,但必须权衡调整带来的交易成本。 再平衡频率与阈值策略:比较基于时间的再平衡(如每月)与基于误差容忍度的再平衡(如权重偏离阈值)。 交易成本建模(Market Impact & Liquidity Costs):引入阿尔斯通(Almgren-Chriss)模型等,量化最优执行路径,并在优化模型中嵌入交易成本约束,实现“净回报最大化”而非“毛回报最大化”。 结语与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总结了量化投资实践中的关键挑战,并展望了机器学习(如强化学习在动态交易决策中的潜力)和非欧几何方法在未来投资组合构建中的应用前景,强调持续的学术研究与严格的实证检验是量化成功的基石。本书提供的是一套可操作的“工具箱”,而非一劳永逸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普适性和长久生命力。与那些追逐短期热点(比如最新的AI模型或者某个特定资产的交易热潮)的书籍不同,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如何科学地定义、衡量和改进一个决策过程——是永恒的真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优化”一词的重新定义。优化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找到一组参数让历史数据看起来完美,而是一个持续迭代、不断探寻鲁棒性的过程。书中对不同优化方法的对比分析,例如基于遗传算法和基于模拟退火法的策略优化,展示了每种方法的优势与代价。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提供了一套可以应用于股票、期货、外汇甚至加密货币等任何资产类别的评估工具箱。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一套标准化的“质量控制流程”来对待我自己的任何交易假设,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交易信心和决策质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真可谓是金融市场信息洪流中的一股清泉。我以前在尝试构建自己的交易系统时,总是感觉像是摸着石头过河,理论和实操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把人带进数学的迷宫,要么又过于偏重实战,但缺乏扎实的底层逻辑支撑,让人用了别人的“招式”却不知道为什么有效。而这本书,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和结构化的方法论,让人能够跳出单纯依赖历史数据的怪圈,真正理解“策略”背后的含义。我尤其欣赏它对“稳健性”的强调,很多策略在回测中表现出色,一旦投入实盘就立刻崩塌,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过拟合的陷阱以及如何通过更严格的评估框架来避免这些问题。它没有给我任何“快速致富”的秘诀,但它教会了我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审视任何一个交易想法,这对我来说,比任何一个具体的指标或模型都要宝贵得多。它改变了我对交易的看法,从一个赌博行为,转变成一门需要严谨科学态度的工程学科。

评分

老实说,我是一个对量化工具抱有极大热情,但技术背景相对薄弱的投资者。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我还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我理解不了的复杂公式。然而,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并没有回避技术细节,但同时又非常注重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金融意义。比如,书中对夏普比率、卡尔马指数等经典指标的深度解析,以及它们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局限性,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过去只是机械地计算这些数字,现在我能理解为什么一个策略需要更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以及在面对不同风险偏好时,这些数字背后的权衡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建立一个可重复的评估流程,从数据清洗到参数选择,每一步都有理有据。这对于那些希望从“看盘”转变为“系统化交易”的实践者来说,无疑是一本绝佳的指南手册,它让量化交易不再是少数高智商人士的专利。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从“战术”提升到“战略”的顿悟感。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关于如何使用特定技术指标、如何进行高频交易的书籍,它们关注的是短期内的超额收益,但很少有人讨论如何构建一个能够穿越牛熊周期的长期投资体系。这本书的重点在于“评估与优化”本身,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什么是好的策略”这个根本问题。它迫使我审视自己的既有偏见——比如,我过去总是偏爱那些回撤较小的策略,却忽略了它们可能错失了巨大的上行空间。书中关于稳健性测试和压力测试的章节,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它教导我们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中为策略建立一个合理的性能预期区间。这种对风险的深刻理解和对不确定性的量化处理,是任何想要在波动市场中生存下去的交易者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专业咨询师对你交易哲学的深度诊断。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会带着一点点“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因为它的深度确实很高。虽然它提供了大量的评估工具和优化思路,但要真正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读者自身的经验和对市场的直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比如,书中对模型选择和参数校准的讨论非常详尽,但对于如何在真实的交易系统中集成这些模型,例如处理滑点、佣金和交易延迟等实际问题,虽然有所涉及,但篇幅相对较少。这使得初学者在尝试完全复制书中的方法时,可能会在实盘对接的环节遇到一些“接地气”的挑战。然而,瑕不掩瑜,正是这种理论深度,才使得这本书能够提供长久的价值。它不是一本速查手册,而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边实践边对照的案头参考书。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将自己的交易系统提升到工程化水平的专业人士,这本书提供的框架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

● 提出適當使用開發自動化交易策略的好處。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的选择,建议大家去看看

评分

这本书挺不错的,为交易策略的评估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评分

● 如何製作交易策略分析報表。

评分

非常满意!非常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

正版!纸张不错!

评分

送货很及时,书是正版,很好。

评分

股价运动的第二种趋势称为股价的次级趋势。因为次级趋势经常与基本趋势的运动方向相反,并对其产生一定的牵制作用,因而也称为股价的修正趋势。这种趋势持续的时间从3周至数月不等,其股价上升或下降的幅度一般为股价基本趋势的1/3或2/3。股价运动的第三种趋势称为短期趋势,反映了股价在几天之内的变动情况。修正趋势通常由3个或3个以上的短期趋势所组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