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與內容的屬性、編排方式、呈現媒介、閱讀體驗息息相關。如果不瞭解一款字體,主觀而隨意地應用,就會違背字體的設計初衷。
沒有一款字體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每一款字體都有自己的強大使命。設計師隻有遵循這種使命,瞭解其設計意圖,纔有可能舉一反三,把字體用得更好、更加獨到。
——本書作者、國內知名設計師 楊林青
? 字體、圖形、圖像,是平麵設計的三大核心要素,字體更是其中的原點。曾經韆錘百煉的鉛字如今便捷地進入瞭電腦係統,但應用者卻往往並不瞭解字體的設計意圖,造成國內目前設計界的字體應用亂象。
? 長期緻力於中西字體研究的國內知名設計師楊林青,聯手*大中文字庫品牌“方正字庫”,從使用者的角度齣發,重新整理、分析方正字庫1986年至2017年間齣品的422款字體,將龐雜的字體種類,化為客觀、清晰、直觀、便於使用的係統。
? 的紙質印刷,呈現各類字體在不同字號和應用場閤之下的真實效果;簡潔的信息概括、全新的術語梳理,打通字體設計者與應用者之間的溝通橋梁;科學人性的索引設置,幫助應用者快速定位所需字體。
? 設計師、編輯、學生,以及廣告、影視、互聯網等與字體相關領域的從業人員均可從中獲益。
◆ 收錄中文字體公司“方正字庫”近30年齣品的422款字體
◆ 按照應用目的分為排版字體、創意字體、書寫字體三大類彆
◆ 每類字體按其屬性匹配例文,並場景化呈現每款字體的樣貌
◆ 全新梳理數字時代的中文字體術語,幫助辨識、判斷和選擇字體
◆ 5種索引方式為應用者和研究者提供便捷的查詢路徑
◆ 本書應用範圍涵蓋廣告傳媒、圖書齣版、屏幕顯示、影視動漫和社交網絡等領域
楊林青
平麵設計師,齣版人。1975年生於重慶南川,1994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附中,199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係,畢業後工作於北京敬人工作室。2002年留學法國巴黎,2006年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編輯設計。2007年迴國後在北京成立楊林青工作室,2017年創建Suntree齣版與設計機構,從事當代齣版物的策劃、編輯與設計工作,並緻力於中西文字體的媒介應用和圖形信息交流的研究。曾策劃和參與《字體傳奇—— 影響世界的Helvetica》《平麵設計中的網格係統》中文版的齣版。
/>
/>
/>
/>
這本書的標題“中文字體應用手冊I:方正字庫(1986 - 2017)”,立刻勾起瞭我對於字體設計和排版知識的強烈興趣。方正字庫,這個名字在中國設計界響當當,它所代錶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一種文化符號。這本手冊,跨越瞭三十多年的時間維度,在我看來,這將是一部關於方正字庫字體發展史的百科全書。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詳細瞭解方正字庫是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抓住技術發展的脈搏,不斷推齣具有時代特徵的字體。例如,在計算機尚未普及的年代,字體的製作工藝是怎樣的?又有哪些技術上的突破,纔使得中文信息化的進程得以加速?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字體的設計風格,比如它們各自的字形特點、筆畫粗細、疏密關係,以及它們所傳達齣的情感和氣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圖例,讓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不同字體在視覺上的差異,並且能夠理解這些差異背後的設計思考。而且,我對於“應用手冊”的定位也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夠不僅僅是理論的闡述,更能提供實用的指導,比如在書籍排版、網頁設計、品牌建設等不同場景下,如何選擇和運用方正字庫的字體,纔能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這本書,無疑將是字體設計愛好者和從業者的寶藏。
評分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各樣的場景。想象一下,一本新書的封麵排版,一個精心設計的海報,亦或是一個品牌廣告,它們之所以能夠如此引人注目,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背後那些看不見的“靈魂”——字體。方正字庫,這個名字對於很多從事設計行業的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瞭。從我學生時代接觸設計開始,方正的字體就已經是我們學習和工作的重要工具。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像是為我們揭開瞭這位“老朋友”的神秘麵紗,讓我們有機會一窺其從1986年誕生至今的完整成長軌跡。我尤其好奇,在那個還沒有如今如此發達的數字技術,甚至電腦還遠未普及的年代,方正字庫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創新,最終建立起自己的字體體係的?那些早期的字庫,是如何剋服技術上的種種睏難,實現字體在不同媒介上的清晰呈現的?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從像素字體到矢量字體,從點陣到輪廓,每一個技術的迭代,又會給字體的設計帶來怎樣的影響?書中會不會收錄一些方正字庫早期標誌性的字體,並對其設計思路、曆史背景做深入的解析?我還想知道,在中文信息化的進程中,方正字庫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又是如何引領行業標準,推動中文信息傳播的。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字體的書,更是一段關於中國科技與文化融閤的生動史詩。
評分當我看到“中文字體應用手冊I:方正字庫(1986 - 2017)”這個書名時,我的內心深處湧起一股強烈的學習熱情。方正字庫,對於我這樣一位長期浸淫在視覺設計領域的人來說,是一個熟悉而又充滿敬意的名字。它所代錶的,不僅僅是技術和産品,更是中國字體設計行業三十多年的發展史。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為我揭示方正字庫在這個漫長而輝煌的時段裏,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發展,並最終成為行業翹楚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分析方正字庫在不同時期所推齣的經典字體,不僅僅是字體的外觀,更希望能瞭解其背後蘊含的設計理念、文化基因以及技術創新。例如,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方正字庫是如何吸收國際先進經驗,並結閤中國漢字特點,創造齣具有民族特色的字體的?書中是否會收錄一些罕為人知的設計手稿、研發過程的記錄,或者是字體設計師們的訪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循循善誘地為我講解字體設計的奧秘,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字體的結構、美學和功能。而且,我還非常關心這本書在“應用”方麵的闡述,希望它能提供豐富的案例,展示方正字庫的字體在各種實際設計項目中的應用,從圖書封麵到品牌標誌,從數字媒體到印刷品,都能有詳實的分析和指導。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中文字體應用手冊I:方正字庫(1986 - 2017)”讓我眼前一亮,仿佛打開瞭一個塵封的寶藏。作為一名長期在設計領域探索的從業者,我深知字體在視覺傳達中的核心地位,而方正字庫,在中國字體設計界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將如何梳理方正字庫這三十多年的發展脈絡。我猜想,它會像一本史書一樣,詳細記錄下方正字庫在不同曆史時期推齣的重要字體傢族,並對其設計理念、藝術風格、以及時代背景進行深入的解讀。例如,那些在印刷時代就已聲名遠播的經典字體,它們是如何誕生的?又有哪些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而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的普及,方正字庫又如何不斷創新,開發齣更符閤時代需求的字體?我尤其希望書中能夠包含大量的字體樣張和排版示例,直觀地展示不同字體的視覺特點和應用效果。此外,這本書是否會涉及到字體設計的技術細節,比如字形結構的分析、筆畫的處理、字體的編碼標準等等?這些對於深入理解字體設計至多重要。我還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方正字庫在漢字信息化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為中文信息傳播和文化發展做齣貢獻。這本書,無疑將是我案頭的必備參考書。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猶如一個信號燈,瞬間點亮瞭我對中文字體世界的好奇心。方正字庫,這個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代錶著專業、品質和曆史。從1986年到2017年,這三十多年,是中國字體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關鍵發展時期,而方正字庫無疑是這段曆史的重要參與者和書寫者。我非常渴望在這本“手冊”中,找到對這段曆史的詳盡梳理。我希望書中能夠以一種係統性的方式,介紹方正字庫在不同年代推齣的標誌性字體係列,並對其設計風格、哲學思想以及在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的意義進行深入的剖析。例如,早期的一些點陣字體,它們是如何在有限的像素點中展現齣漢字的風骨的?而隨著技術的發展,矢量字體的齣現又帶來瞭哪些新的可能性?我期待書中能夠包含豐富的圖文資料,展示字體的演變過程,比如不同字體的字形對比,以及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此外,我更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字體的介紹層麵,而是能夠深入探討字體在設計領域的實際應用,比如在書籍設計、品牌標識、廣告宣傳等各個方麵,方正字庫的字體是如何被巧妙運用,從而發揮其最大的視覺價值。這本手冊,對我而言,將是一次深入學習和探索的絕佳機會。
評分看到“中文字體應用手冊I:方正字庫(1986 - 2017)”這個書名,我的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求知欲。方正字庫,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文字和設計充滿熱情的人來說,就像是一個龐大而精密的藝術寶庫。這本手冊的齣現,仿佛是一把鑰匙,將為我開啓理解這個寶庫的門。我最期待的,是書中能夠清晰地梳理齣方正字庫三十多年來字體設計的演變曆程。從1986年中國第一傢專業字庫公司成立,到2017年,這段時間跨度,見證瞭中國信息技術和設計行業的巨大變革。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介紹不同時期方正字庫推齣的具有代錶性的字體,不僅僅是名稱和基本信息,更希望能瞭解到這些字體的設計靈感來源、設計理念、以及它們是如何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被創造齣來的。例如,那些在印刷排版時代就已經存在的經典字體,它們的筆畫細節、結構特點,以及在不同版式中的運用,都讓我充滿好奇。而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方正字庫又如何擁抱新技術,開發齣更具錶現力和適用性的字體?書中是否會包含關於字體技術發展的介紹,比如字體的矢量化、編碼標準、以及在不同操作係統和設備上的顯示效果?我非常期待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且希望它能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展示方正字庫的字體在各種設計領域的實際應用,從書籍、報紙到互聯網産品,都能有深入的探討。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散發著一種沉穩而專業的學術氣息,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工具書。我一直對中文字體的發展史和技術演變充滿好奇,特彆是那些承載著中國設計文化精髓的字庫,像方正字庫這樣曆史悠久且影響力巨大的機構,其背後一定有著無數的故事和技術突破。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極具吸引力——“中文字體應用手冊I:方正字庫(1986 - 2017)”,這個時間跨度(1986-2017)涵蓋瞭方正字庫從初創到成熟,再到信息化時代深刻變革的關鍵時期,無疑會呈現一部詳實而珍貴的編年史。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瞭解到不同時期方正字庫字體設計的理念、技術挑戰以及它們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技術環境。例如,在印刷術鼎盛的年代,字體的設計和製作是如何進行的?而在計算機排版逐漸普及後,又發生瞭哪些顛覆性的變化?字體傢族的拓展,不同風格字體的誕生,以及它們在書籍、報刊、海報、品牌標識等各個設計領域的應用案例,都將是我想深入瞭解的部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本關於中國設計發展變遷的記錄,承載著一代代字體設計師的心血與智慧。我猜想,書中還會涉及到字體版權、授權使用等實際應用層麵的知識,這對於平麵設計師、齣版編輯、甚至普通文字愛好者來說,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在字裏行間,感受方正字庫三十餘載的輝煌曆程。
評分當我第一次看到《中文字體應用手冊I:方正字庫(1986 - 2017)》這個書名時,我的內心立刻被一股濃厚的學術探究欲所吸引。方正字庫,作為一個在中國字體設計領域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機構,其三十多年的發展曆程,無疑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中國字體設計史。我非常好奇,這本書將如何以一種係統、嚴謹的方式,來梳理和呈現這段曆史。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方正字庫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推齣的代錶性字體,不僅僅是展示其外觀,更希望能瞭解其背後深厚的設計理念、技術創新以及文化內涵。例如,在那個數字技術尚不成熟的年代,方正字庫的工程師和設計師是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將漢字的美學精髓轉化為可供計算機應用的數字字體的?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關於早期字庫開發過程的珍貴資料,比如原始的設計手稿、技術文檔,甚至是研發團隊的訪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字體設計的科學與藝術相結閤的奧秘,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字體的結構、比例、以及它們如何在視覺傳達中扮演關鍵角色。而且,“應用手冊”的定位也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實用性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希望它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展示方正字庫的字體在書籍、報刊、包裝、品牌設計等各個領域的成功應用,並從中提煉齣可供藉鑒的設計原則和方法。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專業的研究價值。作為一名對中文字體設計有著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以來都對方正字庫這個品牌有著特彆的情感。它不僅僅是一個字庫提供商,更是中國現代中文字體發展曆程中的一個重要見證者和參與者。1986年到2017年,這三十多年的時間,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也是中文信息處理和字體設計經曆巨大變革的時代。我非常好奇,方正字庫是如何在這個時代浪潮中,不斷創新,推齣瞭一係列又一係列經典字體的?這本書的書名暗示著它將是一份詳盡的“手冊”,我期待它能夠從技術層麵,深入剖析方正字庫不同字體的設計原理、編碼方式、以及在不同載體上的渲染技術。例如,在早期,點陣字體的製作流程是怎樣的?後來,矢量字體的齣現又帶來瞭哪些革命性的變化?書中會不會包含一些罕為人知的技術細節,比如關於字形數據庫的建立、字體的Hinting技術、以及字體的兼容性處理等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圖例和技術說明,幫助我們理解字體的科學構成和技術實現。而且,我更希望它能從應用的角度,探討方正字庫的字體在不同設計領域的最佳實踐,為我們的設計工作提供更專業的指導。
評分看到“方正字庫(1986 - 2017)”這個標題,我立刻被吸引住瞭。這個時間跨度,恰恰是我的設計生涯開始並逐漸成熟的黃金時期。在這三十多年裏,我親眼見證瞭中文字體設計和應用是如何從萌芽走嚮繁榮,而方正字庫無疑是這場變革中的關鍵推動者。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位老朋友一樣,娓娓道來方正字庫這三十多年的故事。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不同時期方正字庫推齣的代錶性字體,比如那些在印刷時代就已深入人心、至今仍被廣泛使用的經典字體,以及後來隨著技術進步而湧現齣的、充滿時代氣息的新字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瞭解到這些字體的設計理念是什麼?設計師們是如何在有限的筆畫和結構中,賦予漢字生命和情感的?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方正字庫在不同曆史階段所麵臨的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案?例如,在早期,如何保證不同字號下字體的清晰度和美感?在數字化時代,如何實現字體的可伸縮性和跨平颱兼容性?我還對書中可能包含的方正字庫字體在實際設計項目中的應用案例非常感興趣,比如在書籍裝幀、報刊版式、商業廣告、影視海報等領域,它們是如何被巧妙運用,從而提升整體視覺效果的。這本書,我相信會是一本充滿乾貨、價值連城的設計參考書,能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文字體設計的精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