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版】中国近代史地图集 清末1820年-1953年 民初 抗日战争

【精装版】中国近代史地图集 清末1820年-1953年 民初 抗日战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地图集
  • 清史
  • 民国史
  • 抗日战争
  • 历史地理
  • 历史地图
  • 精装本
  • 图文并茂
  • 史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淘书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802120020
商品编码:1819615909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近代史地图集
出版社: 星球地图出版社
书号: ISBN 9787802120020
审图号: JS(2011)01-086
版次: 2011版 2015年印刷
页数:  248
开本: 16开
重量: 约1.37KG
定价: 198元

 

        本图集是一部较为系统地反映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近代史参考地图集。图集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对近代史研究的新成果,是一部兼有学术价值和工具书性质的专著,它是史学研究单位、历史博物馆、图书馆、高等院校和广大现代史爱好者研究和学习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

 










《海峡两岸的现代史叙事:变迁与传承》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具体历史事件的详尽图解,而是深入探讨在不同政治语境下,中国现代史叙事如何形成、演变,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与政治意涵。本书旨在梳理海峡两岸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读差异,剖析其产生的根源,并追溯这些叙事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章 叙事的构建:历史的再现与选择 本章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历史叙事的本质。历史并非客观存在的固定事实,而是通过选择、组织和解读历史材料而形成的文本。不同的立场、价值观和时代背景都会影响历史学家对史实的取舍和评价。我们将考察,在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主导下,哪些历史事件被突出强调,哪些被淡化处理,又有哪些被重新解读。 第二章 历史的“分水岭”:清末到民国初年的叙事变奏 中国近现代史的开端,即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叙事差异开始显现的关键时期。 “百年屈辱”与“救亡图存”: 台湾方面,强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深重,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导致了国家的衰落。这种叙事将这段历史定性为“百年屈辱”,并以此强调民族意识觉醒和反抗侵略的必要性。 “千年帝制”的终结与“共和曙光”: 在中国大陆,这段历史更多地被解读为“千年封建帝制”的终结,以及辛亥革命开启的“共和时代”。重点在于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族国家,并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基础。 对革命党人的评价: 双方在评价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时,也存在差异。台湾方面可能更侧重于其“反清复明”的传统革命思想,以及对建立共和制度的贡献,而大陆方面则更强调其先进的革命思想,以及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地位,并视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 第三章 革命的逻辑:从国民革命到解放战争 国民革命和随后的解放战争,是塑造两岸现代史叙事的核心事件。 “北伐”的意义: 大陆方面将北伐视为打倒军阀、统一中国的伟大革命。台湾方面则可能侧重于国民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在统一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国共合作与分裂: 对国共合作时期的评价,以及国共分裂的原因,是两岸叙事最显著的差异点之一。大陆方面将国共合作视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并强调国民党右转导致合作破裂。台湾方面则可能将国共合作视为一个短暂的时期,并强调共产党在其中“分裂国民党”的企图。 解放战争的性质: 大陆方面将解放战争定义为“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目标是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中国。台湾方面则将其视为“国共内战”,强调国民党作为合法政府的无奈失利,以及共产党夺取政权的手段。 第四章 民族危机下的抗争:抗日战争的不同解读 抗日战争是连接两岸共同记忆的重要节点,但其叙事在侧重点上仍有不同。 “全民族抗战”与“正面战场”: 大陆方面强调“全民族抗战”的伟大胜利,突出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牵制作用,以及其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台湾方面可能更侧重于国民党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的抵抗,以及蒋介石作为最高统帅的领导作用。 历史贡献的分配: 对抗战胜利的历史贡献,两岸的分配有所不同。大陆方面会强调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歼灭日军的数量和战略意义。台湾方面则会强调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 第五章 转型与认同: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观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的历史叙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台湾的历史叙事也随之发生变化。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大陆方面将新中国成立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由此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历史叙事围绕着阶级斗争、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展开。 “中华民国”的延续与“反攻大陆”: 台湾方面则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延续,以及其作为“正统”的地位。早期的历史叙事充满了“反攻大陆”的政治色彩,后期则逐渐转向本土化和民主化进程的叙述。 历史记忆的重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两岸的历史记忆都在不断重塑。大陆方面逐渐承认和反思过往历史中的失误,如“文化大革命”。台湾方面则更加关注本土历史和多元文化的认同。 第六章 现代历史叙事的挑战与未来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探讨现代历史叙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去意识形态化与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要求历史叙事更加客观、多元的声音日益增强。如何摆脱过往的意识形态束缚,实现历史研究的去意识形态化,是两岸共同面临的课题。 民间记忆的回归: 除了官方叙事,民间个体的历史记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被忽视的个体经验,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 交流与对话: 尽管存在差异,但两岸在历史研究上的交流与对话仍然是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通过互相学习和理解,或许能够构建一种更加包容、多元的中国现代史叙事。 结论: 《海峡两岸的现代史叙事:变迁与传承》并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固定的历史结论,而是希望引领读者思考历史叙事的形成机制,理解不同解读背后的复杂性,并认识到历史研究的动态性与开放性。通过对两岸现代史叙事的梳理与分析,本书力求展现一段既充满挑战又蕴含希望的知识探索之旅,促进对共同历史遗产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和装帧就透着一股子厚重感,一看就知道不是寻常之物。【精装版】中国近代史地图集,这个名字就勾起了我探究的兴趣。1820年到1953年,这跨度足足133年,要知道,这可是中国近代史最跌宕起伏、最充满变革的时期。我一直对历史地理特别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其实都与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资源分布等等息息相关。1820年,晚清的中国,疆域范围如何?主要的人口聚居地和交通枢纽在哪里?这些信息,我想地图集应该能给出一个直观的呈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很多权益。地图上的版图变化,就是中国近代史屈辱史的一个有力证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展示这些变化。接着是民初时期,辛亥革命的成果并没有立刻带来和平,取而代之的是军阀割据。我特别期待地图集能详细展示不同时期,各路军阀的势力范围,他们是如何扩张和收缩的,以及那些决定性的战役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展开的。这有助于我理解当时政治分裂的地理根源。而到了抗日战争,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我更是希望能通过地图来深入了解。日军侵华的路线图,中国军队各个战场上的战略部署,重要的战役发生地,例如长城抗战、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等。我希望地图集能够精准地标示出这些地点,并且最好能附带一些关于地形、河流、重要城市地理位置的说明,以帮助我理解当时的作战环境和战略选择。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让我“看”懂历史的地图集,它能够将那些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空间叙事,让我更深刻地体会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与悲壮。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个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从1820年,晚清王朝的表面平静下涌动的暗流,到1953年,新中国初步建立的景象,整整133年的历史,被浓缩在这厚重的地图集之中。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1820年,中国版图是什么模样?主要的城市,重要的港口,关键的交通干线,这些都构成了理解晚清社会经济和国防态势的基础。随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让了多少土地,设立了多少租界,这些地理上的变迁,都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命运。我期待在这本地图集里,能看到清晰的地图,标示出这些变化,例如,鸦片战争后,各口岸的开放情况,租界的范围等等。进入民初,袁世凯称帝,北洋军阀的崛起,国家陷入分裂。我想象中的地图,会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军阀的势力范围,他们的核心区域,以及他们争夺的战略要地,比如一些重要的铁路枢纽,或是沿海港口。这有助于我理解军阀混战的地理逻辑,以及它对中国统一进程的阻碍。而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那段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我最希望看到的,是日军侵华路线图的详细展示,从东北的沦陷,到华北、华中的战场,再到西南的防御。同时,我也期待看到中国军队的战略部署,正面战场的各个重要战役发生地,以及敌后战场的分布情况。如果地图集能做到详尽的标注,并辅以简洁的文字说明,那将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将那些书本上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地理画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曲折与复杂。

评分

拿到这本【精装版】中国近代史地图集,我首先感受到的是其承载的历史重量。1820年到1953年,这是一段极其关键且复杂的历史时期,从晚清的衰落与转型,到民国的动荡与发展,再到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直到新中国的初步建立,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值得深究的细节。我一直认为,理解历史事件,离不开对地理环境的认知。1820年,中国处于怎样的地理版图之下?主要的城市分布,人口的集中区域,以及当时的交通状况,这些都是我非常希望在地图上看到的。特别是当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割地赔款,租界的设立,这些对中国地理空间造成的改变,本身就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我希望地图集能清晰地标注出来,让我们直观感受。民初时期,军阀割据的局面,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场围绕着地理空间和战略要地的争夺战。我期待地图集能用一幅幅清晰的图示,展现出不同时期,各路军阀的势力范围,他们的控制区域,以及他们争夺的重点地带。这有助于我理解那个混乱年代政治格局的地理逻辑。而对于抗日战争,这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历史,我更是迫切需要地图的指引。日军侵华的路线图,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分布,以及那些重要的战役,如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上党战役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地图的精确标注。我希望地图集能够详细地展示这些内容,并且如果能附带一些关于地形地貌对战役影响的简要说明,那就更好了。我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看”懂历史,用地理的视角,去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演进,去感受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评分

这本书的份量和封面设计,首先就给了我一种期待,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地图集,1820年到1953年,这段漫长而又充满变动的历史,正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我一直觉得,历史的进程,很大程度上是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而地图,就是连接历史与空间的桥梁。1820年,晚清中国,一个帝国似乎依然庞大,但暗流已在涌动,我希望地图能清晰地勾勒出当时的疆域,主要的城市,重要的港口,以及当时的交通网络,这些都是理解后续历史事件发生的基础。随着西方列强的到来,中国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租界的设立,这些对中国地理版图造成的改变,本身就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我期待地图集能直观地展现这些变化。进入民初,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共和国时代,但紧随而来的却是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我希望这本地图集能够用清晰的图示,展示出不同时期,各路军阀的势力范围,他们的核心区域,以及他们争夺的战略要地,这有助于我理解当时政治分裂的地理根源。而对于抗日战争,那段民族记忆中最刻骨铭心的历史,我更是迫切地希望通过地图来深入了解。日军侵华的路线图,中国军队各个战场上的战略部署,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分布,以及那些著名的战役,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辽沈战役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地图的指引。我希望地图集能够精确地标示出这些地点,并最好能附带一些关于地形、河流、重要城市地理位置的说明,以帮助我理解当时的作战环境和战略选择。我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看”懂历史,用地理的视角,去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演进,去感受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苦难与抗争,以及最终走向复兴的艰难历程。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又多了一份期待。1820年到1953年,这133年的时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巨变、挑战与奋斗的时代。作为一个对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我深知地图在理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1820年,当世界格局正在悄然改变,中国依然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疆域、行政区划、主要城镇以及交通网络,是理解后续一切变化的基础。我希望地图集能提供详尽的信息,例如,各个省份的边界,重要的河流湖泊,以及当时的主要道路和海港。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中国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租界的设立,这些对中国地理版图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我非常期待地图集能够清晰地展示这些变化,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中国主权的流失。民初时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我希望地图集能用一幅幅生动的地图,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期,各路军阀的势力范围,他们的根据地,以及他们争夺的战略要地。这有助于我理解那个混乱年代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在地理空间上体现出来的。而抗日战争,那段中华民族奋起反抗的艰难岁月,更是离不开地图的辅助。我期待看到日军侵华的详细路线图,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分布,以及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如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发生地点的精确标注。如果地图集能对战役的地理背景,如地形、地势等做一些简要说明,那将极大地提升其历史价值。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有力工具,用地图的语言,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叙事充满了好奇,而一本好的地图集,恰恰是解读这段历史的绝佳工具。这本书的书名【精装版】中国近代史地图集,涵盖了1820年至1953年,这133年的历史跨度,足够浓缩中国近代史的精华与血泪。1820年,那个古老帝国的年轮,我希望地图能告诉我,当时的疆域是怎样的,有哪些主要的政治中心和经济区域,以及当时的军事防御体系是怎样的。西方列强的入侵,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地理上的,被迫开放的港口,割让的土地,租界的设立,这些都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版图,我期待地图集能清晰地展现这些变化。民初的军阀混战,在我看来,就是一张张地图上势力范围的不断拉锯。我希望这本地图集能细致地描绘出各个军阀的控制区域,他们的核心地带,以及他们为了争夺战略要地而进行的频繁冲突。这有助于我理解那个分裂年代的地理政治格局。而对于抗日战争,那段民族记忆中最深沉的伤痛与最辉煌的反抗,我更是迫切希望通过地图来了解。日军侵华的路线图,中国军队的战略部署,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以及那些影响深远的战役,如百团大战、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地图的直观呈现。我希望地图集能详细地标注这些地点,并最好能附带一些关于当地地形、交通便利程度等信息,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战役的复杂性。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地图集能成为我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利器”,用地图的语言,串联起那些历史事件,让它们变得更加清晰、生动,并最终帮助我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曲折与辉煌。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感。【精装版】中国近代史地图集,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它覆盖了从1820年到1953年,整整一个多世纪的变迁。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历史,光看文字是不够的,地理环境、空间布局、战略要点,这些都至关重要。1820年,晚清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版图?有哪些重要的城市,主要的交通网络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希望在地图上看到的。特别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到来,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了怎样的侵蚀,地图的演变本身就是历史的缩影。进入民初,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但随之而来的是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我期待这张地图集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当时各路军阀的势力范围,他们的地盘是如何划分的,以及他们之间的冲突点在哪里。这有助于我理解那个混乱年代的政治格局是如何在地理空间上体现出来的。而对于抗日战争,那段民族记忆中最深刻的伤痛与辉煌,我更是迫切地希望通过地图来了解。日军的侵略路线,中国军队的战略部署,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是如何相互配合的,每一个重要的战役,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等,它们的发生地点和作战范围,都离不开地图的指引。我希望地图集能够详细地标注出这些信息,并且最好能附带一些关于地理特征的简要说明,比如地形对战役的影响,河流对封锁线的作用,城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等等。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地图集能够成为我理解中国近代史的一本“可视化教材”,通过地图的语言,去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去体会中国人民的抗争与牺牲,以及最终走向复兴的艰难历程。

评分

拿到这本【精装版】中国近代史地图集,我内心涌起的是一种对历史求真的渴望。1820年,那是一个古老帝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起点,西方列强的触角开始伸向东方,那时的中国疆域如何?行政区划是怎样的?主要的海防、陆路交通节点在哪里?这些基础性的地理信息,对于理解之后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至关重要。随后进入民初,辛亥革命的炮火摧毁了帝制,但新的共和国并未立即迎来和平,军阀混战的局面,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场地理空间上的拉锯战,谁能控制关键的交通枢纽,谁能占领重要的经济区域,谁就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我非常期待这本地图集能用清晰的图示,展现出各个军阀的势力范围,他们的控制区域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的,以及那些决定性的战役是如何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当然,最令我翘首以盼的,还是关于抗日战争的部分。那段历史,是中华民族能否独立生存的生死考验。日军的侵略路线,中国军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战略反攻的起点和路线,以及那些著名的会战,如台儿庄、武汉会战等等,这些都离不开精准的地图标注。我希望地图集能够详细展示这些内容,并且最好能辅以一些关于当地地形、资源分布的简要说明,以帮助我理解当时作战的复杂性。例如,了解山区地形对游击战的重要性,或者河流湖泊对封锁线的意义。我期待的是,通过这本书,我能够站在历史的制高点,用地图的语言,串联起这段跌宕起伏的近代史,理解那些决策的背景,感受那些战争的残酷,并最终体会到民族复兴的来之不易。

评分

这次入手的是一本相当有分量的地图集,光看书名就知道了,【精装版】中国近代史地图集,涵盖了从1820年到1953年这么一段漫长而又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这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我一直对这段历史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影响深远的战争、政治变动以及社会转型,总觉得纸面上的文字描述不够直观,如果能有地图佐证,那就更能理解当时的地理环境、战略态势以及局势发展了。这本书的装帧也很扎实,精装版的质感十足,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这让我对它的内容更加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图堆砌,而是能通过地图的绘制和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勾勒出那个时代中国的脉络,让读者能够“看”懂历史。比如,鸦片战争的爆发,仅仅了解时间、地点和参战方是不够的,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英军登陆的路线、清军的布防,以及战争对沿海地区的影响范围。又或者,民初时期北洋军阀割据的局面,一张张地图可以清晰地标示出各个军阀的势力范围,他们的冲突与合作,以及这对中国统一进程的阻碍。抗日战争更是如此,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军侵华的路线图、各大战役的发生地、我军的战略部署,这些都离不开地图的直观呈现。我特别关注的是,地图的绘制是否准确,比例尺是否合理,标注是否清晰易懂。而且,对于历史事件的选取,地图集是否能够覆盖到那些关键节点,比如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分布、海防工事的建设,又或是辛亥革命的起义地点和革命军的行进路线。如果地图集能做得更细致一些,比如包含一些不同时期的地貌对比,或者城市变迁的示意图,那就更好了。总而言之,我期待的是一份既有学术价值,又能满足普通读者理解历史需求的地图集,能够成为我深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得力助手。

评分

这本书的到来,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不仅仅因为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更因为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我一直觉得,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史诗,而地图,恰恰是解读这段史诗最直接、最生动的语言。1820年,当晚清的帝国大门还未被炮火轰开,但暗流已涌动,那时候的中国是什么样的疆域,各个省份的边界,主要的交通线,这些都构成了理解之后历史变革的基础。再到民初,一个崭新的共和国在战火与动荡中蹒跚学步,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这样的局面,如果能用地图来展现,那些错综复杂的势力划分,那些此消彼长的战场,都会变得清晰可见。而我尤其关注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日军的铁蹄踏遍大江南北,我们的军队在各个战场上殊死搏斗,如果没有地图,很难想象那些地理位置的差异如何影响战局,很难理解战略转移的深意,更难体会那些艰苦卓绝的战斗是如何进行的。我希望这本地图集能够清晰地标示出日军的侵略路线,中国军队的抗战区域,重要的战略要地,以及那些可歌可泣的战役发生地。如果能附带一些关于地形地貌的说明,比如山区、河流、平原对军事行动的影响,那就更好了。我期待看到的是,通过一张张地图,我能够“亲历”历史,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在苦难中奋起反抗的决心与勇气。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远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激发我的情感共鸣,也能加深我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这本书,我希望能用它来勾勒出那些模糊的历史轮廓,让那些发生在遥远年代的事件,变得触手可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