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方物志-(珍藏版)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灵凤 著
图书标签:
  • 香港
  • 方物志
  • 珍藏版
  • 香港文化
  • 民俗
  • 历史
  • 城市研究
  • 地方志
  • 收藏
  • 图文书
  • 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0316
商品编码:16646238727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09-01
作者:叶灵凤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98.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100150316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编辑推荐

释读方物,在散文中遇见科学;图解香港,让历史立体鲜活。 全彩精装,首次加入大量珍贵实拍图及手绘图;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版;**一部全面介绍香港方物的博物志。 "香港学"的开山之作? 自然科学、历史民俗与人文情怀相融合的经典读物? *新繁体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出版并同步上市有关香港史地知识的出版物十分缺乏,尤其是关于方物的记载近乎一片空白,不论是上世纪50年代还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今日。因此叶先生的这本小书,无可避免地填补了这空虚。这本香港方物志(珍藏版)不是新书,又是新书。早在1958年繁体版首先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1973年由上海书局重版;2010年再次由香港中华书局进行重版。简体中文版则首次于198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13年由江西教育出版社重版。多次的出版印证了这本书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这本2017年*新的简体中文版加入大量珍贵的实拍图与手绘图,并补充了相关物种信息,由商务印书馆倾心推出;繁体插图版由香港中和出版公司同步推出。 由首篇《香港的香》名字说起,时光倒流,国际繁忙大都会的印象淡去,浮现读者眼前的是香港的野花、毒蛇、候鸟、海产……作者分享欣赏蝴蝶的方法、如何分辨蜻蜓和蜉蝣,鉴别毒蛇的种类……原来香港曾有野生老虎!狐狸?谁会知道。这些与都市人仿佛漠不相关?并不尽然,香港其实尚有大片野郊群山,只是人都把闲情逸致都抛却,营营役役,不再倦恋土地,读毕此书,读者或会了解到,我们的来时路不是反光玻璃幕墙,而是山是水。 ——香港《明报》作者先将本地各种风物的来由,掌故娓娓道来,文章写得生动亲切,没有学术文章的深奥沉闷,反而有点像是看纪录片,读来趣味盎然。即使文章所记的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有些风物早已消失或已被遗忘,对了解地本历史文化,此书仍甚具参考价值。 ——来自一位读者

内容提要

香港是个可爱的地方,既有都市的繁华也有乡郊的朴实宁静。不过,除了繁华的一面外,很少有人会留意这座城市素淡的一面,去考察了解其中的风土物种。许多人或许会奇怪,这个繁华市声所在之地居然也会有这么些鸟兽虫鱼么?《香港方物志》便是这样一本描写香港的山川风土和草木虫鱼的小书,它是作者把香港的鸟兽虫鱼和若干掌故风俗,以自然科学和民俗学的全新视角记录下来,知识、情趣、文笔都在不大的篇章里传达自如,因此读起来亲切宜人。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现在,在“博物热”兴起的今日,时空隔阂的作品以照片加手绘的方式再度呈现,便增添了满满的新意。 叶先生这一百一十二篇千字上下的小文中,写草木虫鱼,也写民风市声,力求通俗畅达,却绝不苟且随意。他会告诉你诸多**想不到的事实:“香港的蝴蝶在世界自然科学史上所占的地位,也许比香港商业在世界商业史上所占的地位更重要。”因为香港的蝴蝶已有著录的达一百四十二种之多,而英国比香港大三百倍,只不过六十八种。不过,这个数字是三十多年以前的统计,现在有什么变化不知道,但料想不大。而几十年沧桑,由于拓展郊区、滥伐树木,导致九龙半岛上蝴蝶谷的美丽名存实亡。但蝴蝶谷虽亡,香港的一百四十多种蝴蝶仍在,依然使香港保留着这一份美丽。 借由书中生动细致的描述,可以看到这位在香港居住多年的作家是如何既从书本里,也从现实的观察中,了解到周围许许多多有趣的事物,然后写出这本至今**的《香港方物志》。打开《香港方物志》的目录,看到《一月的野花》《三月的树》《四月的花与鸟》《蓝鹊——香港*美丽的野鸟》《夜雨剪春韭》《新蝉**声》……令人手不释卷。

作者简介

叶灵凤,1904年生,江苏南京人。早年就读上海艺术大学,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以小说为主的写作,是创造社第二期**作家。曾在上海主编《戈壁》《幻洲》及《现代小说》等文艺刊物。 1938年南来香港,在此定居直到 1975年逝世。期间先后主编《星岛日报》及《立报》文艺副刊。著作转以随笔小品及翻译为主,并从事香港掌故、方物的开创性研究。 叶氏著作甚丰,小说集有《未完成的忏悔录》《女祸氏的余孽》等;随笔有《天竹》《白叶杂记》; 译作有《新俄短篇小说集》等。 叶先生酷爱版画和设计艺术。20世纪30年代上海良友出版社曾出版四册专书介绍西方版画艺术,其中英国版画家比亚兹莱一册由叶灵凤选编及作序,其余三册编撰者有鲁迅、柔石等。当时西方文学界流行藏书票,叶老为自己设计了一款含有凤凰图案的中国古典木刻藏书票,并与日本、英美等地的作家、藏书家交换,应为中国开展藏书票活动的**人。70年代叶老在港病逝后,其历经战火迁徙仍保存完好的一批珍贵藏书票,连同其部分手稿捐献予北京的中国文学馆收藏。 叶老在港居住大半辈子,已经将这个南方小岛视作其第二故乡,而且以独到的眼光对香港历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当时,关于香港的历史,特别是一个半世纪前被英国殖民者侵占的经过,主要文字数据均为英国文献;叶灵凤从英国书店订购大量英文书籍,结合中国史料,从两个方面对香港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创作了大量文章,包括香港“失落”的经过、**的“海盗”张保仔事迹以至花鸟虫鱼等,开创了有关这方面研究写作的先河。后人有称此领域的研究为“香港学”,叶灵凤堪称是“香港学”筚路蓝缕的创始人。 在叶老逝世后,其生前好友夏衍先生说,“叶灵凤一生*重要的成就是有关香港历史掌故的工作。其有关著述为国家其后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录

Ⅰ 出版说明 Ⅲ 叶灵凤生平简介 Ⅸ 一九五八年初版《香港方物志》前记 Ⅺ 一九七三版《香港方物志》序言 001 香港的香 007 舶寮洲的古物 011 英雄树木棉 014 一月的野花 018 香港的哺乳类动物 021 香港的野马骝 024 新蝉**声 027 夜雨剪春韭 029 后海湾的鹭鸶 032 青草池塘处处蛙 035 三月的野花 038 三月的树 040 青竹蛇 042 四月的花与鸟 046 猫头鹰 049 山狗和水獭 051 害虫的天堂 053 从鳄鱼谈到爬虫类 056 香港的茶花 058 山猪和箭猪 061 蚝和蚝田 065 蓝鹊——香港*美丽的野鸟 068 香港蚊虫的现在和过去 070 荔枝蝉,荔枝虫 072 香港的马骝和骆驼 074 海参的故事 076 西洋菜 078 香港的野鸟 081 呢喃双燕 083 禾虫和禾虫瘾 087 姜之种种 091 闽粤荔枝之争 093 竹和笋 096 琵琶鱼——魔鬼鱼 098 香港的蝴蝶 101 朝生暮死的蜉蝣 103 毒蛇的鉴别 106 夏天的毒蛇 108 蛇王林看劏蛇 112 鱼猪与猪鱼 114 可炒可拆的香港蟹 117 南方的李 119 杜鹃鸟的疑案 122 再谈杜鹃鸟 125 野百合花 127 香港的蜘蛛 130 相思——绣眼 133 鱼虾蟹鲎的鲎 137 黄麖 139 香港的杜鹃花 142 香港的百足 146 蜡嘴,窃脂 149 香港的鸭 151 香港的狐狸 153 水母——白蚱 156 沙滩上的贝壳 160 街边和水边的蛤乸 163 白兰,含笑 165 老榕树 167 香港的麻鹰 169 枸杞和枸杞子 171 香港的野兰 174 香港的龟与鳖 177 香港的大蜗牛 179 可怕的银脚带 181 大南蛇 183 缘木可求的海狗鱼 185 蚬与?? 189 啄木鸟 191 香港的海鲜 195 穿山甲——香港动物界的冤狱 198 菩提树,菩提纱 200 美人鱼 202 大树波罗 204 苦恶鸟的传说 206 幼细的铁线蛇 208 芋乸芋仔 210 薯仔和番薯 212 外江鳄鱼 214 红嘴绿鹦哥 216 猪屎渣 218 比目——挞沙,龙脷 221 翡翠,鱼郎 224 糯米包粟 227 行不得也哥哥 229 孔子家禽 231 海镜——明瓦 233 香港的老虎 235 墨鱼——乌贼 238 可怕的白蚁 240 “家婆打我!” 242 鬼鸟——蚊母鸟 244 古怪的海星 246 沙追 248 果子狸及其他 251 香港的凤尾草和青苔 253 香港的核疫和鼠患 256 充满咸鱼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并非一部普通的地理志或历史书,它是一扇窗,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体验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本书并非罗列枯燥的地理数据或历史年表,而是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聚焦于那些构成香港独特身份标识的“方物”——那些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物质与非物质载体。 在“方物”的范畴内,本书的视角是广阔而细腻的。它关注的不仅是香港的地貌特征,如维多利亚港的潮汐变幻、太平山的云雾缭绕、离岛的宁静海湾,更深入到这些自然景致如何塑造了香港的城市形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从九龙寨城的历史遗迹,到新界围村的古老建筑,从殖民时期的西式洋房,到后现代的摩天大楼,每一处建筑都是一个故事,记录着香港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和文化融合。 本书同样重视对香港民间文化的挖掘。那些代代相传的习俗、节庆活动、传统技艺,在作者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无论是热闹非凡的春节花车巡游,还是宁静祥和的盂兰胜会,亦或是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传统手工艺,都生动地展现了香港社会鲜活的生命力。书中对茶餐厅的考究,不仅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其背后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社交功能;对霓虹招牌的描绘,则捕捉了香港夜晚的独特光影,以及其中蕴含的商业活力和市井气息。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还探讨了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独特之处。从传统的中式庙宇到教堂,从粤语的韵味到英语的渗透,从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到西方现代观念的引入,这些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塑造了香港独树一帜的社会面貌和价值体系。本书通过对这些“方物”的呈现,让读者理解香港人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份认同和生活哲学。 这本书更像是一场身临其境的体验。它通过生动的文字、精美的插图(如果书籍包含的话),引导读者去“看见”香港的过去与现在,去“触摸”香港的历史肌理,去“聆听”香港的市井声音,去“感受”香港的独特氛围。它不仅仅是关于香港的记载,更是关于生活在香港、爱着香港的人们的叙事。 《香港方物志-(珍藏版)》的“珍藏版”定位,暗示了其在内容深度、细节考究以及装帧呈现上的高品质。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关于香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权威且富有感染力的指南,适合所有对香港充满好奇、希望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读者。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细细体会的书,每一次翻阅,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与感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极具吸引力,我第一眼就被那复古的插画风格和沉甸甸的纸质所吸引。打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让人瞬间沉浸在一种怀旧的氛围中。我并不是一个香港的本地人,但一直对这座城市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翻开,因为我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让我这个普通读者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立刻打消了我的顾虑。它的语言流畅而生动,即便是描述一些相对专业的名词,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我尤其喜欢它在叙述过程中穿插的许多小故事和轶事,这些故事如同点缀在繁星中的光芒,让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有趣。例如,在介绍香港早期的交通方式时,作者不仅详细描述了缆车、电车等,还生动地描绘了码头工人忙碌的身影、维多利亚港的日升日落,仿佛我能亲身站在那个年代的街头,感受海风吹拂。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箱,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惊喜。我喜欢它在叙述风格上的多样性,时而温情脉脉,时而又充满哲思。在介绍香港的建筑风格时,作者不仅仅描述了建筑的外观,更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时期建筑风格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殖民时期的老洋房,感受到浓郁的西式风情;又能看到那些充满市井气息的唐楼,感受到浓郁的人情味。书中的许多插图和老照片,都极具历史价值,它们为我的理解提供了直观的依据,也为我的想象插上了翅膀。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揣摩那些图片中的细节,想象着照片背后的故事,感觉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时代的香港。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学术性感到由衷的赞赏,但同时它又保持着一种非常易读的风格。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结合。作者在对香港的某些历史时期、社会变迁进行深入剖析时,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但这些内容并没有显得枯燥乏味,反而通过流畅的文字和生动的案例,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香港传统节庆习俗的描述,它不仅列举了各种节日的名称和日期,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习俗的起源、演变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对于这些“方物”的解读,并非停留在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踏足过的香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香港。我一直以为我对香港的了解仅限于那些著名的地标和流行文化,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但却极具价值的“物”,这些“物”可能是一件老物件,也可能是一种生活习俗,甚至是某个已经消失的行业。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香港土地的深厚眷恋。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旧物新生”的章节,它讲述了如何通过收藏、修复和重新利用,让那些曾经被遗忘的“物”重焕生机,这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积极探索。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城市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材料选择和呈现方式上的匠心独运。虽然我不能直接看到书中的实物,但从文字描述中,我能感受到那种对“珍藏版”的定义绝非浪得虚名。例如,关于香港传统糕点制作的章节,作者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其外观、口感、香气,甚至连制作过程中的微妙变化都一丝不苟地呈现出来。我仿佛能闻到那甜而不腻的桂花香,看到那酥脆的外壳在手中轻轻剥落。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绝非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融入了作者对这些“方物”的深刻理解和热爱。同时,书中穿插的各种历史图片、老照片、手绘图,更是为文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让我的阅读体验更加多元和立体。我尤其钟爱那些描绘香港老街巷的图片,它们仿佛是一扇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生活百态,感受到浓郁的市井气息。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所传达的一种“慢下来,去感受”的生活态度。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往往忽略了身边那些美好的事物。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慢”的价值,它鼓励我们去关注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物”,去感受它们所承载的温度和故事。例如,在介绍香港的茶餐厅文化时,作者不仅仅描写了食物的美味,更着重描绘了茶餐厅里的氛围——那些穿着制服的服务员,那些围坐在桌旁的食客,那些在角落里低语的长者,这一切都构成了一幅温暖而生动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归属感。这本书的文字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内心的浮躁,让我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收藏”的意义。它不是简单的物品堆积,而是一种对历史、对文化、对生活方式的尊重和传承。作者在书中分享的许多关于香港“方物”的收藏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他不仅仅是展示这些“物”,更是讲述了它们是如何被发现、被保存、被赋予新的生命。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怀旧玩具的章节,作者用充满童趣的笔调,描绘了那些曾经陪伴一代代香港孩子成长的玩具,它们承载着童年的梦想和欢乐,即使如今已不再流行,依然散发着温暖的光芒。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身边的生活,思考哪些“物”对我们来说是真正有意义的,它们承载着怎样的故事,又将如何传承下去。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的香港与“物”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深情,以及他对那些曾经塑造了这座城市独特气质的“物”的珍视。它让我明白,每一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方物”,这些“方物”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承载着历史、文化、情感的载体。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家乡的一些老物件,它们也曾是我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如今却渐渐被遗忘。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我了解香港,更在于让我学会去发现和珍视身边那些同样具有意义的“物”,去传承那些值得被铭记的故事。这本“珍藏版”的书,确实带给了我非凡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结构编排感到非常惊喜。它并没有按照时间线或者某个单一的维度来展开,而是将香港的“方物”——那些代表着这座城市独特气质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巧妙地融为一体。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一个章节的描述而联想到另一个章节的内容,这种跨越式的连接让我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比如,当我在阅读关于香港传统手工艺的章节时,书中提到的某一种已经逐渐失传的编织技艺,我立刻想起了之前读到的关于老街区变迁的描述,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画面:曾经承载着这些技艺的店铺,如今可能已经被现代化的建筑所取代,而这些文字,就像是留存下来的珍贵记忆。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非常强,无论是对某种食物的制作过程的细致描绘,还是对某个古老建筑背后历史渊源的考究,都显得格外用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构成一座城市的,不仅仅是高楼大厦和繁华街市,更有那些藏匿在细微之处,承载着人们情感和记忆的“物”。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文化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太多的惊喜。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的视角,将香港的“方物”置于历史的洪流之中进行审视。我能感受到他对每一个“物”背后故事的挖掘,以及它们在香港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在讲述香港电影发展史时,作者不仅仅罗列了那些经典影片,更着重描写了那些曾经支撑起电影产业的幕后“物”——那些老式的放映机,那些记录着剧本修改痕迹的纸张,甚至是一些在拍摄过程中使用的道具,它们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诉说着辉煌与变迁。这本书让我明白,历史并非仅仅由宏大的叙事构成,更是由这些细微的、充满人情味的“物”串联而成。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陷入沉思,想象着这些“物”的主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与这座城市之间的羁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