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頭顱的歷史: 從戰場到博物館, 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 探索人類對頭顱的恐懼與迷戀

一顆頭顱的歷史: 從戰場到博物館, 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 探索人類對頭顱的恐懼與迷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蘭西絲.拉爾森 Frances Larson 著,徐麗松 译
图书标签:
  • 头颅
  • 历史
  • 文化研究
  • 人类学
  • 医学史
  • 死亡文化
  • 恐怖与迷恋
  • 博物馆学
  • 解剖学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865722999
商品编码:16089781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6-08-04
页数:38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驚訝勝過驚悚,知識多過恐懼
從「頭」開始,解開陰森詭異又引人入勝的文明黑歷史

◎2014年《星期日泰晤士報》、《旁觀者》雜誌「年度好書」評選
◎書店4.1顆星評價

獵頭?斬首?是個離我們很遙遠的名詞?
獵頭?斬首?這聽起來似乎是某個遙遠的野蠻民族,又或者某個極端組織所犯下的「暴行」,但你我可能不知道「獵頭」或「斬首」是人類文明中常見的行為,收集頭顱所引發的道德性爭議也是歷久不衰的命題。若以台灣的原住民為例,直到上個世紀的三○年代為止,「出草」仍是台灣原住民慣有的文化習俗。

在你我的認知中,什麼是「野蠻」?什麼是「文明」?
近現代的歐洲人到海外收集其他人種的頭顱,代表學者的研究精神,是「文明」的象徵;「落後」、「未開化」的亞、非、美洲人群基於文化習俗獵取頭顱就是「野蠻」的行為?同種行為卻有兩種解釋,本書將為你說分明。

人類收集頭顱或展示頭顱代表的象徵意涵為何?背後的文化底蘊又是什麼?
本書作者法蘭西絲.拉爾森將利用博物館、戰場、刑場、藝術家工作室、墓地、解剖室中的「頭顱」,帶出各種人文議題:內含人類學、歷史學、倫理學、藝術、宗教、醫學等方面,發人深省。同時,作者也透過細膩幽微的筆觸,描述駭人卻又迷人的頭顱群像,帶你一窺人類文明中*幽暗晦澀的一面,還原歷史的真相。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法蘭西絲.拉爾森 Frances Larson
2004年取得英國牛津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目前在牛津生活與工作。她的著作包括亨利.威爾康(Henry Wellcome)的傳記《無窮無盡的事物》(An Infinity of Things),該書入圍醫學記者協會(MJA)圖書獎,並分別被《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及《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評選為年度好書、2009年年度*佳書籍。拉爾森也與同儕合著《解讀大千事物》(Knowing Things)一書,探討皮特.里佛斯考古人類博物館(Pitt Rivers Museum)的歷史。

■譯者簡介

徐麗松
台大外文系畢業,世紀交替之際旅居法國多年,陸續於巴黎第七大學、里昂第二大學及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修讀語言學及跨文化研究,並在法國及台灣從事英文、法文翻譯及跨界合作工作。譯有《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饞:貪吃的歷史》、《沒有地圖的旅行》等書。

精彩书评

◎聯合醫院
醫療人類學專家/日宏煜
音樂人/何穎怡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作者/宋世祥
《大人的日本史》作者/涂豐恩
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

「本書的主題是被切斷的人頭。人類的歷史中充滿這種東西。『獵頭』一詞讓人聯想到那些遠離文明、奇異而危險的異國世界,但事實是,人頭在長久的歲月中一直在所謂的文明世界中被大肆展示。……」
--法蘭西絲.拉爾森

「《一顆顱的歷史》講述各種各樣的人頭,與它們背後的文化演變,以認真的考證揭開人類不敢碰觸的陰暗,讀起來驚訝勝過驚悚,知識多過恐懼。接下來,看看更多的人頭……。」
--作家/張國立

「頭顱雖然很恐怖,但正視它,面對它在我們心理激起的情緒,或許才是檢視人性疆界的所在。為了認識而擁抱,會讓自己更具知識的力量,更無懼。」
--作家/阿潑

目录

推薦序:關公人頭的幾重意義/張國立
推薦序:從一顆頭顱看世界/阿潑
序幕:克倫威爾的頭
前言:令人難以抗拒的頭顱

第一章:乾製首級
第二章:戰利品首級
第三章:人頭落地
第四章:畫框裡的頭顱
第五章:力量強大的頭顱
第六章:骷顱頭
第七章:解剖頭顱
第八章:有生命的頭顱
結語:別人的頭

誌謝
插圖提供來源
資料來源

另類史詩:被遺忘的文明與失落的知識 書名: 另類史詩:被遺忘的文明與失落的知識 作者: [請在此處填寫虛構作者姓名,例如:阿爾弗雷德·凡爾納] 出版社: [請在此處填寫虛構出版社名稱,例如:古籍重現社] 頁數: 680 頁 裝幀: 精裝,附手繪地圖與插圖 --- 簡介:深入蠻荒與智慧的交界 這部宏大的著作,並非聚焦於我們熟知的帝國興衰、君王更迭,而是將目光投向了被主流歷史學徹底忽略的邊緣地帶——那些在地理隔絕、文化斷裂中獨自發展、最終卻消弭於時間長河的古老族群。它試圖重建一個失落的知識體系,描繪出人類文明在多元的生態環境下,如何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哲學、技術與社會結構。 本書的結構如同一次深入未知的考古探險。作者窮盡數十年心力,追蹤古籍中隻字片語的記載、遙遠部落口述傳統的殘跡,以及散落在世界偏僻角落的物質文化遺物,拼湊出一幅關於「邊緣智慧」的壯闊圖景。 第一部:潮汐之民與琥珀築城者 「當山脈成為海洋,知識便尋找新的容器。」 第一部聚焦於兩個地理上極端對立的文明群體。 潮汐之民 (The Tidal Kin): 這是生活在極端多變的潮間帶生態系統中的一個水生族群。他們沒有發展出穩定的農業文明,而是建立了一套基於潮汐運動、海洋生物習性,以及複雜聲音頻率溝通的社會結構。本書詳盡分析了他們如何利用生物發光體和特殊的貝殼共鳴室進行遠距離通訊,以及他們獨特的「液態曆法」——一種完全依賴月球引力與洋流變化的時間測量系統。作者深入探討了他們的「無文字體系」:一種由數千種手勢、聲波變調和皮膚顏色變化的組合構成的語言,並展示了這種語言在複雜的倫理決策中如何發揮作用。 琥珀築城者 (The Amber Builders): 相對於潮汐之民,琥珀築城者棲息於廣袤的北方針葉林深處,那裡盛產一種特殊的、具備微弱導電性的化石樹脂。他們沒有發展出冶金術,轉而將琥珀視為「凝固的電流」。本書細緻描述了他們如何切割、打磨和組合這些樹脂塊,構建出結構穩定且能在極端低溫下保持恆溫的半地下聚落。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利用琥珀的微弱靜電特性,開發出了一種原始的「信息儲存與檢索」方式——通過特定的摩擦模式在樹脂表面留下難以察覺的「刻痕」,從而記錄複雜的狩獵路線與草藥知識。 作者挑戰了傳統上對「進步」的線性定義,指出這些文明在各自的環境中,達成了極高的適應性與技術精妙,儘管這些技術與主流文明的發展路徑完全不同。 第二部:失落的數學與精神織網 「數字不僅用於計算,它也用於編織現實的紋理。」 本書的第二部分轉向更抽象的層面,探討那些在歷史長河中失傳的思維模式。 維度之外的幾何學: 作者揭示了一個生活在高原峽谷地帶的文明——「索倫人」(The Solen)。索倫人發展出了一套高度複雜的數學體系,它並非基於十進制或二進制,而是基於「旋轉對稱」的概念。他們的幾何學專注於描述物體在不斷變化的空間中,如何保持其本質的穩定性。書中呈現了索倫人對四維空間的直覺理解,這種理解並非通過代數推導,而是通過複雜的舞蹈儀式和建築布局來體現。他們相信,宇宙的真理藏於「尚未成為」的潛在形態中。 夢境的立法者: 另一個引人入勝的章節講述了「夜語部族」(The Nocturne Clans)。這個部族社會的運作完全建立在共享的夢境體驗之上。他們的「法律」並非成文規定,而是被集體認可的「夢境共識」。作者通過對民族誌記錄的重構,說明了這些部族如何發展出精確的技術來引導集體夢境的內容,確保社會秩序和資源分配的公平性。他們發展出了一種被稱為「心靈引導者」的職業,這些人負責在特定時間引導整個社群進入同一主題的夢境,以解決實際問題或預測天氣變化。 第三部:物質的記憶與消散的預言 「每一塊石頭都記得它曾服務過的靈魂,直到被遺忘的沙子覆蓋。」 最後一部分探討了這些文明的最終消亡,以及他們留下的、卻不為人知的遺產。 熔爐的沉默: 作者詳細研究了「灰燼之民」(The Ash Dwellers) 的技術。他們掌握了一種極早期、近乎煉金術的技術,能夠將特定類型的火山岩與植物纖維在高溫下融合,創造出極度輕盈且具有極高隔熱性的複合材料。這種材料曾被用於建造他們的飛行器——一種利用熱氣流和精準配重原理運作的滑翔結構。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超級火山爆發不僅摧毀了他們,也使得製造這種複合材料所需的特定礦物質組合徹底失傳,留下的只有零星的、無法復刻的殘骸。 哲學的遺囑: 本書的結尾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向了那些極少數流傳下來的哲學碎片。例如,一個被征服民族口中流傳下來的「無終結的倫理學」——一種認為道德決策的結果並非最終的,而是會不斷影響未來的無限循環。 《另類史詩》是一部挑戰「進步史觀」的力作。它不是歌頌偉大征服者的傳記,而是對人類創造力在多種環境下所展現出的驚人多樣性的一曲挽歌與重新發現。透過這趟知識的邊緣之旅,讀者將被迫重新思考:我們所繼承的文明,究竟是人類智慧的唯一終點,還是一個偶然的、極其狹窄的歷史岔路口?它證明了,真正的失落,並非來自於戰敗,而是源於理解的終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和引人深思的元素。“一顆頭顱的歷史”——多么简洁却又蕴含着无限可能性的开头。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以及隐藏在历史洪流中的隐秘故事很感兴趣,而头颅,无疑是其中一个最能激发人们想象力的载体。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像一部侦探小说一样,层层剥开头颅的神秘面纱。从“戰場”到“博物館”,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留下的残骸,它们是如何被收集、被审视,最终成为博物馆里沉默的展品。这个过程,一定充满了血腥、暴力,但也蕴含着人类对历史的记录和对逝者的尊重。而“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的这条线索,更是让我感到好奇。我想象着,劊子手挥舞着冰冷的刀刃,将生命瞬间终结,而外科医师则用精湛的技艺,试图挽救濒危的生命。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却都与头颅有着最直接的联系,这种对比,一定能够深刻地揭示人类在面对生死时的复杂心态。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头颅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命运,从祭祀品到刑具,从研究对象到艺术灵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感受到头颅带来的原始恐惧,也能体会到人类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就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深邃的背景色,加上那描绘着某种古老印记的头颅图案,瞬间就勾起了我对历史和人类心理的浓厚兴趣。我一直对那些隐藏在文明背后,既令人恐惧又着迷的元素感到好奇,而“头颅”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它联系着生死、权力、信仰,甚至科学的进步。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为什么人类会对这样一个身体部位产生如此复杂的情感,从原始的恐惧到后来的理性解剖,这个转变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够像一位考古学家一样,一层层剥开历史的尘埃,挖掘出那些关于头颅的独特传说、禁忌仪式,以及它在不同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些描绘战争场面的段落,我猜想会是血腥而震撼的,但同时,我也期待看到头颅如何从战场的残骸,被一步步带入神圣的殿堂,成为研究的对象,甚至是艺术的灵感来源。书中提及的“刽子手”和“外科医师”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更是激发了我对书中内容的好奇心。我想象着,刽子手的冷酷与精准,如何与外科医师的救死扶伤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他们共同触碰的,都是人类最脆弱也最神秘的部位。这种跨越生死、职业界限的叙事,听起来就足够引人入胜,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将这些看似矛盾的元素融会贯通,展现出头颅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强烈的共鸣,是因为我本身就对人类的“集体潜意识”和“文化符号”有着深刻的关注。头颅,毫无疑问,是一个承载了无数文化信息和心理投射的强大符号。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歷史”这个概念的,是仅仅局限于某个时期的某个地域,还是会跨越时空,从最古老的文明一直追溯到现代?书中提到的“戰場到博物館”的線索,更是讓我聯想到,頭顱是如何從一個象征著死亡和毀滅的標籤,逐漸演變成一個承載著知識和記憶的博物館藏品。這個轉變過程,一定伴隨著人類對死亡的理解、對生命價值的重塑,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我想象着,在博物馆里,那些被精心保存下来的头颅,讲述着它们的拥有者曾经的身份、生前的故事,甚至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疾病和伤痛。而“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的切換,則暗示著頭顱在人類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從被處決的象徵,到被研究和治療的對象,這之間的轉變,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對人體的尊重程度。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對頭顱的態度是如何演變的,是敬畏、是恐懼、是崇拜,還是純粹的科學探索?這種跨越社會階層和職業視角的敘事,一定會為我們打開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人類與自身身體,尤其是與頭顱之間,那既分離又緊密相連的複雜關係。

评分

吸引我翻开这本书的,是它那极具画面感的题目,以及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一顆頭顱的歷史:從戰場到博物館,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这几个关键词,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对那些与死亡、权力、以及人类对自身身体的探索相关的历史事件充满了好奇。头颅,作为人类最核心的器官,无疑承载了无数的秘密和象征意义。我期待作者能够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叙事者,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探寻头颅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独特轨迹。从“戰場”这个充满硝烟和血腥的场景,到“博物館”这个承载着知识和记忆的庄严场所,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戏剧性。我想象着,那些曾经在战场上象征着胜利或失败的头颅,是如何被转化,被赋予新的意义,最终成为研究和思考的对象。而“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的转变,更是让我看到了人类对待头颅的态度是如何从一种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刽子手的无情和冷酷,与外科医师的严谨和仁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与头颅产生了深刻的交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头颅是如何被解读、被利用、被敬畏,甚至是被崇拜的,以及人类对头颅的“恐懼與迷戀”,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和交织,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带着一种哲学式的深邃和历史的厚重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一直认为,我们对身体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頭顱”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它既是我们思考的中心,也是我们感知世界的窗口,更是我们身份的标识。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歷史”这个宏大的概念,与“頭顱”这个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的。从“戰場”到“博物館”,这个空间的跨越,我猜想会涉及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类在经历过生离死别后,如何通过保存和研究,试图理解和驯服死亡。而“從劊子手到外科醫師”这个职业的切换,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着,头颅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经历了从被剥夺生命,到被细致研究和救治的巨大转变。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刽子手是如何处理战败者的头颅,这些头颅又如何最终进入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见证。同时,我也想了解,外科医师又是如何从对头颅的恐惧和禁忌中,一步步探索其奥秘,最终掌握手术的技艺。这种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暴力走向科学的叙事,我相信会极具感染力,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的文明进程,以及我们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