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玉器全集(上、中、下)
原:180.00元
作者:杨伯达
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31024064
字数:
页码:94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玉器全集》曾获1995年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本书在完全忠实六卷繁体字版文字和图版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编辑加工。
内容提要
我中华民族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搏斗中,求得生存与壮大,并培育了一种天然的、浓郁的崇尚玉器的传统。在这一高尚而典雅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历代治玉业经久不衰,持续高涨,碾琢了难以计数的精美玉器,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宝贵遗产。
又一部玉器专业巨著问世了,本书由国内玉器专家杨伯达先生及国内各大博物馆人士编著。从原始社会一直到明清各代玉器汇聚一堂。两本图典,一本专论,写出了当今高水平的玉器专著。
目录
上卷
中国古代玉器概述
卷 原始社会
第二卷 商·西周
第三卷 春秋·战国
中卷
第四卷 秦·汉——南北朝
第五卷 隋·唐——明
第六卷 清
上卷
专论
中国史前艺术的瑰宝
——新石器时代玉器巡礼
夏商玉器综述
西周玉器简说
春秋战国时代玉器综探
秦·汉——南北朝玉器述要
隋·唐——明代玉器叙略
清代琢玉工艺概论
图版索引
作者介绍
杨伯达,男,1927年生于旅顺市,1948年华北大学美术系毕业。 曾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大学考古系玉器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故宫博物院研究室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玉器研究会
说实在话,现在收藏圈里信息太杂了,真真假假难以分辨,所以一本权威的参考资料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成为一个可靠的“标尺”。我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辨伪和鉴别上。比如,不同时期钻孔工艺的差异,线条的刚柔处理,以及痕迹的自然程度,这些细节往往是区分老坑新仿的关键。如果书中能够收录一些典型的“炉灰坑”或者“工艺痕迹”的特写镜头做对比,那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听说有些老一辈的专家通过一些不为人注意的微小特征就能断定真伪,我希望能从这套书中学习到这种“高手过招”的经验。毕竟,玉器收藏,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弯路,一本好的工具书能省去大量的试错成本。
评分我最看重的是学术的严谨性和考据的深度。市面上很多所谓的“全集”或者“大观”,内容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器物罗列和模糊的年代判断上,缺乏真正内行的论述支撑。杨伯达先生的名字在我关注古玩界的时候就时常听闻,他的专业性是有口皆碑的。我衷心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展示了精美的照片,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扎实的器物断代标准、纹饰的演变轨迹,以及玉料来源的地理分析。如果能在配图中,还能清晰地标注出沁色、包浆的细微变化,以及原工艺的痕迹,那就太棒了。我对那些关于商周礼器玉璧和汉代玉器的部分尤为期待,它们往往代表着那个时代最高的工艺水平和最复杂的礼制含义。真正有价值的收藏书籍,是能让人在阅读后,对自己的藏品有一个更清晰、更科学的认识。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藏家”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收藏价值”本身就很高。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值得纳入私人图书馆的精品。能被河北美术出版社这样在艺术类出版物上享有盛誉的机构出版,质量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保证。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的稀缺性和权威性,一套系统、全面的玉器图鉴,在市场上流通的精品图中往往是凤毛麟角。如果这套书的印量控制得当,未来很可能成为研究者和资深藏家争相追捧的对象。我更在意的是,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能跳出零散的知识点,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立体的中国玉器知识架构。这样的书,是陪伴收藏生涯长久不衰的良伴。
评分作为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我更看重的是玉器背后的文化意蕴和精神内核。玉器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装饰品,它是礼器、是信仰的载体,是古人“君子比德于玉”哲学思想的物化体现。我期望这套书能在介绍器物形制之余,能够深入挖掘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礼制功能和社会意义。例如,某一特定纹饰在周代代表了什么,到了明清时期又被赋予了怎样的寓意?这种文化传承和演变才是玉器魅力的核心所在。如果能辅以一些关于玉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论述,那就更完美了。单纯的工艺品图录我看得多了,真正能触动灵魂的,是那些能够讲述历史故事的书籍。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精美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触摸那种纸张的质感,就觉得不是一般的印刷品能比拟的。特别是封面那几件玉器的高清图片,色彩的还原度和细节的刻画都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水平。我仔细对比了一下我之前收藏的一些图册,这本《中国玉器全集》在版式布局上明显下了更多功夫,每一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显得拥挤,又能充分突出器物本身的美感。装帧的厚度也体现了出版社的诚意,上下中三册,内容想必是非常扎实和全面的。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光是欣赏这些高清的图片,就已经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了,更别提如果内容真的如书名所示的那样涵盖了中国玉器的发展脉络,那简直是收藏界的福音。我特别期待看到里面关于不同历史时期玉料特征的对比分析,好的玉器书籍,不仅仅是图录,更是一部历史的切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