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

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式凝(加)曾家达 编
图书标签:
  • 性与性别
  • 伦理学
  • 权力关系
  • 香港研究
  • 两性关系
  • 社会文化
  • 性政治
  • 性别研究
  • 社会问题
  • 性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锦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科
ISBN:9787516106761
商品编码:16876935805
出版时间:2012-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
  • 作者:何式凝//(加)曾家达
  • 定价:59
  • 出版社:中国社科
  • ISBN号:978751610676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2-09-01
  • 印刷时间:2012-09-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333
  • 字数:0.404千字

内容提要

《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内容简介:在过去二十多 年间,作者何式凝与曾家达对情欲、亲密关系、同性恋、权力以及身份认同 等议题非常关注,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发表了有关文章。
     这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大部分都是以英文在学术期刊发表,但许多研究对 象却是香港的华人,这些议题*与普罗大众息息相关。所以将这些文章结集 成书,以中文出版,期盼能创造*广阔、包容和开放的讨论空间。我们*希 望让精英论述能融入生活世界的讨论里,从而丰富生活世界的体验,令这种 思维在生活世界里*能流通。所以,我们台写中文书,亦有着一股颠覆性的 政治意图。
     这本书结集了两位学者在回望自已曾走过的学术路程时,在不同阶段的 转变和调整的反思。《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共分四部 分,包括导引、身份认同与权利、关系多元性及欲望。
    

目录

序一:感同身受殊途同归潘绥铭/1
序二:黄耀明/1
自序一:我在理论中何式凝/1
自序二:太初有欲,欲刨造了世界曾家这/27
引言/3
导引
迷失性欲:精英话语和日常语言中的性与性欲/34
身体
从女孩的经验重看香港性教育/56
从女性性器官的命名到重掌身躯/71
身份认同与权力
香港男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一种社会建构/90
不仅仅是一个男同性恋者:香港的政治身份认同的繁衍流变/105
靓太不易做:香港“师奶”的故事/121
永恒的母亲还是灵活的家庭主妇?——香港的中年已婚华人妇女/140
崩溃抑或突围:理解香港女性抑郁症的另一种方式/171
还看世代:论香港女人“三十世代”香港新师奶/187
关系多元性
把弄光环的法则:从对多元关系的反恩重新审视“性的阶序层级”/192
期望值并不高:香港的性与家庭主妇/209
欲望:金钱、快乐与自我
“私房钱”——香港华人女性的退休计划策略/232
香港“师奶”情欲再表述/251
师奶的小狗、情欲与理想/271
香港师奶的色与欲/275
网络自我中心?——香港年轻女性及其个人网站/280
附录:访谈选例/293
后记一何式凝/327
后记二何翘楚/333


《都市迷踪:现代人际关系的迷失与重建》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远方文化 出版日期: 2024年5月 --- 图书简介 在这部深刻剖析当代都市生活的非虚构作品中,我们得以一窥现代人在高速运转的社会结构中,如何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摸索前行。本书并非对既有情感范式或社会规范的刻板审视,而是聚焦于“连接”这一基本需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遭受的结构性冲击与个体体验。 《都市迷踪》集合了对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都市居民的深度访谈、田野调查数据以及社会学观察,试图描绘一幅复杂、多维的现代人际图景。 第一部分:疏离的围城——数字时代的亲密悖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社交模式,以及这种重塑带来的微妙张力。作者首先考察了“虚拟社区”的兴起,分析了在线互动在提供即时满足感的同时,如何加剧了现实世界的孤独感。我们观察到,在无数个“点赞”和“分享”背后,个体是如何构建起一道道隐形的心理屏障。 “连接焦虑”的生成: 详细分析了社交媒体算法对用户心理状态的影响,特别是“错失恐惧症”(FOMO)如何驱使人们不断投入到碎片化的社交活动中,却从未真正感到被理解。 身份的流动性与不稳定: 探讨了网络身份的构建与现实自我之间的脱节。在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自由地扮演多种角色,这种身份的过度弹性,反而使得在真实、高风险的互动中,表达脆弱性变得异常困难。 “即时满足”的陷阱: 研究了快餐式情感消费的现象,从约会应用(Dating Apps)的“滑动文化”到快速建立又快速瓦解的“临时社群”,我们如何习惯了低成本、低承诺的互动,从而丧失了建立深度联结所需的耐心与技能。 第二部分:空间的重构——城市景观与情感距离 本书将城市空间本身视为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变量。高密度的人口、拥挤的交通、以及功能分区明确的居住环境,都在无形中塑造着人与人之间的界限。 “陌生人的礼貌性隔离”: 分析了在公共场合,人们如何通过特定的行为模式(如佩戴耳机、低头看手机)来主动维护个人空间,避免不必要的目光接触或对话。这种“礼貌性隔离”既是自我保护,也是对公共情感负载的规避。 邻里关系的消亡与再生: 对比了传统社区和现代公寓大楼中邻里关系的变化。在许多新建社区中,楼宇设施的便利性取代了人际互助,邻居间的交流往往局限于物业通知或电梯内的客套问候。作者也考察了近年来兴起的“社区营建”尝试,观察这些努力如何在资本逻辑和个人主义的浪潮中挣扎。 通勤与“时间贫困”: 深入研究了漫长通勤时间对家庭生活和朋友交往的影响。时间被工作和通勤挤压,使得高质量、投入式陪伴成为一种奢侈品,加剧了家庭成员间的“在场缺席”现象。 第三部分:意义的探寻——现代人际中的信任危机 信任是社会关系的基石,但在一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重建和维持信任变得异常复杂。《都市迷踪》聚焦于现代人面对的信任赤字问题。 机构信任的侵蚀: 从宏观层面考察了公众对主流机构(媒体、政府、企业)的信任度下降,如何反射到个体层面,使人们对任何形式的权威或承诺都抱持怀疑态度。 “表演性真实”与情感劳动: 探讨了在职场和社交圈中,人们为了维护形象而进行的持续“情感劳动”。这种劳动要求个体不断地监测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以符合外界期待,最终导致真诚的自我暴露变得风险极高。 边界的模糊与侵犯: 分析了工作与生活界限的消融,以及数字联络方式如何使得界限的维护愈发困难。当老板可以在深夜发送工作信息,当朋友可以随时要求“快速回复”时,个体的自主性如何在持续的被期待中被消解? 第四部分:重塑连接——回归个体能动性 本书的收尾并非悲观的控诉,而是对出路与可能性的探索。作者认为,尽管结构性挑战重重,个体仍然拥有选择和重建关系的能力。 “微型社群”的价值: 考察了那些基于共同的、非功利性的兴趣(如手工制作、户外探险、深度阅读小组)的小型、自愿组成的社群,它们如何成为抵御主流疏离感的避风港。 “专注的艺术”: 提倡回归“慢连接”——有意识地选择减少接触的数量,以增加质量。这涉及到如何训练自己放下设备,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对话或活动中。 情感的再教育: 强调了教授和学习新的沟通技巧的必要性,特别是如何进行非评判性的倾听、如何清晰地表达需求,以及如何接受不完美的关系。 结语 《都市迷踪:现代人际关系的迷失与重建》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毫不回避的批判,为所有在现代都市中感到“亲密不足”的人提供了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人际关系的质量决定了生存的质量,而重建连接的努力,恰恰是从自我觉察开始的第一步。本书是一份对当代社会情感生态的深度报告,适合所有关心人与人之间真实联结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这个名字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香港社会中那些复杂而微妙的两性互动场景。我想象着,这本书一定是对香港社会中关于性、爱、婚姻、性别角色等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梳理和研究。我很想知道,在香港这样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社会经济压力的城市里,人们对于情欲的表达和理解,是如何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的。比如,在快节奏的生活和高房价的压力下,年轻一代的性观念和婚恋观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家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权力,无论是家庭内部的权力分配,还是社会层面上的性别权力不平等,又是如何渗透到两性关系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甚至塑造了人们对于“正常”与“不正常”的认知。我期待这本书能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为我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和真实的香港两性问题图景。

评分

不得不说,《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这个书名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它直接触及了现代社会中最核心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几个议题。我一直觉得,情欲就像一条河流,既是生命力的源泉,也可能掀起惊涛骇浪,而伦理则像是河岸,试图规训和引导,但有时又显得过于僵化。至于权力,它更是无处不在,操纵着河水的流向,甚至影响着河岸的坚固程度。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期待,是因为我好奇它究竟能为我揭示香港在这些方面是怎样的独特之处。在这个高度发达的都市中,信息传播如此迅速,观念更新迭代也很快,但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如何处理情欲和伦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权力在其中的作用,仍然感到迷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更深入的洞察,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香港人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以及他们的选择又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尤其是在像香港这样一个高度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经济发展水平极高的社会里,情欲、伦理和权力这三者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一种复杂而动态的关系。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抓住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我好奇它会如何剖析香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两性议题,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略,但却深刻影响着个人和社会运作的结构性问题。从书名来看,它不仅仅是在探讨纯粹的性爱,更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伦理框架和权力场域之下进行审视。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诸如性别歧视、性少数群体权益、婚外情、家庭暴力、甚至是媒体对两性形象的塑造等等议题,并且会尝试分析在这些议题背后,社会经济地位、文化传统、法律法规乃至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出香港独特的情欲伦理景观。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些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香港社会中那些关于爱与性的复杂现实。

评分

一直以来,香港社会在性与情感的议题上,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难以言说的张力。我总觉得,在这个弹丸之地,在光鲜亮丽的都市背后,潜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那里交织着欲望的暗流、伦理的困惑,以及权力无处不在的审视。最近偶然翻阅到这本书,虽然尚未深入阅读,但从书名《情欲伦理与权力(香港两性问题研究报告)》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它仿佛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一直试图窥探的香港社会的两性关系光谱。我期待着它能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下的真实面貌,那些关于渴望、妥协、抗争与界限的故事。我尤其好奇,在高度商业化、快节奏的香港,情欲的表达方式是否也因此被打上了标签,伦理的界线又在怎样的权力结构下被不断拉扯和重塑?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香港本土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这在同类研究中是相当难得的。我猜想,书中一定会充斥着大量鲜活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身边的许多现象。

评分

作为一名对香港文化和社会议题素来颇为关注的读者,我常常感到,关于两性关系,我们似乎总是在某种模糊的界限中摇摆。一方面,我们沐浴在自由开放的西方思潮影响下,另一方面,传统的东方观念又时不时地浮现,制造出一种微妙的冲突。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恰似一阵及时的清风,或许能吹散一些笼罩在“情欲”、“伦理”与“权力”这些宏大命题之上的迷雾。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香港作为一座移民城市,在多元文化碰撞下,两性关系的演变轨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在这种复杂的社会土壤中,形成各自对于情欲的理解,又如何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中,调整着他们的伦理观,以及在家庭、职场、甚至日常交往中,权力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这一切。我设想,这本书不会是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扎根于香港的土壤,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描绘出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画面,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认到,在这座令人着迷的城市里,两性之间的那些微妙互动和深刻羁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