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地区是欧亚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交往也是早期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内容。本书用大量的篇幅梳理了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交往的相关考古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青铜器和金器等金属器的传播与影响,展示了丝绸之路之前的草原金属之路。
杨建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西亚考古和中国北方青铜时代考古。出版著作有《两河流域史前时代》、《外国考古学史》、《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公元前2千纪的晋陕高原与燕山南北》等。
邵会秋,吉林大学考古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北方青铜时代考古、新疆及中亚考古。
潘玲,吉林大学考古学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北方边疆考古、战国秦汉考古。出版专著《伊沃尔加城址和墓地及相关匈奴考古问题研究》。
目 录
序 ……………………………………………………………………………… 1
前言 …………………………………………………………………………… 1
第yi章 北方青铜器的萌芽…………………………………………………… 1
第yi节 欧亚大陆不同的青铜系统 ……………………………………… 3
一、东方青铜文明系统 ………………………………………………… 4
二、西方青铜文明系统 ………………………………………………… 4
三、史前时代晚期青铜文化系统 ……………………………………… 5
第二节 与中国相关的境外早期铜器研究 ……………………………… 6
一、中亚南部绿洲文化的早期铜器 …………………………………… 7
二、草原文化的早期铜器 …………………………………………… 14
三、部分早期铜器的类型学演变 …………………………………… 22
第三节 中国早期铜器中不同青铜系统的形成 ……………………… 26
一、夏代的中原青铜器系统 ………………………………………… 26
二、夏时期北方青铜器系统 ………………………………………… 28
三、夏时期西北系统早期青铜器 …………………………………… 32
四、夏时期中原、北方与西北系统青铜器的关系 …………………… 34
第四节 中国早期铜器与境外早期铜器的关系 ……………………… 36
一、齐家文化铜器与境外的关系 …………………………………… 37
二、四坝文化和天山北路文化铜器与境外的关系…………………… 40
三、中国北方 蒙古高原冶金区的雏形 ……………………………… 43
第二章 公元前2千纪草原文化的扩张 …………………………………… 46
第yi节 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和塞伊玛 图尔宾诺遗存 …………… 49
一、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和草原有銎战斧………………………… 49
二、塞伊玛 图尔宾诺遗存的特点、年代及人群属性………………… 77
三、两种遗存的关系 ………………………………………………… 92
第二节 中国境内的相关遗存 ………………………………………… 93
一、新疆发现的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相关的遗存……………… 93
二、新疆和北方地区的有銎战斧 …………………………………… 110
三、新疆和北方地区的空首斧 ……………………………………… 113
四、中国境内发现的“塞伊玛 图尔宾诺式铜矛”…………………… 116
第三节 公元前2千纪中国与草原的文化联系 ……………………… 118
一、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在新疆地区的扩张 …………………… 118
二、有銎战斧的传布 ………………………………………………… 122
三、空首斧的传布 …………………………………………………… 127
四、塞伊玛 图尔宾诺式铜矛 ……………………………………… 131
五、小结……………………………………………………………… 131
第三章 中国北方青铜器的兴起与外传 …………………………………… 133
第yi节 中国北方系青铜器的兴起 …………………………………… 134
一、早商时期的北方青铜器 ………………………………………… 134
二、晚商至西周时期的北方青铜器 ………………………………… 137
三、主要青铜器的发展演变 ………………………………………… 150
第二节 公元前2千纪末的欧亚草原 ………………………………… 163
一、后塞伊玛时期的哈萨克草原、东欧草原及森林草原地带 ……… 163
二、蒙古地区的早期青铜器 ………………………………………… 166
三、米努辛斯克盆地卡拉苏克文化 ………………………………… 170
第三节 中国北方系青铜器的外传 …………………………………… 177
一、北方系青铜器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 177
二、北方系青铜器对燕山以北青铜文化的影响 …………………… 189
三、北方系青铜器与蒙古高原的联系 ……………………………… 196
四、北方系青铜器与米努辛斯克盆地的联系 ……………………… 200
五、北方系青铜器对境外草原的影响———以青铜短剑为例 ……… 208
第四章 早期游牧时代的开端 ……………………………………………… 216
第yi节 欧亚草原游牧文化的开端 …………………………………… 217
一、黑海北岸和库班河流域:前斯基泰和早期斯基泰文化 ……… 217
二、俄罗斯南西伯利亚地区:阿尔然王冢 ……………… 223
三、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的石板墓文化 …………………………… 234
第二节 中国北方游牧文化的前身 …………………………………… 237
一、夏家店上层文化 ………………………………………………… 238
二、卡约文化 ………………………………………………………… 250
第三节 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联系 ………………………………… 254
一、夏家店上层文化与早期石板墓文化的联系 …………………… 254
二、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南西伯利亚和黑海沿岸的文化交往 ……… 258
三、欧亚草原中东区的划分以及各自特点 ………………………… 262
第四节 畜牧向游牧转变过程推测 …………………………………… 266
第五章 早期铁器时代的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 …………………………… 270
第yi节 欧亚草原繁荣的游牧文化 …………………………………… 270
一、斯基泰文化 ……………………………………………………… 270
二、萨夫罗马泰 萨尔马泰文化……………………………………… 280
三、萨卡文化 ………………………………………………………… 293
四、塔加尔文化 ……………………………………………………… 317
五、图瓦地区的早期游牧文化 ……………………………………… 334
六、阿尔泰地区的早期游牧文化 …………………………………… 344
七、石板墓文化 ……………………………………………………… 354
第二节 中国北方文化带的形成 ……………………………………… 358
一、中国北方的戎狄遗存 …………………………………………… 360
二、中国北方有关“胡”的考古遗存 ………………………………… 375
三、东周时期北方两种遗存的差别 ………………………………… 394
第三节 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联系 ………………………………… 402
一、与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地区的联系 …………………………… 402
二、与米努辛斯克和图瓦等地的联系 ……………………………… 405
三、与阿尔泰地区的联系 …………………………………………… 421
四、与天山七河地区的联系 ………………………………………… 431
第四节 匈奴起源新探………………………………………………… 444
一、匈奴早的遗存与中国北方以及蒙古高原的比较 …………… 444
二、讨论……………………………………………………………… 455
第六章 匈奴时代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的文化联系 ……………………… 458
第yi节 匈奴遗存分期研究…………………………………………… 458
一、相关概念的说明 ………………………………………………… 458
二、蒙古和外贝加尔匈奴遗存的分期 ……………………………… 460
三、匈奴的大型墓葬 ………………………………………………… 468
第二节 匈奴文化的源流及其与周边民族和匈奴属国的关系 ……… 486
一、西汉中晚期匈奴遗存的文化因素分析 ………………………… 486
二、匈奴文化的向外传播 …………………………………………… 501
第三节 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文化交流的转变
………………………………………………………………… 514
一、战国晚期中国北方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 ……………………… 514
二、西汉时期中国北方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 ……………………… 518
三、匈奴文化中的中原文化因素 …………………………………… 521
四、丝绸之路的开通及其路线的南移 ……………………………… 523
结语 ………………………………………………………………………… 525
中外文专有名词对译表……………………………………………………… 546
后记 ………………………………………………………………………… 553
当我第一次看到《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这本书时,我的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的想象。我一直对古代的游牧民族,尤其是匈奴,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的神秘和强大总是吸引着我。而这本书以“金属之路”为切入点,来探讨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态以及匈奴联盟的形成,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创新性和颠覆性的研究视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通过对金属制品的分析,来解读古代欧亚草原的经济、技术和社会变迁。金属,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其冶炼和加工技术,以及金属资源的获取和贸易,往往与一个民族的崛起息息相关。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丝绸之路真正繁荣之前,金属制品在草原地区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在部落之间流通,又如何促进了技术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更让我着迷的是,本书将这条“金属之路”的演变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相结合。匈奴,这个让中原王朝备受威胁的强大帝国,其形成必然有着复杂的原因。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揭示,金属在匈奴联盟的形成过程中,是否扮演了关键的催化剂作用?例如,金属武器的进步是否使匈奴在军事上占据了优势?金属资源的垄断或贸易是否为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从而能够收编和整合周边的部落?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和历史的广度,它似乎要将物质文化、经济发展与政治格局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为我们展现一幅更加立体和生动的古代欧亚草原历史画卷。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对匈奴以及古代草原文明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当我偶然在书架上瞥见《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那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标题所吸引。我一直对古代文明的交流与互动,尤其是丝绸之路及其前身的研究情有独钟,而这本书将“金属之路”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在我的认知中,金属,作为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它的发现、冶炼和应用,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对考古出土的金属制品,如青铜器、铁器等,来勾勒出一条贯穿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这条路上不仅仅是物质的流通,更是技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甚至是权力格局的重塑。书中是否会详细探讨金属的来源、加工技术以及在不同地域的分布和演变?更令我兴奋的是,本书将这条“金属之路”的形成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紧密相连。匈奴,这个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游牧民族,其强大并非偶然。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金属在匈奴联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金属武器的先进性,使匈奴在军事上占据优势?还是金属资源的掌控和贸易,为其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从而能够收编和整合周边部落,最终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探索的张力,它预示着一部将物质文化、经济活动与政治军事变革有机结合的学术力作。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古代欧亚草原历史的新窗口,让我看到那些被历史的宏大叙事所掩盖,但却同样至关重要的“金属”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透露出一种厚重而古朴的气息,仿佛是直接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来的宝藏。我一拿到《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这本书,就被它所提出的独特视角深深吸引。长期以来,我们对丝绸之路的认知,似乎更多地集中在陆上和海上贸易的商品交换上,尤其是那些精美的丝绸和奇特的香料。然而,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基础且普遍存在的“金属”,并将其视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之路”,这无疑为理解古代文明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对金属制品的研究,来重建一条早期存在于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这条路上流动的金属,无论是作为工具、武器,还是装饰品,它们都承载着重要的技术信息和文化符号。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金属的来源、加工工艺以及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这些信息又如何反映出古代民族之间的经济往来和技术交流?更让我期待的是,本书如何将这条“金属之路”的孕育过程,与“匈奴联盟”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匈奴,作为古代草原上的一支强大力量,其崛起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我希望书中能够揭示,金属在匈奴联盟的形成过程中,是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金属武器的先进性是否增强了匈奴的军事实力?金属资源的掌控和贸易是否为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从而能够凝聚和收编其他部落?这本书的标题就预示着它将是一部深入挖掘物质文化与政治军事之间内在联系的学术专著,我期待它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理解古代欧亚草原历史的新窗口,让我看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金属”的力量。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爱好者来说,《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场学术盛宴的邀请。我一直对古代草原民族的历史有着特别的关注,而匈奴,作为草原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强大帝国,其兴衰历程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传统的史学研究往往更多地聚焦于文字史料,而本书将“金属”作为一个核心的分析对象,这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具有创新性的视角。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通过对不同地区出土的金属制品的研究,来重建一条贯穿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这条“金属之路”不仅仅是物质的传递,更是技术的传播、文化的交流,甚至是政治力量的生长。书中如何阐述金属的冶炼、加工技术如何在草原上传播?这些技术又如何影响了当地民族的生产力、军事力量和社会结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的论述。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其形成必然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金属,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铜、铁等金属的战略价值,使得匈奴能够掌握更先进的武器,从而在与其他部落的竞争中占据优势?抑或是通过对金属资源的控制和贸易,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从而能够收买、拉拢、统一周围的部落?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从书名就能窥见一斑,它将古代的金属技术、草原贸易、民族融合以及政治联盟等多个维度联系起来,试图揭示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古代草原历史图景。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获得全新的知识,并且对匈奴的崛起有一个更加深刻和科学的认识。
评分当我看到《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这个书名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宏大的历史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一直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及其早期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本书将“金属之路”作为切入点,这无疑是一种极具颠覆性和启发性的思考方式。在我以往的认知中,丝绸之路更多地与丝绸、香料等奢侈品的贸易联系在一起,但这本书似乎要告诉我,在这些更为“高贵”的商品出现之前,更为基础的金属制品,或许在更早期就扮演了连接东西方、促进文明交流的关键角色。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对考古出土的金属器物进行精细的分析,来勾勒出这条“金属之路”的脉络?这条路上流动的金属,是铜、锡、铁,还是其他?它们从何而来,又流向何方?这些金属的流通,又带来了怎样的技术革新和文化影响?更让我着迷的是,本书将这条“金属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紧密联系。匈奴,这个在古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游牧民族,其强大的实力并非凭空而来。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金属在匈奴联盟的形成过程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金属武器的先进性,使其在军事上拥有压倒性优势?还是金属贸易带来的经济实力,使其能够笼络和统一周边部落?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学术探索的张力,它试图在物质文化、经济贸易和政治军事之间建立起深刻的联系,从而为我们揭示一个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古代欧亚草原历史。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给我全新的认知,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在广袤草原上孕育出的强大文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种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金属质感,仿佛能穿越千年,触摸到那些在广袤草原上奔腾的身影。拿到手中,沉甸甸的,预示着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对“金属之路”的解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贸易线路,更是一种文化、技术和政治力量的交织与碰撞。我尤其对作者如何将冰冷的金属制品与活生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感到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金属,以何种方式,在东亚草原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编织出了影响深远的“路”?这不仅仅是关于商品的流动,更是关于信息的传递、技术的扩散,以及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重塑。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考古发现和学界争议充满期待,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严谨的学术考证,也能感受到作者对这段历史的热情和洞察。读这本书,我预感自己将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能够更深切地理解那段属于欧亚草原东部,关于兴衰、关于碰撞、关于创造的宏大叙事。书名中的“丝绸之路”和“匈奴联盟”,无疑是这段历史中最耀眼的两个符号,我期待书中能为我揭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却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同那金属的光辉,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却又有着更加深邃的内涵等待我去发掘。
评分我是一名对古代贸易史有着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尤其关注那些连接不同文明的古老贸易路线。《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巧妙地将“金属之路”与更为人熟知的“丝绸之路”以及“匈奴联盟”联系起来,这暗示着书中将要探讨的,并非仅仅是丝绸的贸易,而是更早期、更基础的物质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东亚草原的政治格局。我对于“金属之路”这个概念感到非常新奇,它似乎比“丝绸之路”更加古老,也更加基础。金属,作为人类文明早期重要的技术成果,在古代社会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本书将如何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出土的金属制品,来重建一条“金属之路”?这条路上流通的究竟是哪些金属?它们是如何在广袤的欧亚草原上迁徙、扩散,最终影响到各个民族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匈奴联盟形成过程的阐释。匈奴,作为一个庞大的游牧帝国,它的力量并非仅仅来自于军事征服,更可能是在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中逐渐壮大。金属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铜、铁等金属资源的掌握和利用,使得匈奴能够打造强大的军队,还是通过对金属贸易的控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进而凝聚起各个部落,形成强大的联盟?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考古证据和历史文献,来支撑作者的观点,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金属在古代欧亚草原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成和匈奴这个伟大文明的孕育。
评分我一直对游牧民族的历史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古代中国边疆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强大部落。当我在书店里看到《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书名就暗示了它所要探讨的议题的宏大与深刻,它将目光聚焦在金属制品这个看似微小的物质载体上,却试图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庞大历史脉络——丝绸之路的早期形态,以及匈奴这个古代草原帝国崛起的深层原因。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通过对金属的分析,来解读古代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金属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作为交换的媒介,还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更让我着迷的是“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这一部分。匈奴,这个让中原王朝寝食难安的强大帝国,它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孕育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金属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催化剂角色?是金属的冶炼技术、金属武器的强大威力,还是通过金属贸易形成的经济联盟,最终促成了匈奴的崛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草原上纵横驰骋的骑兵,他们的力量来源,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及他们与中原文明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知道,它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梳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谜语,瞬间勾起了我探究的欲望。我一直对丝绸之路的早期历史,以及那些游牧民族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充满好奇。然而,本书将“金属之路”的概念引入,无疑为我对这段历史的理解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在我看来,金属,在古代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生产工具和武器的材料,更是衡量一个民族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通过对不同地区出土的金属器物的分析,来重建一条贯穿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这条路上流动的金属,是铜、铁,还是其他?它们又是如何被开采、冶炼、加工,并最终在广袤的草原上传播?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本书如何将这条“金属之路”的形成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联系起来。匈奴,作为古代草原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强大帝国,其崛起必然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和军事优势。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金属在匈奴联盟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先进的金属武器,使得匈奴在军事上战无不胜?还是对金属资源的控制和贸易,为其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能够凝聚起各个部落,形成强大的联盟?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从书名就可见一斑,它试图在物质文化、经济贸易和政治军事之间建立起深刻的联系,从而为我们揭示一个更加全面和立体的古代草原历史图景。我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对匈奴以及古代草原文明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并理解金属在其中所发挥的强大力量。
评分在我翻开《欧亚草原东部的金属之路:丝绸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这本书之前,我对“丝绸之路”的认知,更多的是一种商品贸易的通道,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象征。然而,这本书的标题却提出了一个更为宏大且引人深思的视角——“金属之路”。这个概念让我对丝绸之路的起源和早期形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很好奇,在丝绸成为主要贸易品之前,金属制品是如何在欧亚草原上扮演着类似的角色,甚至可能更为关键的角色?书中将如何通过考古证据,比如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的青铜器、铁器等,来勾勒出这样一条“金属之路”的轮廓?这条路上流动的金属,又承载了怎样的信息和技术?它们是如何传播和扩散的?更重要的是,书中将如何将这条“金属之路”与“匈奴联盟的孕育过程”联系起来?匈奴,这个令中原王朝长期头疼的强大游牧民族,其崛起并非偶然。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金属的生产、贸易和技术,在匈奴联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金属武器的优越性,还是对金属资源的垄断,或者是通过金属贸易积累的财富,帮助匈奴凝聚了各个部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政治实体?这本书的标题预示着一个全新的研究路径,它不仅仅关注物质的交换,更关注这种物质交换背后的技术传播、社会组织和政治力量的生成。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去认识欧亚草原东部在古代历史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那些在广袤草原上塑造历史的沉默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