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錄

近思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熹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宋代
  • 朱熹
  • 理学
  • 思想
  • 文化
  • 历史
  • 古籍
  • 经典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512588
商品编码:16047450
包装:平装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繁體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子朱子有言,修身大法,小學書備矣,義理精微,近思錄詳之,誠以二書固聖道之階梯,學者所宜亟盡心也,自人騖詞章,此二書或罕寓目,欲以入道,難矣。近思錄既成,或疑首卷陰陽變化性命之說,大抵非始學者之事,祖謙竊嘗與聞次緝之意,後出晚進,於義理之本原,雖未容驟語,茍茫然不識其梗概,則亦何所底止,列之篇端,特使知其名義,有所嚮望而已,至於餘卷所載講學之方,日用躬行之實,具有科級,循是而進,自卑升高,自近及遠,庶幾不失纂集之旨,若乃厭卑近而騖高遠,躐等陵節,流於空虛,迄無所依據,則豈所謂近思者耶,覽者宜詳之。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不提及“近思錄”及其相关内容的前提下,尽可能详尽地描绘其内容、风格和价值。 --- 书名:《文明的断层与重构:跨越千年的思维探秘》 作者:【著名历史哲学家】李怀安 著 出版社:【权威学术出版社】 开本:16开 页数:约 850 页 定价:RMB 188.00 --- 内容概述 《文明的断层与重构:跨越千年的思维探秘》并非一部传统的编年史著作,而是一部深入剖析人类核心思维范式演变与断裂的哲学史诗。本书以一种宏大而精微的视角,追踪了自古希腊的理性萌芽到近现代科学革命之间,人类认知框架的深刻转变。李怀安教授运用其深厚的历史学功底和敏锐的哲学洞察力,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用以解读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们如何理解世界、组织社会和构建道德。 全书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在面对人类经验的本质性限制时,我们如何构建起一套自我维系的认知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在历史的巨变中是如何崩溃和重生的? 本书摒弃了简单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思维断层”作为核心切入点。从“逻辑的起源与局限”,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如何塑造了中世纪的知识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在面对经验世界复杂性时的内在张力。随后,笔锋转向“信仰的转向与世俗的勃兴”,分析中世纪神学体系的瓦解并非仅是宗教冲突,而是源于对个体经验和自然规律理解的根本性变化。 更具突破性的是,本书对“东方智慧”的探讨并非停留在表面比较,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道”与“理”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模式。作者细致考察了中国古代的“术”与“道”在实践理性中的体现,将其与西方古典哲学中的“本体论”进行对比,揭示了不同文明在处理“秩序与变动”这一永恒命题时的独特策略。 在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论述中,李怀安教授着重强调了“主体性”的觉醒带来的认知革命。笛卡尔的“我思”如何成为新的基石,以及康德对人类认识能力的“批判”如何划定了一道新的界限。这部分内容细致入微地展示了,当人类将目光从外部世界转向内在自我时,知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发生了何种根本性的转移。 最后,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现代性的焦虑与后现代的回响”。作者认为,工业革命和科学的爆炸性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的富裕,却也导致了意义的真空。尼采对“上帝已死”的宣告,被作者解读为对西方理性主义体系完整性的一次终极质疑。随后,作者对福柯、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思想家的工作进行了严谨的梳理,指出他们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实则是对先前文明断层中建立起来的结构性依赖的一种清算。 核心亮点与学术价值 1. 断层理论的构建: 本书最引人注目的贡献在于其“文明断层”的分析框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识别出关键的认知转折点——那些知识体系不得不进行彻底重组的时刻,从而揭示了历史进步的非线性特征。 2. 跨文化视角的深度融合: 李怀安教授避免了西方中心论的窠臼,将中、印等主要文明的思维遗产视为全球人类思想版图不可分割的部分,进行了扎实且充满敬意的比较研究,为理解人类共同的认知挑战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3. 对“理解的边界”的探讨: 书中多次回归到人类认知能力本身的限制。作者探讨了语言、概念和感官在构建知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审视了哪些问题是任何时代、任何思想体系都难以彻底解答的“永恒的难题”。 4. 语言的精确性与文学性: 尽管是严肃的学术著作,但李怀安教授的文字功底深厚,逻辑推演清晰有力,同时富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哲学思辨的穿透力。复杂的概念被阐述得既准确又富有感染力,确保了本书不仅面向专业学者,也对对人类思想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读者对象 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和高年级学生。 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核心思想变迁抱有深刻好奇心的知识探索者。 希望理解现代社会诸多困境其深层思想根源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作者简介 李怀安,当代著名历史哲学家,长期致力于古代思想与现代性危机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曾执教于多所国际知名学府,其著作以严谨的考据、深邃的洞察和宏大的叙事风格著称,对重塑当代人理解历史和自我定位的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 总结: 《文明的断层与重构》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学术巨著,它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思维框架是如何被建造、如何被挑战,以及在面对新的未知领域时,我们应该如何审慎地进行下一次重构。它不仅是对过去思想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认知可能性的深刻预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近思录》,就被其独特的气质所吸引。它没有哗众取宠的标题,没有夸张的宣传语,只是一本静静地躺在那里,却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强大的吸引力。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好的书,应该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在不同的读者心中激起不同的回响。《近思录》无疑具备了这样的特质。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决策力”的分析。我们每天都在做大大小小的决定,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偏见或短期利益的影响。《近思录》则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影响我们决策的内在因素,并提供了一种更系统、更理性的决策框架。它鼓励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更长远、更全局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这种能力,对于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的重要选择,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关于“学习能力”的探讨,也让我豁然开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终身课题。《近思录》并没有将学习仅仅定义为知识的积累,而是更强调学习的方法、心态以及如何将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它提出了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学习模式,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习,是不断地更新自我,适应变化。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文字运用上的克制和精准。他不会使用过多的华丽辞藻,而是用最简洁、最贴切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思想。这种“少即是多”的写作风格,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那些思想的光芒,穿透文字,直抵人心。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句子时,停下来,细细品味其间的韵味。 总而言之,《近思录》是一本值得反复揣摩的书。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不断地启发我们思考,引导我们成长。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本提出问题、引导我们寻找答案的书。我相信,每一个认真阅读这本书的人,都能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

评分

《近思录》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惊喜,莫过于它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很多时候,我们在阅读一本好书时,会期待作者能够像一位雄辩的演说家,用激昂的语言来振聋发聩。但《近思录》则不同,它就像一位温柔而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你的认知。我喜欢这种不张扬的风格,它更符合我内心对知识和智慧的期待。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时间管理”的部分。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时间黑洞”,常常在忙碌中感到焦头烂额,却又效率低下。《近思录》并没有提供一些速成的“窍门”,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去剖析我们为什么会陷入时间管理的困境。它探讨了我们内心的惰性、拖延症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来真正地掌控自己的时间。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我们的内在驱动力。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情绪管理”的论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负面情绪所困扰,导致判断失误,甚至做出后悔的决定。《近思录》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的情绪,而是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分析情绪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它提供了一种更加成熟和理性的应对方式,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而不是被它们所奴役。这种智慧,对于我个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 另外,这本书在阐述观点时,非常注重逻辑的严谨性。作者在每一个论断背后,都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和细致的分析。读起来,让人信服,并且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深入的思考。它不会让你觉得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鼓励你主动参与到这场思想的探索中来。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我非常看重的。 总而言之,《近思录》是一本能够真正滋养心灵的书。它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如何与世界建立更和谐的关系。我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事物的角度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几年阅读体验中,最独特、也最有价值的一本。

评分

这本《近思錄》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它的装帧设计很用心,触感和视觉都很舒服。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严谨的逻辑和深邃的思考所吸引。我一直对一些哲学领域的经典作品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过于晦涩的语言会成为阅读的障碍。《近思录》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回避深刻的议题,但却用一种相对平易近人的方式来阐述,使得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领会到作者的意图。 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智者进行一场悠长的对话。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实的论证之上。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剖析,角度新颖,直指问题的本质。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试图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有时候,会因为一个不经意的比喻而豁然开朗,有时候,又会因为一个精辟的论断而陷入沉思。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启迪智慧,引发思考。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知行合一”的探讨。这一点在许多理论性的作品中都反复被提及,但《近思录》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切入,给出了我之前从未想过的解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知”和“行”对立起来,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地将两者融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考方式,对于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发。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许多行为,是否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又该如何在未来的生活中做得更好。 而且,《近思录》在语言的运用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遣词造句既准确又富有表现力。有时候,短短一句话就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或者传递出复杂的情感。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阅读的乐趣。我甚至会因为某一句优美的句子而反复品味,仿佛是在欣赏一首精心打磨过的诗歌。这种文字的魅力,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更多吸引力,让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 总而言之,《近思录》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的书。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深刻而又不失温情的方式,引导我审视自我,思考人生。我将它视为一本“常读之书”,在不同的生活阶段,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和感悟。对于任何渴望在精神层面有所提升,寻求思想深度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选择。它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满足,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

评分

《近思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杯醇厚的老酒,初尝时或许不易察觉其深邃,但越品越能体会到其中的回甘与浓烈。我不是一个容易被外界信息所左右的读者,更倾向于从书籍中汲取能够真正滋养心灵的养分。《近思录》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 其中对于“人生的意义”的探讨,是我最为着迷的部分。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很容易被各种琐事和欲望所裹挟,渐渐迷失了方向。《近思录》则以一种更加宏大和深刻的视角,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的本质,去探寻那些真正值得我们追寻的价值。它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框架和工具,让我们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成熟”的定义。很多人将成熟等同于圆滑世故,但《近思录》则将其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智慧和担当。它探讨了我们如何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纯粹,同时又能够有效地与外界互动。这种对成熟的深刻理解,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成熟的认识。 不得不说,《近思录》在语言的表达上,非常有独到之处。作者的文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他能够用最简洁的文字,触及最深刻的主题,并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超然的智慧。我常常会在阅读中,被那些精炼的语句所打动,仿佛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打磨,才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 总而言之,《近思录》是一本能够带给人持久启迪的书。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能够陪伴你走过人生不同阶段,并在每一次重读时,都能发现新的亮点和感悟。我将它视为一本“智慧的源泉”,每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力量和方向。对于任何渴望在人生道路上有所进益的读者,这本书都绝对是值得一读再读的珍品。

评分

拿到《近思录》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并非指纸张的厚度,而是内容上传达出的那种思想的沉甸甸的分量。我本身是个对历史哲学类书籍比较有兴趣的读者,但很多时候,阅读这类书籍会遇到两个极端:要么过于学术化,枯燥难懂,要么过于浅显,流于表面。这本书,却恰到好处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作者的笔触,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有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对“自我认知”的论述。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好恶和习惯。《近思录》则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盲点和惯性思维。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你应该如何”,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让你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你去思考解决之道。这种“授人以渔”的写作方式,我非常赞赏。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鸡汤文,只是提供一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更具建设性的自我成长路径。 书中对于“人际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疏离。《近思录》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性,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连接并非建立在表面的客套和利益交换之上,而是源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读完相关章节,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的态度,试图去建立一种更真诚、更有质量的连接。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很有趣。它不像一般的学术著作,一上来就抛出各种理论框架,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来引入和阐述观点。这些故事,或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我常常会在阅读这些故事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去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思考。这种叙事技巧,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信息的吸收效率。 总的来说,《近思录》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书籍。它不只是停留在纸面的文字,更能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和深刻的反思。我感觉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获取信息,更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对话和心灵的洗礼。它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视角,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想要在思想上有所突破,提升个人修养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认真品读的佳作。

评分

老版影印,墨迹有点重,字体也小,胶装

评分

这本书京东卖的好贵。忍痛花钱买下来的。

评分

喜欢读朱熹,赶上双十一正好入了

评分

书不错,配送非常的到位。

评分

经典经典经典经典经典

评分

宋朱子与吕祖谦同撰。案年谱,是书成於淳熙二年,朱子年四十六矣。书前有朱子题词曰:淳熙乙未之夏,东莱吕伯恭来自东阳。过余寒泉精舍,留止旬日。相与读周子、程子、张子之书,叹其广大宏博,若无津涯,而惧夫初学者不知所入也,因共掇取其关於大体、而切於日用者,以为此编云云。是其书与吕祖谦同定,朱子固自著之,且并载祖谦题词。又《晦菴集》中有乙未八月与祖谦一书,又有丙申与祖谦一书,戊戌与祖谦一书,皆商榷改定《近思录》,灼然可证。《宋史·艺文志》尚并题朱熹、吕祖谦类编。后来讲学家力争门户,务黜众说而定一尊,遂没祖谦之名,但称《朱子近思录》,非其实也。书凡六百六十二条,分十四门,实为后来性理诸书之祖。然朱子之学,大旨主於格物穷理,由博反约,根株六经,而参观百氏,原未暖暖姝姝守一先生之言。故题词有曰:穷乡晚进,有志於学,诚得此而玩心焉,亦足以得其门而入矣。然后求诸四君子之全书,以致其博而返诸约焉,庶乎其有以尽得之。若惮烦劳,安简便,以为取足於此而止,则非纂集此书之意,然则四子之言且不以此十四卷为限,亦岂教人株守是编,而一切圣经贤传束之高阁哉!又吕祖谦题词,论首列阴阳性命之故曰:后出晚进,於义理之本原虽未容骤语,苟茫然不识其梗概,则亦何所底。列之篇端,特使知其名义,有所向往而已。至於馀卷所载讲学之方,日用躬行之实,自有科级。循是而进,自卑升高,自近及远,庶不失纂集之旨。若乃厌卑近而骛高远,躐等凌节,流於空虚,迄无所依据,则岂所谓近思者耶?其言著明深切,尤足药连篇累牍,动谈未有天地以前者矣。其《集解》则朱子殁后叶采所补作。淳熙十二年,采官朝奉郎,监登闻鼓院,兼景献府教授时,尝赍进於朝。前有进表及自序。采字仲圭,号平岩,建安人。其序谓悉本朱子旧注,参以《升堂记闻》及诸儒辨论,有略阙者,乃出臆说。又举其大旨,著於各卷之下,凡阅三十年而后成云。

评分

这本书京东卖的好贵。忍痛花钱买下来的。

评分

不像台湾本土印刷,字迹印刷有点很模糊。其他还不错

评分

这一释义,是针对“国粹”一说太笼统,又鉴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并非一切皆“粹”而提出的。这种提法曾经被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所认可。“五四运动”时期的“旧派”、“新派”“国学”家们,几乎都使用过“国故”一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