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百知識: 發明、製造、應用、再生, 100個關於紙的知識考

紙的百知識: 發明、製造、應用、再生, 100個關於紙的知識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子製紙 著,李漢庭 译
图书标签:
  • 造纸
  • 纸张历史
  • 纸的知识
  • 科普
  • 发明
  • 再生纸
  • 环保
  • 文化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臉譜出版社
ISBN:9789862355190
商品编码:16090284
包装:平裝
开本:25开
出版时间:2016-07-02
页数:35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本從上游到下游、從歷史到科學、從製造到再生,一手掌握紙品基礎知識的百科之書
◎ JP 五顆星推薦,全方位探索關於紙的歷史、種類、特徵、原料、永續利用
◎日本百年紙廠帶你穿梭古今,深度探究「紙」的前世今生,找出「紙」的未來潛力

藉著紙,我們支撐起文明。

在精神和物質層面,紙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工具。
長久以來,我們用紙記事、著述、創作、溝通——
紙是*重要的載體,保存人類心智思索的軌跡;
另一方面,我們也依賴紙而生活:
鈔票、包裝盒、紙杯盤、衛生紙……生活與工作中各式各樣的紙製產品,
確保了方便安全的現代社會。

然而,現代人對紙所知甚少,
其實除了「東漢蔡倫造紙」、「造紙及印刷術促進文藝復興」之外,
千百年來,紙在製造與應用的技術上不停與時俱進,
至今累積了非常豐厚的成果。
本書由日本百年製紙大廠——王子製紙所撰,
從紙的歷史娓娓道來,
詳實地介紹紙的種類、特徵、原料、製程,
並說明紙品的回收及永續利用,
帶領讀者全方位地理解「紙」——
原來,紙不僅美麗、細緻、充滿人文溫度,
製造過程也蘊含著尖端的工藝與科技應用,
它的未來,更是能夠與環境生態共存共榮的優良媒材。

昨日之紙,今日之紙

說起人類史上*重要的發明,「紙」一定名列前茅!
你可知道紙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各式各樣的紙又如何為我們帶來便利的生活?

發明:
紙的發明,如何左右了三國時期魏、蜀、吳爭霸的*後命運?
為什麼「瓦楞紙」能造成全世界的物流革命,因此被稱為劃時代的發明?

製造:
為什麼使用「紙藥」進行的「流漉」抄紙法,可以讓日本的和紙那麼細緻動人?
滑石、碳酸鈣、二氧化鈦、矽酸粉……加入這些添加物,改善了紙的哪些品質?

應用:
為什麼影印機可以將碳粉轉印到紙上,碳粉卻不會脫落?
阻燃紙、複寫紙、陶紙、硫酸紙……這些特殊紙背後的科學原理是什麼?

再生:
要幫助環境永續經營,你該買的是「環保紙」而不是「回收紙」?
回收免洗筷,為什麼也可以幫助減低造紙的環境衝擊?

紙的明天

進入數位時代,電子載具與網路發達,大家常以為「紙」是過時的產物,但紙其實早就深入現代生活的肌理,人們一日離不開它。未來,紙在製造與應用上仍會與時俱進,繼續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深遠的影響力。

現在,請隨著本書,一同深入紙的紋理,探究紙的美麗與神奇!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王子製紙
初代王子製紙成立於一八七三年,創辦人德川昭武曾參與「岩倉使節團」,歸國後於東京都王子地區創建現代化紙業。其後合併其他紙業,全盛時期擁有全日本八成以上的市占率。二戰後,日本政府推行解散大型財閥,王子製紙解散為三家較小的製紙公司。二○一二年王子製紙重新整併為製紙集團,現總公司位於銀座,於日本全國擁有五處工廠,主要生產報紙用紙、印刷用紙、感熱紙、影印用紙等。並於中國江蘇省有一子公司「江蘇王子製紙」。

■譯者簡介

李漢庭
一九七九年生,國立海洋大學電機系畢業,自學日文。二〇〇三年進入專利事務所從事翻譯工作,二〇〇六年開始從事書本翻譯。領域從電機專利文件乃至於生活醫學、科技等中日對譯,目前嘗試將觸角延伸到特殊造型與影像創作。作品有《這樣讀出你的*高分》、《來自新世界》、《台上台下都吸引人的說話整理術》、《鏑木毅越野跑訓練全書:日本越野跑*一人的私攻略,從各地形跑步技巧、體能升級計畫、心智管理到裝備完賽全知識》等書。

目录

一、前言

1 生活中的紙張
2 紙從何而來
3 從紙類的生產量與消費量看全球經濟

二、紙的歷史

4 紙的起源
5 發明紙所造成的影響
6 近代造紙技術的發明與傳播
7 傳統和紙
8 紙曾經是貴重物品
9 古代的紙價
10 報紙的歷史—報紙用紙的技術革新

三、各式各樣的紙

11 我們周遭的紙張種類
12 各式各樣的紙—印刷用紙 塗佈紙化了大濃妝(塗佈紙與非塗佈紙)
13 各式各樣的紙—影印用紙
14 各式各樣的紙—發色用紙(非碳紙)
15 各式各樣的紙—報紙用紙
16 各式各樣的紙—包裝紙
17 各式各樣的紙—瓦楞紙,厚紙板
18 瓦楞紙是偉大的發明
19 瓦楞紙也有許多種類
20 更加了解瓦楞紙
21 從紙張到包裝
22 你有注意到包裝的巧思嗎?
23 包裝與時俱進
24 生活必需品:家庭用紙
25 如塑膠一般可成型的紙
26 可防潮的紙?
27 還有許多特殊紙
28 紙製品(立體構造)

四、紙的特徵

29 為何可以在紙上寫字
30 為何可以在紙上印刷
31 用顯微鏡觀察紙張
32 紙能吸多少水?
33 氫鍵與紙的關係
34 為什麼紙會變黃
35 為什麼紙會腐爛
36 紙的縱橫方向與製書
37 紙的厚度與韌性
38 紙張是否好翻
39 紙的特性與評估方法
40 視覺上的白
41 紙張光澤與顏色的關係
42 紙張正反差與平滑性
43 紙張簡單小分析(1)撕看看
44 紙張簡單小分析(2)用水沾濕看看
45 紙張簡單小分析(3)用火燒看看

五、紙的原料與製法

46 紙的原料「紙漿」是什麼?
47 紙漿的種類(1)化學紙漿與機械紙漿的製法
48 紙漿的種類(2)廢紙紙漿製法
49 紙的添加物與添加效果(1)
50 紙的添加物與添加效果(2)
51 製紙方法(1)前置工作(調配工程)
52 製紙方法(2)紙漿打薄(抄紙工程)
53 製紙方法(3)表面化妝(塗佈工程)
54 製紙方法(4)最後修飾(超壓光工程)
55 瓦楞紙與厚紙板的製法
56 從瓦楞紙到紙箱
57 面紙與衛生紙的製法

六、紙的原料 木材

58 哪種木材可以造紙?
59 木片專用船改變了木材原料史
60 人造林與天然林
61 產業造林的必要性
62 產業造林的環境考量
63 防治違法砍伐
64 何謂森林認證?
65 何謂森林認證木材額度?
66 造紙產業與森林經營
67 造紙業的海外造林
68 製紙公司環保造林的國際貢獻
69 造林研究
70 油加利樹能在惡劣環境下生長
71 CSR調度
72 日本國內林業現況與未來的課題

七、紙的原料 廢紙

73 推廣廢紙回收
74 紙張回收流程
75 廢紙利用率目標百分之六十二
76 回收紙流通
77 家庭與辦公室廢紙的分類方法
78 向大量生產回收紙的對象回收廢紙
79 廢紙為何需要分類?
80 牛奶紙盒的使用狀況
81 不應使用碎紙機?
82 地方政府的努力——再生紙誕生的故事
83 全世界的再生紙情勢
84 歐洲的再生紙情勢
85 日本何時開始利用再生紙
86 江戶時代的廢紙回收
87 廢紙紙漿的比例很重要

八、永續用紙的努力

88 購買環保紙
89 紙的LCA(生命週期評估)
90 造紙業是生質能源模範生
91 廢棄物如何成為優秀燃料?
92 造紙工廠的廢水排放
93 回收免洗筷對社會的貢獻
94 透過造林進行CDM(綠色開發機制)
95 森林如何防止溫室效應
96 何謂生物多樣性?
97 海外造林地的社會貢獻
98 我們當下能為將來做些什麼?
99 森林與紙張回收
100 造紙工廠是什麼樣的地方?

匠心独运:纸张演变史与未来展望 本书并非关于纸张“一百个知识点”的百科全书式罗列,它聚焦于纸张这一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材料,深入探讨其跨越千年的技术演进、文化意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深刻变革。我们摒弃了对基本概念的机械介绍,转而将叙事线索织入人类文明的宏大叙事之中,探寻纸张如何从一种简单的书写载体,蜕变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工业基础。 第一部:文明的载体——从手工到工业的蜕变 本部分详尽描绘了纸张制造工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关键转折点,重点在于技术革新如何重塑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与形态。我们不讨论“纸张是什么”,而是深入剖析“纸张是如何达成的”。 1. 古代纤维的秘密:超越植物的界限 我们首先考察了东亚造纸术兴起前,世界范围内纤维应用的历史脉络,包括埃及的莎草纸(Papyrus)和中东的羊皮纸(Parchment)等非纤维素基质的材料,分析它们在耐用性、书写适性和信息密度上的局限性。随后,重点解析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工艺,尤其是其中涉及的浸渍、蒸煮、捣浆与抄造这四大核心步骤。我们侧重探讨早期纤维原料(如麻、树皮)的处理技术,如何通过碱性水解初步分离纤维素,以及竹帘或木帘在形成纸张纤维网结构中的物理学意义。 2. 工业革命的催化:木材的统治地位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对书籍和报纸的爆炸性需求,迫使造纸业从依赖废旧布料(Rag Pulp)转向廉价、可持续的木材资源。本书详细解析了机械制浆法(Mechanical Pulping)的发明及其对纸张品质的初步影响——尽管提高了产量,却带来了易泛黄的酸性问题。 更重要的是,本章深入分析了化学制浆法的突破,特别是硫酸盐法(Kraft Process)的建立。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如何使用硫化物和苛性钠在高温高压下有效分解木质素,释放出高纯度的纤维素纤维。我们将探讨早期化学制浆过程中,如何解决废液处理和回收利用的难题,这些技术决策直接塑造了现代造纸厂的工业布局。 3. 速度与精准:从单层到复合材料 进入20世纪,纸张不再是单一材料,而是精密的工程复合体。本部分聚焦于高速造纸机的设计哲学,如福德林纳(Fourdrinier)机的演进,分析其如何通过重力脱水、压榨和干燥三个阶段,实现每分钟数百米的生产速度。 我们详细介绍了涂布技术(Coating Technology)的革新,例如碳酸钙和高岭土作为填料和涂布剂的应用,如何精确控制纸张的白度、光泽度和油墨吸收性,从而催生了现代印刷媒体对色彩还原的严苛要求。对于包装领域,我们讨论了多层纸板(如瓦楞纸)的结构设计,分析其通过波纹层和面纸的层间粘合,实现轻量化与结构强度的完美平衡。 --- 第二部:纸张的社会功能与文化重塑 本部分超越了制造技术,着眼于纸张作为信息介质、经济工具和艺术载体,对人类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 4. 编码与安全:货币与身份的媒介 纸张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其最关键的社会角色之一。我们不讨论纸币的发行历史,而是聚焦于防伪技术的演进。深入剖析了水印(Watermarking)的物理原理——通过改变纸浆密度来形成图案——以及20世纪以来,荧光纤维、安全线和全息图等高分子材料防伪手段是如何与纤维基质结合的。 在身份识别方面,本书考察了特殊纸张(如护照纸或税票纸)在耐撕裂性、化学敏感性和生物识别层兼容性方面的定制化需求,这体现了纸张工程如何服务于国家安全和管理体系。 5. 建筑的柔软革命:临时性与可持续结构 在建筑领域,纸张的应用远非仅限于内墙装饰。本章探讨了纸浆模塑(Molded Pulp)在家具、声学材料乃至临时性结构中的潜力。重点分析了高强度纸基复合材料,如何通过树脂浸渍和高压成型,达到媲美轻质木材的承载能力。我们对比了这些“软性结构”在地震救援、灾后快速住房解决方案中的应用优势,以及其在生命周期评估(LCA)中相对于传统建材的环境效益。 6. 视觉语言的媒介:从版画到现代艺术 纸张是视觉艺术最核心的载体之一。本部分侧重于艺术家如何利用纸张的物理特性来表达创作意图。我们分析了不同纸张(如水彩纸的吸水纹理、素描纸的颗粒感)如何影响媒介(水、炭、油墨)在表面的附着与扩散。 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现代印刷技术(如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如何将艺术复制从手工作坊推向大规模生产,并讨论了纸张在摄影和艺术品保存中的酸碱度(pH值)控制,以及如何应对光氧化和湿气侵蚀的专业挑战。 --- 第三部:循环经济的挑战与未来纤维 面对全球对可持续性的日益关注,本部分着眼于纸张生命周期的终结与再生,以及下一代纤维材料的探索。 7. 再生纤维的极限与挑战 循环利用是现代纸业的核心。本章详细阐述了废纸脱墨(Deinking)的复杂化学过程,包括碎浆、浮选(Flotation)和洗涤等步骤。我们探讨了再生纤维的“折旧”问题——纤维素链在每次循环中都会缩短,导致纸张强度下降,并分析了通过添加新的原生浆或化学助剂来补偿强度损失的技术方案。 此外,我们还讨论了混合回收物处理的难题,例如油墨、粘合剂和塑料涂层残留物如何污染再生批次,以及行业为实现高比例回收率所做的技术投入。 8. 超越树木:下一代纤维的探索 未来纸张的原料将不再局限于木材。本书追踪了非木质纤维素材料的研发前沿,包括农业残余物(如秸秆、蔗渣)的生物精炼转化路径,以及从藻类和细菌纤维素中提取高纯度纳米纤维素(Nanocellulose)的技术突破。 重点阐述了纳米纤维素在提高纸张阻隔性(Barrier Properties)方面的巨大潜力,这可能使其在食品包装领域替代传统塑料薄膜。我们分析了这些新材料在规模化生产上面临的能耗瓶颈与成本控制问题,以及它们对传统制浆造纸工业的颠覆性影响。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纸张的、具有深度和前瞻性的视角,理解这一“寻常”材料背后所蕴含的工程智慧、经济驱动力和文化重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本书《紙的百知識: 發明、製造、應用、再生, 100個關於紙的知識考》的时候,我怀揣着一种寻宝的心情,渴望在字里行间挖掘出那些关于纸张不为人知的秘密。书名中的“百知識”和“100個知識考”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场趣味盎然的知识挑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脑海中涌现出无数个与纸相关的问题。纸是如何从植物纤维变成我们手中光滑的纸张的?不同的造纸工艺又会带来怎样的纸质差异?书中是否会介绍那些古老而精湛的传统造纸技艺?我设想,也许会有关于纸张纤维结构、化学成分的科普,甚至是一些关于纸张强度、吸水性、透光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的解读。而“應用”这一章节,我希望它能打破我对纸张的固有认知,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纸张在现代科技中的新角色?像纸基电子产品、纸质传感器,亦或是某些特殊功能性纸张的研发进展。当然,对于“再生”的关注,也是我期待这本书的重要原因。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更科学、更有效的纸张回收方法,甚至是一些将废弃纸张变废为宝的创意DIY项目,让我在生活中实践环保理念。这本书,仿佛是打开了纸张世界的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其中丰富的奥秘。

评分

《紙的百知識: 發明、製造、應用、再生, 100個關於紙的知識考》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击中了我的好奇心。纸,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几乎不会引起我们过多思考的东西,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学问,真是令人意外。我一直觉得,最了不起的知识,往往就隐藏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事物之中。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把纸张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我非常期待“發明”和“製造”这两部分的内容,它们是否会带我们回到古老的东方,见证蔡伦造纸的智慧,还是会探索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造纸技术演变,比如手抄纸的细腻,机器纸的效率。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解,展示造纸的每一个关键步骤,从原料的处理到最终的成型,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纸张的诞生过程。而“應用”这一章节,更是让我充满想象,除了我们熟知的印刷、书写,纸张在现代工业、科技、艺术领域是否还有着我们意想不到的“隐藏技能”?比如,在某些特殊领域的防护用品,或者新型的建筑材料?最后,“再生”这个词,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社会责任感,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真正有价值的纸张回收利用知识,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可回收性,以及如何在家中就能够轻松实践环保理念。这本书,就像一个宝箱,里面装满了关于纸张的无穷奥秘,等待着我去一一开启。

评分

《紙的百知識: 發明、製造、應用、再生, 100個關於紙的知識考》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我一直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背后蕴含着深刻学问的事物很感兴趣,而纸张无疑就是其中之一。它看似平凡,实则承载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浅出地解读“發明”的过程,是否会带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纸张诞生的故事,了解那些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先辈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创造出造纸术的。而“製造”部分,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工艺流程,更希望能从中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造纸技术演变,以及它们各自的特色和影响。比如,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其精髓和传承是怎么样的?现代工业化生产又是如何革新和优化的?“應用”篇章,我期待它能展现纸张的无限可能,从最基础的印刷、书写,到更复杂的艺术、建筑,甚至是高科技领域,纸张是否还能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用途?“再生”更是触及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信息,让我们知道如何更好地回收和利用纸张,减少对环境的负担。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将纸张的方方面面都囊括其中,让我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事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紙的百知識: 發明、製造、應用、再生, 100個關於紙的知識考》确实让我对纸这一寻常事物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纸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阅读书籍、书写笔记,到包装物品、艺术创作,无处不在。但究竟是什么让纸如此神奇?它的发明过程又是怎样的?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窥探的窗口。我尤其对“發明”和“製造”这两个部分很感兴趣,它们是否会追溯到最早的造纸术,比如中国古代的蔡伦,还是会探索现代造纸技术的演变?我想象着,也许会有关于不同纸张类型,比如宣纸、道林纸、卡纸等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性和用途。而“應用”部分,我期待着能看到纸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比如在环保包装、医疗卫生、甚至电子领域的潜在发展。最后,“再生”这个词触动了我对环保的思考,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纸张回收和再利用的知识,也许会分享一些有趣的回收再利用创意,让我们能够更负责任地使用纸张,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勾勒出了一幅幅关于纸张知识的画卷,让我充满期待。

评分

刚拿到《紙的百知識: 發明、製造、應用、再生, 100個關於紙的知識考》,就被它朴实而又厚重的书名所吸引。作为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读者,我总觉得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往往隐藏着最值得探索的学问。纸,这个我每天都在接触的东西,竟然有着如此多的知识可以挖掘,这让我倍感惊喜。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会如何描绘纸张“發明”的历程,是否会从古老的文明追溯到最早的纸张雏形,揭示人类智慧的闪光点。而在“製造”这一部分,我期待着能够了解到纸张是如何从植物纤维一步步蜕变成我们手中光滑、坚韧的纸张的,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的造纸工艺,比如化学制浆、机械制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我甚至幻想,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非常规的造纸材料,比如竹子、树叶,甚至是某些特殊植物纤维,它们是如何被加工成纸张的?“應用”篇章,我希望它能打破我对纸张的刻板印象,展现纸张在现代社会中不断拓展的边界,比如在包装、设计、艺术、甚至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应用。而“再生”这个词,则直接点燃了我对环保的关注,我渴望从书中学习到更科学、更有效、更有趣的纸张回收和再利用的方法,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关于纸张的深度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