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图鉴(中国恐龙 世界恐龙 翼龙 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套装5册 包邮

古生物图鉴(中国恐龙 世界恐龙 翼龙 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套装5册 包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杨 编,赵闯 绘,苗德岁 译
图书标签:
  • 古生物
  • 恐龙
  • 翼龙
  • 史前爬行动物
  • 动物
  • 科普
  • 图鉴
  • 儿童
  • 自然科学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78277
商品编码:162916303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古生物图鉴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5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以实物为准)
  书名:古生物图鉴   作者:赵闯  杨杨   定价:830.00
  ISBN:9787535778277   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12-1
  版次:1   印次:1   开本:16
  重量:9.5KG   字数:1   精装:精装
  编辑推荐

本书全四色铜版印刷,精装。对开大图完美复原世界恐龙。

全球SHOU发,以中英文双语的方式将近70种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世界恐龙的标准中文名称、学名、命名者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了物种的化石产地、基本体型、生存年代、食性等基本特征。

中国原创,且是全球唯套ZUI系统、ZUI齐全、ZUI科学、ZUI精美的世界恐龙复原图鉴。

本书以全新的表现形态为古生物的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展示工作提供科学、有效、实用的帮助。

古生物研究者与爱好者可以共享的一套古生物丛书。

精准、科学、艺术的将曾经的地球霸主进行完美复原,让它们重新站立在大众面前,让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它们,确切的认识它们。 


  内容简介

《古生物图鉴世界恐龙》系列丛书以全世界范围内ZUI具代表性的恐龙化石为依据,科学、准确地将近70种世界恐龙的骨骼及形态进行完美复原,将物种的化石产地、基本体型、生存年代、食性等特征以中英文双语进行介绍。

《古生物图鉴世界恐龙》是全球首套专业级的恐龙工具书,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古生物研究者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翔实的图片与数据资源。 


  作者简介

赵闯:国际著名古生物复原画家。啄木鸟科学小组美术总监。

7岁开始画恐龙,21岁时作品就登上了英国《自然》杂志封面。长期为世界DING级科学期刊和研究机构提供科学美术作品。

20年来连续不断的创作与耕耘也使赵闯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与技巧,并尝试通过对色彩的运用、构图的强调等去表达情感、凸显气氛,以艺术家的创造去表现人们用肉眼及摄影技术无法捕捉的自然万物的神态,在恐龙爱好者及发烧友中享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目录
《古生物图鉴-中国恐龙1》 

致谢Acknowledgments 

序Foreword 

前言Preface 

恐龙Dinosaur 

 

蜥臀目 Saurischia

 

兽脚亚目 Theropoda

腔骨龙超科 Coelophysoidea

中国双嵴龙Dilophosaurus sinensis Hu, 1992 

 

角鼻龙下目 Ceratosauria

难逃泥潭龙Limusaurus inextricabilis Xu et al., 2009 

 

坚尾龙类 Tetanurae

将军庙单嵴龙Monolophosaurus jiangi Zhao et Currie, 1993 

金时代龙Shidaisaurus jinae Wu et al., 2009 

 

肉食龙下目 Carnosauria

建设气龙Gasosaurus constructus Dong et Tang, 1985 

石油克拉玛依龙Kelmayisaurus petrolicus Dong, 1973 

上游永川龙Yangchuanosaurus shangyouensis Dong et al., 1978 

甘氏四川龙Szechuanosaurus campi Young, 1942 

董氏中华盗龙Sinraptor dongi Currie et Zhao, 1993 

小新疆猎龙Xinjiangovenator parvus Rauhut et Xu, 2005 

 

虚骨龙类 Coelurosauria

东方华夏颌龙Huaxiagnathus orientalis Hwang et al., 2004 

巨型中华丽羽龙Sinocalliopteryx gigas Ji et al., 2007 

原始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 prima Ji et Ji, 1996 

 

暴龙超科 Tyrannosauroidea

五彩冠龙Guanlong wucail Xu et al., 2006 

白魔雄关龙Xiongguanlong baimoensis Li et Makovicky, 2009 

华丽羽王龙Yutyrannus huali Xu et al., 2012 

巨型诸城暴龙Zhuchengtyrannus magnus Hone et al., 2011 

 

似鸟龙下目 Ornithomimosauria

东方神州龙Shenzhousaurus orientalis Ji et al., 2003 

杨氏中国似鸟龙Sinornithoides youngi Russell et Dong, 1993 

亚洲古似鸟龙Archaeornithomimus asiaticus (Gilmore, 1933) Russell, 1977 

巨大北山龙Beishanlong grandis Makovicky et al., 2010 

 

手盗龙形类 Maniraptoriformes

长掌义县龙Yixianosaurus longimanus Xu et Wang, 2003 

 

偷蛋龙下目 Oviraptorosauria

戈氏切齿龙Incisivosaurus gauthieri Xu et al., 2002 

强壮原始祖鸟Protarchaeopteryx robusta Ji et Ji, 1997 

邹氏尾羽龙Caudipteryx zoui Ji et al., 1998 

二连巨盗龙Gigantoraptor erlianensis Xu et al., 2007 

 

镰刀龙超科 Therizinosauroidea

意外北票龙Beipiaosaurus inexpectus Xu, Tang et Wang, 1999 

额勒斯台阿拉善龙Alxasaurus elesitaiensis Russell et Dong, 1993 

美掌二连龙Erliansaurus bellamanus Xu et al, 2002 

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 yangi Zhang et al., 2001 

 

恐爪龙下目 Deinonychosauria

巨齿曲鼻龙Sinusonasus magnodens Xu et Wang, 2004 

寐龙Mei long Xu et Norell, 2004 

华美金凤龙Jinfengopteryx elegans Ji et al., 2005 

张氏中国猎龙Sinovenator changii Xu et al., 2002 

赫氏近鸟龙Anchiornis huxleyi Xu et al., 2009 

郑氏晓廷龙Xiaotingia zhengi Xu et al., 2011 

陆家屯纤细盗龙Graciliraptor lujiatunensis Xu et Wang, 2004 

河南栾川盗龙Luanchuanraptor henanensis Lü et al., 2007 

顾氏小盗龙Microraptor gui Xu et al., 2003 

奥氏天宇盗龙Tianyuraptor ostromi Zheng et al., 2009 

千僖中国鸟龙Sinornithosaurus millenii Xu, Wang et Wu, 1999 

精美临河盗龙Linheraptor exquisitus Xu et al., 2010 

 

鸟翼类 Avialae

胡氏耀龙Epidexipteryx hui Zhang et al., 2008 

宁城树息龙Epidendrosaurus ninchengensis Zhang et al., 2002 

原始热河鸟 Jeholornis prima Zhou et Zhang, 2002 

杨氏钟健鸟Zhongjianornis yangi Zhou, Zhang et Li, 2009 

圣贤孔子鸟Confuciusornis sanctus Hou et al., 1995 

郑氏始孔子鸟Eoconfuciusornis zhengi Zhang, Zhou et Benton, 2008 

三塔中国鸟:Sinornis santensis Sereno et Rao, 1992 

燕都华夏鸟Cathayornis yandica Zhou et al., 1992 

北山朝阳鸟Chaoyangia beishanensis Hou et Zhang, 1993 

娇小辽西鸟Liaoxiornis delicates Hou et Chen, 1999 

成吉思汗鄂托克鸟Otogornis genghisi Hou, 1994 

步氏始反鸟Eoenantiornis buhleri Hou et al, 1999 

郑氏波罗赤鸟Boluochia zhengi Zhou, 1995 

长趾辽宁鸟Liaoningornis longidigitus Hou, 1996 

玉门甘肃鸟Gansus yumenensis Hou et Liu, 1984 

小齿建昌鸟Jianchangornis microdontagen Zhou et al., 2009 

 

蜥脚形亚目 Sauropodomorpha

原蜥脚下目 Prosauropoda

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i Young, 1941 

新洼金山龙Jingshanosaurus xinwaensis Zhang et Yang, 1995 

黄氏云南龙Yunnanosaurus huangi Young, 1942 

 

蜥脚下目 Sauropoda

李氏蜀龙Shunosaurus lii Dong et al., 1983 

合川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 Young et Zhao, 1972 

中加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sinocanadorum Russell et Zheng, 1993 

戈壁克拉美丽龙Klamelisaurus gobiensis Zhao, 1993 

中日蝴蝶龙Hudiesaurus sinojapanorum Dong, 1997 

天府峨眉龙Omeisaurus tianfuensis He, Li, Cai et Gao, 1984 

阿纳川街龙Chuanjiesaurus anaensis Fang et al., 2000 

苏氏巧龙Bellusaurus sui Dong, 1990 

耙齿纳摩盖吐龙Nemegtosaurus pachi Dong,1977 

维氏北方龙Borealosaurus wimani You et al., 2004 

不寻常华北龙Huabeisaurus allocotus Pang et Cheng, 2000 

汝阳黄河巨龙Huanghetitan ruyangensis Lü et al., 2007 

中国东阳龙 Dongyangosaurus sinensis Lü et al., 2008 

炳灵大夏巨龙Daxiatitan binglingi You et al., 2008 

师氏盘足龙Euhelopus zdanskyi Wiman, 1929 

赛罕高毕苏尼特龙Sonidosaurus saihangaobiensis Xu et al., 2006 

姜驿元谋龙Yuanmousaurus jingyiensis Lü et al., 2006 

查干诺尔龙Nurosaurus qaganensis Dong et Li , 1992 

索引 

古生物图鉴-中国恐龙2》 

古生物图鉴-世界恐龙

古生物图鉴-翼龙

古生物图鉴-史前水栖爬行动物


  在线试读

恐龙

 

1.    什么是恐龙

 

我们常常提及的恐龙(Dinosaur) ,在生物系统分类上称作恐龙总目(Dinosauria) 。恐龙总目是一群古老的四足爬行类动物, 它们曾在陆地上生存了将近 1.65亿年,是当时陆地上的统治者。

目前发现的生存年代ZUI早的恐龙诞生于距今约 2.3亿年前的中三叠世,到距今约 6500 万年前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发生时,非鸟型的恐龙类就从地球上消失殆尽了。

然而,依据现在的主流观点,一部分兽脚亚目(Theropoda)的恐龙,却演化成了现代的鸟类,至今还生活在人类身边。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恐龙并没有完全灭绝。

恐龙在动物分类学中被归于蜥形纲(Sauropsida)下双孔亚纲(Diapsida)的初龙类(Archosauria) ,与鳄类、翼龙类(Pterosauria)有亲缘关系,都是初龙类演化支。该演化支兴起于二叠纪末期,在三叠纪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陆栖脊椎动物群。

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时期的、形态各异的爬行动物,还有翼龙目、鱼龙目(Ichthyosauria) 、蛇颈龙目(Plesiosauria) 、沧龙科(Mosasauridae)等,很多人会将它们误以为是恐龙。其中,翼龙目的关系和恐龙更近一些,都是主龙类的演化支,但它们在三叠纪时,也开始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演化。而鱼龙目、 蛇颈龙目、沧龙科等,它们并不属于初龙类,它们是另外一些完全不同的、生活在水中的水栖爬行动物。

恐龙是中生代的优势物种,它们遍布世界的各大洲, 包括如今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的恐龙化石已经超过 1000 个种,无论是从它们的体型特征还是主宰地球的时间来看,它们都是ZUI成功的陆生动物。

日益增多的恐龙化石发现,向我们展示了精彩纷呈的恐龙的多样性。尽管如此,在恐龙身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出一些共同的特征。 比如恐龙的头骨 (Cranium)与鳄类一样呈双孔型; 四肢垂直于体侧; 股骨 (Femur)的股骨头与骨干成直角;髋臼(Acetabulum)穿透成孔 ;肱骨 (Humerus) 有低矮的三角嵴(Deltopectoral crest,让胸锁三角肌肉附着的部分) ,肠骨(Ilium)后部有个突出区块;胫骨(Tibia)末端边缘宽广,有个往后的凸缘 ;距骨(Astragalus)有个明显上突,与胫骨契合等。这些特征都是恐龙的重要特征。

上述特征虽然普遍存在于恐龙身上,但其中只有一条是区别恐龙与其他爬行动物的简单易行的方法,即恐龙的四肢位于躯体的正下方,形成一个像哺乳动物那样完全直立的步态,其中很大一部分能够利用后肢支撑着身体直立行走,而其他爬行动物的四肢却位于身体的两侧,这使得它们只能笨拙地匍匐前进。

必须指出,某些非恐龙的初龙类也独自发展出直立的步态,例如劳氏鳄目(Rauisuchia) ,但它们的臀窝朝下,股骨往上嵌入臀窝,和恐龙以及哺乳动物的直立行走方式并不一样, 是自成一体的 “柱状直立方式” 。

 

2.    恐龙的分类

 

恐龙都分为哪些类别?知道了恐龙的分类会让我们更加了解恐龙。不过,在介绍恐龙的分类之前,我们ZUI好先了解一下爬行动物的分类。

在爬行动物头骨侧面、 眼眶后面的颞部存在的孔,被称之为颞颥孔(Temporal fenestrae) 。而爬行动物的分类通常依据的就是其有无颞颥孔,以及颞颥孔的位置和数量。据此,爬行动物被分为四类。

第YI类,没有颞颥孔,它们也被称作无孔类,是一类比较古老的爬行动物。 现在的龟鳖就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头骨有一对颞颥孔,颞颥孔位置靠下,位于鳞骨和眶后骨的下方,被称为下孔类,似哺乳爬行动物就属于这一类。

第三类,也只有一对颞颥孔,不过孔的位置靠上,位于鳞骨和眶后骨的上方,被称之为调孔型头骨,蛇颈龙(Plesiosaur)等就属于这类。不过,后来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类其实是双孔型失去侧颞颥孔后演化而来的。

第四类,头骨每侧有两个颞颥孔,位于鳞骨和眶后骨的上方和下方,这类爬行动物被称为双孔类,它包含的种类ZUI多,大部分爬行动物 , 都属于这一类,包括恐龙。

1887 年,英国古生物学家哈利 丝莱(Harry Seeley)根据骨盆(又称腰带)的构造不同,将属于双孔类爬行动物的恐龙分为两大类 : 蜥臀目 (Saurischia)和鸟臀目(Ornithischia) ,这并不是我们俗称的肉食性恐龙和植食性恐龙,因为除了蜥臀目下的部分兽脚类恐龙是肉食性恐龙之外,其余全部属于植食性恐龙。

蜥臀目恐龙和鸟臀目恐龙的区别在于,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坐骨则向后延伸,呈三射型,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而鸟臀目的腰带,其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伸在肠骨的腹前侧,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后下方。因此,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

但不论是蜥臀目还是鸟臀目, 它们的腰带在肠骨、坐骨、耻骨之间留下了一个小孔,而这个孔在其他各个目的爬行动物中是没有的。正是这个孔表明,与所有其他各个目的爬行动物相比,被称为恐龙的这两个目之间有着ZUI近的亲缘关系。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出现在人类面前,这种传统的分类方式似乎正在接受不小的挑战,因为比如镰刀龙类 (Therizinosauroidea)、驰龙类(Dromaeosaurids)等恐龙,它们的腰带既不是三射型的,也不是四射型的,并不符合我们上述的分类特征,但是目前恐龙的分类依然沿用着这两大类,并没有新增。

在恐龙这两大类别中,蜥臀目主要包括兽脚类 (Theropoda) 和 蜥 脚 形 类 (Sauropodomorpha) 两大类。兽脚类大都是两足行走的肉食性恐龙,它们长有锋利的尖爪和锯齿状的牙齿。我们所熟悉的霸王龙(Tyrannosaurus) 、异特龙(Allosaurus)等都是兽脚亚目。而我们刚刚提到的镰刀龙类、驰龙类,甚至是鸟类也都被归入到了兽脚亚目中。很多化石证明,一些小型兽脚亚目和鸟类的关系非常近。而蜥脚形类是一种大型的、四足行走的植食性恐龙,包括原蜥脚类(Prosauropoda) ,如禄丰龙(Lufengosaurus)等, 以 及 蜥 脚 类(Sauropoda) , 比 如 马 门 溪 龙(Mamenchisaurus) 、梁龙(Diplodocus)等。它们的颈部都很长,四肢粗壮,身体庞大。鸟臀目 (Saurischia),分成两个演化支 :装甲亚目(Thyreophora) 和 新 鸟 臀 类(Neornithischia) 。装甲亚目包括剑龙下目(Stegosauria) ,比如剑龙(Stegosaurus) , 以 及 甲 龙 下 目(Ankylosauria) ,比 如 甲 龙(Ankylosaurus) 。 新 鸟 臀 类 包 括 头 饰龙 类 角 龙 下 目( Ceratopsia) , 比 如 三 角 龙(Triceratops) ,及肿头龙下目(Pachycephalosauria) ,比如肿头龙(Pachycephalosaurus) ,以及鸟脚下目(Ornithopoda) ,例如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的埃德蒙顿龙(Edmontosaurus) ,它们都是植食性恐龙。

 

3.    恐龙的骨骼

 

想要详细地了解恐龙,我们不能不对它们的骨骼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我们真正了解恐龙特征的重要途径。

在恐龙的骨骼化石中,头骨是ZUI为重要的,它往往能为研究人员带来ZUI为关键的信息。完整的头骨包括头颅骨 (Cranium)和左、右两个下颌骨 (Mandibles)。除了鼻孔和眼眶外,恐龙的头骨上还有很多别的孔,包括眶前孔,颞窗,下颌孔等,它们都是为了加强肌肉附着,减轻头骨的重量。而头骨上骨头与骨头之间的缝接,称为骨缝 (Suture)。头骨的描述是按区域进行的 : “前”指的是吻部, “后”指的是枕部, “背”指的是顶部, “腹”指的是腭部。

除了头骨,我们在描述恐龙的时候通常还会提到颈椎 (Cervical vertebrae)、背椎 (Dorsal vertebrae)、荐椎 (Sacral vertebrae) 和尾椎(Caudal vertebrae),这些都属于脊椎骨,还有肩带 (Pectoral girdle),前肢(Forelimb),腰带 (Pelvic girdle) 和后肢 (Hindlimb),这些属于附肢骨。

通过对这些骨骼的描述,能够让我们对某一种恐龙的外形及特性有具体的了解。

除了知道骨骼的名称,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那就是我们在描述骨骼的时候常常会使用到一些方位词,这些方位词是按照将一只恐龙的中轴骨骼平放、四肢垂直的摆放姿势来确定的。这样一来,在描述时使用到的方位词比如“前”指的就是向吻端 (Cranial),“后”指的是向尾末 (Caudal), “背”指的是上, “腹”指的是下。而在描述四肢骨的特有方位词中,近端(Proximal) 指的是肢骨靠近身躯的一头, 而远端(Distal)指的是肢骨远离身躯的一端。

 

4.    恐龙的演化和分布

 

恐龙诞生于距今大约 2.3 亿年前,消失在距今大约 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5 亿年之久,是当时的陆地统治者。它们生活的时代被称为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个时期。

三叠纪中期是恐龙诞生的时期,那时候所有的大陆都还连在一起,被称为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异常辽阔,温暖而湿润的海风侵入不到大陆中心地带,那里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沙漠,炎热、干燥,但是大陆的大部分地方气候都还不错。

良好的气候环境也让各种动物在经过二叠纪大灭绝的灾难之后,渐渐开始复苏。槽齿类(Thecodontia)比如波斯特鳄(Postosuchus) 、亚利桑那龙(Arizonasaurus) 、链鳄 (Desmatosuchus ),似哺乳爬行动物如扁肯氏兽(Placerias)正在成为世界的主宰者。而恐龙就诞生于这一时期,在生命初期,它们显得相当弱小。

到了在三叠纪末期,世界有过一次大灭绝事件。陆地上大部分物种都在这次事件中灭绝了,包括当时统治世界的大部分槽齿类动物,以及大部分植物,海洋中几乎一半的物种也都没能幸免。 可是为数不多的、弱小的恐龙却在大灾难中活了下来。于是,进入到侏罗纪时期的时候,世界上突然多了很多恐龙,它们似乎在瞬间就成为了世界的主宰者。

从晚侏罗世开始到早白垩世,恐龙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强大的恐龙遍布各个大陆,它们几乎丧失了所有对手,族群内部植食性恐龙与肉食性恐龙的竞争成为了世界上ZUI激烈的斗争。它们以无与伦比的生命力,让自己成为当时地球上数量ZUI多、种类ZUI繁盛、地位ZUI主要的陆地居民。

截至目前,科学家在全世界都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包括南极洲和北极地区,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中生代,恐龙是一种全世界分布的优势物种。

 

5.    中国恐龙的研究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恐龙第YI大国,在恐龙发掘与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中国真正大型的恐龙发掘源起于 1922 年 4 月 21日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远征探险计划” 。此次考察是由非常熟悉亚洲情况的美国动物学家安德鲁斯(Roy Chapman Andrews)发起的,他率领 40 余人的考察团,外加 5 部四轮动力汽车及 75 匹骆驼,从河北省张家口出发,开始了辉煌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远征探险计划” 。考察团在内蒙古二连浩特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姜氏巴克龙(Bactrosaurus johnsoni Gilmore, 1933) 、亚洲古似鸟龙 [ Archaeornithomimus asiaticus (Gilmore, 1933) Russell, 1977 ] 以及一些恐龙蛋等,开启了中国恐龙发现的大幕。

此后,中国开始了数量众多的恐龙化石挖掘活动,包括中美恐龙考察(1985) ,中国加拿大恐龙计划(1986~1990) ,中国日本丝绸之路恐龙考察(1992~1993) ,中国蒙古日本蒙古高原恐龙计划(1995~1999) ,中国比利时王国内蒙古恐龙考察(1995~2000)等,这些重量级的恐龙考察发掘活动,让中国恐龙化石的发现呈现出井喷的态势,使得中国成为恐龙发现重地。特别是在这期间中国辽宁出土了大量带有羽毛、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引起了世界恐龙专家的高度关注。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YI恐龙大国。据 2009 年的统计,中国出土的恐龙化石,已经超过150 个种,位居世界第YI。


《古生物图鉴:揭秘史前生命的奇妙世界》 人类对未知的好奇从未停止,对遥远过去的探索更是永恒的主题。在地球漫长的生命史中,曾经存在过无数令人惊叹的生物,它们或巍峨雄壮,或精巧绝伦,共同谱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这套《古生物图鉴》正是带领读者走进这个失落的史前世界,亲眼见证那些曾经主宰地球的生命形式的绝佳指南。 套装精选,内容详实,全方位展现史前奇观 本套装共包含五册精心编撰的古生物图鉴,分别聚焦于恐龙(中国恐龙、世界恐龙)、翼龙以及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四大重要板块。每一册都力求内容严谨、图文并茂,为读者提供最全面、最深入的史前生命认知。 《中国恐龙:东方巨兽的崛起与辉煌》: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珍贵的恐龙化石,为我们揭示了东半球恐龙演化的独特脉络。本册将带领读者穿越亿万年的时光,探寻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那些举世闻名的恐龙。从体型巨大的蜥脚类恐龙,到迅捷凶猛的肉食性恐龙,再到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植食性恐龙,我们将一一领略它们的风采。我们将深入了解中国恐龙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它们在中国古代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在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从著名的“中国龙”——禄丰龙,到体型巨大的山东龙,再到拥有独特头冠的冠龙,以及各种体型小巧、动作敏捷的窃蛋龙类,本册将逐一呈现,并配以精美的复原图和清晰的化石照片,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感受中国恐龙时代的恢弘气象。 《世界恐龙:统治地球的史前巨兽》:恐龙,无疑是地球历史上最成功的陆地统治者之一。它们统治地球长达1.6亿年,其演化和繁盛的历程充满了神奇与传奇。本册将视野投向全球,系统地介绍世界各地发现的代表性恐龙。从北美洲巨大的霸王龙和三角龙,到非洲的棘龙,再到南美洲的阿根廷龙,我们将一起探索不同大陆、不同地理环境下,恐龙家族的丰富多样性。本册将详细介绍恐龙的分类、演化、解剖学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以及灭绝的原因,并着重描绘那些在科幻作品和大众文化中耳熟能详的明星恐龙。通过详实的文字描述和高品质的插画,读者将能直观地了解这些史前巨兽的体型、力量、防御机制以及捕食策略,深入理解恐龙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翼龙:翱翔天际的史前飞将》:当陆地上恐龙称霸之时,天空中也同样上演着一场波澜壮阔的生命史诗。翼龙,作为第一批独立演化出飞行能力的脊椎动物,以其奇特的外形和翱翔天际的身姿,征服了史前天空。本册将聚焦于这些拥有膜翼的爬行动物,展现它们令人惊叹的飞行能力和多姿多彩的生存方式。我们将深入了解翼龙的骨骼结构、飞行机制,以及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空中生活。从体型庞大的风神翼龙,到拥有独特头冠的梳颌翼龙,再到生活在水边的长喙翼龙,本册将一一介绍各种代表性的翼龙种类,并通过精美的复原图,让读者得以想象它们在蓝天中翱翔的壮丽景象。本册还将探讨翼龙的演化历程、与其他飞行生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史前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史前水栖爬行动物:潜游深海的古老王者》:海洋,自生命起源以来,一直是地球上最广阔的舞台。在恐龙时代,海洋同样孕育了许多令人敬畏的统治者——史前水栖爬行动物。它们在水中展现出强大的力量和适应性,与陆地上的恐龙共同构成了地球生命史上的壮丽画卷。本册将引领读者潜入深海,探索那些曾经游弋于古老海洋中的爬行动物。我们将认识那些体型庞大的鱼龙、蛇颈龙,以及拥有坚硬外壳的盾齿龙等。本册将详细介绍它们的解剖学特征、捕食方式、繁殖习性以及与海洋巨兽般的恐龙和其他海洋生物的互动。通过丰富的插图和生动的文字,读者将能感受到这些水栖爬行动物在史前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为适应水生生活所演化出的独特能力。 内容精益求精,打造权威的古生物入门读物 本套装的编写团队汇聚了多位古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为读者呈现了一部内容权威、信息准确的古生物图鉴。每一册图书都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力求将最前沿的古生物学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生动形象的图画。 科学性与准确性:在内容的选取上,本套装优先选取了那些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共识,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古生物种类。关于生物的分类、演化、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信息,都经过了严谨的考证和反复的推敲,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对于一些尚存争议的学术问题,图书也会进行客观的介绍,引导读者了解科学研究的多样性。 图文并茂,视觉冲击力强:古生物图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视觉呈现。本套装精选了大量高品质的古生物复原图、化石照片以及精美的科学插画。复原图以逼真的色彩和生动的姿态,将已灭绝的生命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史前生物的体型、形态和生存环境。化石照片则展示了科学研究的原始证据,让读者了解古生物学研究的真实面貌。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虽然内容严谨,但本套装的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生僻的专业术语。对于一些必要的科学概念,会进行清晰的解释说明,确保即便是古生物学领域的初学者,也能够轻松地阅读和理解。复杂的科学知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变得妙趣横生。 系统性与趣味性兼顾:每一册图书在系统介绍某一类古生物的同时,也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我们将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古生物学发现故事,介绍研究人员在化石发掘和研究过程中的趣闻轶事,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知识。 为不同读者群体量身打造的史前生命之旅 这套《古生物图鉴》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扇通往史前世界的大门,适合各个年龄段、不同兴趣的读者。 青少年读者:对于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来说,这套图鉴将是他们了解地球生命演化史的最佳入门读物。书中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引人入胜的文字,能够极大地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这套图鉴能够帮助他们在枯燥的课堂之外,建立起对科学的初步认知,并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生物爱好者:对于已经对古生物学有所了解的爱好者来说,这套图鉴提供了丰富而更新的研究信息,能够帮助他们巩固知识,拓宽视野。书中对细节的深入描绘和对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将满足他们对史前生命更深层次的探索需求。 科普教育工作者:对于在学校或科普机构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而言,这套图鉴是进行教学和科普活动的宝贵资源。书中准确的科学内容和精美的插图,可以作为授课的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 家庭共享的科普读物:这套图鉴非常适合作为家庭共享的读物。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翻阅,共同探索史前生命的奥秘,增进亲子关系。在阅读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结语:与失落的生命对话,感受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奇迹。从微小的细菌到庞大的恐龙,每一个生命的出现都凝聚着亿万年的演化和自然的智慧。这套《古生物图鉴》以其严谨的科学内容、精美的视觉呈现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与那些曾经主宰地球的失落生命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通过阅读这套图鉴,您不仅能够了解到恐龙、翼龙和史前水栖爬行动物的方方面面,更能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多样,以及地球生命演化进程的波澜壮阔。翻开这套书,开启一段探索史前生命奇迹的精彩旅程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次入手了这套《古生物图鉴》,主要是被“中国恐龙”和“世界恐龙”这两个大头吸引,想着给家里的小恐龙迷找点靠谱的读物。收到书的时候,包装很严实,拆开后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感觉还挺不错的。翻开第一本,果然是恐龙的天下。那些熟悉的霸王龙、三角龙,还有一些名字我都不太熟悉的,比如中国的永川龙、气龙,都描绘得相当生动。细节方面做得很好,鳞片的质感、肌肉的线条,甚至连眼睛里的神采都好像被捕捉到了。文字说明也很到位,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恐龙的名字和年代,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它们生活习性、发现地、以及科学家们如何推测它们外形的有趣知识。尤其是一些中国发现的恐龙,介绍得比我之前看过的很多资料都要详细,这让我这个对本土古生物略知一二的家长也学到了不少新东西。比如,关于中华龙鸟的羽毛痕迹,书中就用了好几页的篇幅,配上精美的复原图,让人对这个“会飞的恐龙”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而且,书的排版也很舒适,字体大小适中,插图和文字的比例也很协调,不会让人觉得拥挤或者空洞。整体来说,作为一套普及类的恐龙读物,这套书的质量是超出预期的,非常适合对恐龙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也为家长提供了很好的亲子阅读素材。

评分

收到这套《古生物图鉴》后,我首先翻阅了“世界恐龙”的部分,这部分内容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书中几乎囊括了全球范围内那些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恐龙物种,从北美洲的霸王龙,到非洲的棘龙,再到南美洲的阿根廷龙,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恐龙盛宴。图片制作精良,无论是恐龙的形态、色彩,还是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穿越回那个白垩纪或侏罗纪的时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理位置恐龙演化的对比分析,这让我对恐龙家族的壮大和多样性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例如,书中对不同地区恐龙群落的生态位划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推测,都充满了科学的趣味性。文字部分也同样出色,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罗列,而是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一些热门恐龙的争议性话题,比如霸王龙是捕食者还是食腐者,也有较为客观的论述,引用了不同的科学观点,让读者可以进行独立的思考。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恐龙化石发现史的介绍,以及科学家们如何通过化石证据还原恐龙生活场景的故事,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可以说,这部分内容足以满足任何一个对世界恐龙充满好奇的读者的探索欲望。

评分

这次入手了这套《古生物图鉴》,其中“翼龙”这一册是我最关注的部分。一直以来,那些翱翔于远古天空的生灵,总是能激起我无限的想象。拿到书后,里面的内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从描绘的精细程度到知识的深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翼龙,从体型小巧的喙嘴龙,到庞大无比的风神翼龙,它们的外形特征、翼展、以及推测的飞行方式,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某些翼龙头部特征的细致刻画,比如一些翼龙头上的骨冠,被描绘得非常复杂和具有装饰性,书中还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推测,认为可能与求偶展示或同种识别有关,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这些史前生物社会行为的想象。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张复原图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艺术的感染力,色彩鲜艳,细节丰富,我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在远古的风中展翅滑翔的壮丽景象。文字部分也同样精彩,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物种信息,而是深入探讨了翼龙的演化历程、飞行力学以及它们与恐龙、鸟类的关系。书中对于翼龙骨骼结构如何支撑其飞行能力的科学解释,以及不同种类翼龙在飞行策略上的差异,都让我这个对生物力学略感兴趣的读者大呼过瘾。例如,书中对于一些保存下来的翼龙化石中,其肌腱附着点痕迹的分析,就为科学家们还原其肌肉系统提供了关键线索,这一点让我对古生物研究的细致入微感到非常钦佩。

评分

购买这套《古生物图鉴》的初衷,其实是被“中国恐龙”这个分册所吸引。我一直对我们国家发现的恐龙化石感到好奇,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家族。收到书后,这部分的内容完全没有让我失望,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收录了大量在中国各地发现的、具有代表性的恐龙物种,比如辽宁的中华龙鸟,内蒙古的副栉龙,四川的马门溪龙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每一种恐龙,书中都提供了非常详尽的介绍,不仅有它们发现的年代、地点、体型大小等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还深入挖掘了它们在学术研究中的意义。比如,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华龙鸟化石上发现的羽毛痕迹,是如何改变了人们对恐龙与鸟类关系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让我对这些远古生物有了全新的理解。图片也非常精美,不仅有科学严谨的复原图,还穿插了一些化石照片,以及挖掘现场的场景描绘,这些都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立体和生动。文字的叙述也非常专业,但又不会过于晦涩,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不至于感到枯燥。例如,书中对于中国发现的某些未命名恐龙的讨论,以及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研究方向,都让我感受到了古生物学研究的动态性和前沿性。总而言之,这套书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古生物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一直对史前生命,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海洋里的巨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当看到这套《古生物图鉴》中有“史前水栖爬行动物”这个分类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拿到书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这部分内容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书中对那些曾经统治海洋的史前巨兽进行了详尽的描绘,从体型庞大的蛇颈龙,到凶猛无比的沧龙,再到形态奇特的鱼龙,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细节。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滑齿龙的部分,书中对它那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头颅和锋利牙齿的刻画,配以对它捕食方式的科学推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史前海洋。文字部分也相当专业,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还涉及了一些关于这些生物演化、灭绝原因的探讨,甚至引用了一些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这对于一个深度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例如,书中对于某些鱼龙化石中保存的胚胎痕迹的描述,就揭示了它们可能是胎生而非卵生,这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图片更是精美绝伦,每一张复原图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艺术的感染力,那些深海巨兽在黑暗的海底游弋的场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不禁为之着迷。我甚至可以花上一个下午,反复地翻看这些图片,想象它们在数亿年前的地球上叱咤风云的样子。这套书无疑满足了我对史前海洋生物的深度探索欲。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史前生物的爱好者,尤其是那些曾经在地球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巨型生物。当我看到这套《古生物图鉴》中有“世界恐龙”这个分册时,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收到书后,里面的内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可以说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书中涵盖了全球范围内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恐龙物种,从北美洲的三角龙、霸王龙,到亚洲的慈母龙,再到南美洲的阿根廷龙,几乎是应有尽有。图片制作得极其精良,无论是恐龙的形态、肌肉纹理,还是它们所处的古老环境,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能将我带回那个遥远的时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理环境的恐龙群落的生态分析,这让我对恐龙的演化和多样性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例如,书中对于侏罗纪时期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恐龙群落的对比,就展现了地理隔离对物种演化的影响。文字部分也同样精彩,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知识罗列,而是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书中对于一些热门恐龙的争议性话题,比如某些恐龙是否具有羽毛,或者它们的社会行为模式,都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并且引用了不同的科学观点,引导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总而言之,这套书在“世界恐龙”这一专题上的呈现,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能够满足任何一个资深恐龙爱好者的探索欲望。

评分

我是被“中国恐龙”这个分册的名字吸引,才入手了这套《古生物图鉴》。一直以来,我对我们国家发现的古生物化石都充满好奇,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它们。收到书后,这部分的内容让我惊喜不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恐龙,而是以一种更加学术和深入的方式呈现。书中收录了大量在中国各地发现的、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恐龙物种,比如著名的永川龙、江山龙,以及一些科研价值极高的未命名恐龙。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每一种恐龙,书中都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不仅有它们的发现年代、地点、体型等基础信息,更重要的是,还深入阐述了它们在古生物学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例如,书中关于中国发现的某些小型兽脚类恐龙,其羽毛痕迹的描述,就极大地推动了我们对恐龙演化到鸟类的认识。图片更是精美绝伦,不仅有严谨的复原图,还穿插了大量珍贵的化石照片,以及挖掘现场的描绘,这些都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生动立体。文字的叙述非常专业,但又不会过于晦涩,对于一个有一定古生物基础的读者来说,既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又能感受到科学研究的魅力。比如,书中对于某些恐龙化石骨骼形态的精细解读,就揭示了它们独特的运动和生活方式。这套书,绝对是了解中国古生物的绝佳选择。

评分

在这次的《古生物图鉴》套装中,我最期待的莫过于“翼龙”这一册。一直以来,那些在远古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生灵,都让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拿到书后,里面的内容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甚至可以说是让我大开眼界。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翼龙,从体型较小的喙嘴龙,到体型巨大的风神翼龙,它们的外形特征、翼展大小、以及可能的飞行方式,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古神翼龙的介绍,它那独特而巨大的头冠,被描绘得极具视觉冲击力,书中还推测了这个头冠可能的功能,比如用于求偶展示或者信号传递,这让我对翼龙的社交行为有了新的思考。图片质量极高,每一张复原图都充满科学的严谨性和艺术的感染力,色彩鲜艳,细节丰富,我仿佛能感受到它们在古老的风中展翅滑翔的画面。文字部分也同样精彩,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物种信息,而是深入探讨了翼龙的演化、生态位以及它们与恐龙、鸟类的关系。书中对于翼龙骨骼结构如何支撑其飞行能力的科学解释,以及不同种类翼龙在飞行策略上的差异,都让我这个对生物力学略感兴趣的读者大呼过瘾。例如,书中对于一些保存下来的翼龙化石中,其肌腱附着点痕迹的分析,就为科学家们还原其肌肉系统提供了关键线索。这部分内容,无疑是翼龙爱好者不可错过的佳作。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在史前海洋中称霸的爬行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套《古生物图鉴》中关于“史前水栖爬行动物”的内容,恰恰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求知欲。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这一册,其内容之丰富、描绘之生动,让我惊叹不已。书中详细介绍了包括鱼龙、蛇颈龙、沧龙、滑齿龙等一系列令人心驰神往的史前海洋巨兽。我尤其被书中对沧龙的描绘所吸引,它那庞大的身躯,锋利的牙齿,以及作为海洋顶级掠食者的形象,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不仅提供了精美的复原图,更重要的是,还深入探讨了这些生物的演化历程、食性以及它们在史前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不同种类的鱼龙,它们的体型、鳍肢形态以及生活习性的差异,都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介绍,这远比我之前在其他地方看到的资料要深入得多。文字部分的叙述严谨而又不失趣味,穿插了一些关于科学家如何通过化石证据推测这些生物生活方式的精彩故事,让我对古生物学研究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书中对于一些保存完好的蛇颈龙化石中,颈部骨骼数量与比例的精细描述,就揭示了它们独特的运动方式。图片质量非常高,色彩逼真,细节丰富,每一幅插图都仿佛一扇窗,带领我穿越时空,亲眼目睹这些史前巨兽在蔚蓝的海洋中遨游的壮丽景象。

评分

这次购买的是一套《古生物图鉴》套装,其中包含的“翼龙”部分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对那些在天空翱翔的史前生灵都充满了好奇,而这套书很好的满足了我的求知欲。书中对各种翼龙的描绘都极其细致,从体型大小、翼展,到头部特征、牙齿形态,甚至是皮肤纹理,都力求还原最真实的面貌。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风神翼龙的介绍,它那巨大的翼展,仿佛能够遮蔽天空,被描述成史前天空的霸主,这种震撼感是文字难以完全传达的,但通过书中精美的插图,我仿佛能亲眼看到它在空中盘旋的景象。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翼龙的飞行方式、食性以及它们与鸟类和恐龙的演化关系,这些内容都非常有深度,而且解释得通俗易懂,即使是没有古生物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例如,书中对于不同时期翼龙的演化趋势的分析,从小型个体到巨型物种,展现了生命进化的奇妙历程。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关于翼龙骨骼结构如何支撑其飞行能力的科学解读,这对于我这个对生物力学略有了解的人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图片质量也是非常高的,色彩鲜艳,细节丰富,每一张插图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艺术品,展现了翼龙在史前天空中的壮丽景象。这套书在翼龙这一专题上的呈现,可以说是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令人印象深刻。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