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新版)纪检监察办案程序规定 |
| 作者: | 本书编写组 |
| 市场价: | 53元 |
| ISBN号: | 9787517403715 |
| 出版社: | 中国方正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7年1月第2版 | 版次:2 | 页数:-- |
| 印刷时间:2017年1月第2版 | 印次:2 | 字数:--千字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法规制度。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多方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主业主责,按照多方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为适应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工作新要求新部署新举措,更好地满足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学习需要,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长期从事纪检监察业务工作的同志对一批纪检监察业务用书进行了修订,首批陆续出版29种。
《纪检监察办案程序规定》一书对纪检监察机关审查办案中程序方面的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司法解释进行了系统梳理,精选了截至2015年4月现行有效的常用法规,按照综合、控告申诉、案件检查、案件审理、部门协作和其他等六部分进行分类,涵盖审查办案全过程。本书不仅可以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的工具用书,而且为广大党员干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监督办案人员依纪依法办案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一、综合
中国共产党章程(节录)(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2年11月14日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节录)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根据1988年
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9年3月
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曰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
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
(1997年5月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
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6月25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
监察法)的决定》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2004年9月1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4月27日)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2004年9月22日)
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2010年11月10日)
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规定(试行)(2005年7月26日)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重申和建立党内监督五项制度的实施办法(1997年2月4日)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2009年6月30日)
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2011年5月23日)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查处党员违纪案件中收集、鉴别、使用证据的具体规定(1991年7月23日)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重申共产党员受到正确的党纪处分改正错误后不履行取消处分手续的通知(1989年7月31日)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受党纪处分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有关问题的意见(1998年4月8日)
这本书的编校质量,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严谨。我个人习惯于在阅读专业书籍时,对每一个术语的定义和引用的法条进行交叉比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无论是对概念的界定,还是对具体操作指引的阐述,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几乎找不到任何模糊不清或者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尤其是关于证据的收集和固定这一关键环节,条文的描述细致入微,简直就像是一步步带着你走进现场,告诉你什么能做、什么不能碰,以及每一步骤该如何留痕备查。这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简直是定心丸一样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操作风险。比起那些只是罗列条文的旧版书籍,新修订版在吸收近年来实践经验和最新的政策精神方面,体现出了极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种与时俱进的编辑理念,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设计,展现了极高的层次感和递进性。它不是简单地将所有规定堆砌在一起,而是遵循了纪检监察工作的自然流程,从初步的线索受理,到初核、立案、调查取证、审理,再到最后的处理和结案,每一步都设置得井井有条。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权限划分和责任界定的描述,界限划分得异常清晰,避免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职责重叠或推诿现象。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办案思维框架非常有帮助。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流程到细节的层层深入,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业务的人,也能通过系统的阅读,快速建立起对整个工作体系的认知,而不是零散地记住几条孤立的规定。
评分阅读这本业务用书,最大的感受是它那种扑面而来的实战气息,完全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它仿佛是无数次实际办案经验的结晶,将那些在复杂案件中容易“卡壳”的环节,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进行了阐释。比如在涉及跨区域协作或者与其他部门信息共享的条款部分,它不仅给出了原则性的规定,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操作层面的“注意事项”和“风险提示”,这些边角料般的内容,恰恰是新人最需要的“避坑指南”。我记得有一次处理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到几个关键程序的认定,正是书中某处看似不起眼的脚注,点醒了我应该从哪个角度去切入,最终顺利解决了僵局。这种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的能力,是任何一本脱离实际的参考书所不具备的,它真的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领导,在你耳边悄悄传授多年积累的诀窍。
评分对于经常需要回顾和学习的老同志来说,这本新修订版带来的更新感是立竿见影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更新了几个数字或者修改了几个措辞,而是明显反映了十八大以来对纪律执行力度和工作标准提升后的新要求。书中对于一些敏感问题,比如谈话的规范、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审查等,都进行了更为审慎和严格的规定。这使得我们在处理当前的复杂案件时,能够更加自信地依据权威文本,确保每一步操作都站得住脚,经得起推敲。对比之前使用的旧版本,新版在“程序正义”的保障上做了大量的增补和强化,体现了新时代对执纪审理工作更高标准的追求,读起来让人感到内心踏实,因为你知道自己手中掌握的是最前沿、最符合当前形势的权威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着一股庄重和权威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立刻就能感受到它分量不轻。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光滑而不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虽然内容本身是严谨的法规条文,但排版上却做了很多优化,关键的条款和注释部分使用了不同的字体粗细和颜色区分,使得在快速检索和深入研读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之间的逻辑梳理,每一个程序步骤的衔接都清晰明了,让人在阅读复杂的流程时,心里也不会感到混乱。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社在专业类书籍出版上的专业水准,比起一些市面上粗制滥造的内部资料,这本绝对是值得收藏和时常翻阅的工具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参考手册,而是一套精心制作的业务指南,光是翻阅的过程就是一种享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