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先锋艺术思想史(第2卷,混现代)》收入了作者查常平2008-2016年撰写和发表的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评论文章60余篇,并按整体的逻辑关系串联成“前现代之幽灵”、“现代性之塑造”、“后现代之本源”、“‘另现代’之来临”、“混现代之难题”等五大部分,较为全面地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具体实践,指出当代艺术仍处在转型期的“混现代”状态。 查常平 著 查常平,笔名西美正,1966年生,重庆长寿人。博士.批评家、学者,《人文艺术》主编。1987年在四川大学、1990年在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日语、美学、基督教,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学术方向为艺术评论、历史逻辑、研究.能够使用英语、日语、希腊语等多种语言进行学术研究工作。人生定向为以信仰为基业、以教师为职业、以学问为志业、以批评为事业、以翻译为副业;以原创性的世界图景逻辑学阐释人类历史的逻辑、奠立汉语人文学术发展的内在根基为学术理念。发表“感性文化批评范式”、“什么是逻辑历史学”、“橄榄山对话的历史逻辑及其救赎意识”等学术论文190篇。出版专著《日本历史的逻辑》(1等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粗粝的质感,配上略带斑驳的字体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艺术史的入门,除了内容扎实之外,视觉上的冲击力也至关重要。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过渡时使用的那些小插图,那些虽然是黑白的,但线条的张力却足以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思想的碰撞与挣扎。翻开内页,纸张的厚度和印刷的清晰度也属上乘,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要知道,研究这些早期思潮的著作,往往需要反复查阅细节,好的载体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也梳理得相当清晰,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具体流派的剖析,层层递进,像是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阶梯,让人敢于攀登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学术高地。这种对物理呈现的重视,体现了出版方对严肃学术内容应有尊重的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厚重,但阅读的节奏感把握得极佳,让人很难中途停下来。我发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常常会因为某个特别精彩的案例分析而停下来,然后陷入沉思,思考它与我所了解的其他领域——比如文学、建筑甚至社会心理学——之间的关联。作者在选取案例时,显然是精心挑选过的,每一个都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启发性。比如,当它详细解构一个复杂的装置艺术作品时,所使用的分析工具是如此的精妙,仿佛是用一把手术刀在剖析思想的肌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观察世界的“工具箱”又多添了好几件趁手的利器。这不仅仅是了解了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分析框架,指导我去审视当下的艺术现象。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艺术史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深知学术更新速度之快,很多旧有的断言很容易被新的史料或视角所颠覆。因此,对一部史学著作的“新意”有着很高的期待。这本书最令我惊喜的,是它敢于挑战一些被学界长期接受的定论,并且拿出了扎实的证据链来支撑其新的解读。它没有满足于仅仅停留在介绍“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探究“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发生”。比如,关于某些团体如何在新旧思想的夹缝中寻求生存空间的那一段论述,作者引入了当时关于传播媒介和公共领域的讨论,使得整个历史场景一下子变得鲜活和复杂起来。这种批判性思维和对史料的精妙重组,无疑提升了整部著作的学术价值,让它不仅仅是一部回顾录,更像是一次知识的再发现之旅。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脉络梳理有着近乎偏执要求的读者,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没有简单地将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罗列在一起,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知识网络。比如,它在探讨某一个关键的艺术宣言如何催生出一种新的视觉语言时,会毫不犹豫地回溯到更早期的哲学思辨,甚至会穿插一些当时社会政治的背景分析。这种深度的横向和纵向链接,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那些看似孤立的“先锋”行为,其实都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必然产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晦涩的理论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些比喻生动形象,仿佛将抽象的观念具象化了,让一个非专业出身的我,也能迅速抓住其核心精神。读完一个章节,脑子里留下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幅完整的、结构严谨的思维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口吻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带着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性。作者似乎总是在用一种邀请的姿态,带着读者走进那个充满争议和创造力的时代。我感受到的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与一位深谙此道的智者进行的深度对谈。它在描述那些充满激进色彩的艺术主张时,没有简单地去批判或推崇,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当时实践者们内心的挣扎与他们试图打破常规的勇气。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使得我们能以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那些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过时”或“极端”的艺术探索。尤其是一些关键人物的引用片段,摘选得恰到好处,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其个性和思想的侧影,极大地丰富了人物形象的立体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