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我们仨(新版精装) | 作者 | 杨绛 |
| 定价 | 35.00元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108051714 | 出版日期 | 2015-04-01 |
| 字数 | 90000 | 页码 | 179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我们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绛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
| 作者简介 | |
| 杨绛(1911—),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1932年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同年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研习。1934年开始发表作品。1935年留学英国、法国,1938年回国。先后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论文集《春泥集》、《关于小说》,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集《倒影集》等。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 |
| 目录 | |
| ·第一部
|
| 编辑推荐 | |
| 《我们仨》讲述了九十二岁的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先她而去的女儿钱媛、丈夫钱钟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证明:家庭是人生*好的庇护所。 |
| 文摘 | |
| 序言 | |
《我们仨》(新版精装)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像是一堂关于人生、关于家庭、关于爱的哲学课。杨绛先生用她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何为真正的“一家人”。那种超越血缘、超越物质的羁绊,那种在共同经历风雨后依然相互扶持的默契,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书中关于钱锺书先生和他们的女儿钱瑗女士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分子的风骨和家国情怀。他们之间的相处模式,既有知识分子的清高与独立,又有寻常夫妻、父母的温情与关怀。这种精神层面的契合,以及对文化、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构成了他们家庭独特的精神内核。
评分阅读《我们仨》(新版精装),让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屋檐,更是一个情感的港湾,一个灵魂的归宿。杨绛先生笔下的“家”,充满了爱、理解与包容,是她最坚实的后盾,也是她最深的眷恋。 她与钱锺书先生的爱情,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没有轰轰烈烈,却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和陪伴。他们之间的“相知”,超越了世俗的功利,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契合。这种“相伴一生”,不仅仅是肉体上的同行,更是灵魂上的共鸣。
评分初次翻开《我们仨》(新版精装),被杨绛先生文字中那种温润如玉的气质所吸引。这不是一本贩卖情绪的书,更像是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或许平淡,但回甘悠长,在唇齿间散发出醇厚的味道。她笔下的家庭生活,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也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宣言,却在细水长流的日常中,勾勒出一种足以撼动灵魂的温暖与深刻。 读杨绛先生的书,总能感受到一种洗尽铅华的从容。她的语言干净、朴实,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却自有力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岁月的沉淀,显得格外珍贵。她记述的过往,无论甜蜜还是苦涩,都以一种平视的姿态呈现,不怨天尤人,也不过度拔高。这种坦然,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对生命最真诚的敬意。
评分我一直很欣赏杨绛先生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我们仨》中,她记录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所经历的种种磨难。然而,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她始终没有被击垮。她用一种近乎顽强的姿态,在逆境中寻找光明,在痛苦中汲取力量。 她的文字中,没有抱怨,没有沉沦,只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盼。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在当下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里挣扎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她教会我们,即便面对风雨,也要挺直腰杆,勇敢前行。
评分我特别喜欢《我们仨》中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杨绛先生即便在写到最悲伤的时刻,也依然保持着一种智性的洞察和恰到好处的幽默,让人在心酸之余,也能会心一笑。她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以及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都让我觉得异常亲切。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去世已久的老人写的回忆录,而是坐在她身边,听她娓娓道来,分享那些生命中最珍贵的片段。 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反倒让情感的张力更加巨大。当她平静地讲述那些失去,那种巨大的失落感才更加锥心。这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也是真正高超的写作技巧。她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悲伤,而是用最朴素的文字,将最深沉的悲痛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直抵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