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爱的哲学
定价:19.00元
作者:(保)瓦西列夫,王永军译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04-03-01
ISBN:9787801732606
字数:180000
页码:2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诗意而富于哲理的情家颂歌,影响一代中国青年的心灵读本。在这本书里,我们打算谈谈爱情,就是像一道看不见的强劲电弧一样在男女之间产生的那种精神和肉体的强烈倾慕之情。
内容提要
本书所要进行的讨论就是要从广阔的视野入手考察人类的情感极其所背负的沉重社会和道德后果。把爱这种情感放在从遥远的时代直到今天,人类在世界上所有文明中所具有的爱的态度、爱的习俗的生活图景中来考察。实际上,这是一部男女两性的关系史,也是一部有关爱和爱的行为如何影响人类发展进程的历史。而我在此大放厥词,就是要在其中探求人的情感。在恋爱期间如果带着和对异性的渴求,我们就有一种不得不去耗费精力和情感的感觉,而这实际上不就是对自己的情感的代价吗? 《爱的哲学》所揭示的不仅仅是爱的若干体验和感觉,它更把你带*一个理智和深沉的世界。它使得代我能以一种第三者的身份冷眼旁观痴男痴女们的情感变化,无论对谁都有所收获。
目录
男人和女人
神圣的狂热
大男人,小丈夫
众神的平辈
两性的美学
审美是更新两的向导
艺术地去爱和爱的艺术
爱情审美的艺术形式
爱的纤纤妙语
令人陶醉的《雅歌》
沉重的肉身
从古典主义到现实主义
智慧的张扬
理想化的组合
固着的迷恋
雾里的玫瑰
标准的多元
爱情的司芬克斯
善意的谎言和爱情的寂美风尚
体验与痴迷
感受情爱的媒介
以“见”定情
言语的逗引
气味的效应
的器官
生命的完满融和
灵性之光
性灵空虚的屏幕
觉悟和苏醒
肉体和精神的和谐
躁狂与才华
痴情者的两难
隐喻者的隐喻
对形象的感知
纯洁的沉思
期待和寻觅
丘比特的伪造——性爱的多样性
清醒的痴情者
爱就是成就一个人
爱情和人的命运
自由、灵感、幸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一看就想随便翻翻就放下的书。封面采用了略带复古的米白色调,字体排版简洁却又不失深邃,隐约透着一种学术的庄重感,但又不至于让人望而却步。油墨的味道很正,说明用纸考究,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有明显的视觉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的处理,比如书脊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会反射出低调而优雅的光泽,这让我对内部的内容抱有了更高的期待——毕竟,出版社在“面子工程”上如此用心,想必内容也经过了精心的打磨。这种对物理实体的重视,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信息:这是一本值得被珍藏和反复阅读的作品,而不是快餐式的读物。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像是一件有分量的艺术品。我甚至觉得,即使只是把它摆在书架上,它也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文化氛围,它承载着一种对知识的敬意。
评分坦白说,我不是科班出身,在拿起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这个词还抱有一种敬畏和距离感。我担心那些复杂的术语和晦涩的论证会让我很快放弃。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充满了韧劲和引导力。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像是一场深入的对话。作者不断抛出问题,然后引导读者一步步构建起解决问题的工具箱。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会自言自语,与书中的观点进行辩论。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高了我的专注度。更妙的是,它没有提供一个终极答案,而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去问更好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哲学价值所在,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方法论”,一种面对生命中永恒难题时,可以信赖的内在指南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爱”的教材,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入门经典。
评分作为一个常年浸淫在各类理论著作中的人,我深知翻译的质量是决定一本外文著作能否被本土读者真正理解的关键。这本书的译者团队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我特地对照了几处原文中公认的难点词汇和复杂句式,发现译文的精准度非常高,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地保留了原作者那种特有的、略带思辨性的语调。很多哲学著作的翻译,要么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了精确性,读起来像散文,失去了原作的锋芒;要么过于拘泥于词汇对等,导致句子僵硬晦涩,让人如坠云里雾里。但这次的翻译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既能让人顺畅地理解瓦西列夫的论证脉络,又不会让你忘记你正在阅读的是一部严肃的哲学探讨。这种“信、达、雅”的统一,在学术翻译领域中是相当罕见的成就,体现了译者对原著精神的深刻洞察力,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搬运工。
评分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是如何建立起对“爱”的理解体系的?它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直觉,却又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被无数的概念和期望所扭曲、重塑。这本书的开篇就直击了这个核心痛点,它没有急于给出任何既定的答案,反而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哲学向导,带领我们进入一片迷雾笼罩的森林。作者的行文逻辑极其严密,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得让人抓不住头绪的概念,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例子来剖析。比如,他如何区分“情感依恋”和真正的“精神契合”?他的论述层层递进,每深入一层,我都会在脑海中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认知结构。这种阅读体验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审视和批判性思考的训练。读到一半时,我甚至停下来,翻看了好几页前面的内容,不是因为没看懂,而是因为被作者的一个观点深深触动,需要时间来消化并将其与自身的生命体验进行比对和校准。这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是很多同类主题书籍所无法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冲击,是它对“关系”本质的解构。我们习惯于从个体的情感需求出发去定义爱,认为爱是个体自我的延伸或填补。但这本书的视角似乎更加宏大和结构化。它将个体置于一个更大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下去审视“爱”是如何被构造、被规训的。读到关于“社会性动物的生存策略与情感需求的冲突”那部分时,我感觉像是被从一个温暖的小房间里推到了一个巨大的、寒冷的广场上,视野瞬间开阔了。以往那些纠结于“他是不是真的爱我”的小情绪,在宏大的哲学框架下,似乎变得有迹可循,不再是单纯的“运气好坏”或“感觉对不对”。这种抽离感非常有益,它帮助我建立起一种健康的距离感,让我能够更清醒地看待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联结,而不是盲目地沉溺其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